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思维教育导论》

書城自編碼: 190883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中小學教輔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作者: 姜继为
國際書號(ISBN): 9787511713780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05-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16/27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4.4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北宋:繁盛的江山
《 北宋:繁盛的江山 》

售價:HK$ 154.9
至味人生 : 三千年饮食文化与人物风流
《 至味人生 : 三千年饮食文化与人物风流 》

售價:HK$ 82.3
服美役:美是如何奴役和消费女性的
《 服美役:美是如何奴役和消费女性的 》

售價:HK$ 72.4
北京士大夫
《 北京士大夫 》

售價:HK$ 79.9
活出最佳自我
《 活出最佳自我 》

售價:HK$ 84.5
Web3:科技新趋势
《 Web3:科技新趋势 》

售價:HK$ 83.5
大汉史家:班氏列传(上下册)
《 大汉史家:班氏列传(上下册) 》

售價:HK$ 104.1
与孤独对抗:弗洛姆眼中的爱、自由与身份认同危机
《 与孤独对抗:弗洛姆眼中的爱、自由与身份认同危机 》

售價:HK$ 95.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1.0
《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大夏书系(十周年纪念版)(销售过百万的教师心灵之书全新修订,增补作者亲自撰写的前言和后记,陈述十年教育改革对教师职业的影响) 》
+

HK$ 141.6
《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高等教材 教育学基础课系列教材: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 》
+

HK$ 93.6
《 教育的常识:关于教育价值与方法的思考 》
+

HK$ 127.2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 》
+

HK$ 82.6
《 《集中力决定孩子的人生》 》
編輯推薦:
教育的新领域 学校的新内涵 教学的新标准 育人的新高度
內容簡介:
思维教育的启蒙之作。
首次正面回答思维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措施等基本问题,为培养一流人才设计一套系统严谨的思维教育实施方案。
全书分为四章,研究了三个在逻辑上递进的问题:一是思维教育的意义,从思维和教育、教学关系的角度,提出了思维对于知识学习具有关键性、优先性、基础性的论断,倡导开展思维与知识并进的教育。二是探讨了思维教育的内容,提出了培养健全的思维主体、系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方式与品质的要求。三是系统研究了学校思维教育的实施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问题,提出一系列具有实操性的思路和措施。
關於作者:
资深教师:1985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
科研尖兵:持续思考教育问题,已经出版《高校治理结构研究》等多部专著。
行政干部:现任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法学博士,公共管理学教授。
基于对教育教学的深入了解,对学生困境的研究,对育人问题的思考,历四年时间写作《思维教育导论》,给学生以指导,给老师以启发,给中国教育以生命力。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思维教育的意义
 第一节 思维:知识的源头
 第二节 思维: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
 第三节 思维比知识重要
 第四节 知识至上型教育及其危害
 第五节 思维:学习能力的关键和基础
 第六节 思维教育:解决学校重大发展问题的杠杆
 第七节 迈向思维与知识并重的教育
第二章 思维教育的内容
 第一节 健全的思维主体
 第二节 系统的思维能力
 第三节 良好的思维方式与思维品质
第三章 思维教育的实施
 第一节 转变教学模式
 第二节 开设思维课
 第三节 改造知识的“样式”
 第四节 消纳学科要素
 第五节 阅读教材
 第六节 重走创新之路
 第七节 活用试题
 第八节 自学
 第九节 构建问题教育
 第十节 投身实践
第四章 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一节 语言能力培养
 第二节 分析与综合能力培养
 第三节 抽象能力的培养
 第四节 比较、分类能力培养
 第五节 归纳、概括能力培养
 第六节 反思能力的培养
 第七节 联想、想象、转化能力的培养
 第八节 记忆能力的培养
 第九节 建模能力培养
 第十节 方法、工具、程序思维能力培养
 第十一节 判断、解释、推理能力培养
 第十二节 客体思考能力培养
参考书目
內容試閱
序 言
在我国教育中,有些方面明显薄弱,如公民教育、常识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它们开展得不足,实效性不高,严重影响人才的质量,导致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不够。
而与众多的教育薄弱方面相比,按说我国现在的知识教育是相当强盛的了,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提高“好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困难,二是改进“学困生”无良策,三是“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
经过多年的观察和思考,我认为,思维教育没跟上知识教育是发生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思维是知识的本源、加工的器具,如果学生思维发育较好,知识型的学习和考试就能应付较好,如同有了优良的机器便可生产优质的产品一样。而学困生之困,往往也困在思维能力不足上,钝斧斫硬木,越砍越气馁,只有让学困生手握利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学困问题。至于杰出人才,实际是具备突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他们的共性是思维发达,拥有优秀的思维品质。学校教育在思维上作为不多,没有培育出大批思维能力和品质俱优的学生,所以最终成为杰出人才的便少之又少。
虽然很多老师和专家都看到了我国思维教育严重不足这一问题,也给予相当重视,可有效开展的思维教育却很少,还没有哪所学校开设思维教育课,也没有哪所学校研制出系列的思维训练计划。更严重的是,对于思维和教育交叉领域的深入研究国内也不多,多数研究都局限于思维领域或教育领域,两者分渠并行,尚未搭界。个别研究涉猎了思维教育,但还处于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的阶段,综述外围学术观点的文字太多,正面回答思维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的内容较少,尚欠深入性和实用性。坊间出版家们看好了思维教育的紧俏卖点,推出了大批“思维革命、经营思维、领导思维、设计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创新思维、柔性思维”等图书,但对思维本身和思维教育都未作出严肃的研究,核心之处都是文化概念与心理学名词,和思维教育几无关系,属于贴上思维教育标签的“成功学秘术”或“心灵鸡汤”。
与我国思维教育的落后局面相比,西方思维教育研究得较早,成果也比较多。洛克很早就注意到了思维能力培养问题,杜威、皮亚杰、苏霍姆林斯基、斯腾伯格、吉尔福特、波诺、巴赞等人,更是深入研究,创建了众多“说法”。但是,这些大家多数侧重心理学、认识论、智力、创造力、思维研究,属于理论上、观念上、方法上的散论,很难直接移植成“思维教育”,也不能说对思维教育做出了一般性解决。而且,由于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差别,思维教育在西方不像在我国这样紧迫,问题显现也很不相同,所以,“中国风格”的思维教育概论仍为必需。
鉴于这种情况,为了给我国教育界找出一套思维教育的方案,特别是回答思维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的一般性问题,作者从2008年开始持续研究,深入多所学校观察分析教育教学活动,广泛听取学生、老师、校长们对于思维教育的想法、意见、建议,研读了相关著述和文献,吸收了现有的成果和观点,努力归纳、提炼思维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措施,现在可以说,已经初步地认识到思维教育的一些规律,可以解决一些真问题了。
本书从教育的角度研究思维,从思维的角度思考教育,认为思维教育不仅是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好办法,是提质减负的良方,是优异的教学策略,而且是教育活动的核心、目的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首要工作。因此,本书设为四章,研究了三个在逻辑上递进的问题。其一是思维教育的意义,从思维和教育、教学的关系的角度,提出了思维对于知识学习具有关键性、优先性、基础性的论断,倡导开展思维与知识并进的教育。其次,探讨了思维教育的内容,提出了培养健全的思维主体、系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方式与品质的要求。本书特别详细地分析了思维能力,提出20种思维能力项目,为思维教育奠定了基础。最后,本书系统研究了学校思维教育的实施和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等问题,提出一系列具有实操性的建议。
本书只是初步的思维教育研究成果。作者意识到很多问题,目前只初步解决了其中一些问题,还有很多问题尚待研究。例如,思维能力的本质,思维能力的分层,各项思维能力的关系,思维能力与思维方法、学科方法的关系,思维测评、个体思维诊断、思维咨询,思维教育评估,学科思维教育,学段思维教育,老师思维培养,专门人才的思维训练等问题,还需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我们期待更多的同仁参与到这一时代课题中来。
思维教育是目前教育中十分薄弱的环节,是限制学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全局性不出“大师”的主因。我们由衷希望学校开展思维教育,提高一代新人的思维水平。否则,学校业绩仍离不开“好生源”(实则是思维受到其他渠道的教育而得到较好发育的学生),学校人才培养仍然乏力,我们的毕业生仍比不上钱学森等上一代科学家,也比不上居里、牛顿、欧几里德等老数辈的科学家、思想家。
应该说,本书研究思维教育,只解决了“知识教育纠结问题”的一部分,还有其他很多重大教育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它们更具优先性,如公民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如果这些教育不能很好开展,我们把知识教育、思维教育功夫做得再足,也还是改变不了教育的狭隘性、封闭性,人才的质量仍不高,培养出来的顶多是“好学生”,而不是具有独立人格、自由精神、会主动适应社会并开创美好未来的高素质劳动者,距拔尖创新人才更是相去甚远。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本书很多观点还不成熟,研究深度还有待加强,敬希同行批评指正。
2012-3-1
第一章
思维教育的意义
所谓思维,是人的意识活动,是物质性的人脑加工事物及其信息的过程。
所谓思维教育,是指为了使人的思维能力、品质、方法等达到一定水平,能够分析和解决问题,而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思维保护、培养和训练的活动。
倡导思维教育,首先要搞清楚思维教育的意义。思维对人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对社会进步有哪些作用?下面是我们的初步剖析
第一节 思维:知识的源头
思维,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是人的重要本质所在。人类文明,人化的世界,重要源泉是人的思维。
思维对于知识具有本原作用。知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里冒出来的,知识是从人的头脑中生长出来的,是人类头脑思维的产物。没有文明的人类就没有知识,没有那些善于发明创造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也没有知识。
一、人类的思维创造知识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对于知识的来源、起源等问题一直很感兴趣,形成了一种叫做认识论的理论,提出多种多样的看法,对于知识来源、起源、动力、标准等问题思辨得很细。例如,经验论预设了一个先天的等待我们去认识的客观世界,认为认识的过程就是用我们的主观思维去映照这个客观世界,从而得到关于世界的真理性认识。唯理论则认为,知识是从先天的、无可否认的“自明之理”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的。而德国哲学家康德则提出“人为自然立法”,认为知识是人用先天的范畴加诸各种感性材料上得到的。现在流行的认识理论则说,知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知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抛开唯物唯心的争议,综合认识论各派观点可以看出,它们都认为,离开人类的思维,不可能发生知识;思维是知识发生中的加工机器、必要条件和必经环节。
活跃在地球上的生命种类数以万计,但只有人类有知识,其他或高级或低级的动物都没有知识。同样的高山大川,人可以得到“高山为谷,深谷为陵”的观念,动物没有;都看到日升日落,人提出地球自转形成昼夜,动物们则不懂。猿人没有加工出知识,众多的动物也没有创造出知识。只有文明的人类,凭借进化了的头脑,靠着思维的机器,把自然世界加工成人的知识体系。知识唯人类具有,唯思维能产生。在思维与知识的关系上,思维是第一位的,具有决定意义。
二、“思想者”创造了知识
知识不是地下的玉石,虽然隐蔽,但只要细心就能找出;更不是海边的贝壳,清清楚楚地摆在那儿,任人去捡拾。具体的、一个一个的知识的来源,都是某一位或几位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发明家的思维,是他们思考和研究后创造出的、建构起来的。在牛顿前没有牛顿定律,在门捷列夫前没有元素周期表,在马建忠前没有汉语语法……人类知识,离开那些思考的人和头脑,并非亘古永存。“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例如,很多人认为,三角形面积公式S=12LH是天经地义的。但实际上,这是埃及人发明的公式。如果不是埃及人,这个公式可能会很迟才出现,也可能会呈现另外的样子(如S=LH、S=2LH……相应地,只需要把其他面积公式调整即可)。再如,中国人登上泰山,都会吟诵“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首诗,其实在杜甫前后上泰山的人无数,千百年来泰山的壮阔依旧,但只有杜甫留下了千古诗篇。数理化、文史哲等每个领域,每一个知识成果都是思维的产物,都是一个个杰出个体的杰出贡献。自然界没有电压、电阻、电流、欧姆定律等概念和定律,是有了欧姆后,人类才“看见”这一切!这和自然界本没有发电机、计算机、直升机一样,因为出现了法拉第、楚泽、莱特兄弟,尘世才出现了这些神奇的器物。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发现世界的奥秘,建构出一条条“真理”,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三、思维是加工知识的机器
知识是一种很精巧的精神产品,如同玉器一样,虽然以来自大自然的石头为基础,但要经过玉工打磨、加工方变成宝贝。思维是加工知识的利器,是产生知识的工作母机。“客观的原材料”在思维加工下,不断萃取、提炼、变形、升华,最后成为精致的知识产品。例如,三角形面积公式S=12LH,虽只有4个参量,但达到这一步需要几千年时间,要完成若干次思维飞跃:①提出数量概念,能够计数;②提出长度和单位概念,能量长度;③提出“形状概念”,分清各种形状;④提出“面积”概念;⑤归纳出“方形的面积公式”。所以,看上去很简单的公式,实际消耗了大量的智慧,需要数辈人的思维接力,在持久的思维加工下才打磨成型。其他种种知识,也都是历经思维的辛苦,经过思维长期孕育而产生的。如《史记》,我们常常简单地把司马迁定性成天才,似乎因为他是天才,所以很自然地就写出了《史记》。实际上,就是天才如斯,也要花费大量艰辛的思考。司马迁写《史记》,遍寻名山大川,广征野老遗闻,不断筛选,不停比对,精心构思,勤奋增删,穷究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多年呕心沥血后才有了《史记》。其思维的发达、勤奋、独立、缜密,都是人类罕见的。
玉藏于石头中,石头埋在河床下,玉工把它挖出来、剖开,因循物理琢磨成器。“知识的宝藏”也掩埋在茫茫的客观世界中,直到出现一些爱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人们,敲打它、探寻它、实验它,不断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才逐步发明了知识、发现了真理。思维让知识呈现、让知识定型、让知识现实化。
四、思维是人类新个体获得知识的途径
孩子呱呱坠地,实际是小动物,没有思维,也没有知识。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思维的发展,孩子的知识也逐步发展。思维发展到哪里,知识也发展到哪里。人生来是一张白纸,但由于人类的特性,辅之以教育的手段,思维能够不断发展,因此在发展的思维之上,不断吸纳、消化知识,成为一个文明的个体。个体的思维和知识之间,虽然事实上相互伴生,但从逻辑上分析,思维是在前的,为吸纳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人类个体的知识储量、水平存在较大差别,其背后是因为思维能力有差距。三岁小儿与二十岁青年,思维层次不同,拥有的知识和能接受的知识大不相同。一些所谓的神童,实质是思维能力因为生理或教育原因超前发展了,所以超越一般的同龄孩子,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当然,其中也有些儿童思维并未超前发展,是强行灌输了较多知识,成为假象神童的。
思维是生产知识的机器,是知识发生不可或缺的纽结。不管实践也好,客观事实也好,离开思维中介,都不能产生知识,思维使知识变成现实。从思维开始研究知识的发生、传播、教育、学习,既合乎历史的真实,也合乎科学的逻辑。
第二节 思维: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
一、思维需要培养和教育
人的思维天然就很高级吗?在人的一生中思维是自然发达起来的吗?心理学研究证明,情况不是这样的。
人的思维需要培养,它有发生发展的过程。在新生儿阶段,人没有思维能力。到婴幼儿时期,思维能力开始发生,但很幼稚很初级,具有直观性、外部非本质性、表面性和片面性等特征,局限性很大。譬如,幼儿的思维非常具体,缺乏概括性,总是先掌握自行车、拖拉机、卡车、火车等具体的名词,然后才慢慢掌握“车”等表示一般意义的名词。而说狗,幼儿往往指的是家里的狗,后来才逐渐扩展到其他的狗。谈到“某人的儿子”,幼儿就认为“儿子”一定是小孩,如果一个长了胡子的大人是儿子,在幼儿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他们必须把数目和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时,才能进行计算……幼儿思维缺乏理性,常常违背矛盾律、同一律等逻辑规则。
发展思维是人成长的必须,但是思维的发展不是自然的过程,必须经过专门的教育和培养。自发状态的思维不仅层次低,而且进步也不明显。人的思维不是与人的年龄成正比的,它并不随人的年龄增长而自然提高,并非年长者一定比年轻人思维能力强。在生活中,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一般来讲不仅知识匮乏,思维也很混沌;受教育较少的人,不仅知识较少,思维能力也较低下;而受了良好教育的人,正常来讲不仅知识水平较高,思维能力也较好——当然,也有相反的个例,一些没有受教育的人思维很好,或受了教育者思维不良,这是因为思维发展还有非教育的渠道,一些教育品质还不过关。教育和培养,在思维发展中有明显的作用。发展思维,不能靠自然而然的自发进程。
二、教育要发展思维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古往今来说法很多。不少明智人士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发展思维,让学生掌握思维能力,学会运用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美国教育家贝斯特说:“学校的存在总要教些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思维能力。”很多教育家认为,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学生出了校门后,尽管忘掉了许多学来的事实性知识,但学校教给他们的思维方法仍在,并能不断发挥作用,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进入现当代以来,很多国家的教育都明确了思维教育的目标,突出了思维教育的内容。美国全国教育学会1961年在《美国教育的中心目的》中提出:“强化并贯穿于所有各种教育的中心目的——教育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培养思维能力。”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制定小组又将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列为21世纪大学生培养目标。1999年,英国国家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应具备的五种思维能力,分别是:信息处理能力、推理能力、质询能力、创造性思考能力和评价能力。西方很多教育家开始推行思维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起,爱德华?德?波诺的水平思考,鲁文?福印斯坦的认知加强方案,马修?李普曼的儿童哲学等,方兴未艾地开展起来。90年代初期,仅美国就推出了100多个培养思维的项目。思维能力教育在大、中、小学全面展开,呈现出涉及学科面广、涉及学生层次齐全的特点。
思维教育是极其有价值的教育:先让孩子去思考、去感悟,然后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知识就变成了智慧;日积月累地不断产生智慧,他们就逐步变成了思维的强者,遇到新情况新问题,便可去分析去解决,给人类和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他们不再是孔乙己,不再是范进,而可能成为达尔文、爱迪生、钱学森,于己于公,思维教育都是善莫大焉的伟大事业。
三、学校能够培养思维
社会各种组织中,哪里拥有最好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条件呢?毫无疑问,学校是最合适的机构。在学校里,有适合思维教育的时间、教学材料,有理论上讲可以担负思维教育、指导的老师,有检测思维发育情况的一系列试卷和手段。古往今来,多数人的思维能力都是在学校中培养的。经过教育训练的人,不仅知识增加了,思维也发展了。
我们现在的情况是,虽然多数人在学校发展着思维能力,教育对思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多数学校没有主动地自觉地系统地开展思维培养工作,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基本还处于自发状态,思维能力培养的效果没能最佳化。与学校明确其“教书育人”的机构性质不同,多数学校没有明晰自己在培养学生思维上的重要使命,缺乏相应的能力和措施。从对学生负责、提高教育效率、提高人的终生学习能力、给学生发展奠基、造就时代需要的英才的角度说,学校必须自觉地成为系统思维教育的机构,履行好这个伟大的职责。
第三节 思维比知识重要
对于个人、民族、国家而言,发展思维能力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可以说是终极性的。我们要树立思维至上的观念,崇尚思维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思维的能力比思维的结果(知识)重要。一个学生长大成人后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那时他最需要的是思维能力而非知识。走上工作岗位后,题不再是老师出,而是实践出;得分不再是老师判定,而是社会给予。生活里到处都是数学问题、化学问题、生物问题、地理问题、政治问题,而不是相应的试题,它们靠已有的知识难以解决,主要靠思维来破解;生活里处处是“开卷考试”,关键的制约因素也不是知识(人可以到任何地方用任何方法去查获知识),而是思维。思维能力发达,学生才会应付各种现实挑战,成为生活强者,甚至能从自然现象中总结出规律,从自己心底建构出新知,成为卓有成绩的科学家、思想家。比起仅仅知识丰富的学者来,他们的社会贡献不可同日而语,是最受欢迎的创新英雄,如同比尔?盖茨一样。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科学的发明和创造,是靠人的思维来实现的。人类社会各个阶段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无不是当时人类思维和智慧的结晶。近代以来,西方船坚炮利,后面的关键是什么?是西方人的思维相对发达。思维强大是“大国”的核心,对于国家的崛起、民族的振兴是关键的支持。我们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崛起,必须充分地发展思维。回顾我国的近代化,我们曾经走了弯路。我们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科学知识,但对于西方科技发达背后的原因——思维能力发达及其培育思维能力的文化与制度土壤认识不够,既没有系统地梳理,也没有系统地学习,仅仅重视了科技知识的模仿性教育。所以迟至今日,我们的学生还是学习“皮毛上”的知识,我们的科学和技术还是跟在人家的后面赶。
在知识和产权相连的今日,思维已成为国家制胜的关键,人才竞争的核心。我们如果思维能力仍徘徊在低谷,自己不能作为知识和技术的发明者,天天“买鱼”,在经济上将始终被动,国家只能是制造大国。尽管我国今天的很多学生、老师,比起一些欧美国家的学生、老师在知识量上都要大,但论发明创造却赶不上欧美。我们很多人知识站到了巨人肩膀上,思维能力却还在巨人下面。如我们的物理奥赛冠军与牛顿相比,文学博士和李白相比,学问都大多了,可论思维能力、论发明创造、论写诗填词,却远不如古人。
高考状元,折桂名校,学贯中西,对个人是成就、是骄傲,但对社会和国家而言,并无实际意义。国家需要的是合格人才,是思维能力强大,善思考,善钻研,能发现、分析、解决现时国家各种实际问题的生力军。国家急需的是科学家——科技的发现发明者,医生——解决身体问题的人,企业家——领导企业开创新事业的干将,艺术家——给真善美添光加彩的天才……而不是科学的学者、医学的学者、企业的学者、艺术的学者!思维能力强大,是今日人才的根本标志,是当代教学的首要宗旨。
第四节 知识至上型教育及其危害
我们现在的教育受到多种批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我们研究思维的角度看,今日学校教育的问题可以概括为“知识至上”,其缺点是只开展了知识教育,把知识教育等同于教育的全部、教学的全部,上课、作业、考试成了教育的基本方式,贯穿学生学校生活的始终,而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几无开展,严重不足。具体表现为:
1.很多学校尚未意识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思维教育完全空白
这类学校天天打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学生天天只学知识本身,机械地扩大学习时间。学生学得好,认为是勤奋的结果,刻苦的结果,是练出来、训出来的;学得不好,则认为学生不用功,脑子笨,或品质不良。没人看到思维的作用,没人想到去培养思维。这里的学生每天只睡六七个小时,几乎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学习上了,但效果不佳,学校不仅不反思教法不当,反而还责怪学生毅力不足、意志不坚!勤奋学习已到极限,但是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仍不高,产生这样那样的学业困境,甚至部分学生不但思维无发展,知识也停滞不前,心理上落下若干阴影。
2.思维能力教育目标不清晰,方法不当,时间安排不足
个别学校意识到思维能力的独立性和重要作用,但是,在教学目标中没有明晰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可操作的办法。最终搞来搞去,还是知识教育至上,思维能力培养未落到实处。一些学生侥幸产生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也是靠功课、作业之余一点点悟出来的,进步速度慢,发育不良,总的思维发展效果并不理想。
3.思维教育走偏,舍本逐末
有一些学校,对于学生常态的基础的思维能力尚未开展培养,却忙着培训学生的创新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时髦思维,结果学生的思维基础不牢,欲速不达。实际上,创新思维等思维能力,是正常思维能力较为发达的积极结果、优良品质,并不是一种思维类型,是不能培养的。一个人分析、综合、想象、推理等思维能力发达了,自然会有所创新,若水到而渠成;思维品质优化了,自然灵活敏捷,会做逆向思维。所以,这类学校培养思维能力事倍功半,效果不佳。
知识至上型教育在我国素有传统,我国历史上就是学问的国度,格外崇尚“学问”。学子们一代代学习、读书,手不释卷,学问都挺大。但是对于思维,缺少认识,不以为意。所以,很多人光读书而很少思考,大家都把自己当做知识的容器、仓库,而不去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去发明发现创造新知。改革开放后国家重视了教育,但“知识至上”的误区也被扩大化了,上世纪80年代起树立了很多“学习型知识分子”典型,所以学校都追求给学生灌输越来越多的知识,家长和社会都追求高的学历。积习深了便不以为意,但从思维角度看,这真是绝大的失误,产生的危害严重而深远。主要体现为:
1.造成“德智体美劳”教育方针的片面化,矮化智育,导致学生智力、智慧发育不足,学习呈现“三高一低”状态
我国教育方针中的“智”,本来是双重含义,包括知识教育和智力培养,但是知识至上型教育丢弃了智力的一半,把智育给弄得矮小化了,培养出的学生有知识缺智慧,抽象能力低,分类能力低,比较鉴别能力低,思考缺乏条理,思想没有深度和广度,分析解决问题缺少章法……不是高规格的人才。而就学习而言,缺乏智育导致学生思维发育不足,相比教学内容滞后,学习起来格外吃力,出现高时间投入、高做题量、高学生淘汰率和低学习效率的“三高一低”的结果,极大地增加了学习成本,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效率。
2.造成学生素质不良,能力不足,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
智慧、智力是人的最重要的能力和素质,但我们学校出来的很多学生,这个方面明显不足,成为他们人生的重要缺憾,也给其人生埋下很多败笔。例如,对于考上大学的学生而言,其理想状态是成为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军事家、企业家……但是他们思维能力薄弱,难以支撑他们美好的理想,真正能开创事业、独当一面、专业上有所发明、事业上有所建树的少之又少。很多大学生,学得好的成个白领,学得不好的,甚至打工时薪金比不过“农民工”。对于考不上大学的学生,可能更惨,学的知识未带来考试成功,再无用途,而思维能力不足,在找工作、干工作时都很困难。
一个人的理想状态是见山开路、遇水搭桥,靠着强大的思维能力不断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像《神秘岛》中的工程师史密斯那样,勤于思考,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落到孤岛后,仅靠一片手表盖(玻璃制品)就能生火:把手表盖取下来装上水形成凸透镜,放在阳光底下聚集阳光,一会儿便点燃木屑。后来他还赤手空拳,驯化野生动物,制造出陶器、玻璃、钢铁,一直到做出风磨、电报机……思维能力发达,才能开创美好生活,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
3.造成创新型国家目标缺乏人才支撑,动力不足
国家的理想状态是“创新型国家”——不断产生原创性高、理论性强、实用性大的科学技术。如此,国家才能成为设计大国、产权大国、效益大国,才能在经济上处于主动地位。而所有这些创新,归根结底依靠思维能力,动力源泉不外人的头脑。但是,我们的教育没有恰当地促进思维能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压抑思维进步,造就的人才在总体上思维能力不足,致使国家创新战略缺乏人才支持,实施起来举步维艰。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我们的愿景是成为设计大国、产权大国,无奈工业发明人才、艺术设计人才、营销策划人才、金融领军人才全线短缺,不得不继续接受外国的技术和品牌垄断。
此外,知识至上型教育,还导致一些间接问题,如学习的低效率造成很多学校“无限压榨”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导致教育上的无序竞争,大家都偷偷地忙着补课;高淘汰率导致很多高中生、本科生到国外“留学”,一人留学全家受穷,国家经济流失很大。就是跟得上学习要求的学生,很多也在性格、心理方面受到压抑,发展扭曲。
第五节 思维:学习能力的关键和基础
思维为本,知识为流;思维是前提,知识是产品;思维是上位的,知识是下位的。各门知识都是人的思维产物,打着强烈的思维烙印。学习,必须优先发展思维能力。
一、思维是知识的存储框架
什么样的头脑能够接纳科学知识?任何一个大脑都可以存储学科知识吗?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一个文盲,很难记住数学、物理、化学、哲学等名词术语;一个幼小的孩子,无法记住有逻辑性的故事。学习学科知识,需要具备相应思维能力的头脑。
知识通过听、读等途径进入大脑,语言、文字为其媒介。这些知识进入大脑时能否存住,还要看大脑有无盛装这些知识的柜子、罐子、储存空间。有了各式各样的储存容器,各类来料才可以收装。思维能力就是摆放知识的“柜子、罐子、储存空间”,有了思维能力后,知识方可以存储;思维能力越发达,对各种知识的存储能力就越强大。从小学到高中,知识日益复杂,符号日益抽象,就是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发达、存储加工能力日益壮大的规律而设计的。一些学生进入中学后,出现数学、物理、历史等知识记不住的情况,他们觉得是自己的记性不好了,其实不然,是他们的思维能力没上去,未达到中学存储知识需要的水平,头脑中没有摆放知识的存储场所,所以边学边漏。
二、思维是知识内化的渠道与工具,是理解知识的杠杆
知识内化是指知识扎根到大脑,变成个人的内在素质、信念、能力的一部分的过程。
对于学生来讲,知识是客观的外在的,他们学习知识,把知识搬运进自己的头脑,但还不等于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只有经过消化、吸收、加工和转化,外在知识才变成学生的内在知识,才是实在的和有用的。
欲善其功,必利其器。让一个工人生产机械,不但要给他各种原材料,更关键的是要给他各种工具和车床,并且还要能够使用这些工具和车床。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之先(从逻辑上说),应该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能够加工各类知识。
思维能力,是加工知识的机器、工具,它把知识分解、消化、整合,重新生长出和建构起个人化的概念和理论,以及“点、线、网”的知识体系,如同植物加工土壤、空气、水分等一样,经过自身生命的转化把这些养料变成果实——虽然果实的根本来自土壤、空气和水分,但必经植物才可长成果实。
知识是认知主体自己建构的,建构的机器是思维能力。没有头脑自我加工,外在的知识就无法内化成主体的知识,在心里杂乱无章,对处理问题难起作用。例如,各学科都有很多概念,它们在课本里各自的边界很清楚,内涵明晰。可进入学生头脑后,学生如果不经过分析、比较、综合、重述,它们就会混为一团,分不出来。而学生若用自己的思维加工过了,则各类学科概念就可清晰地“摆放在头脑的知识书架”里。“原汤化原食”,知识本身凝聚着思想者的思维和方法,因而,后人学习这些知识时,除必须付出一定劳动外,也要调动相应的思维和方法,并应有意识地学习、掌握知识中所蕴藏的思维和方法。
学习不仅仅是吸纳、搬进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工、转化知识,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对知识做番“分解化合”、“新陈代谢”、“同化异化”,变知识为自己的,让它们在头脑中扎下根,开花结果。例如积累语文知识,不能简单理解为把自己感兴趣的语言材料转移到摘抄本上,而主要的应是“议一议、换一换、练一练”,对收集起来的语言材料做深入的比较、分析和改造,实现“化用”,成为学生个人的文化素养,否则它们只能是一种摆设,甚至是一种累赘。
三、思维是知识外化的渠道与工具
知识的外化是指把知识表现、表达出来,运用知识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过程。
知识外化以知识内化为前提,但光有内化的知识还不够,还需要思维能力来运用知识,化知识为工具,拿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能力如同修车师傅,他们能调动起一大堆修车工具,把它们用好用足,解决汽车的毛病。“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将军们都是读一样的兵法出来的,但仗打得好坏,取决于各自的思维能力对兵法的运用。
例如,对于一道数学题,需要学生概括题目要求,联想出依据的公式,推导出所需条件,设立方程,计算、画图,最终解决问题。这套过程必须利用思维能力,否则大脑中的知识就不能启动,对于问题就束手无策。在学校中,一些平时被看好的学生,在大考中遇到内容、角度、形式新颖的题目时手足失措,名落孙山,实际是仅有较强的机械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没有真正上去;而一些平时一般的学生成为黑马,一枝独秀,根本原因也不是撞上大运,而是其思维能力上乘,思维加工出色。这些黑马平时成绩虽然不突出,但每一分成绩,都是自己在考场里利用思维能力推导基本概念原理获得的,比起那些成绩高但主要靠做题积累技法的同学们,一场考试中他们焕发的思维能力和实现的思维效率,不知要高出多少倍。所以成绩高低,抛开具体考试的具体内容,关键还取决于思维能力发育的程度。例如语文考试,考查的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阅读、写作和语言知识运用。阅读中主要考查抽象与概括的能力,写作是想象、对“话题”的分析、判断能力,而语言知识运用部分涉及大量的比较、鉴别的能力。好的作文,实际是好的思维能力的展示,思维准确、深刻、广阔、灵动且有批判性,文章便显得有才华,鲜活动人。数学考试集中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达、运算推理、演绎证明和模型建构等思维能力。答好数学,直接依赖思维水平。
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及其学习,是基础性和优先性的。所谓基础性,可以理解为:思维能力是知识积累的根基,在不断发展的思维能力的基础上,知识水平才能不断发展。不打好思维能力的根基,就不能搞好学习,如同建大厦,地基没建好,上层建设也不可能坚固。所谓优先性,可以理解为: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第一步的工作,应先行进行,在思维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再进行相应的知识教育。思维培养在前,知识教学在后(这是理论上的逻辑排序。在实际操作中,两者至少应是并行的)。思维的发展,能带动整个人智力系统发生质的变化,大大提高学习知识的效率和理解知识的深度,促进知识结构系统的优化与完善,并正反馈于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品质。
需要注意的是,思维能力并不是都促进考试。考试的优异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但并不是思维能力越发达成绩就越好。因为我们的考试,毕竟来自老师的设计,如果思维能力超过了出题老师思维的层次、取向、喜好,那就不一定得高分了。
第六节 思维教育:解决学校重大发展问题的杠杆
一、思维教育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动机
现在全社会都提倡以人为本,教育界也提倡以生为本,所以教育要服务学生发展,要针对学生亟须解决的问题,弥补他们的短板。学生最大的发展基石是什么?是强大的思维能力;学生最大的短板是什么?是思维能力。所以,今天的教育,要侧重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教育。
我们强调教育教学的“学情研究”,争取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和特点,有的放矢,达成实效。一些学生学习困难,外在表现为学习习惯不良、动机不高,但内在学情则是思维能力低下,思维水平不够。学生思维能力低体现在多方面,例如思维能力的结构不完善,有些类别的思维能力缺乏;具备的思维能力不够熟练,水平不高;思维品质较粗陋,不精细等。所以我们教育教学中攻坚克难的要点,也应放在思维能力培养上。
应该说,传统教学下也有一些学生发展了思维;但是,这样的学生数量太少,而且是靠自己的艰苦努力、漫长摸索,走了很多弯路才达到的。更多的学生只是学会了模仿,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思维发展迟缓,与学习要求严重脱节。对今天的学生,开展系统的思维能力教育,缩短学生在黑暗中摸索的历程,对学生发展意义重大。
二、思维教育是提高成绩的推进器
学校最突出的目标,是希望学生学习好,成绩优秀,但很多学校的“学困生”大有人在。一些学校虽然试图不断加大学业量来提升学习成绩,可是学生把吃奶的劲都用出来后,学习质量并无多大提高。其实,制约这些学生学习的不是用功问题,而主要是思维能力、方法问题!学生的学习障碍,主要卡在思维上。缺乏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不快、不足,才导致相当多学生学业不良,费力大产出小。“磨刀不误砍柴工。”思维是机器,学习成绩是产品。在思维能力发展的前提下,学生学习不费劲,学习成效高。发展思维能力,是提高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有效途径。
三、思维教育是提质减负的关键
很多学校目前作业量很大,学生课业负担很重。减轻学生学业压力,减少作业量,已经成了社会问题,国家领导都出面呼吁,政府也多次发文限制。但是,多数学校还没找到办法,为了保成绩,仍然靠大量作业来保障。实际上,减负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加法、乘法,只是对学生课外用减法。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加或乘?关键是培养师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有了这一强大的教育手段和工具后,才可把学生和老师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减轻教与学的过重负担,才能解决知识学习的各种问题。有的老师慨叹:“这类题我实在讲了很多、考了很多,为什么学生一到大考中,题目稍微变化后就做不出来呢?”殊不知,正规考试的每一道题目都是新的,靠做题经验很难解决,只有靠较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获得自由和解放。
四、思维教育是教育优质化的要件
优质化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在教育优质化中,关键的内容是开展思维教育。今日教育不能称为优质教育,核心的问题是学生思维发育不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思维教育是优质教育的本质所在,是其必备的内容和主要的措施。只有学生的思维能力发达了,教育才是优质的,学校才是有品质和上层次的,否则都是外在的繁荣,暂时的辉煌。目前要促进教育的优质化,主要工作必须是引入思维教育,在知识教育中融合充足的思维训练。
五、思维教育是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核心
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养成,比如培养学生上课注意听讲、及时完成作业、做好笔记、提前预习等。但是,这些都是外在的,甚至是形式上的。最关键的学习能力是思维能力,最好的学习习惯是思维投入。所以,培养学习能力的核心要放在思维能力培养上,要侧重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分析能力、建模能力等;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关键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思考、深入思考、顽强思考等品性。这些能力、习惯具备了,学习将如虎添翼。今天很多学习能力、习惯的说法,其实都是似是而非的。比如,要求学生课堂记笔记,造成很多麻烦,一些学生记了笔记却耽误了听讲。按说老师的课如果讲得好,课堂上就主要应听讲,不好好听讲而去做课堂记录,实际是一种窝工的干法。又如强调预习,就书本知识而言,老师课上都讲得差不多全了,提前预习是把课本内容看一遍,也有浪费时间的嫌疑,而且听课时知识不再新鲜,注意力不集中,也造成知识的夹生。因此,不少学校花不小力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习惯,收效不好。因为这些做法,都是围着学习的外围转,雕琢的是学习的外部特征。
六、思维教育是课改、教改等的主要方向
鉴于教育教学的不足,国家多年来都在提倡课改。围绕课改,“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其实就我国今天的课程和教学而言,关键的教改课改措施应该是开展思维教育,改变我们培养知识库、题篓子的惯性,培育出一批思维能力良好、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人。这种改革,给学生减了负担,给国家培育了栋梁,也切合世界潮流。没有思维的发展,教育便没有高度和深度,人才也没有核心竞争力。当代的人才竞争,不是发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物理、数学竞赛中,而是发生在面对新问题、新需要时,看谁率先拿出解决办法。想在这样的竞赛中获胜,舍思维教育别无他途。
学校的教法改革和学法指导,其关键也在思维教育。教改的方向,应是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思考过程,拿出专门的时间来讲授学科思维方法,甚至整个教学以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研究方法等的培养、训练为主,把具体知识的传授放在辅助地位;学法的改进,应是展开主动的思维探索活动,回复到历史的原点,把概念、定律产生的思维之路重走一遍。只有让教和学沐浴思维的光辉,才能提高教学的层次和育人的水平。
七、思维教育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增长点
很多学校意识到自身教育能力的不足,发现了教育内涵的狭隘性,努力扩展办学的内涵、教育的内涵。但是,一些学校的努力走偏了,辛辛苦苦经营的是雕虫小技,如双语教学、京剧教育等。其实,现在学校内涵中极贫乏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思维教育,发展学校内涵的良法,莫过于开展广泛深入的思维教育。有了有品质、面向个体学生的思维教育,学校就有了真内涵,学生个体思维能力搞好了,学校教育就优质化了。其他内涵,虽不能说不需要发展,但从主次轻重的排序说,在今天都不能喧宾夺主。
第七节 迈向思维与知识并重的教育
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教育的结果,需要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锻炼和培养。教育是思维发展的主要外部动力和条件。我们要改变知识至上的观念,实行知识和思维并重并进的教育方式。我们必须强化思维培养,让思维能力进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在学校和课程中,有意识地开展思维能力的训练。学校要培养能解决问题、能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要走出“学习,读书,做学者,当书虫,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唯知识主义文化传统。
知识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通过知识来体现的,课程的知识表层下面,埋藏了丰富的思维内涵。知识是一条明线,思维则是一条暗线,它隐藏在知识的背后,构成另一类知识。教学要融合知识和思维,不能割裂两者,就知识教知识绝对不可取,而脱离了具体的知识空谈思维也难以奏效。每门知识的教学都要使学生开窍,都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潜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教育一点不比知识教育简单。一个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知识要花12年,其实思维能力也应该训练12年。学校要像教知识那样,在不同学段确立思维教育目标,设定思维教育内容,稳定有序地开展思维教育,有力地促进学生个体思维成长,扭转学校思维教育不足与乏力的局面。
第二章
思维教育的内容
思维教育,应该反映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累下来的思维经验,应该服从现代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应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应该具有较好的发展价值,应该能为老师“教”与学生“学”提供依据和准绳。因此我们认为,培养健全的思维主体、系统的思维能力和优异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应是思维教育的主要内容,各级各类教育均应围绕它们来组织和开展。
第一节 健全的思维主体
思维教育,首要的是培养健全的思维主体。仅只是自然人,仅具备自然的头脑,还不一定能产生思维,更不能保障思维的健全与完善。
一、积极的思维需要
思维需要是人感到某种思想、观念、知识的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思维需要是思维的直接动力,在思维需要的驱动下,思维才能有效开启。健全的思维主体,要有积极的思维需求。他们追求认识事物的真相,追求把握事物的本质,追求真知灼见、新知新见,追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思维需要对于思维有多方面的重大作用,它制约着思维的方向,规定着主体思维的目的指向;制约着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思维需要强,不仅使主体更自觉地从事思维,也使主体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主自为性增强,使主体思维的能力得以增强;还制约着思维的效果与性质。所以,发展思维,要形成积极的思维需要。
人的思维需要不是孤立出现的,它来自问题,来自人的好奇心,来自成就动机、竞争意识,来自社会实践,需要培养。秉持质疑的态度,保持好奇心,关注更多的事物,想弄清更多的事物,鼓起人成就动机、竞争意识,是充实思维需要的良好办法。可见,思维需要虽然是智力性内容,但受非智力因素影响很大,调动优化各种非智力因素,对于思维需要与思维的实现意义很大。
思维需要也是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产物,在相对自由民主的社会中,人们的主体性得以实现,思维的需要受到保护,压抑较少,思维活动空间大,宽容度高,因此全社会的思维普遍活跃。所以,提高思维的活力,需要社会进步,至少在局部的社会圈子里,自由民主气氛浓厚。
二、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基于对问题的认识而产生的困惑、疑虑,从而要去探索的内心状态。思维以问题意识为前提,问题意识给思维以推动力量。主体遇到了问题,发生了困惑,因而产生了思维的需要,去开启思维、运用思维。问题的性质制约思维的性质,问题的深广度制约思维的深广度。思维不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问题孤立地发生。人不接触问题,问题超出他的能力,思维都不会很好地发生。要促进思维发展,就要不断给思维者提供问题。
思维是从问题(或需要、任务)开始的,始点都是触及问题,或被问题抓住。在人的视野里如果没有问题,或者问题没有抓住人,都不会发生思维。一个人遇到某个数学问题,一下子解不出来,才开始思考,而遇到1+1则不需要思考,因为1+1等于2下意识都可回答,没有困顿。如果只是背诵“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就不会思考;而如果想到一些问题,如打什么鱼、渔船多大吨位、是否开到外海去捕捞,思维就活跃起来,开始围绕问题运转,一方面充实问题的相关信息,获得更多启发和资源,另一方面则提出假说、假设、推测,力求搞清问题的症结和出路。问题如果解决,思维过程即暂告终结,如果没有解决,又要重新开始界定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要发展人的思维,关键是给他问题,让他的思维拥有压力和吸引力。
三、全面的思维形式
思维形式即思维的凭借,是思维活动的工具。思维形式和思维对象、思维结果具有同一性,它们既是思维加工的工具,也是思维加工的对象。一般地说,完整的思维形式有如下5种:
1.表象(形象)
表象是人们接触到外界的具体事物后,产生感觉和知觉。大脑加工感觉、知觉,产生关于事物的映像。如我们看过树木,在脑海里留下了树木的表象;吃了苹果,留下苹果滋味的表象。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但是它还只是印象的层次,没有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很多思维活动运用表象进行。例如,写记叙文,先调动脑海中的表象;解几何题目,很大程度上也依赖图形表象。
2.语言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由词汇和语法组成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人类创造了语言之后又创造了文字。文字是语言的视觉形式。文字突破了口语所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语言分脑语和嘴语,脑语是我们在大脑里产生的思考、思想或思维,脑语被嘴表达出来就叫“嘴语”。
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人以语言来运作概念、判断和推理,以语言来存储和加工信息,以语言来交流思想和观点。所以,语言能力对于思维具有很大的反作用,语言能力强,思维才能较好发展和开展,语言能力弱,思维会受到一定限制。
3.概念
概念是揭示事物存在、本质、属性、特点等的一种思维形式,表现为符号或词语。
人思维必须用概念,概念是思维的基元,如同砖瓦构造大楼一样。离开概念,思维基本不能开展。如思考数学现象需要用1、2、+、-、分数、实数、函数、三角、平行线、垂点等概念;思考物理现象需要用力、电流、声音、能量、质点、刚体、匀强磁场、匀速直线运动等概念;思考语文现象需要用拼音、声调、文体、主谓宾等概念。这些概念构成了各学科知识的基石,也是学科思维须臾不可离的工具。
4.判断
判断是对概念关系的一种推定。它是一个陈述句。
思维需要判断,只有运用判断才能把孤立的概念、事物勾连到一起。判断使思维从点扩展到线,极大地增加了新知。没有判断,思维就无法联结概念,各个概念就只能相互孤立。如: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需要外力作用。这句话把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和外力联系到一起,揭示了物理的新奥秘。
5.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导出一个未知的判断的思维过程。
思维需要推理,推理是思维的高级工具。靠推理,两个判断、三个概念建立起联系,思维实现从点到线再到面的飞跃。推理让思维从事物的表面深入到事物的深层,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例如,回答“为什么要绿化祖国”就是一个推理:树木少造成水土流失、气候恶化,我国树木少所以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气候恶化;要改变我国水土流失、气候恶化的状况,就必须多种树少伐树。
思维形式虽然只有5种,但是它们的功能是极其强大的。就个人而言,发展思维及其能力,必须发展其思维形式。“器利出快活”,提高和优化思维形式,在学习和思考中具有根本性意义。现在一些人思维形式不全面,比如不能挖掘概念的内涵,不能合理判断,不能正确推理,影响他们的思维水平和学习效果。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