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游戏与理智:经验仪式化的各个阶段

書城自編碼: 297923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心理百科
作者: [美]爱利克·埃里克森
國際書號(ISBN): 9787519210021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 2017-04-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16/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软精装

售價:HK$ 84.1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带献帝去旅行--历史书写的中古风景(论衡系列)
《 带献帝去旅行--历史书写的中古风景(论衡系列) 》

售價:HK$ 69.6
爱的能力:为什么我们既渴望爱,又害怕走进爱(第13版)
《 爱的能力:为什么我们既渴望爱,又害怕走进爱(第13版) 》

售價:HK$ 83.8
环艺设计手绘 景观 室内马克笔手绘效果图技法精解
《 环艺设计手绘 景观 室内马克笔手绘效果图技法精解 》

售價:HK$ 95.8
明清与李朝时代
《 明清与李朝时代 》

售價:HK$ 81.6
商业人像摄影
《 商业人像摄影 》

售價:HK$ 95.8
抗争表演
《 抗争表演 》

售價:HK$ 74.4
咏春八斩刀
《 咏春八斩刀 》

售價:HK$ 83.8
聊不完的艺术家:跨界设计师穆夏
《 聊不完的艺术家:跨界设计师穆夏 》

售價:HK$ 117.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4.1
《 万千心理·临床克莱茵:克莱茵学派精神分析的历史、临床理论与经典案例 》
+

HK$ 108.8
《 依恋三部曲:依恋(第一卷) 》
+

HK$ 113.1
《 依恋三部曲:分离(第二卷) 》
+

HK$ 84.1
《 洞见与责任 》
+

HK$ 46.4
《 万千心理·俄狄浦斯情结新解-临床实例 》
編輯推薦:
《游戏与理智》是二十世纪更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普利策奖得主、人类生命周期八阶段理论提出者爱利克埃里克森于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一部经典著作。当时美国国内外状况频发,越南战争、水门事件、经济危机等让美国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直线下降,也对美国梦这一驱使他们或其祖辈漂洋过海、踏足新大陆的共同愿景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故在本书中,埃里克森通过整合多学科的知识,将精神分析、儿童心理研究、游戏理论、生命周期、人类的仪式化、共同愿景等融入时代背景中去讨论,写就了这部意义深远的著作。
为了向这位心理学大师致敬,世图心理将陆续推出埃里克森的多部作品!
內容簡介:
在被深深的怀疑所笼罩的某一历史时期,爱利克埃里克森对那些曾滋养了某些纪元,而在其他纪元缺失的共同愿景的本质和结构进行了探究。从孩子的游戏世界到成人的梦想生活,从艺术家的想象到科学家的推理,他对人类关于游戏和愿景的倾向进行了说明。*后,他对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共同愿景美国梦的起源和结构进行了详细阐述。这种世界观既包括愿景,又包括反愿景,二者相互对抗,赋予了共同的现实以连贯的意义,并释放了个体和公共的力量。
埃里克森认为,由世界观所提供的时空定向是对个体心理的内在工作的一个恭维,适应了它的多种功能。在关键的一章中,作者通过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仪式化的各个阶段,将世界观的系统发生学起源和个体发生学起源联系起来。他强调了仪式化对于个体发展与关键机构的维持之令人信服的力量。此外,他还指出了人类互动向自我欺骗和共谋发展,仪式化向仪式主义发展,愿景向噩梦发展的倾向。为了阐明与(在科技时代变得更加普遍和更加深刻的)世界观合作或对抗的意识或无意识动机,埃里克森呼吁跨学科的合作。
關於作者:
爱利克埃里克森(1902.6.151994.5.12),德裔美籍发展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曾获得普利策奖。其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人类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理论,以及身份认同危机的概念。尽管埃里克森甚至都没有拿到学士学位,但由于其洞见之深和学识之广,因此被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等知名学府破格聘用为教授。前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罗伯特沃勒斯坦曾经说道:除弗洛伊德之外,恐怕没有一位心理学家比埃里克森对其所处的时代产生的影响更为深刻。此外,在一项于2002年发表在《普通心理学评论》上的调查报告中,埃里克森在20世纪最伟大的100位心理学家中高居第12位,足见其影响之深。
目錄
第一部分 游戏与愿景
第一章 引言:从儿童的游戏到政治? ......................................................................................003
第二章 游戏阶段
........................................................................................................................015
第三章 眼见即为希望
................................................................................................................025
第四章 游戏的结束
....................................................................................................................035
第二部分 生命周期与仪式化
第五章 互动的舞台 ....................................................................................................................049
第六章 物种形成与仪式化
........................................................................................................055
第七章 日常生活中的仪式化 ....................................................................................................065
第八章 再仪式化
........................................................................................................................093
第三部分 共同愿景
第九章 墙上的愿景 ....................................................................................................................099
第十章 睡梦的银幕
....................................................................................................................105
第十一章 爱因斯坦的谜题 ........................................................................................................115
第十二章 国家梦想
....................................................................................................................121
第十三章 共享的梦魇 ................................................................................................................131
第十四章 愿景与反愿景
............................................................................................................139
英文原文节选
..............................................................................................................................145
注释
..............................................................................................................................................195
出版后记
......................................................................................................................................199
內容試閱
在所有的游戏规则中,最简明且最佳的当属柏拉图在《法律篇》(Laws)中所说的规则。他认为,真正的游戏需要所有的小生命无论是人还是动物能够纵身一跃。而真正的跳跃,又必须掌握技巧,以地面为跳板,有韧性地安全着陆。在不违反地心引力的前提下,试图超越,挑战极限。如此一来,游戏盛行之处必有一个惊人要素。它为你带来机遇,引导你与他人分享。每当它出现时,人们很容易觉察并承认它的存在。
但即便是游戏无意识的也好,形式化的也罢也无法自人类冲突中逃离。柏拉图同样表示,我们对游戏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关于儿童期和成年期的关系以及游戏和工作的关系的看法。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年人往往认为游戏无足轻重且毫无用处,跟人类的中心任务和核心动机更是没有关联。事实上,成年人想在游戏中找寻的是消遣。如此明显的区分简化了人生,同时也让成年人在面对游戏,即不确定机会时表现出更多的从容与淡定。而对此,儿童的反应总是无比兴奋。关于儿童游戏的文献的中心论点并不相同。一方面,一些过于激进的理论体现出强烈的反加尔文思想,即人类各个时期的各种游戏本身就是一个神圣的终结。另一方面,发展理论将儿童的游戏视为成长与学习的必需品,临床理论则赋予游戏以解决内心冲突的重大使命。
然而,游戏的旗号经常被欺骗与虚假滥用。在这里,我要指出文明社会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一是新兴的享乐主义之风,借着酒精或毒品的麻醉来实现角色的转换(通常是与性和公共有关的游戏),挑战情感的极限;二是角色扮演之风,即打定绝不回头的主意,再艰难也勇敢面对那自认为不可逃避的现实。
接下来我要集中介绍一种趋势,它广泛存在于公共意识之中,在近来的国家危机中日益凸显,即民众对位高权重者有演戏之嫌且对人为桥段是否匹配国家传统的广泛怀疑。当我在为演讲准备材料时,我发现报社对该意象的报道颇有规律性。从哈佛大学退休后,我会时不时地在周末看看报纸。我发现与游戏有关的主题都充斥着各类欺诈,评论员也以臆想的、蛊惑的心态进行播报,就好像存在一种对游戏缺失的哀悼、对欺骗的反感,以及对新愿景的怀念。如今有一点可以确信,那就是任何时间段的新闻中所出现的任何引用,尽管有时能预示某个长期趋势,却很快就会过时。或许有人会质疑是否古往今来的评论员都一样:在现实和非现实、理智与疯狂之间徘徊;在信任、将信将疑与谎言之中穿梭;最重要的一点是,依照手稿和剧本进行评论和报道。如今,美国梦在很多人看来不过是一场噩梦,信任所遭遇的危机绝不只是一条浅浅的裂缝,而是一道深渊。政府的欺骗行为频繁发生,全民如身陷流沙,回天乏术,只能任由其蔓延。
而在这里,我要引用当时读到的一些颇具代表性的观点。首先是正统舞台。沃尔特克尔(Walter Kerr)在评论阿奇博尔德麦克利什(Archibald MacLeish)的《划痕》(Scratch)一书时,以但我们已经丧失了信仰(But We Have Lost The Faith)为题,聚焦舞台中央的摇摆木马,如此沉思道:

麦克利什先生的节奏,曾与我们如出一辙,而今却让我们大跌眼镜,闻所未闻,全然变成了摇摆木马的节奏,有着我们所遗失的平静声音,语调轻扬,满怀信心地酣然入睡。

对于刚才那个舞台话题,有很多专栏作家发出了相似的叹息:脚本毫无意义,游戏毫无逻辑。针对美国五角大楼关于越南战争的秘密文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发表评论称,作恶者的自欺欺人要比政府对民众的欺骗和愚弄更为可怕。她怀疑,现代政治舞台上的欺骗者多始于自我欺骗,长此以往,恐怕连演员们自己都不知道那个被他们用于混淆视听的层层谎言所包裹的事实真相到底是什么。的确,一段直接引自五角大楼文件的材料共产主义者必将深感压力巨大,南越必将昂扬其斗志,我们的同盟者视我们为担保人,美国民众必将坚定不移地拥护一切为维护美国的地位与名誉而做出的冒险行为就充分体现了自欺欺人的问题解决者们的良苦用心。他们将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玩弄群众于股掌之中。阿伦特认为,从重大的历史事件来看,这些谎言与以往的历史背景相背离,它们违背了人类心智中的一个基本趋势:

说谎,即故意否定真相,与扭曲事实和实施行动相互关联。三者的存在具有相同的根源想象。所以,当我们谈及说谎,特别是当着行为人说谎时,请记住一点,即谎言绝不会因偶然出现的人性弱点和道德沦陷而登上政治舞台,这个原因还不足以让它发生。

在我看来,这可以成为我们的切入点,即思考人类心智的基本趋势到底是什么,以及想象力是如何编造出不同的场景,满足他人愿景,将其蒙蔽,并改变其认知与情感的。
就此而论,所谓的游戏理论受到了外界的强烈批判。汤姆威克(Tom Wicker)评论道:在以游戏理论为指导的作恶者眼中,战争已不再是战争,只是游戏场而已。炸弹不过是单纯的警告,民众的受害也无法引起他们对生命的同情。

【书摘二】
婴儿期与神圣要素:光线、面孔和名字
让我们从母亲和婴儿的相互问候方式说起。每天早上,从梦中醒来的婴儿会尝试用一些情绪性、口头性或是肢体性的方式把母亲唤醒。母亲被唤醒后,就会笑着、关切地走近他,或是开心的,或是紧张地喊婴儿的名字,这儿看看,那儿闻闻,检查婴儿是不是不舒服,再本能地帮他调整一下位置,像是把他抱起来等类似的行为。这些日常的举动其实是高度仪式化的,因为母亲似乎觉得她有这样的义务,并且做这些让她感到非常开心。这也能激起婴儿的某些回应,进而鼓舞她去继续这些行为。与此同时,这些行为也是非常个人化的(典型的例子就是母亲对待婴儿的方式是因人而异的),但是它们和一些传统原则一样,被人类学家看作陈规旧习。其实这些行为或多或少是自发产生的,也或多或少是责任所迫的。整个过程建立在生理需求的周期性之上,这种生理需求类似于生存的需要。同时,这也是人类世代交递过程中的一种情感必需(emotional necessity)。它有赖于儿童随年龄而增长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渴求。事实上,我相信,仪式化的阶段与皮亚杰的阶段论是一致的,除了在刚开始,观察者必须假定一个观察情境。在这一情境中,观察者不仅要记录婴儿与环境之间的感觉运动交流,还要记录关于母亲与婴儿的认知搜索的互动,以及两者与观察者本人之间的互动。
我们认为,这些有趣的日常举动就像是人类世代繁衍过程中的桥梁,它们虽然微小,但作用巨大。在之前描述的第一个仪式中,婴儿有一系列的生理需要(受本能驱使,包括弗洛伊德性欲理论中的口头、感觉以及触觉方面的需要),也需要母亲在抚育他时,带给他不同的体验。母亲在产后也有很大的需要,并且往往有些复杂。因为:不论她具有怎样的母性本能,无论她多么渴望成为一位母亲,她都需以一种特殊的方法,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母亲。因此,她有时会很焦虑(有时会很恐惧,常常会很迷信),想要逃避,有时会因为自己不得不接受母亲这个角色以及相应的义务而抑制自己的愤怒。除了某些积极感受之外,她也会产生某些消极感受,即是说,她坚决不能做什么,以防自己变得和其他她(在潜意识中或多或少)不喜欢的、鄙视的、讨厌的、害怕的那些渎神、邪恶、不讲卫生或是不道德的母亲太相似。幸运的是,她作为母亲的角色得到了认可,正如将她抚养长大的母亲一样。与此同时,她的母性形象也在孩子越发频繁的回应中越显仁慈。反过来,基于对无所不能和仁慈的母性的认识(如果有时会出乎意料地凶狠,则另当别论),婴儿在成长过程中会建立起一种良好的自我形象(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自恋的感觉)。尽管母亲产后的状况会加剧这种相互作用,但很明显的是,任何真正的重要他人迟早也会取代婴儿的生母。
就拿母亲给婴儿取名字这件事来说,这名字一定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也许还需要由父母和社区举办的某种命名仪式来正式确认。然而,不论这个名字被赋予了怎样的意义,现在这个意义都影响着我们每天怎样去呼唤这个名字。这对重要他人而言有着特殊的含义,对婴儿也有特殊的意义。母亲也以一个特殊的名字称呼自己。我认为,这种相互给对方赋予一定意义的方式是人类仪式化中的普适因素的个体发生学起源,它基于识别的相互性,通过脸部及名字进行识别。
这就意味着人类天生就需要这种规律性的相互认可和肯定:我们知道,在任何情况下,一旦没有这种认可以及肯定,婴儿的身体发育以及人格形成就会受到损害,他会自动减少甚至放弃对于感知判定的各种探求。这种需要实际上是一种对更新鲜、更正式、更广泛的仪式化(最后发展到仪式)的需求。它通过反复的面对面的识别以及名对名的对应得以实现。这种需求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仪式化的范围很广,从象征强烈情感纽带的常规问候,到象征角色互惠的传统问候,再到爱与灵感的非凡邂逅,最后到领袖的魅力(这些魅力由精美的雕像和画像,或者只是横幅和电视上的亮相所证实)。所有的这些仪式化似乎都存在着一些矛盾:他们都是游戏性的,并且有一定形式;经多次重复变得为人所熟知,并且因此而刷新了识别的惊奇(the surprise of recognition)。尽管行为研究者们告诉我们,在动物界中,为了避免引发对抗性的本能模式,这些仪式化必须首先是一系列明确的信号,但是我们怀疑,对于人类来说,克服不确定性是仪式化的首要功能。因为,虽然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但通常情况下,孩子也会对我们产生强烈的恨意和鄙意,在他们眼中,我们是那种会随便拒绝却谨慎接受他们的人(如果不是潜在的危险或恶魔的话)。由此可见,我们所爱的、所崇敬的通常也是危险的。敬畏却变成恐惧,慈爱却滋生怒火。因此,从日常生活到宗教仪式,仪式化成了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是周期性的经历一样,它必须在变化的时代中,找到更加新鲜且有意义的形式。

【书摘三】
人们一定要读一读塞莫尔赫什(Seymour Hersh)对那一天的记录。那一天,一群18岁到22岁的美国年轻人来到遥远的小村庄,开始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杀戮,目标是摧毁那个被认为是敌人要塞的村庄。对于他们的队长而言,这看上去像是一场艰苦的战斗。他先前曾预计他的队员们将对抗至少两倍于他们数量的敌人,但是他相信他的步兵队员的火力,他相信武装直升机以及上面的操控手。在当时,因为从身后被攻击成了规则,共产主义游击战术的反仪式化瓦解了传统和现代战争在逻辑性和职业化方面的信心。这位队长曾经讲过要进行报复,并且告诉他的队员们,他们所到之处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再继续行走、生长或是爬行没有什么可以活下来。一位士兵后来回忆称,他们自相矛盾的命令可以由不同的人根据各自不同的心理状况进行不同的解读。事实上,所发生的事情精炼地揭示出军事化训练被战火洗礼去仪式化的暴力特征。
从高空中盘旋的战斗机的视角和身处远方的战略家们的视角来看,这样的情景看上去是精心计划好的:空中航线被分配给高级别官员,指挥行动的将军在两千英尺的高空巡视,低空飞行的舱门机枪手扫射出防护性火力。第一支作战部队从降落的飞机中跃出并开火,其他作战人员则堵住越共的逃跑路线。只是,战场上并没有可以看见的敌人,也不存在称得上抵抗的情况。士兵们无法从飞机降落点往外看出三十英尺,并且不同的作战队伍也看不到彼此。由于敌人既不存在却又无处不在,他们的心全部都绷得紧紧的,这几乎是一个连锁反应,他们不再受累于甄别敌我,开启了简单且粗暴的模式,所有东西都成了他们的目标。
部分士兵开始觉得不是敌方士兵而是很多爬行生物在包围他们,然后很快这种感觉就演变成一种蟑螂爬满全身的感觉。这样,最有失军人职业操守的命令杀死任何生物看上去就符合这幅爬虫要摧残他们至死的场景了。这位军官他的一位手下认为他看起来就像是小孩子在玩打仗游戏,并且想要把自己打造成另一副样子曾经说过:弃置他们(它们)。接下来的事情就没有人能够完整地预料到了。450~500人被射倒,官方报告将这些死者描述为东方人,美莱村的居民,姓名和性别(记者不敢加上年龄)不详。
确实,纵观整个历史,灾难性的去仪式化的一个主要结果似乎就是人性的泯灭(连小孩也不放过)。
如果我们仔细推敲赫什先生的引用当时人们不明白自己为何要被射杀,士兵们也不知道自己为何射杀这些人中的每一个单词背后的意思的话,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包含了整个事件的始末。
当然,在这场战争中也不乏一些难忘的事件,比如士兵们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放过一些人。
读者可能会问,在接近本书结尾的时候引用这样一项描述对很多人来讲,这看上去不过是一项畸形的事件或者一种战争中不可避免的灾难有何意图呢?目的就在于:说明当游戏精神自成年人的世界中消失时产生的那种致命性。因为这不是那种像戈雅的版画中所描绘的传统意义上的战争,也不是由狂热的风暴战士犯下的大屠杀。士兵们自己的话显示出,我们的一部分士兵超越了这样的传统模式,并且他们对作为军人和作为美国人的总体身份的背叛感到十分敏感。如果简单地忘记这些噩梦,那将会是对国家梦想的一种悲伤的奉献。
多亏了那些为我们提供游戏建构的孩子们,我们才得以在仪式化和去仪式化被应用到国家危机中时指明所有相关的情景。在描绘美国梦及阐述其在历史中的作用时,我们不能绕开这一事实,即美国陷入了存在性悖论这个历史上其他帝国无一能够避免的问题之中。即使历史表明这个国家曾进行过如此清醒的自我选择,它似乎准备好了承认国家性和技术性扩张的穷途末路并不是一种失败,而是一种让美国梦变得普遍相关的举措。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