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无畏而赢:奥巴马竞选团队经理权威亲述竞选运作内幕(杜子健强力推荐)潘石屹微博推荐

書城自編碼: 185226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政治/軍事政治
作者: [美]戴维·普洛夫
國際書號(ISBN): 9787300149929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03-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80/437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94.7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临床牙周病学和口腔种植学 第7版
《 临床牙周病学和口腔种植学 第7版 》

售價:HK$ 1557.6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圈论纲
《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圈论纲 》

售價:HK$ 153.6
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23)
《 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23) 》

售價:HK$ 225.6
邂逅晚清——中美的对望与凝视(罕见国内作者所著全面反映晚清中美交往历史的通俗作品)
《 邂逅晚清——中美的对望与凝视(罕见国内作者所著全面反映晚清中美交往历史的通俗作品) 》

售價:HK$ 105.6
广东当代金融史:全三册
《 广东当代金融史:全三册 》

售價:HK$ 717.6
养育的觉醒:全面激发孩子自驱力,教你如何心平气和做妈妈
《 养育的觉醒:全面激发孩子自驱力,教你如何心平气和做妈妈 》

售價:HK$ 58.8
1368:历史岔道口的抉择与国运盛衰
《 1368:历史岔道口的抉择与国运盛衰 》

售價:HK$ 69.6
全球城市发展报告2023:基于全球城市网络的合作与竞争
《 全球城市发展报告2023:基于全球城市网络的合作与竞争 》

售價:HK$ 273.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2.8
《 12堂思维课(一次性呈现创新思维之父爱德华 德博诺最实用的12堂思维必修课!) 》
+

HK$ 147.2
《 人人时代(“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克莱?舍基预言式作品,《未来是湿的》再版升级,胡泳亲笔译介,马化腾鼎力推荐,揭示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
+

HK$ 132.8
《 《一路向前》(星巴克创始人、董事会主席霍华德·舒尔茨亲笔自传) 》
+

HK$ 97.1
《 三双鞋(美捷步如何创造从0到10亿的销售神话) 》
內容簡介:
《无畏而赢》揭秘了奥巴马竞选团队,史上最精彩最浩大最不可思议的营销之战。他们是如何筹款,如何拉票的?他们是如何设计竞选战略,如何演讲的?他们是如何公关,如何应对危机的?他们是如何运用社交网络和社会化媒体赢得百万支持者信任的?
《无畏而赢》是唯一一本以局内人视角破解奥巴马竞选团队营销内幕的权威之作,作者普洛夫,是奥巴马最信任的团队经理。奥巴马曾称赞他道:“如果我们想了解一下我们选战团队的机制,看看我们是怎么筹款的,看看我们是怎么拉票的,看看我们是怎么管理基层会议流程的……恐怕没有其他人能够完成,没人能比普洛夫更让我信任了。”
本次普洛夫以一个局内人的视角,破解史上最精彩最浩大最不可思议的营销之战,带你重温奥巴马总统从筹备选战到胜利背后的营销故事。深入奥巴马营销团队利用黑莓手机、Facebook、Twitter推动社会化营销的每一个细节,破解路演、辩论的营销手段深入社区,得到百万民众拥护的秘密,再现互联网如何催生一个总统的神话!
關於作者:
戴维·普洛夫
奥巴马竞选团队经理,被誉为奥巴马团队的战略家和总设计师。现任美国白宫高级顾问,并将出任2012年奥巴马竞选首席顾问。
2008年,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特别感谢道:“我的竞选经理戴维?普洛夫、首席策略师戴维?阿克塞尔罗德以及政治史上最好的竞选团队--是你们成就了今天,我永远感激你们为实现今天的成就所做出的牺牲。”
在主持了奥巴马总统竞选后,他创立了一个名为“为美国动起来”,并拥有1300多万支持者的团体,以便在日常政治和生活中继续选战的精神和行动。
目錄
引言
第1章 抉择时刻
从思考,到计划,到决策,仅仅只有六天时间而已,然而却像过了六个月。巴拉克?奥巴马,时年四十四岁,担任联邦参议员仅两年,父亲来自肯尼亚,母亲来自堪萨斯,他将角逐美国总统,而他手中几乎毫无胜算……
第2章 一切才刚刚开始
我们的目标都来自我们的竞选战略:只有将它们一一实现,我们才能成功地执行这一战略——像一束激光一般,我们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艾奥瓦和其他几个最早的初选州上。我们在明处,难免腹背受敌,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我们每天都得腾出时间去灭火。
第3章 不放过每一个角落
从一开始我们就认定必须扩大选民数量,否则就会沦为鱼肉。我们必须仔细挖掘每一个参加基层会议的人,必须挖掘年轻选民、零散选民、未登记的无党派以及共和党人士,必须尽一切可能拉拢他们……南卡罗来纳的大部分政治人士认为我们疯了,他们搞不懂为什么奥巴马这么看重那些志愿者而不是“地方大员”。
第4章 希拉里的反击
我们常常开玩笑说这场选战就像星球大战中的国王对付绝地武士:我们先赢了几场战役,但是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发动死星,给我们致命一击。我们知道,希拉里?克林顿马上就会给我们来这么一下:希拉里团队宣布筹得了2
700万美元,这是他们第一次在初选筹款上压倒了我们。

第5章 重塑选战格局
数月以来报道一直称她是必胜人选,终于,一道裂缝出现了。在媒体添油加醋之下,一颗小火星瞬间变成了燎原大火,烧向希拉里阵营。我们已经没必要去煽风点火了;我们袖手旁观这场厮杀就行了。这是选战中的一个重大时刻,在盛大的筹款晚宴上,我们击败了最大的劲敌,苦尽甘来。
第6章 有惊无险的“过山车”
在冷酷、生硬、坚不可摧的新罕布什尔,激昂乐观的人群如熔岩般正在喷薄。然而,突然间,我们坠入深渊:在最后一轮离场民调中,我们的领先优势降到了两个百分点。那一晚是奥巴马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未来某个时候可以找出时间去分析、惋惜甚至一蹶不振,但现在我们必须继续前进……
第7章 超级星期二,22个州一起开战
南卡罗来纳带给我们的兴奋劲儿只延续了几个小时,接下来将有22个州在同一天鸣锣开战,而我们在其中很多州都处于落后地位,超级星期二已经演变成了具有深刻意味的大日子,而我们只有十天准备时间……
第8章 乐极生悲
接下来的两周,我们还要打十一场硬仗,这可能是这两年来最有意思的一段时间了,但是乐极生悲,我们将面临整场选战中最大的挑战,奥巴马的候选资格危在旦夕……
第9章 最难熬的一场辩论
这是第二十二场初选辩论,也是最难熬的一场辩论。我鼓励奥巴马,“就把这当做你最后一次初选辩论,兴奋起来。在一年里熬过二十二场辩论以及十几场演讲之后,噩梦终于要结束了。你永远不用再跟希拉里?克林顿辩论了。永远。”
他疲倦地干笑了几声,“我会抖擞精神的,不过这场辩论肯定不轻松。”
第10章 你死我活的初选鏖战终于结束了
“如果有必要的话,我们及时撕破脸也要赢下提名。他们抢不走我们的东西。巴拉克?奥巴马将会是我们的提名候选人,他将会是我们第四十四任总统。”
我们走过了一条堪称是总统竞选历史上最看不到希望的选举之路,阴谋诡计挡不住我们的脚步。
第11章 奔向大选之路
在18个月的鏖战之后,最犀利的一位对手终于偃旗息鼓了。但来不及享受这胜利的喜悦,在奔向大选的路上,我们已经落后新对手约翰?麦凯恩三个月了。我们决定不参加联邦资助体系,而完全依靠草根支持者们与麦凯恩决战……
第12章
史无前例的海外出访之旅
这似乎是一趟常见的总统之旅,然而奥巴马还不是总统,我们不过是一支选战团队,是一个没有政府或者外交资源的私人组织而已。在国内完成一周的宣传活动且不出纰漏已经很困难了,现在我们要把战场搬到从未涉足的海外,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第13章 “副总统拜登,我决定了”
结束了与三位副总统候选人的会面,我们的飞机从里士满机场冲向云霄。我们一边吃着盒饭,一边回味这一天的经历。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但奥巴马必须自己做出最后的决定,他需要一个直言敢谏、心系百姓的左膀右臂。

第14章 飓风“莎拉?佩林”,麦凯恩的新搭档
“他们好像选择了莎拉?佩林,我们得赶紧行动起来。”佩林?我过了好一阵才反应过来这是谁。于是,米特?罗姆尼、蒂姆?普兰迪、乔?利伯曼,这些已经在我脑海中盘桓了数周的名字,一瞬间都成了浮云。她的故事独一无二,就像一本小说……
第15章 危机就是“契机”
美国经济状况一直在恶化。到2008年春天,经济已成为选民最关注的议题。奥巴马一直在跟保尔森、伯南克、萨默斯等人交流,我们打算在广告上打破常规,把有关经济问题的讨论、把选战的最新情况发送给所有草根支持者,没有修饰,没有脚本,
“人质版”视频备忘录来了……
第16章 与麦凯恩巅峰对决
奥巴马在经济问题上的回答如同一道激光准确聚焦在中产阶级身上,而麦凯恩只是夸夸其谈,没有多少在现实经济环境中站得住脚的东西。对手苟延残喘的老套政治伎俩扭转不了局势,奥巴马令人信服地赢得了最后三场辩论。
第17章 美国第44任总统,奥巴马赢了
其实,俄亥俄州的结果一出,选举也就结束了。那个夜晚属于我们,2008年11月4日,东部时间晚上11点,巴拉克?奥巴马,被宣布将成为美国第44任总统。对于奥巴马、美国,以及全世界而言,新的征途开始了。
第18章 结束,新的开始
网络技术的应用在竞选的成功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我们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草根运动,我们的秘密武器,就是浩浩荡荡的的志愿者大军。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敢于做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即使华盛顿前途凶险,奥巴马也将无畏前行。
第19章 我们相信变革
变革从来不易,奥巴马扬起手臂划过宽阔的白宫办公室,“这是一间很棒的办公室,但重要的是我在这里做了什么,我不会放弃……我见了太多人,看了太多信,听了太多有关破产、失业,甚至死去的故事。我不知道我们将如何前进,甚至我们是否还能走下去,但我们必须试一试……”
致谢
內容試閱
第1章 抉择时刻

2006年国会选举前一个星期,我的公司合伙人戴维?阿克塞尔罗德(后文简称阿克塞尔)和我坐在芝加哥的一间机房里,给几位民主党主顾的一组电视广告做最后的润色。我们在机房里已经待了七八个小时,而整个弄完大概要十六个小时。
“这该死的选举,赶紧给我结束了,”我发牢骚道,“赢不赢已经无所谓了,只要它快点完事儿就行。 ”
这种抱怨两年一次。每逢选举年的
10月底前,我们这些业内人士个个都是一个通宵接着一个通宵地干活,一个电话接着一个电话地开会,一个民意测验接着一个民意测验地研究。如果全体同仁能够把选举这事儿撂在一边,先去睡上一个礼拜,毫无疑问大伙儿都会这么做的。
阿克塞尔有一搭没一搭地摆弄着一些音乐——是给我们手头上正在做的短片准备的。“嗯,那么你一定不会喜欢这个,”他说,“巴拉克想在选举完了那天在芝加哥碰个头,谈一下竞选总统的事情。他希望你到场。所以别因为一个中期选举就把自己搞得这么激愤。

“真的?”我说,“太可恶了。 ”
那年秋天,奥巴马《无畏的希望》(The Audacity of
Hope)一书的巡回签售活动意外地演变成了总统竞选的序曲。吁请他出马参战的无党派独立团体在全国各地纷纷涌现,如星火燎原般带来了成千上万的潜在拥趸。民众的热情已经非常高涨。在我看来,它源自一种渴求,对于新事物的渴求;一种希望,不只是希望把小布什这一页历史赶紧翻过去,还要翻开民主党的历史新篇。
围绕这次签名售书活动的空前盛况,接下来又在政治圈和媒体界引发了关于奥巴马参选可能的诸多猜测。奥巴马在
10月的某个星期天将现身电视节目《会晤新闻界》(Meet the Press),预计主持人蒂姆·拉瑟特( Tim
Russert)会追问他是否准备参选。而且事实上奥巴马在 2006年 1月份参加这个节目时曾发表谢尔曼声明,说他不会在
2008年参选,这让局面更加诡谲难测。
10月,在他上《会晤新闻界》前的那个星期六,阿克塞尔和我跟奥巴马以及他的新闻秘书罗伯特·吉布斯通了电话。当时奥巴马和吉布斯正驱车沿新泽西高速公路赶往宾夕法尼亚,前去为民主党参议员候选人造势大会站台。奥巴马是
2006年民主党候选人中最热门的,全美各地都在抢着要他去站台助选,人气一时无两。之所以奥巴马会如此暴得大名,还得归功于他在
2004年波士顿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激动人心的演讲,以及此后两本书的大获成功。
阿克塞尔、吉布斯和我努力为奥巴马找个合适托辞,把他 1月份的说法和
10月份的现况给圆起来:竞选总统,照他私下曾经跟我们说的,是“不可能的”;但是,巡回签售的反响和国家目前的状况,以及他也深刻意识到我们需要在领导方面来个大变革,这些因素促使他考虑出马参选。
我们先是奉上了一些惯用的答非所问的伎俩:“蒂姆,现在的重点是帮助民主党人在
2006年赢回国会控制权”,或者“2006年选举都还没开始,所以我们不妨悠着点儿;以后还有大把时间来讨论
2008年的事情”。
奥巴马听完后,提出了一个独辟蹊径的解决办法。“干嘛不说实话?”他提议道,“说我在
1月份上节目的时候压根儿没有参选的想法,但现在情况有了变化,我在 2006年中期选举后会考虑参选。 ”
这种直白的回答可能听上去平淡无奇,但是政客们在上这种节目时总喜欢绞尽脑汁地否认一些明摆着的事实。奥巴马这种不装腔作势,把自己想法开诚布公地说出来的做法反而让人耳目一新。
战略磋商结束后,我给阿克塞尔打电话说:“太绝了。听上去有点傻,但是我认为如果他真这么回答,会更为让人信服,因为这个回答完全不是那种政治客套话。

“这正是他的独特之处,”阿克塞尔回答道,“很多人已经成了政治动物。他不是,他还是个人。 ”
阿克塞尔
1992年就认识奥巴马了,当时奥巴马正在芝加哥推动一个选民登记运动,而阿克塞尔则是芝加哥当地一颗冉冉上升的民主党政策咨询新星。虽然阿克塞尔从来没有为奥巴马提供过政治方面的服务,但此后那些年他们一直保持联系,并且培养了牢固的关系。他经常说奥巴马是他认识的人当中最聪明的,绝没有第二个人比得上他。
阿克塞尔和我是一家政治咨询事务所的合伙人。我们
1994年相识,那时我在特拉华州操盘一场美国参议员竞选活动,他受聘担任我们的媒体顾问。他的事务所帮助制作电视和电台广告,还提供选举战略和信息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在我看来,阿克塞尔在政治顾问这个行当可谓特立独行。他不圆滑——事实上,他是圆滑这个词的反面典型。他和他当时的合伙人并没有一味承接太多竞选方面的业务,而是有选择地全神贯注于少数几件有价值的工作。阿克塞尔对自己的工作相当自豪,求质而不求量,而且他有一种健康的心态,并不唯华盛顿马首是瞻,这一点很吸引我。他还很有幽默感,更是以不修边幅、天性散漫“闻名江湖”。他也是我所认识的人当中最聪明的一个。
我们在特拉华州那场选举中吃了败仗——
1994年,面对共和党掀起的滔天巨浪,民主党人几乎全军覆没,我们也未能幸免,但我认为阿克塞尔这次干得很出色,所以之后我们继续有联系。
2001年他问我是否有兴趣作为合伙人加入他的公司。这个提议对我很有吸引力:一方面我有兴趣学习一门新知识——广告制作,另一方面我很推崇这家事务所术业有专攻的路线。我答应加入,但是要在华盛顿而不是芝加哥总部工作。
这家事务所( 2007年改名为 AKP Media)在 2002年年末开了一个会,讨论 2003年和
2004年的业务立项计划。会谈主要围绕 2004年的伊利诺伊州联邦参议员空缺席位竞选。
民主党方面有两个主要参选人,一个是富商布莱尔·赫尔( Blair
Hull),他放言说要斥百万巨资竞选,另一个是州审计长丹·海因斯( Dan
Hynes),他有州党团以及很多工会组织的支持,被公认为热门人选。两个候选人都曾就助选事宜咨询过我们,阿克塞尔也跟他们一一坐下来商谈过,为的是考量一下他们的情况。
但是在这次立项会谈中阿克塞尔宣布,他不想给任何一位效力。相反,他认为我们应该给一位名叫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的州参议员助选,尽管他只是个无名小卒,没有政治根基,没有位高权重的人给他撑腰,可以说毫无胜算。而且那时候“
9· 11事件”才过去 14个月,大部分人认为光凭他的名字就足以毁了他的候选资格。
“其他候选人中的某一位这次可能会赢,”阿克塞尔对我们说,“但巴拉克·奥巴马才是那种应该担任联邦参议员的人。他聪明、自律、通晓法律,而且致力于建立能够催人奋进的政治氛围。我想这才是我们应该效劳的人。

“不妨把话说白了,”一位同事总结道,“也就是说,我们要给一个没机会、没钱,而且名字还很滑稽的候选人效劳?”
“就像我常跟各位说的,”阿克塞尔不无调侃地说,“我是个很差劲的生意人。 ”
这事就这么定了。阿克塞尔之前是《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的政治主笔记者,后转而涉足政界,此后历经全国各地的市长、参议员、国会议员选举事务。从操作角度而言,他被认为是伊利诺伊州民主党政治教父,在事务所有关伊利诺伊州业务的任何决策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并没有太多地参与奥巴马
2004年参议员竞选日常事务,当时我手上有其他项目要负责,但是我参加了一些会议,而且为他的初选起草了选举活动初始计划。后来他以极大优势赢得了初选,我又为他的普选起草了选举活动初始计划。
2003年春,应阿克塞尔要求,我第一次跟奥巴马碰面。我从华盛顿飞到芝加哥,然后我们三人在密歇根大道我入住的酒店那儿吃了顿早餐。我在饭桌上的任务很简单:说服奥巴马不能一面竞选联邦参议员,一面又自己做司机和调度员。作为一名“初生牛犊”,他的竞选活动需要克服以上问题,以及其他一系列有待纠正的问题:他没有花足够的时间打电话筹款。他不能与潜在的政治支持者足够有效地达成交易。他总是无法放手,让他的竞选工作人员去更多地掌控选举活动和他的生活事务。
“你必须放手,相信别人,”我告诉他,“你手下的人会不可避免地搞砸一些事情,但是任何竞选活动中最宝贵的资源都是时间,候选人的时间,也就是您的时间!你必须担当起候选人的角色。而不是把竞选活动负责人、调度员或是司机之类的角色硬扛在自己肩上。

“我知道这个道理,”他说,“但这是我的生活、我的事业。我认为我比那些雇来的人更能做好竞选工作的一点一滴。我从自己的政治生涯中所学到的除此之外无它,所以我很难放手。但我会听你的话,试着做得更好一些。

这是我第一次领教奥巴马强大的自信力。早饭接下来的时光我们聊了聊竞选情况。我被他的睿智和轻松自如所打动,并且注意到他更乐意聊具体的政策而不是钩心斗角的政治。我还注意到他对于竞选战略的看法:他决心不依靠
30秒的广告和隽语金句,而是依靠在伊利诺伊州掀起一场草根运动来赢得这场选举。但如今几乎没人用这种方式来搞政治了。也许阿克塞尔就是因此而心有所动,我想。我们需要这样的人出现在政治生活中——也极度需要这样的人出现在华盛顿。
但是,如果当时要我掂量掂量有没有可能三年半后我们会讨论巴拉克·奥巴马是否应该竞选总统,我根本不会把这个问题当真。彼时,美国仍在“
9· 11”事件的余波中震颤,共和党人把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提出这种问题简直就是疯了。
但是到了
2006年年底,这个提议有了那么一丝可行性。政治角力场可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形势骤变,个中原因之一就是人心所向。小乔治·布什总统是处处不受待见。伊拉克问题、经济问题、华盛顿的分裂,以及美国在全世界道德领袖地位的逐渐丧失,都让小布什和共和党的行情一落千丈。
结果,民主党在
2006年国会选举中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十二年来第一次赢下了众议院;而且还赢得了足够的参议员议席,再加上某个温和派的共和党参议员自动认输,民主党彻底控制了参议院,这是十二年来仅有的第二次。因此这次选举对于共和党来说可谓一败涂地。
从历史上看,一个连任总统的第六年任期可能给执政党带来巨大损失。
2006年,有一股更深层的暗流在涌动,而这股暗流可追溯至“核心领导层已经腐烂”这种感觉。选民们选择相信民主党人的观点:占多数地位的共和党已深陷一种腐败文化,像杰克·阿布拉莫夫(
Jack
Abramoff)这种臭名昭著的说客能够翻云覆雨,通过大把砸钱给他们的政治靠山,为他们自己和他们的主顾各取所需。同时,广大人民却身处水深火热之中。选民希望这一切彻底结束。
2006年选举中,许多共和党人被拉下马来,但这并未彻底满足人们对于根本性变革的渴望。选民有更多希冀,而总统选举这个战场才是他们毕其功于一役的机会。如果没有对于变革的渴望(其背后基石是华盛顿已经从根儿上烂掉),巴拉克·奥巴马出马参选这种想法根本就不会萌发。
在这种背景下,新晋的奥巴马团队召开了第一次会议,讨论竞选总统的事宜。阿克塞尔和我在民主党国会竞选委员会(负责民主党联邦众议院选举事宜的委员会)度过了
2006年选举之夜。过去两年我们把所有心血都倾注到了这项工作中,部分是因为有切身体会。阿克塞尔的老友拉姆·伊曼纽尔( Rahm
Emanuel)是民主党国会竞选委员会主席,而我本人也曾在
2000年执掌民主党国会竞选委员会,当时以几千票极其微弱的劣势输掉了众议院全国选举。六年后夙愿终于得偿。我们欣喜若狂。
那是一个值得数日沉浸其中的夜晚。但相反,在睡了几个小时后,我们就乘飞机赶往芝加哥,去讨论一件可能性微乎其微的事情——奥巴马竞选总统。
我当时的感觉是我们接下来几个月会对这件事进行反复推演,而他最终会决定不参选。因为按照近年来的经验看,几乎每个重要总统候选人在最终决定入局竞选之前都要花费多年时间,苦心孤诣地制订计划、打好基础才行。甚至那些只是想赌上一把的候选人,在最终退选之前,也少不了多方走访调研这样的“脚下功夫”。而大部分重要的
2008年民主党竞争人选都要花上这之前的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在艾奥瓦州和新罕布什尔州为选举造势,培养人脉关系,赢取潜在的支持表态,至少在这些“风云不定”的州府混个脸熟。拜登、华纳、多德、爱德华兹,以及贝赫等人都在紧锣密鼓地计划和布局。希拉里·克林顿则“高处不胜寒”,早已臻至另一番境界:凭借二十年积累下来的资本和人脉,她早已把艾奥瓦圈为自己的地盘,鲜有其他候选人能够沾边。她一旦选定目标,手下大军就会集结而起,奔赴战场,攻城拔寨。
我赴会的路上一方面是满腹狐疑:这样一个竞选能付诸实践吗?应该付诸实践吗?一方面也有点烦躁:才刚刚结束一场选举,这还不到十二个小时,又要开始一场新的竞选。除非奥巴马那个下午决定不参选,否则我打算用来陪家人的时间就又泡汤了,前方等着我的将是一大堆的公文记录和分析报告,而且还不知道路在何方。
第一个碰头会规模很小,参加的有奥巴马和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他们在芝加哥的密友瓦莱丽·贾勒特( Valerie
Jarrett)和马蒂·内斯比特( Marty Nesbitt);奥巴马参议员办公室幕僚长皮特·劳斯( Pete
Rouse);新闻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调度员和政治助手雅莉莎·马斯特蒙科( Alyssa
Mastro-monaco);史蒂夫·希尔德布兰德( Steve
Hildebrand),一位民主党政治操盘手;以及阿克塞尔和我。
这样的组合可以说是一支杂牌军。吉布斯在 2003年一场清洗中离开了约翰·克里的总统竞选队伍,进入了一种“政治炼狱”。奥巴马赢得
2004年参议员选举的初选后,我们开始着手为他的竞选团队网罗更多的政治老手,于是吉布斯被招入麾下。他来自亚拉巴马州,是奥本橄榄球队的铁杆“粉丝”,在多个选举和民主党团队中担任过宣传干事长。他素以雷厉风行、不留情面而闻名。吉布斯选择为奥巴马操刀,可以帮他自己重振大好前程。两人尽管在为人处事和家教素养上不尽相同,但通过参议员竞选这段过程以及之后参议员任上两年的磨合下来,吉布斯和奥巴马逐渐惺惺相惜。吉布斯有很好的政治和媒体判断力,奥巴马因此倚重他,如果决定参选的话,显然会希望他来扮演一个重要角色。
自担任参议员伊始,奥巴马就吸引了各路大将前来投奔。皮特·劳斯曾经是前民主党领袖汤姆·达施勒( Tom
Daschle)的幕僚长,且名望和影响力日隆,甚至渐有“第 101位参议员”这样的美誉传出。达施勒在
2004年竞选连任时败北,于是奥巴马力邀劳斯担任他的幕僚长一职。劳斯起初不情愿,但终归入其麾下,以其宝贵经验和手腕,辅佐奥巴马在参议院左冲右突、渐露峥嵘。雅莉莎·马斯特蒙科之前是约翰·克里(
John
Kerry)竞选总统期间的调度员,而现在,去给一个新任参议员打下手,虽然会负责更多的政治事务,但终归角色类似,这通常会被认为是职业道路上的一种倒退,但奥巴马的潜力吸引了她。
史蒂夫·希尔德布兰德之前操盘民主党选战多年,是党内最受尊敬的竞选经理和组织干事之一。他对艾奥瓦州相当了解,
2000年曾经在那儿为阿尔·戈尔( Al
Gore)的党内初选操过刀。他最初参与进来是十月份,应劳斯之邀,他跟随奥巴马前往艾奥瓦州炸牛排大会( Harkin Steak
Fry,传统竞选活动),奥巴马在该地所激起的热烈反应使人们对他计划参选的猜测日渐升温;在跟随奥巴马出巡几次后,希尔德布兰德对奥巴马深信不疑,并且极力鼓动他进军总统宝座。
瓦莱丽·贾勒特和马蒂·内斯比特都是奥巴马的私人密友,浸淫伊利诺伊政界已久。瓦莱丽曾担任奥巴马
2004年竞选参议员时的财务总监一职。我当时有种感觉,这个会议结束后,瓦莱丽、马蒂还会和巴拉克及米歇尔单独开一个会,探讨接下来到底怎么走。他们俩在未来整个竞选过程中都将是重要参谋。
开会地点选在 AKP
Media公司的一个小房间里。我们挤挤挨挨地围坐在一张会议桌旁,等待奥巴马开口说出内心想法。没几分钟我们就明白了,他的考虑远比我们大部分人所以为的要多。他把自己之所以考虑参选的缘由和盘托出:这个国家需要深刻的、根本性的改变;华盛顿方面目光短浅;特殊利益集团和说客掌握了太多权力,美国人民需要再一次信赖并诉诸自身的民主权利;族群割裂太深;中产阶级以及那些试图成为中产阶级的人,尤其是他们的孩子,较其父辈,可能将来机会渐少,而风险日多。他提出的问题是——在我们把话题引到政治方面之前,就应对这些挑战来说,他是否提供了某些足以将他与其他候选人区隔开来的东西,从而值得一战。我认为他的回答是相当强有力的参选理由,也是一个强有力的竞选信号。我们之前已经对这场竞选的立足点开展了一些基线调查,但是还没有尝试竞选理念,而且也没有进行任何民意调查以总结出这样一个竞选理念。这个竞选理念本身就让人兴奋不已。同时打动我的还有,他对于竞选的初步评判完全围绕实际,而非政治空谈。我之前参与候选人或者潜在候选人的会议也算不少,但鲜有这种体会。
奥巴马确实问了政治上的明争暗斗情况,我们都众口一词地说希拉里·克林顿有极大领先优势。事实上,几乎难以想见她怎样才会输。我们也花了点儿时间谈了一下其他候选人,只是点到为止。我们讨论了一下约翰·爱德华兹(
John
Edwards)在第一回合艾奥瓦州党内初选中的优势,这将是增加我们竞选难度的一个可能因素;因为我们不能自以为在那儿我们是希拉里·克林顿之外的不二人选,我们必须努力争取。她可以说是一头庞然巨兽,在每一个州都安插有组织人手,其鼎鼎大名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且是一台随时准备启动的筹款机器。而这些我们全都没有。任何有关
2008年初选的政治谈话都免不了以希拉里·克林顿为始,然后以她为终。
米歇尔·奥巴马的问题则是,这一切对她的家庭意味着什么。奥巴马是否要经常四处征战?他们还能一起共度周末吗?他们一家能够一起应战吗?她要付出多少努力?是否会因此影响她的工作和对女儿的照顾?
这是我第一次和米歇尔碰面。我被她的直率以及她提出质疑时那种毫无客套废话的专注所打动。很明显她不愿错过任何事实,我可以感觉到竞选总统这件事不只是巴拉克的个人决定,而是他们俩共同商讨的结果。
希尔德布兰德是这个小房间里的拉拉队队长,所以他倒是给米歇尔许了一个童话般的未来:星期天肯定没有选战活动,会有很多时间可以待在家里;只可惜除了他,没人给米歇尔带来什么好消息。走捷径是别指望了。肯定是场消耗战,而且只会越来越煎熬。候选人只能偶尔抽空回家喘口气,而且就算在家,也有无数电话要打,无数讲话要揣摩。如果我们丢了初选,那么这个时间至少是一年。如果赢了,那么就得两年。
一切都是这么直来直去,毫无矫饰,我对此感到满意。他们需要睁大眼睛,不遗漏任何一个事实,然后作出决策。但是听别人说是一回事,到时候实际体会是另一回事;我们没办法控制他们会如何消化这些信息。我知道他们可能自己安慰自己说前路虽然艰险,但尽在掌握,而结果却发现困在半途中。
至于米歇尔要不要参与进来,我们所达成的共识是,这场选战,如果成为现实的话,会希望尽可能多地发挥她的作用,但是她可以告诉我们她什么时候方便跟我们一起转战各地,然后我们会安排利用那个时间,而不会强求她付出更多。奥巴马夫妇明确表示他们不会把一双年幼女儿假手他人照顾,所以我们得迁就他们家庭的安排,而不是相反。
会议结尾,我们约好过几个礼拜再重新碰头,每个人到时候都得拿出些东西来推进讨论——一个计划表,这样奥巴马夫妇能够清楚他们的未来生活面貌,一天天会怎样发展,这个月和上个月比会有什么不同;一个大概的日程安排以及我们暂定的选举战略建议;筹款预估情况;头三个月的重点事项和参照标准的概括。
奥巴马说他会找时间跟米歇尔商量他们是否能够事业家庭两不误。他挑明说,这次竞选的理念,也就是他在会议一开头所列举的理由,没得商量。所以奥巴马夫妇会告诉我们他们对于家庭和生活方式问题的想法,而我们其余人要花大量时间讨论,按照他的说法是,“我们要规划一个不以赢为目的,而是要站得住脚的选战”。那是我们要跨越的障碍。看上去不高,但考虑到我们的起点,它简直就是珠穆朗玛峰。
我依然认为这桩事很大程度上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但是奥巴马对于参选比我所预期的要更为当真。于是我在去往奥黑尔机场的路上给阿克塞尔打电话,想听听他怎么说。“我认为他确实想参选,但是他的心思还是围绕在参选这个想法上,而不是实际参选,”他说,“我们不妨看看他如何应付现实,明白参选究竟意味着什么,会有多少困难,有多大机会。米歇尔是决定因素。如果她反对,那也就不用谈了。我现在还搞不清她什么立场。

我叹了口气,“好吧,我现在满脑子想的就是本来准备下个礼拜带我儿子去迪士尼乐园,现在不得不往后拖了,因为要先腾出手来完成他要求的事情。不过他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明显他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参选,而且这跟争权夺利、政治斗争,或是长久以来的野心都无关。不过我还是认为他不会付诸行动——毕竟,在最后关头,在毫无计划的情况下,贸然赌上一把,跳入竞选总统的战局,何况对手优势之大恐怕历史罕见,有多少人会这样做?而且还拖着两个小孩?”
“可能我们所有的工作到头来都是一场空,”阿克塞尔附和我说,“但还是要努力,这样至少他有充分的决策依据。 ”
这期间,奥巴马召集了一些重要的参议员办公室员工、朋友和外界顾问人士在华盛顿聚了聚。这简直就是一场哈佛法学院同学团圆会。阿克塞尔和我也参加了。奥巴马阐明了他当前的想法,还要求在座的每个人也坦陈他们的想法、观点和忧虑。

我被众人反应中所蕴涵的深思熟虑打动了。大家主要担忧的是这次参选对他的家人意味着什么;一些人很直白地说他们认为这次为时过早;另外有人说他早就该准备起来,而不是等到已经在华盛顿的参议员任上待了这么长时间后,才想到要参选。还有人认为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张罗起一场竞选实在困难。奥巴马身边围绕的居然是这么一群“无我”的同仁,这已经让我颇为感慨,更何况一屋子的哈佛法学院毕业生,原本应该与满腔激情、豪言壮志这种形象联系在一起才比较合理,所以耳闻目睹的这一切就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了。我感觉,在场没有人是出于自身的私心杂念——有机会接近一位让人耳目一新的总统候选人,来提出他们的观点的。
会议快结束时,奥巴马转向我,要我说说需要哪些准备来真正推动总统竞选以及未来可能的操作方式。我花了大概
15分钟,简单梳理了一下当务之急:推出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网站,招募有经验的优秀人才,制订计划和预算。我还谈了谈希拉里之强大,以及我们需要尤其重视前面几个初选州府,目的是影响整个战局——比赛中跑在前面的人如果起跑阶段被绊倒,一般来说会给自己带来极大危险,虽然原本差不多都赢定了。我们没有深入讨论竞选战略,但我认为重要的是,他的战友们必须一开始就意识到这可不是一场闹市街头恳请众人签名的营销把戏;可能得求爷爷告奶奶在艾奥瓦州争取到每一个选民,迎来一丝胜利的先机。我下结论说,为了打败希拉里,我们必须打一场完美的选战才行。而且就算我们做到了这点,胜利的天平依然有极大机会倒向她那一边。
房间里一片安静,只有我在那儿侃侃而谈。我突然感觉理想变得现实了一点,对于奥巴马来说也同样。我还突然意识到,如果他参选的话,也许会请我操盘他的竞选。那一瞬间,我想自己原本应当把嘴闭紧一些。
过去五年来我一直是名咨询顾问,是阿克塞尔的合伙人。我拿钱,然后提供意见和建议而已,犯不着去为某个盘根错节的组织的方方面面操心。在进入咨询这一行之前,我曾经操盘过两次联邦参议员竞选,一次国会竞选,还管理过一个全国党派委员会。我知道操盘选战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如坐针毡的苦差事。
当然,它也有让人志得意满的一面,但是这项工作可不只是制定竞选策略、时刻关注各项指标数据、操劳大笔资金的去向这么简单。还必须对付层出不穷的人事问题、调停内部纷争,还得为办公室空调费用以及员工出差补贴数额之类的事情发愁——这些事我很久都没管过了,但想起来就知道有多烦人。竞选经理必须掌控竞选活动的方方面面,候选人一个电话过来,他总不能说,“我不太清楚,得先跟相关人员谈谈。”就像我之前跟奥巴马说的,没有省事的捷径可走。竞选经理时时刻刻都是走在刀刃上,要打的是一场消耗战、持久战。
2000年之后我就没有操盘过这类活动了,所以,除了知道我有可能“廉颇老矣”之外,我也不确定我的家人以及我本人是否能应付得了。我越想就越对前景感到忧心忡忡。我有一个才两岁大的儿子,刚搬进新家,而且已经有了
2007年的家庭计划。我妻子有一份成功的事业,正在申请今年秋季的研究生院入学。我们还希望再添一个小孩。一场选战可能把这一切全盘打乱。
聚会散了后,走到外面街上,我对阿克塞尔说,“我已经明白接下来的走向了。对他身边的心腹来说,我是操盘这一切的理想人选。但是,我不想参与,而且我甚至不确定我是否是上佳之选。最好另找人选,要快。

“你料事如神,”阿克塞尔微微一笑,说道,“但我准备告诉他,你是唯一,也是最佳人选。反正我们将挤在同一条船上,哪怕它要往下沉。

回想起来,我们这个尚在孕育中的团队在投入这场可能的竞选之前,已经在2004年和2006年,从不同角度,亲眼目睹一些新的选举手段和政治潮流,而这些将在2008年成为燎原之火。2006年阿克塞尔和我曾在马萨诸塞州为德瓦尔?帕特里克(DevalPatrick)打过一场非常无望的州长选战,这场选战很吸引人、很有新意,我们利用互联网来组织和沟通信息,从一开始就如此,好像原本就不得不这么做似的。
奥巴马本人
2004年的那场竞选让我们看到了他在电视上,与选民直接沟通的巨大魅力。我们意识到,毋庸置疑,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候选人本身,不用任何矫饰。
最初小团体的全部成员,吉布斯、阿克塞尔和我,都跟 2004年总统竞选有些牵涉(各为其主),这个事实对于我们如何看待有关
2008年选举的陈规陋见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我们在选战中力压希拉里的又一巨大优势所在。她的心腹没几个参与了
2004年民主党初选。
2006年,阿克塞尔和我跟拉姆·伊曼纽尔及民主党国会竞选委员会密切合作,以图重新夺回众议院控制权,期间,我们目睹希望渺茫的参选人最终赢得
2006年国会初选和大选;而在
2005年,吉布斯跟随奥巴马出行,目睹他在全国各地掀起热情回应,简直叹为观止,在有些地方的盛况完全超乎想象。当然,最重要的是,奥巴马也在汲取这些知识。我们四人有幸看到了一股新的潜流在涌动,能够投选民求新求变之好;看到了新的技术进展,能够帮助我们运筹帷幄,从这阵变幻不定的风中顺势借力。这些知识中,很多与关于如何竞选总统的那些陈规陋见相悖,因此,这算是一次很好的开堂考,看看我们是否能够无视眼前所见,而是听从心底所想,清除杂念,从一张白纸开始,不囿于过去选战经验,不重蹈覆辙。

我们这个核心小团体又齐聚芝加哥,准备召开第二次会议。这次,米歇尔?奥巴马以相当惊人的作风开门见山。她宣布他们已经梳理了所有的家庭问题,并且已经决定,如果他们认为自己能够付出相应的努力,就会参选。他们仍需要一些时间在家务事这本账上作出最终决策,但是我们当天的会谈将更多集中在政治而非个人生活上。
我们在这场会议上,以及这一期间,花了很多时间讨论政治日程安排。我们没有把这次竞选视为一场全国大战,指望能够毕其功于一役,而是要以州为战场,一场一场地打——从
1月份艾奥瓦开始,一直到 6月
3日的蒙大拿和南达科他。因为我们相信,一场战役的输赢会显著地影响到下一场的走向。从根本上讲,这是一个借势的道理,不管到底正确不正确,我们别无选择,唯有坚信。我们落后希拉里
30个百分点,如果全线铺开,在全美多个前沿阵地硬碰硬的话会输得很快、很惨。之前的一些选战让我们对这条路线有了一些信心。历史上,借势而上在早期战役中向来非常关键:赢家常常能够连下几城,至少能维持一段时间。一次溃败通常就很难翻盘,不过,领跑者虽然有时也会马失前蹄,输个一两场,但是由于他们在其他州依然有强劲实力,而且在财力和组织上遥遥领先,因此能够重振旗鼓。
2008年,民主党将第一次在初选日程表中增加两个州:内华达和南卡罗来纳。按照顺序,这两个州将紧随艾奥瓦和新罕布什尔之后。 2月
5日,尽管许多州的初选日期尚未确定,但首战日期已初现端倪,只是我们没想到那会是一个囊括二十二个州的“大日子”,所谓超级星期二。
在我们甚至还没搞清日程表的最终模样之前,我们就不断给奥巴马“洗脑”,说最初的几场选战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为一个试图异军突起的候选人,如果一开始就摔上一跤,那么也就完了。“如果你参选,”我们告诉他,“就要准备把所有时间花在两件事上:筹款和拉票,地点是这四个州其中之一,通常是艾奥瓦。
” 虽然这个战略时不时要经受考验,但事后来看,一早就敲定并明确这个战略,实在是再重要不过了。
我们的战略判断是,必须在初选阶段尽早给希拉里来一个下马威,这样我们才可能有机会打乱她的阵脚,把她掀下马来。阿克塞尔和我很快就此取得了共识,团队其他成员也逐渐认同了这条路线。没有你来我往的冗长讨论,大家心照不宣。
遵守这条路线不动摇需要严格纪律,但是这样做的必要性并非什么高深莫测的理论。我们的对手是如此令人生畏,如果她一开始就连下数城,这场比赛也会早早结束。一旦她一开始就确立巨大的领先优势,我们不可能在后面的初选州府赶上她。而且到了那时,她对于提名候选人已经是志在必得,而我们却要在之前没有投入多少时间和资源的州府开战,她的组织和资金优势会真正发挥出来。
就像阿克塞尔某一天在吃早饭时跟我说的,“我们没别的选择。要不拿下艾奥瓦,要不完蛋。 ”
我怀疑如果能够用电脑来模拟初选走向的话,有
95%的可能希拉里会赢。剩下的几分希望则归爱德华兹。我认为我们的前途就是那么凶险。虽然不能保证我们的战略路线能够通向胜利,但是畏惧不前或者辗转迂回无疑会让我们一头坠入深渊。
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摸透全部候选人的最终阵容前,我们对四州的初步剖析如下(按照惯例,希拉里依然是我们的重点分析对象)。
我们认为艾奥瓦有可能成为希拉里·克林顿的“祸地”。比尔·克林顿从来没在那儿打过初选选战——
1992年,“自家人”参议员汤姆·哈金( Tom Harkin)当仁不让(这场选战我参加了),到了
1996年,克林顿没有对手。不同于其他州,在艾奥瓦,克林顿“夫妻档”虽然可能借当选官员和重要民主党活动人士的背书而气势汹汹,但并非固若金汤、刀枪不入。她的高层心腹人员中没有一个有艾奥瓦选战经验。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在此地,他们未能借力比尔·克林顿
1992年初选埋下的遍布大街小巷的志愿者桩脚。而且许多艾奥瓦人强烈反战,包括许多共和党选民,因此我们认为她在伊拉克战争上所投的赞同票以及所持的强硬立场可能给她带来麻烦。从历史上看,对于希望渺茫、呼声不高的候选人向来很友好,只要他们花大量时间在本地拉票,有响亮的竞选口号,并且组织得力。
当然,我们在艾奥瓦没有资本,奥巴马在那儿的人脉关系接近于零。但是他周围的这些人——我、希尔德布兰德、阿克塞尔、雅莉莎,在艾奥瓦则有着丰富的经验,或者曾经透过全国选举这个多棱镜窥探过艾奥瓦州的众生相。我们了解党内初选的风云诡谲、选区的毫厘之差,以及该州选民向来不关心全国性媒体这个事实(他们选择自己作出判断,而且愿意为此花时间)。所以我们知道在艾奥瓦不必担心会出现偏听则暗这种情况。当时我并没有完全意识到如此广泛的艾奥瓦党内初选经验给奥巴马竞选总部所带来的优势,但是回头看,我能够想象在希拉里的总部,艾奥瓦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外星球。


[译者后记]

2012年,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竞选又将鸣锣开战,而这本总结奥巴马上一场选战之成败得失的译作也正好选在这么一个敏感时刻面世了。恐怕会有读者心生疑问:一本姗姗来迟的书值得买、值得看吗?而作为译者的我,其实在??译此书时,心中时不时冒出来的一个问题也是,这本书值得??译吗?毕竟它讲述的不光是别人的家长里短,而且还是几年前的家长里短,难免给人隔靴搔痒、时过境迁,甚至刻舟求剑之感。尤其是美国总统选战也是一桩时效性极强的事情,往往只听新人笑,不见旧人哭,彼时人们想必都在忙着追逐最新的选情动态,讨论各位最新候选人的最新八卦是非以及一言一行,所谓选战依旧笑春风,还有人会在乎昨日人面何处去吗?好在我们有奥巴马这位前度刘郎今又来,他肯定依然是选战舞台上的主角,也是我们这本书的主角,他串起了这本书和这场新的选战,他让我们有了一个凭此书
“听其言、观其行”的对比机会。甚至有些比较关心美国政治或者世界政治的人会产生一个比较邪恶的想法:这次他还能巧舌如簧吗?他还能Make
the Change吗?
这种微妙的今昔对比感正是我们阅读本书的一大乐趣所在。当然,这点并不在作者戴维?普洛夫的考虑之中。作为操盘这场选战的主将,他是以一种“胜者为王”的角度来书写历史的。正如他在本书中所强调的,奥巴马之所以取得最终胜利,归根结底,在于他提出了正确的口号,在于他组织并发动了一场草根运动Grassroots
movement,而相对的,希?-里和麦??恩都只能走中上层路线。美国政治历来是精英政治和金钱政治,尤其集中体现在总统竞选之中,而奥巴马似乎??来了一场“庶民的胜利”。通过走群众路线,聚沙成塔、涓滴成海,奥巴马不仅在筹款上摆脱了财团的掣肘,并且取得了极大成功,更是在投票统计上一举刷新了多项纪录。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某些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奥巴马的这场胜利称为群众路线的胜利。也难怪一些右翼保守人士对奥巴马极尽批评责难之能事。奥巴马的这场胜利,是一场变革,甚至有革命的意味。他出身低微,是个混血儿,是个黑人,而且缺乏政治背景和??验,缺乏政治大佬的支持,但他抓住了机会,他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而这在崇尚精英政治的美国也取得了成功。这是否说明美国政治有了微妙变化?这都有待我们通过明年的选战继续观察。奥巴马还会走群众路线吗?他还能发动群众吗?他还能在筹款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功吗?
说到这场选战,另一个关键词恐怕就是Change(变革、改变)了,甚至可以说是第一关键词,充斥于奥巴马的讲话以及本书之中。然而当时就有人对此揶揄道:Change
what?不过更进一步的追问都被淹没在了群众的巨大热情之中,也许因为群众太需要Change,毕竟当时正值??济危机高峰,华尔街一连串的丑闻、伊??克战争泥潭、阿富汗战争泥潭、赤字居高不下、人们对于小布什继而对于整个共和党继而对于美国精英政治的失望,此时奥巴马适时地喊出了Change这个如雷贯耳的词,这就够了,人们在跟随他振臂高呼时恐怕没多少时间去考虑Change
What。回过头来看,奥巴马实现了他承诺的Change吗?民主党中期选举的失败也许是个否定的回答。当然,也许??本就不该对选战口号过于较真。说到底,奥巴马的胜利是选战的胜利,是选战路线和战略的胜利,这也是本书要强调的,至于执政合格与否,这个问题将由即将??开帷幕的下一场选举来回答。目前来看,显然奥巴马需要在这最后一年不仅打好自己擅长的选战,同时需要更好地实现自己在上一场选战中所许下的承诺,这样才会更有底气,毕竟他的下一场选战不能再光靠群众路线和口号了。美国群众的眼睛也是雪亮的,他得拿出点实际的东
西来。
我想,这种对比感也正是我们中国读者阅读此书的乐趣所在。它让我们在感叹奥巴马昔日辉煌胜利的同时,不禁为他下一场选战捏了一把汗;它让我们看到了选战的漂亮口号与残酷的执政现实之间的落差;它让我们明白了一场选战仅仅是一场选战,它恐怕不能改变太多现实。
不过,仅从本书的角度而言,我们必须为奥巴马鼓掌,为他的选战团队鼓掌。他们独辟蹊径、杀出重围,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本书作者作为这场选战的亲历者和操盘者,以第一手资料为我们奉献了此书,让我们得以一窥这场精彩选战内幕故事。仅从这一点而言,这本书也值得您一看,而我本人也很荣幸能够??译此书。
最后,我要感谢在??译本书过程中给予我大力支持和帮助的朋友,他们是周克民、赵研、高峰,还要感谢我的父母,谢谢他们在我埋首??译此书时对我的照顾。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