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大国外交: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人文社科悦读坊)

書城自編碼: 264935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政治/軍事政治
作者: [美]诺曼·里奇
國際書號(ISBN): 9787300177175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8-31
版次: 1
頁數/字數: 472页/670 千字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44.3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从跟随到领先:华为管理体系重构之路
《 从跟随到领先:华为管理体系重构之路 》

售價:HK$ 119.8
短视频运营全流程:策划、拍摄、制作、引流从入门到精通
《 短视频运营全流程:策划、拍摄、制作、引流从入门到精通 》

售價:HK$ 94.4
长城之外:北境与大明边防
《 长城之外:北境与大明边防 》

售價:HK$ 239.6
北宋:繁盛的江山
《 北宋:繁盛的江山 》

售價:HK$ 154.9
至味人生 : 三千年饮食文化与人物风流
《 至味人生 : 三千年饮食文化与人物风流 》

售價:HK$ 82.3
服美役:美是如何奴役和消费女性的
《 服美役:美是如何奴役和消费女性的 》

售價:HK$ 72.4
北京士大夫
《 北京士大夫 》

售價:HK$ 79.9
活出最佳自我
《 活出最佳自我 》

售價:HK$ 84.5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4.1
《 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 (小字本) 》
+

HK$ 127.7
《 未终结的帝国 》
+

HK$ 88.8
《 平衡 》
+

HK$ 125.8
《 大国外交:从拿破仑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人文社科悦读坊) 》
+

HK$ 162.8
《 世界战争与西方的衰落(全2册) 》
+

HK$ 181.3
《 二战史(上、下) 》
內容簡介:
本书主要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今的这100年间,大国关系与世界格局的深刻演变,阐释大国的外交政策,聚焦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如两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过程,中国的抗日战争与内战,朝鲜战争,苏联的崛起与美苏争霸,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海湾战争, “9·11”事件等,讲述各主要大国在历次战争和重大国际事件前后,如何应对国际局势的危机,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为读者呈现20世纪错综复杂的世界政治演变史。
關於作者:
诺曼里奇,美国布朗大学历史学荣休教授,历史学家,国际关系专家。1949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布林茅尔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和布朗大学,并协助指导布朗大学的国际关系研究项目。主要著作有《民族主义与变革时代》、《希特勒的战争目的》第一卷《意识形态、纳粹国家和扩张过程》与第二卷《新秩序的建立》、《为什么会爆发克里米亚战争:一个发人警醒的故事》等,同时是多卷本《德国对外政策文件》的编者之一。
目錄
导言
第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战(上)
主要交战国的战争计划
西线战事
东线战事
加里波利(达达尼尔)战役
海上的战争
战时政治与宣传
战时外交
日本参战
奥斯曼帝国参战
意大利参战
巴尔干各国卷入
协约国成员间的战时秘密条约
土耳其海峡
对阿拉伯人的互相抵触的许诺
赛克斯皮科协定
与俄国和意大利的协定
贝尔福宣言
英法阿拉伯宣言
关于德国的法俄协定
中欧两强的战争目的
第二章俄国革命和《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三月革命
布尔什维克革命
列宁
列宁的和平创议
俄罗斯帝国的瓦解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布加勒斯特条约》
从《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看德国的战争目的
第三章第一次世界大战(下)
和平提议
美国干涉
威尔逊的“十四点”
德国战败
停战(1918年11月11日)
第四章缔造和平(1919年)
理想主义的销蚀
封锁问题
巴黎和会
1919年的和平缔造者:克列孟梭、劳合·乔治和威尔逊
国际联盟
“十四点”的命运:殖民地、山东和种族平等
南蒂罗尔和阜姆
德国问题
出示和平条件
第五章和约
对德和约:《凡尔赛和约》
对奥地利、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的和约
对奥斯曼帝国的和约
少数民族条约
条约批准问题
终评
1919年时的列强
第六章帝国之后:俄国和东欧
俄国:内战与布尔什维克巩固权力
布尔什维克的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
新生的和重建的东欧国家
波兰
捷克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
第七章帝国之后:中东
土耳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的领导
亚美尼亚问题
与法国和意大利的外交解决
驱逐希腊人、查纳克危机和废除苏丹统治
《洛桑条约》
希腊—土耳其人口迁移
凯末尔的社会革命
非土耳其领土
沙特阿拉伯
叙利亚和黎巴嫩
外约旦
美索不达米亚(伊拉克)
巴勒斯坦:犹太复国主义—巴勒斯坦问题
石油因素:波斯(伊朗)
美索不达米亚
巴林和沙特阿拉伯
第八章东亚:到华盛顿会议为止的日本和中国
1914年前的背景
日本、中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二十一条”
日本和盟国在西伯利亚的干涉
华盛顿会议(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
裁减海军军备的协定
第九章东亚:从华盛顿会议到“满洲危机”
中国: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布尔什维克的关注
中国政治形势;孙中山
国共伙伴关系
莫斯科的对华政策
蒋介石的崛起
蒋介石与莫斯科的关系
旨在统一中国的北伐
日本因素
“满洲危机”前夕的中国
华盛顿会议后的日本国策
大萧条的影响
第十章“满洲危机”
日本的利益
日本侵占
中国和苏联的反应
西方的反应
国联的反应和史汀生主义
建立傀儡国家“满洲国”
李顿调查团
日本侵占热河与《塘沽停战协定》
第十一章东亚:从“满洲危机”到中日战争
日本政府与其政策
“满洲危机”后的中国
卢沟桥事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的开始
国际反应
日本政府内的变动
第十二章西欧:从凡尔赛到希特勒
法国对安全的追求
以赔偿为武器
俄德《拉巴洛条约》
法国、比利时占领鲁尔;德国通货狂胀
通货狂胀结束;道威斯计划
《洛迦诺公约》
白里安和斯特莱斯曼
裁军问题
凯洛格白里安公约
裁军谈判的失败
赔偿、杨格计划和莱茵兰撤军
马奇诺防线
白里安的欧洲联邦计划
大萧条的来临
大萧条对德国的影响
德奥关税同盟
赔偿的终结
德国民主制的终结
第十三章西欧:到西班牙内战为止的墨索里尼和希特勒
战后意大利
墨索里尼
意大利法西斯主义
墨索里尼的帝国主义
希特勒
纳粹意识形态
1933年时德国的国际处境
埃塞俄比亚危机
德国牵制:萨尔公民投票和德国重新武装
斯特雷萨阵线和法俄同盟
英德海军协定
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和世界的反应
莱茵兰重新军事化
埃塞俄比亚的终结
第十四章西班牙内战
政治背景
反共和国的阴谋
外国干涉的作用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
长枪党
外国干涉的国际影响
法国和英国的不干涉
德国的不满
第十五章从西班牙内战到欧洲的二战前夜
意大利、德国与奥地利问题
绥靖政策
希特勒兼并奥地利
出卖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危机和慕尼黑协定
“水晶之夜”和希特勒破坏慕尼黑协定:占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
德国兼并梅梅尔
纳粹种族战争
第十六章二战在欧洲:从德国进攻波兰到俄国战役
波兰问题白热化
纳粹—苏联条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德国进攻波兰
第四次瓜分波兰
西线进攻的决定
苏联的扩张:兼并波罗的海国家与苏芬战争
德国对丹麦和挪威的进攻
丘吉尔接任首相
德国的西线战役
希特勒与英国的对抗
墨索里尼的干涉
西班牙牌
北非战略
巴尔干困境
对南斯拉夫和希腊的进攻
对苏联的进攻
第十七章二战在亚洲:从中国泥潭到珍珠港
苏联威胁、德国背叛和美国经济压力
欧洲事态与亚洲事态的互动
采纳南进战略
走向与德国结盟
三国条约与其国际反响
日本与德国对苏进攻
从南进战略到珍珠港
珍珠港事件争议
外交后果
第十八章希特勒对美宣战,太平洋战局,态势逆转
希特勒起初的谨慎
美国的压力
希特勒的最终回应
日本奇迹的六个月
态势逆转:珊瑚海战役和中途岛战役
日本人的胜利的遗留影响
第十九章到墨索里尼垮台为止的大同盟
大同盟的开端
《大西洋宪章》
西方对苏援助
美国加入大同盟
三巨头:斯大林、丘吉尔、罗斯福
战争进程:总体概貌
斯大林的战争目的与1942年5月26日英苏盟约
在北非的第二战场
卡萨布兰卡会议:西西里与无条件投降
战争进程: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
攻入西西里和意大利,墨索里尼垮台
第二十章为战后世界奠基
莫斯科会议
首次开罗会议(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
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
波兰问题
欧洲战争进程
摩根索计划;1944年9月11 日至16日的魁北克会议;
参谋长联席会议1067号指令
1944年10月丘吉尔艾登赴莫斯科使团,百分比协议
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日至11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联合国的建立
第二十一章在欧亚两大洲的胜利
罗斯福去世和杜鲁门继任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结束
杜鲁门初入国际政治
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
太平洋战局进程
原子弹的使用
原子弹与苏联对日宣战
日本投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十二章大同盟的瓦解
1945年时的强国
武器系统的革命
冷战
缔造和平(1945年):伦敦会议和莫斯科会议
斯大林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宣言”与凯南的遏制理论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和苏联的反应
缔造和平(1946年),关键性的德国问题
与意大利和德国卫星国的和约
杜鲁门主义;对希腊、土耳其的援助;希腊内战
马歇尔计划
第二十三章敌对阵营的形成
苏联势力在东欧的扩展;共产党情报局的创建
捷克斯洛伐克1948年二月政变
铁幕的裂口: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
柏林封锁
迈向北大西洋同盟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
德国的分裂
一个超国家经济组织的创建:欧洲煤钢联营
西欧联盟
华沙条约
第二十四章日本:从投降到最后和约
日本投降详情
美国设想的在日管理当局
美国占领与日本政府改组
对日和约(1951年9月8日)
苏联对日媾和(1956年10月19日)
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协定
第二十五章超级大国与中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朝鲜战争
日本投降前的美国对华政策
史迪威的失败
赫尔利使团
美国未能结交共产党人
美国战后对华政策
马歇尔使华
苏联对华政策
外蒙古成为苏联卫星国
中国内战:国民党人
中国共产党人和毛泽东
中国内战:冲突进程
毛泽东倒向苏联
美国国内对中国共产党人获胜的反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50年2月14日中苏条约
第二十六章遏制在亚洲:朝鲜战争
朝鲜的战后分治
苏联治下的北部朝鲜
美国治下的南部朝鲜与李承晚
分立的南北朝鲜政府的建立
美苏撤军与朝鲜人民军出兵南朝鲜
朝鲜战争:责任问题
冲突进程
罢免麦克阿瑟
走向停战的漫长道路
诸多不同解释
第二十七章帝国的终结:印度和巴基斯坦
甘地革命
甘地的领导作用
甘地的首次争取自治运动
印度社会内的分裂
甘地的食盐进军
印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克里普斯使团
英国的屈服和印度分治决定
实行分治
印度和巴基斯坦作为英国自治领获得独立
甘地的遗产
朱纳格特、海得拉巴和克什米尔
葡萄牙和法国飞地的终结
尼赫鲁的对外政策与中印战争
尼赫鲁的遗产
印巴不宣而战的战争与孟加拉国创立
印度和巴基斯坦成为核国家
第二十八章北非和中东: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苏伊士运河危机
法兰西帝国在中东和北非的终结
英国人与埃及
巴勒斯坦问题
英国委任统治的终结
阿以冲突与以色列国家的建立(1948年5月14日)
1948—1949年阿以战争
外约旦变成约旦
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命运
埃及:从1948—1949年战争到苏伊士运河危机
第二十九章冷战的发展:从朝鲜战争到古巴导弹危机
领袖变更
艾森豪威尔杜勒斯对外政策
斯大林之后的接班人:尼基塔·赫鲁晓夫
斯大林之后的苏联对外政策
对奥和约(1955年5月15日)
德国问题上的持续僵局
赫鲁晓夫对和平共处的重新呼吁和他对斯大林的谴责
非斯大林化在东欧的反响:波兰
1956年10月匈牙利暴动
苏伊士运河危机
欧洲走向较大程度的独立;欧洲原子能联营和共同市场
洲际弹道导弹和首颗人造卫星
赫鲁晓夫柏林最后通牒(1958年11月)
肯尼迪继任
维也纳峰会(1961年6月)
柏林墙(1961年8月)
第三十章古巴导弹危机
菲德尔·卡斯特罗
卡斯特罗革命
卡斯特罗与美国
卡斯特罗与苏联
猪湾入侵
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的决定
美国的反应
危机的解决
卡斯特罗的反应
第三十一章进行冷战:从古巴导弹危机到赫尔辛基协议
戴高乐迈向更大程度的独立
肯尼迪的“我是柏林人”演说(1963年6月26日)
禁止核试验条约(1963年8月5日)
保护人变更
约翰逊继任
废黜赫鲁晓夫(1964年10月14日),勃列日涅夫继任
维利·勃兰特和“东方政策”
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1968年)
尼克松继任
军备控制: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
勃兰特重启德国“东方政策”与莫斯科条约(1970年8月12日)
关于柏林的四国条约(1971年9月3日)
两德关系基础条约(1972年12月21日)
赫尔辛基协议(1975年7月30日至8月1日)
第三十二章东亚:从朝鲜战争到中美外交革命
中苏关系
中美关系:金门、马祖和台湾问题
中印战争
中苏分裂
美国未能就东亚形势的变化作出调整
中美外交革命
中日实现和平
中美外交革命的最后各阶段
第三十三章遏制在亚洲:越南(第一部分)
战后分治
历史背景
胡志明与越南的共产主义—民族主义革命
中国国民党军对北越的占领
英国对南越的占领和法国卷土重来
越南对法战争
日内瓦协议(1954年7月)
东南亚条约组织
美国、南越和吴庭艳
越盟对拒绝举行全越普选的回应
老挝问题
肯尼迪升级
吴庭艳垮台
约翰逊坚持既定路线
“春节攻势”对美国政策的冲击
约翰逊的最终和平提议与1968年总统选举
第三十四章遏制在亚洲:越南(第二部分)
尼克松的越南政策
战争扩大到柬埔寨和老挝
外交突破?
西贡政府的崩溃
美国撤出后的东南亚
华人的命运和中国的反应
柬埔寨的浩劫
越南占领柬埔寨
中国攻入越南
共产主义者在老挝的胜利
第三十五章冷战的发展:从赫尔辛基协议到戈尔巴乔夫垮台
卡特的对外政策
巴拿马运河条约1977年7月9日
军备控制和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
罗纳德·里根上台
里根自相矛盾的对苏政策
里根、核武器和“战略防御倡议”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继位
里根戈尔巴乔夫关系
戈尔巴乔夫削减苏联军事义务和对外承诺
里根与中美洲:尼加拉瓜和萨尔瓦多
格林纳达
利比亚
布什继位
布什戈尔巴乔夫关系
布什、戈尔巴乔夫和海湾战争
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
第三十六章中东:从苏伊士运河危机到戴维营协议
苏伊士运河危机后的埃及政策
六日战争(1967年6月5日至10日)
联合国242号决议
巴勒斯坦问题
赎罪日战争(1973年10月)
阿拉伯石油武器
基辛格的穿梭外交
吉米·卡特的中东政策
戴维营协议(1978年9月)
第三十七章中东:从伊朗伊斯兰革命到1991年海湾战
內容試閱
随着苏联帝国的崩溃和冷战的结束,许多美国人相信自己可以展望一个全新的世界秩序了,他们期盼军备竞赛已告终结、和平的恩惠回馈丰厚。共产党中国和所谓“无赖国家”依然隐隐呈现为美国安全的潜在威胁,但总的来说,美国人认为自己能够无拘无束地追求自身利益,不必理睬“以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性难题”的呼吁。
2001年9月11日,美国人从这种自满自得中被震醒了。当时,执行自杀使命的恐怖分子用被劫持的商业飞机作为武器,摧毁了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现代全球经济的一个基本象征,并且攻击了五角大楼——美国军事体系的神经中枢。“9·11”事件显示,美国以及整个西方世界有了一个全新的、或许比苏联和共产主义更危险的敌人,即受宗教狂热和对西方文化价值的仇恨驱使的狂热分子,他们以恐怖主义作为武器,试图攻击和摧毁西方社会。
如我们所知,“9·11”事件已经被人以《启示录》的笔法描绘成世界的终结。然而,恐怖主义并没有多少新鲜内容,许多个世纪里它一直在世界各地被用作一种抗议的手段或恐吓的工具。恐怖主义对美国也不是新事物。之所以“9·11”事件会显得格外不同,乃是因为这灾难如此巨大——恐怖主义的规模已大得足以令绝大多数自满自得的美国人震惊,并认识到一个本应明白可鉴的事实:美国(以及实际上的所有现代工业社会)极易受到伤害,它们有核反应堆和汽油精炼厂、水坝和油气管道、桥梁和隧道,还有只要切断水电供应就能被搞得无法居住的城市高层建筑物。
华盛顿对此的反应是在外交政策操作上急剧变脸。其傲慢的前提假设——美国能无拘无束地根据它自己的利益实施政策而不管它们对世界的影响如何;其对进行任何国外干涉的拒斥——除非美国的利益受到直接威胁;其对美国部队应当退出国际维和使命的要求……现在都骤然消退。华盛顿现在大声疾呼在抗击恐怖主义方面进行必要的国际合作,以取代先前的单边主义。美国领导人所做的不止是说教。他们一边号召全世界的支持,一边投入了在阿富汗的战争,以便根除被他们指控为要对“9·11”灾难负责的恐怖主义者。
虽然“9·11”事件刺激了一种近年来已经因美国人只关注自身福利而淡漠了的意识——美国必须积极参与应对种种全球性危机——的重生,但与此同时,随着美国承担起了更大的国际责任,美国领导人和美国公众舆论与先前任何时候相比,都更有必要去妥善了解国际事务,并以历史纵深的眼光看待危机局势。
有句格言曾被引用过许多次:不习前车之鉴者注定重蹈覆辙。然而,我们应当警惕这样的简单论断。一个人能够找到许多历史“教训”来支持任何实际上的论辩,而且它们教导什么完全取决于哪些“教训”被选中和它们被如何解释。往昔的经验永远不能提供一个蓝图(或曰模式、范式)——这个蓝图(或曰模式、范式)在面对危机局势时能被自动应用,因为每项危机都是独特的,必须按照它本身的情况、在它本身的时间和地理环境中予以处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涉足危机的人物的性格特征,他们的意识形态、恐惧和抱负,还有他们的权势和控制力的性质。历史能够提供的是背景,以便理解危机局势,因为这样的局势若无对其起源和发展的全面了解,就不可能得到任何可靠的评价。
本书就实质而言是一份历史“背景”的记录,是一部直截了当的国际外交编年史,始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最后一个欧洲大帝国苏联的瓦解和南斯拉夫的分裂。除了简短地涉及更近的事件外,我没有将史事进一步讲下去,因为我们尚无可靠的证据可依去作知事识理的论说。像我先前那本涵盖1814—1914年历史的著作一样,本书集中论述大国的外交,因为这些国家的政策不仅决定它们本国公民的结局,还影响(往往是紧要地影响)遍及其余世界相当大部分的民众的命运。
1914年时,“世界列强”依旧是欧洲列强——奥匈帝国、大英帝国、法兰西、德意志和沙皇俄国,但早在19世纪结束时,国际政治已经达到了全球规模。美国和日本加入了列强行列,而列强已悉数沉溺于帝国主义的最后一次大放纵(常被称作新帝国主义,尽管它完全不“新”),将世界的绝大部分置于它们的正式或非正式控制下。两次世界大战加速了全球化,即使在世界看来已分裂为敌对阵营的冷战时代,这种敌对也是在一个全球舞台上演出,在非洲、东南亚或中东的地区性危机都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在谈论这个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危机时,我作了特别的努力,以论证它们的全球性相互关系,例如,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占领如何影响了欧洲事态,抑或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胜利如何影响了东京的政策决定。与此同时,我努力从各主要竞争角色的视角去看待全球政治,理解在东京、莫斯科以及柏林、伦敦或华盛顿的决策制定。这转而要求我力图理解这些决策的缔造者,理解他们的个人动机、政治意图和意识形态动因,他们那些不同的、往往彼此冲突的看法,还有他们之中为决定对本国政策的终极控制而发生的内斗。
近年来,历史学家中间有种趋势,那就是将政治史贬斥为陈腐过时,将它对一国领导和高层决策的关注谴责成精英主义。作为政治史的替代品,他们呼吁研究被法国历史学家称作longue durée(长时段)的长期事态发展,呼吁撰写构成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男女的故事。
对这种就长期事态发展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对“人民”生活和习俗的新鲜探索,我们当然只能表示欢迎。但我依旧认为,忽视政治和政治领导研究令人遗憾并且是错误的。斯大林、希特勒和波尔布特的政策对他们善治或恶治过的社会及人民既有即时的、也有长期的影响,对他们那数以百万计的受害者来说,不存在任何“长时段”。不仅如此,要不是因为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的政治克制,我们所有人可能根本就过不上什么“长时段”。当然,我们也应当记住,为那次危机创造可能条件的恰恰也是那几个人。
尽管可能令人厌恶,但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事实,即我们生活在一个政治世界里,不管是不是精英,所有人的生活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的影响,而政治由政治领导人在操纵,无论他们的肤色、性别或社会地位如何。1854年,在着手建立他的历史法学之前,卡尔·马克思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在本书中,我力图描述那些我所认为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中最重要者,只要它们是与国际事务相关的。
我没有任何大胆的新解释要提供,也不持任何历史目的,抑或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或弗洛伊德学说作什么新颖的倒转。然而,从头到尾,我的压倒性关切集中在“维持和平”这一问题上。在19世纪初,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折磨之后,奥地利国务家梅特涅亲王曾宣称维持和平是一个文明人的最高责任。如今,在我们这个核生化武器的时代,维持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武装起来的各国之间的和平已不止成为一项文明责任;它已成为地球上生命存续的一大条件。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