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时间,快与慢

書城自編碼: 293032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马克·维特曼
國際書號(ISBN): 9787514215144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原印刷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1-01
版次: 1
頁數/字數: 240/126000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53.4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边界之外:海外社会研究(第一辑)
《 边界之外:海外社会研究(第一辑) 》

售價:HK$ 82.8
好销售,不违心:在你的舒适区内拿订单
《 好销售,不违心:在你的舒适区内拿订单 》

售價:HK$ 70.8
阿富汗史:骑驰在风暴中的国度
《 阿富汗史:骑驰在风暴中的国度 》

售價:HK$ 117.6
背影2
《 背影2 》

售價:HK$ 82.8
她的罪名
《 她的罪名 》

售價:HK$ 59.8
巨变与突围:碰撞中的清帝国:1644—1840
《 巨变与突围:碰撞中的清帝国:1644—1840 》

售價:HK$ 93.6
变态心理揭秘
《 变态心理揭秘 》

售價:HK$ 59.8
非洲三万里(2024版)
《 非洲三万里(2024版) 》

售價:HK$ 81.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50.8
《 《未有花时已是春》 》
+

HK$ 55.1
《 爱,不能等 》
+

HK$ 43.2
《 你在,就心安 》
+

HK$ 63.7
《 今天也要抄写幸福:35段钢笔手写真爱情话 》
+

HK$ 73.5
《 旅行与读书 》
+

HK$ 59.7
《 我想和你在一起(卢思浩新书,百万畅销书作家卢思浩2016全新作品) 》
編輯推薦:
感觉网络是个黑洞。网速越快,时间越慢,我只是拿起手机玩了一小会儿,再抬起头,地球已经过了两个小时了。
不觉得很神奇吗?当躺在床上的时候,你看了看时间是早晨7点,你闭上眼睛睡了5分钟,睁开眼再看,时间突然就变成了8点45。
如果你认为1分钟过得很快,那你一定没有做过平板支撑。
上面的这几种情况,你是不是经常遇到?
在生活中,有时候明明已经过去了一小时,却觉得还不到一小时,这便是低估了时距主观估计的时间流逝变慢了,然后发现时间流逝变快了。
影响这种主观判断的因素究竟是什么?
我们可以控制这种主观判断吗?
控制这种主观判断,对于生命的延长有无意义?
一切的答案,都在这本书中。
內容簡介:
人类有着广泛的时间观念,对于时间快慢不同感知的案例随时随地在我们生活中出现。例如孩子们就很讨厌等待。(他们总会问:我们还要多久?)
时间消磨时,无聊总会被我们挂在嘴边。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似乎在加快,时光一刻不停转。那么,我们所理解的时间是从哪儿来的?
在这本书中,维特曼教授凭借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最新见解,探讨了主观时间之谜,解释了我们感知的时间,包括每时每刻的时间与整个人生。同时维特曼教授还分析了时间为什么会加速、我们的成长与时间的关系、时间和意识之间的联系等等。
维特曼教授还解释了,我们如何能够在享受当下和后期满足中做出选择;为什么容易冲动的人最容易无聊,为什么他们总是无聊;是否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的速度,一种独特的大脑节奏,可以从慢节奏的人里挑出快节奏的人;为何持续性的感觉总是被当成错误的信号,让我们知道准备晚餐或是等公共汽车的时间好漫长。
關於作者:
马克维特曼
德国慕尼黑大学心理研究所教授,从事前沿领域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的研究长达数十年,曾在在加利福利亚的圣迭戈大学精神病学部门、德国弗莱堡心理研究所、慕尼黑大学等多个部门任职。
目錄
001 序言 被消失的现在与被消灭的无聊
013 前言
017 第一章 时间的短视现象:关于等待能力
047 第二章 探索大脑内置计时器
071 第三章 被感知的当下:当下的3 秒
099 第四章 生物钟:我们为何需要时间
135 第五章 长短人生
165 第六章 时间赢亏:本我与时间
199 第七章 身体时间:时间意义是如何产生的
225 致谢词
229 图片来源
內容試閱
序言被消失的现在与被消灭的无聊
在计时装置出现之前,活着的感觉来自不断感知变化的当下,而掌控命运走向的密码,被封存在基因里。
基因中埋藏了呼应昼夜交替的周期节律,也设置了衰老死亡的生命周期。大部分人困倦与清醒的时间与当地光照同步;也许是原始人分工的差异,少数人变成了天生的百灵鸟或夜猫子,他们的入睡时间会提前或者推后一至三小时。人的预期寿命也有尽数:每次细胞分裂,都会造成染色体最后一段碱基端粒的缩短,在新陈代谢中,DNA累计着损伤与衰老的信息,最终通往生命尽头。
内在节律也是其他动物的时间感来源,在清醒入睡清醒的周而复始中,过去被抛在脑后,未来无从想象,只有当下的外界刺激带来的反应,成为全部的生命体验。
当人类不甘于本能驱使,试图掌控自然规律与命运轨迹,根据时间节点总结过去与计划未来的需求就产生了。时间的概念源自对精准预测的渴望,从而使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成为唯一可以做出长期规划的物种。
对精确感的追求造就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从观察太阳东升西落来定义一天,到观察物体投影的运动定义小时,直到摆钟的出现,使时间的度量首次精确到秒。以秒计的钟表在生活中得到普及,不过100年时间。在这之后,人类快速步入现代社会,开始过上被精确测算与分割的生活。
被消失的现在
加入时间变量后,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变得容易,这导致了科学成果的井喷,从天体运行到生命过程,这些研究被广泛用于指导生活;从预测下一场降雨的范围,到估算抽烟行为会缩短多久的寿命以时间为坐标的图表,用各种走势曲线,将视角延伸到尚不可见的未来。
时钟见证了整个社会生产力和效率的飞速提高,更见证了每个人适应时间的挣扎努力与频繁失败。
几点起床不再取决于第一缕阳光何时出现,而是工作与学习何时开始。几点入睡也不取决于困意来袭的时间,而是当天任务是否完成。无论是否携带夜猫子基因,在互联网行业中,超过一半人在23点之后入睡。很多人用咖啡和褪黑素来制造清醒与困倦感,以适应违背身体意愿的时间进度。睡眠相位后移(入睡和清醒的时间均延后几个小时)成为一种需要被诊断和治疗的疾病,因为它无法匹配朝九晚五的工作设置。
现在,从今日变成此时,又具体为这一秒。当下成为时钟上的短暂停顿,转瞬即逝。你可以清楚定位过去事件发生的时间,也可以制订无比细致的未来计划,但你无法在日程表中找到此时此刻的位置。
严格设置的时间计划让未来变得迫近可触。人们很快意识到,立刻和马上是不诚恳的许诺,大家更需要1分钟后或者半小时后这样精确的预估。一个员工曾这样形容他习惯拖延的老板:在公司内部,遇到一些需要讨论的事情,会选用一套别致的换算标准:马上约等于5分钟,5分钟约等于2小时,2小时约等于2天,2天约等于2周,2周约等于2个月。以上公式可以直接粗暴地简写为:马上约等于2个月。
消灭不确定性与拖延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制定死线:闹钟将在5分钟后响起,高铁将在1小时10分钟后发车,明天上午有在另一个城市的演讲,演讲大纲需要在上场前半小时给到工作人员。死线使未来某一时间点变得重要,扭曲了靠近它的时间流逝速度,也制造出一些生产效率的巅峰时刻,那不停奔跑的数字不再是客观的时间评估工具,而是压迫着你停不下来的助力器。
死线让行动意义更清晰地指向未来,这意味着你手头正在做的事不会立刻带来回报,奖赏发生在未来的某个确定或不确定的时刻下个月初领薪水,半年后考试,或者,不知何时才会出现的六块腹肌。对未来的想象越清晰,就越不在意眼下的感受是否令人愉快。人们称之为延迟满足。
现今,延迟满足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成功学概念之一。牺牲眼下的享乐成为提升能力的必经之路。在一个充满阶层与身份焦虑的社会中,这种努力甚至被视作实现阶级跃迁的唯一机会。本书作者亦认为,为实现被社会认可的目标而能忍受延迟获得奖金的能力,是一个人进入社会中产阶级的前提。
为了让延迟时间缩短,减轻等待与忍耐带来的不舒适,人类发明了各种时间管理方式。目前最流行的是番茄时间管理法,将时间以半小时为单位划分,每专注工作25分钟,可以休息5分钟。于是,工作目标从不确定何时可以完成的任务,巧妙变成了25分钟后的休息。期待时间被缩短了,实现目标的未来看起来触手可及。
计数与倒计时是另外一种时间管理技术。想象你正在进行一个身体多处肌肉发力的训练动作,例如平板支撑。随着时间流逝,你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自己身体的存在,你感觉到酸胀、疼痛,甚至开始颤抖,每一秒都漫长无比,你快撑不下去了。这时候突然响起了倒数计时的声音。
痛苦突然变成了期待,注意力从自己转移到了身体之外。每个数字都像一种赞赏,坚持下来变得容易。现在,时间提醒被广泛使用于各种运动场合,帮助那些独自训练的人有效地提高总运动时间。
被消灭的无聊
计时装置不仅掌控了我们的工作节奏,也放大了无所事事的空虚,我们越来越难以接受没有目标和没有安排的时间。而本书作者对时间感这一课题的研究,正是从无聊这一体验开始的。
无聊不是忙碌之后的放松休息,而是无意义和不行动,不知道要做什么,也不知道即将发生什么,没有外界输入,只有自己的想法在陪伴自己。
一个受过冥想训练的人很容易度过这样的时刻:他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专注于自己飘来飘去的念头,就可以感受专注与宁静。但对更多人来说,这是漫长而痛苦的时刻,甚至不可忍受。
最近有一个关于无聊的实验得出了令人震惊的结果:在封闭的实验室中,为了打发仅仅6~15分钟什么都做不了的时刻,71%的男性被试者和26%的女性被试者会选择电击自己,有人甚至反复电击自己。对很多人来说,接受外界刺激,哪怕是令人痛苦的感觉,也比安静独处强得多。
与自己感觉独处的时间通常无比漫长,与外界互动的感觉会让时间变快。现在,消灭因无聊产生的痛苦,成为无数产业存在的理由。借由手机、耳机、iPad、kindle,只要你愿意,你可以永不切断信号的输入:坐在马桶上看书、玩手机,跑步的时候听音乐与计步提醒,甚至洗澡的时候也可以在浴室里放一些音乐。
游戏产业在这方面做得最成功。一个精心设置的游戏,一定会让每次操作都给人继续进行下去的反馈投入与回报被精确量化,行动立即输出结果;持续行动,带来成就,逐步提升。在一个工作普遍需要延迟满足的时代,这给了人最充分的即时满足:在虚拟世界中,感受到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
几百年前,哲学家帕斯卡在《思想集》里说:人性的所有问题,都源自人类无法静下心来思考。(Allofhumanity''sproblemsstemfromman''sinabilitytositquietlyinaroomalone.)而现在,事情则变成了:所有基于人性的产品创新,都源自对人类无法静下心来思考的洞察。或者像我一个朋友所说:不耐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动力。
眼球经济的要义,就是每次关注和点击都会被换算成商业价值。所有的商家都在穷尽智慧,让人们注意并使用自己,并因此感到时光飞逝的愉悦。这个时代不允许人在任何一种场景下无聊。如果你竟然不知道怎样打发时间,一定是因为你还没有试过下一个消灭无聊的产品。
时间,快与慢
个体特质的差异,生活状态的差异,让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时间视角。
如果你感到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说明你开始老了。成年人要比儿童感觉到时间过得快,年纪越大,会感觉时间过得越快,这种感知速度在60岁达到顶峰。但是,这种体验因人而异:一个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不断变动的生活方式的人,在回顾往事的时候,比那些按部就班平淡生活的人更容易感受到生命时间的延长。
容易焦虑的人不在意现在的感受,好像活在未来,他们为尚未发生的事情而紧张不安,好像下一秒灾难就会降临。和未来可能到来的危险相比,当下的安全显得毫无意义有洁癖的人因可能发生的细菌感染,每天花数小时反复清洁;恐高症患者因对跌落的恐惧而无法站立在海拔稍高一点的地方;对社交的焦虑可能让人在迈出家门前已经心跳过速;对未来失业的焦虑可能会让人现在选择让自己深恶痛绝的工作。
喜欢刺激与冒险的人正好相反。他们沉溺于当下的快乐,忽略可能的风险。他们热爱能带来即时感官强烈刺激的活动,例如滑雪、飙车、蹦极、吃辣、看恐怖片。他们的处世哲学是活在当下,拥抱变化,及时行乐,哪怕下一秒就会死去也不在乎。男性寻求感觉刺激的倾向比女性高得多,年轻人也比中老年人更热爱刺激。
这种时间感知的多样性,成为探索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独特视角。在这本书中,作者用时间的流逝速度重新审视了这些概念:
期待:变慢的时间
期待源自将来可能的收益,使人们迫切盼望未来到来,感到现在不可忍受。收益越大,兑现周期越短,期待的感觉越强烈。
无聊:变慢的时间
无聊是一种对时间流逝的近距离感知,人们用消极的视角审视自己的现状,并感到与自身独处的痛苦。
发烧:变慢的时间
由于新陈代谢加快,生物钟变得比实际时间更快,发烧的时候,很容易把时间错误地估计得更长。
专注:变快的时间
专注的时候无法觉察到时间流逝。所有的想法都与正在做的事情有关,一种物我皆忘的心流体验让人感到幸福与时间飞逝。
衰老:变快的时间
随着年龄增长,人们感觉到时间流逝越来越快。这种加速的感觉在60岁时达到峰值。中年危机就是从时间加速开始的。
工作:变快的时间
生产力提高并没有增加闲暇时间,而是使时间节奏大幅加快,同时做几件事成为常态,多任务处理成为现代社会的必备技能。
如果说霍金的《时间简史》是在讲作为客观度量单位的时间故事,本书则从心理学的视角,诠释了作为主观感受一部分的时间感。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会不停体验到对号入座的感觉,看到曾发生在自己、父母、朋友、同事身上的故事一一被复现,并通过时间视角的诠释获得新的理解。
作者说:我们的时间体验就是我们自己的成长故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即时间,我们的时间感可以反映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反映我们自己。在我看来,时间感不仅反映了自身生命体验的变化,更见证了个体被时代潮流裹挟着前进时,无可回头的挣扎和痛苦,努力与快乐。
郭婷婷
2016.11.29


时间的短视现象:关于等待能力
孩子往往不愿耐心等待,他们渴望得到即时满足。当然,谈到等待时间,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延迟满足往往会更有效。著名的棉花糖实验早已证明,个体对待等待时间的态度会决定其在学业以及社会上所取得成就的大小。但是现在,我们的关注点不再消极。那些永远在追赶自己的时间行程,并以未来视角为导向的人,会因此丧失感知当下以及感知生命的机会。
如果某项科学研究的结论要作为重大发现刊登在报纸上,那么该项研究所提供的证据就十分重要。《南德意志报》2011年11月10日和11日的报道说:如果乌鸦知道,它们只需再等一会儿便会有更好的食物,那么它们能够抑制自身当下对食物的渴求。文章还写道,其他聪明的鸟类,如果它们知道只需为此再等上5分钟,便能得到更美味的食物,那么它们也能学会拒绝眼前提供给它们的普通食物。1
人们即便饥饿难耐,也不会一见到食物便直接扑过去,这便是教育所起的作用。所以我们才能和全家一起共进晚餐,而不会因为饥饿将冰箱里的食物一扫而空。与乌鸦等食现象类似,我们也能为了烹饪或是烘焙美食等上1小时乃至更久的时间。我们期待一段时间之后能有更美味的食物。总而言之,在决定是立即获得一个小奖励,还是经过一段时间等待而获得一个大奖励时,等或是不等往往取决于等待是否会得到相应的回报。人们有估计持续时间长短的能力,也有对此进行自我判断的能力。一些关于鸽子、母鸡以及猴子的动物实验表明,动物对于延迟满足的时间只能持续几秒,因为它们更希望立刻吃到食物,尽管食物质量可能不佳。只有在对类人猿动物,比如说大猩猩的实验中,人们才发现,它们能够为了获得更美味的食物而等上几分钟。现在这一现象也在对乌鸦的实验中得到了证实。
除了食物这一最基本的需求之外,人们在其他多元的生活情境中也能做到延迟满足。如果一个工薪阶层的人现在能紧衣缩食,每个月都按时交养老保险费,那么几十年之后,他就能得到一笔可观的养老金。其实,许多企业的发展都是基于延迟给员工发放奖金这一政策取得的。员工个人只有经过长年累月辛勤的劳动才能为企业创造劳动果实。作家为了写一本书,必须牺牲很多个晚上和周末的闲暇时光,克制自身想要和朋友谈天说地或是看电视的欲望。许多事例表明,人们面对选择时,有的人会选择享受当下,有的人会选择为美好的明天打拼。是否延迟发放奖金的政策,不仅对一个企业未来能取得的成就影响重大,也与个人所能取得的成就息息相关,因此家长们常常给孩子们灌输只有先做完家庭作业,才能出去玩的教育理念便不足为奇了。许多有自制力的成人对这一时间上的选择题也是万分纠结,到底自己是去锻炼身体,现在去慢跑一圈因为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地锻炼才能保持健康,还是舒舒服服地坐在沙发上,看看报纸,喝喝葡萄酒呢?
那么,到底个体在时间上的抉择能力与人生成就的关系有多密切呢?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的经典实验给了我们答案。2这一实验的特别之处在于,这是一项时间较长的纵向研究,测试了500多位4~5岁的儿童,并且在15年后,在他们处于青春末期或是成年初期时,又对他们进行了一次访谈。这一实验即为棉花糖实验。研究人员把孩子带到一间房间里,房间的桌上有一些棉花糖,随后,研究人员告诉孩子,这些棉花糖是给你的,如果你想吃,你可以马上吃掉它,但是如果你能等到我回来再吃,那么你还能得到一份棉花糖,不过前提是,你没有吃掉第一份棉花糖。接着,研究人员就离开了房间,过了10分钟才回来。房内孩子们的一举一动都在研究人员的观察下,也会被摄像机记录下来。研究发现,孩子们为了消磨时间,并将自己的注意力从诱人的棉花糖上转移,用了很多策略。当然各自的行为表现大相径庭。有的孩子几乎立刻就吃掉了摆在他们面前的棉花糖,有的孩子一开始能坚持一段时间,然后便偷偷地咬上一口,最后一口一口慢慢地把棉花糖吃掉。当然也有一部分孩子能够等上10分钟。让小孩子专心致志地在房间里等上10分钟,正如要求在候诊室看杂志一样,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也是漫长难耐的。那些能够坚持很久的孩子会唱歌,用双手蒙上眼睛,或是去想别的事情。总之,他们都会用一些方法来转移自己对棉花糖的注意力。
15年后的后续实验中,有将近100个原来参加实验的孩子接受了研究。研究人员根据大学入学考试以及家长对孩子在社会及学业能力上的评价,对他们的学业成绩进行了记录,结果显示两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4~5岁时在棉花糖实验中等待时间越久的孩子,15年后,他们的大学入学成绩就越好,父母对于他们在学校的表现以及与同学相处情况的评价就越好,认为他们能更好地面对挫折。毫无疑问,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正是当今社会衡量成功与失败的两大标准。3就两次研究的时间间隔长达15年,以及儿童成长为青年所经历的多种因素来说,研究结果是显著的。尽管时间间隔长达15年,但是棉花糖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孩子未来在学业以及生活中所能取得的成就。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要是去研究实验中的原始数据,我们还是会发现实验所得出的相关性是很理想化的。其实,还会有其他的因素决定孩子们之后所能取得的学业成就以及社交成就。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即那些愿意为了第二份棉花糖而等待的孩子,能够在他们的少年期和青年期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因此人们也可以从长远利益出发,经过深思熟虑后再判断,培养自己延迟满足的能力是否有意义。那些愿意为了第二份棉花糖而等待的孩子能够更轻松地完成家庭作业,也能更好地面对挫折,他们能听从父母和老师的话,承担起社会责任。而属于情商的一部分,所谓的挫折容忍度,即能否理性地战胜人生中逆境的能力,4个体可以通过调整自我感受,使自己明白,此刻的等待是为了更好的未来,因此,挫折容忍度也可被称为是对未来的远见。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孩子在其他重要方面的差异却并不大。在第一项研究中,这些孩子有相似的社会背景以及相似的智商值。大多数孩子来自学术型家庭,有的家人甚至有斯坦福大学的教育背景。这也再次表明,除了智力水平这个因素之外,还有其他的因素,诸如挫折容忍度等因素,会决定孩子未来的成就。
时间的短视现象
此项研究的结论:在棉花糖实验中表现更好的孩子具有更广阔的时间视野。反之在棉花糖实验中表现不好的孩子具有更明显的现在导向性。无论是这一次还是其他有关延迟满足的实验都会让人觉得,尽管拥有获得更为丰厚奖励的机会,但人们往往会选择当下触手可及的小奖励,这就是目光短浅的一种表现(英语翻译为temporalmyopia)。那些将时间视野仅仅聚焦于当下的人,往往目光短浅;而那些能够超越有限的时间视野的人,更为深谋远虑。
在成人实验中,许多情况下,成人在需要做出有关时间上的决断时往往会考虑经济因素,也就是很容易将时间和金钱联系在一起。正如俗话说的,时间就是金钱。比如,问被试者这么一个问题:您是想现在就得到1欧,还是想一星期之后得到50欧?由于50欧的价值更高,因此大多数人出于理性会选择更大的金额,尽管他们必须等一星期。但如果问题换成:您是愿意现在得到45欧,还是更愿意一星期后得到50欧?那么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选择金额较小但唾手可得的钱。这是由于两项选择之间的金额差异太小,以致等待时间这一个因素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研究人员通过不断地调整即时能够得到的金钱数额,而将一周后所能得到的钱数固定为50欧不变,来比较和确定,从多少金额开始人们不再选择金额更大但需要等待才能得到的钱,而更愿意接受较少但即时能够得到的钱。结果也许被试者在能够得到20欧时就会说,贪大利不如小实惠。当金额小于20欧时,被试者愿意付出时间等待以获得更大金额的钱;当金额等于20欧或是超过20欧时,被试者会选择即时可以获得的钱。即使研究人员深信,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表现由此可以预测,但有时也会有个别人选择继续等待以获得更多的钱,这表明一周时间的延迟长度可能也是一个影响实验结果的不确定因素。即时可得到的20欧等同于未来才能得到的50欧,50欧的价值因为漫长的等待而降至20欧,这就是时间的延迟折扣效应(英语翻译为temporaldiscounting)。
由于存在这样一种紧密的联系,所以时间和金钱是两个可相互转换的量。如果延长得到50欧所需的等待时间,将一周延长至两周,那么被试者会更不乐意等待。换句话说,被试者会宁愿选择少于20欧的金额,这说明50欧贬值得更为厉害。甚至有人或许会将就着接受15欧的金额。而如果缩短等待时间,那么被试者对于等待行为的可接受度便会提高。如果只需等待两天便能够得到50欧,那么或许只有将原先20欧的即时金额提高至35欧,才会有被试者选择直接领取即时金额。
如今,类似的实验越来越多,而其中为获得更多金额所设置的等待时间也是各不相同,有的实验只需被试者等上1天,而有的却需要被试者等上30天。针对不同的等待时间,研究人员分别确定了即时可获得的金额为多少时,被试者会选择即时可获得的金额。而以这个即时金额为基准,研究人员便可计算出不同等待时间下未来奖赏的折扣值。如果将等待时间和与之相等值金额的关系绘制成图,那么人们就能通过量化的形式看到时间这一变量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参见图1)。所需等待的时间越久,与未来奖赏相等值的即时金额就越少,也就是随着等待时间的增加,未来奖赏贬值得就越厉害。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在等待时间的增加量和等值金额的贬值度之间,研究人员得出了一个典型的双曲线方程式。5
图1:图中的曲线表明,延迟得到金钱的时间(等待时间)会造成金钱的价值(等值金额)减少。随着等待时间的增加,人们主观上觉得钱的价值减少了。对冲动的人来说,无论等待时间是长还是短,他们都觉得钱的价值会减少。
正如图中显示的那样,随着等待时间的增加,与未来奖赏等额的即时金额不断减少。而减少的趋势并不是均匀的,而是以双曲线形式,也就是说,对于同等间隔的两天时间来说,比如说第4天和第6天,所对应的等值金额的差量就明显大于第18天和第20天的差量。这就是时间的限制效应:两个不同的时间段,离我们较近时间段的差量会偏大,离我们较远时间段的差量则会偏小。时间的限制效应也表现在,我们对今天和明天的差异感知力会强于对明天和后天的差异感知力。
这项为研究理性投资与金融收益及亏损关系进行的实验,同样也被应用于心理学领域。与测验孩子们的棉花糖实验一样,这项研究精确地反映了成年人的行为差异。无论要求等多久,冲动的人为了避免等待,总会愿意接受即时可获得的少量金额。50欧,由于需要等待才能获得,因此在那些冲动的人身上贬值得更厉害。对此可能的一种解释是:或许冲动的人在主观感受上会觉得需要等待的时间比实际更久,所以他们宁愿选择即时可获得的少量金额。这种行为可以很好地定义冲动型这一概念,即忽视长远利益而只看到眼前利益。冲动型这一概念可以用来解释具有注意力缺陷和多动症的孩子及成人的行为。这些人和其他冲动型群体会使未来高额奖赏大打折扣,他们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等待时间,会满足于眼前小利(参见图1)。因此,冲动型的人相对来说目光短浅,他们具有更强的现实导向性。
自然的时间界限
所有人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具有一些现实导向性和时间视野上的局限性。未来的事情与近在眼前的事情所具有的价值并不相同。如果让你选择,你会参加一个月后将举办的派对还是委婉地拒绝。如果派对结束后的第二天有一场考试的话,许多人会出于自制力而选择拒绝。但是如果时间已经过了一个月,派对即将在今晚举行,那么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选择参加派对,因为派对对他们来说极具诱惑力。所以,只要所预测的事件发生在当下时间域中,这类事件的价值就会有所改变,而当下时间域的长度范围则会因个人需求而异。6要是人们已是饥渴难耐,那么当下时间域就仅限于几分钟或几小时之间,而它的持续范围也会因在今天或是在明天而不同。
当下的时间段,往往由于生物钟固有的节律难以被感知,两个睡眠时间段可以作为天然的时间界限,位于中间的便是今天。所以,所有今天可能发生的事件都会比明天几小时内发生的事件更具现实感。在生理学上,明天也是全新的一天。人体内部器官的生物钟会调整睡眠节律,但其他的体内组织也会在白天发挥作用(参见第四章)。我们在新一天的生理状态也是全新的,因为此时我们处在白昼波动期的后一阶段。
既然有日节律,那么同样也存在年节律这一说法,它影响着自然和人类。7这一节律由每年的光照强度和气温变化决定,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在许多发达的工业国家,室外寒冷的天气会使受孕率和出生率出现季节性波动,因此,人们使用电灯或暖气抵抗严寒。所谓的季节性情绪紊乱症或是冬季抑郁症往往发生在白昼逐渐变短的秋冬之际。周期循环性的季节交替会对自然界产生一定影响(例如植物的生长和果实的成熟),同时也会使动物产生一系列适应性行为(例如冬眠),进而会影响人类的捕猎行为以及农业劳作。但是人们仅在一年时间内,就已制订了许多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计划,比如考虑了联邦政府的任职期、年度税务以及年度国家预算的状况。昼夜交替现象以及一年中季节性变化的天文现象,影响着地球上的生物进化过程,同时也影响着人类的人生体验和举止行为,包括对未来时间的感知力。8农民播种下的种子,一年内便能够收获。在未来某一天或是某一年将会发生事件在人们眼中的价值,和近期内将会发生事件的价值大不相同。时间上距离更近的酬劳(在一段时间以内)往往比时间上距离相对较远的酬劳(在一段时间以外)更易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对今天(或是今年)和明天(或是明年)这两者之间的时间差异感,在主观上会强于对明天(或是明年)和后天(或是后年)这两者之间的时间差异感。尽管这两者之间都只相差一天(或是一年),然而主观上相对于明天(或是明年)的奖赏来说,我们更易偏向于今天(或是今年)的奖赏;相对于后天(或是后年)的奖赏来说,更易偏向于明天(或是明年)的奖赏。因此,受到生理和文化因素影响,人们在判断眼前某个时间段时,会考虑它是否在自己可接受的日限或是年限范围内。
被感知的时间
未来某段时间内的事件,如果目前还比较抽象,而且仅限于某种假设时,我们就很少会以情感视角去评价它们,而那些离目前时间距离较近的事件,也就是此时此刻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具体情感机制的评估。9这些即时体验的事件,在很大程度上会引发生理及情感上的反应,继而影响个体所做的决定。与我们主题相关的一点,就是观察人们在面临选择时,能否长期地以情感视角去评估。纯粹理性,完全不受情感因素影响的事实评估机制,只有靠程序化运行的计算机能够做到。面对那些无法改变的事件,人们希望通过明天的考试以及最终取得好结果,会比仅仅希望去参加派对的愿望带来更强的情感体验(或是考试失败的恐惧)。
这并不意味着以现实为导向不好。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从时间洞察力这个理论框架出发,继续发展以现实为导向这个概念,继而发现了人们的过去时间洞察力、现在时间洞察力以及未来时间洞察力是各不相同的。通过津巴多和一位同事所修正的问卷,我们对这三种时间洞察力可以有一个大致的印象: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可以证实,人们的时间导向观会影响人们的日常行为。10结果显而易见,以现实为导向的人在日常行为表现上会有显著差异,他们的生活更为糟糕。他们不仅吸毒,还经常收到超速驾驶的罚单,经常发生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的性行为。他们的生活态度看起来非常像20世纪60年代那些摇滚明星所喊出的口号:抓紧时光,纵情欢乐,至死不衰。在那个年代,这句格言中体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可以理解为是对当时正盛行的未来时间价值导向以及及时享乐人生观的一种反映。虽然不能完全相提并论,但这种人生表现与以现实为导向和冲动性这两个概念紧密相关,在英语中表示为SensationSeeking,即追求变化和不同的经历。然而,以现实为导向也是一种力争高品质生活质量的时间视角。但若这一视角太过狭隘,现在时间洞察力便会暴露出它的弊端。人们无法做到行动自如,因为人们没有能力摆脱现实的枷锁,无法为自己谋划未来。
新的研究显示,一些具有冲动型精神病的患者对持续时间段显示出了不稳定的感知力,这或许是造成时间局限性的一个原因,他们以现实为导向的倾向会更加明显。比如,患有注意力缺陷或多动症的孩子在短短几秒内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和其他孩子相比,他们对这段时间的估计更加不准确,且估计结果更多样化。11因此,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神经心理学家KatyaRubia认为,一般来说,冲动是感知力和运动机能在时间加工方式上的一种阻碍。和普通人相比,冲动型的人会感觉几秒或是几分钟范围内的时间更漫长。12这些结论完全适用于相对成年人来说更冲动的孩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会抱怨过长的等待时间。13小孩子经常提的问题还要等多久就能反映,他们尚未学会如何准确地感知一段时间,此外他们也尚未正确理解时间这一概念。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图式理论,人们长期以来都认为,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有到七八岁才能形成,才能对时间做出正确的判断。最新的研究表明,即使外界环境或条件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他们最终也一定能够形成正确的时间决断力。比如,同样长的一段时间,孩子们就会觉得搬重物所花的时间比搬积木块所花的时间长。和成年人相比,孩子们的判断更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影响孩子时间决断力最大的一个因素,则是他们的注意力尚未完全形成。14孩子们并不能持续地专注于某一项任务。直到8岁以后,孩子们才能形成时间判断力以及更集中的注意力。
与孩子们常常会问还要多久时间这一问题相类似,年轻人经常会有的一种感觉就是:时间过得太慢了。在棉花糖实验中,根据研究人员的观点,等待时间必定会产生高额成本,从而导致未来奖赏贬值。15
当然,冲动与自制是人类起源之初便有的本性。犹太基督教徒认为,他们之所以有原罪,是因为亚当和夏娃经受不住蛇的诱惑,吃了能使人明白是非善恶的禁果。根据《圣经》的内容,这一长期的惩罚会影响到人类的后代。由于延迟满足能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我们依旧会听取父母和老师的谆谆教诲。而现在人们对科学家持有的论断人们只有不断地延迟个人的需求,才能成就完美人生提出了质疑。在这一问题上,另一项研究表明,做出自我控制这一行为决定所产生的遗憾,会比决定专心致志地从事一项研究所带来的遗憾更强烈,并会持续得更久。16一个学生若错过了派对(如果其他所有的同学都参加了,并且往后几天一直在谈论派对的场景),或是无法赴约了,那么对此的遗憾或许会持续好几年。虽然在通常情况下,经过一夜的狂欢,心中的喜悦并不会持续很久。做出决定之后的个体主观心理,不仅会影响未来成就,也会影响人们过度强调的未来时间洞察力以及生活质量。所以要想拥有心满意足的生活,自身一定要具备一种享乐能力,比如,愿意和朋友们一起度过晚上的时光。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