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成中英文集·第七卷)

書城自編碼: 301313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成中英
國際書號(ISBN): 9787300237176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5-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481
書度/開本: 128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42.1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感动,如此创造
《 感动,如此创造 》

售價:HK$ 71.8
商业人像摄影
《 商业人像摄影 》

售價:HK$ 95.8
抗争表演
《 抗争表演 》

售價:HK$ 74.4
咏春八斩刀
《 咏春八斩刀 》

售價:HK$ 83.8
聊不完的艺术家:跨界设计师穆夏
《 聊不完的艺术家:跨界设计师穆夏 》

售價:HK$ 117.6
失去的过去与未来的犯罪
《 失去的过去与未来的犯罪 》

售價:HK$ 59.8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及其控制   戴海峰,余卓平,袁浩 著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及其控制 戴海峰,余卓平,袁浩 著 》

售價:HK$ 238.8
绘画的基础 彩色铅笔技法入门教程
《 绘画的基础 彩色铅笔技法入门教程 》

售價:HK$ 59.8

 

內容簡介:
《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以分析的重建的方法阐述了中国哲学的主要传统和思想的综合特征,通过分析当代英美哲学的发展阐释西方哲学的特色,以中西哲学家为例比较中西哲学同异,并对中西融合之道、会通之前景、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发展等内容进行了论述,既体现出中国化特质,又体现出世界化的眼光。
關於作者:
成中英,美籍华人学者,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世界著名哲学家,2016年第五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1935年生于南京,1955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华盛顿大学哲学与逻辑学硕士学位,1963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创始人及荣誉顾问,英文《中国哲学季刊》创始人及总主编,国际中国哲学会创建者及荣誉会长,国际易经学会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中国哲学与比较哲学研究中心主持人,浙江大学文化与管理研究发展中心创始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并为国内外著名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柏林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院校客座讲席教授。研究领域涵盖:儒家哲学、本体诠释学、中西哲学比较、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出版中英文学术著作逾35种,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目錄
中国哲学的特性
中国哲学中的知识论
迈向和谐化辩证观的建立
和谐及冲突在中国哲学内的地位
中国古代的语言哲学:逻辑和本体论
公孙龙哲学的意义:作为意义与指涉的指理论的新阐释
公孙龙《指物论》中的逻辑和本体论
论重新诠释、理解与评价朱子
朱熹与中西哲学比较
科学真理与人类价值
当代英美哲学与科学知识
莱布尼茨的通用符号系统概念与《易经》象征实在论
蒯因哲学的重大意义:知识本体论的启发性与开放性
逻辑研究什么与怎样研究逻辑?
访成中英教授
中西哲学范畴的差异
孔子、海德格尔、《易经》:对人的存在之真理性的比较探索
从禅悟的观点论海德格尔、道元与慧能
怀特海之象征指涉论与《易经》、《道德经》中心思想
创生性范畴之分析
论怀特海与宋明儒学之类同与分野
当代人类的危机与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价值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哲学
关于中国传统与现代化问题的对话
成中英教授访谈录
新论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中西融合之道
回忆、怀旧和未来
乐黛云与成中英对话
寻求保留差异的中西马哲学会通之路
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发展
后现代化与后全球化
內容試閱
在早期欧洲语言研究中国哲学中,对于中国哲学的真正性质,产生了许多混乱和误解。在许多有关中国哲学的著作中,通常有四种混乱和误解。首先他们相信中国哲学是不合理的和神秘的,仅由一些直观的形式才能把握。以这种信仰作基础,就自然会认为中国哲学绝异于西方的思想模式,因之要用西方的术语来表达中国的哲学,那是不可能的。这种想法和其所预设的信仰是错误的,且容易引起误解。因为在中国哲学中显然有自然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传统,同时也有一些其他普遍性的要素,应该将中国哲学和西洋哲学作一种对照和比较,这种对照和比较不仅是可理解的,而且是有益的。
与归因于神秘主义恰好不同的错误信仰是认为在中国思想中并没有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而在中国思想中所包含的各种事物,已在西洋的传统中讨论过了。这种看法正是19世纪早期欧洲对中国文化的批评,它就像第一种观点一样在20世纪的美国走极端。这种观点,因假设中国哲学为非理性的神秘主义,而欣赏中国文化与哲学。事实上持第二类观点的人也不是对的,因为当我们彻底了解中国哲学后,就会显示在西洋哲学中并不能发现中国哲学的根本概念。虽然如此,但中国哲学与西方某些哲学思想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而且必须指出这些相似,不但极具意义,而且能激发哲学的探求。事实上要引导和发展中国哲学和西洋哲学之间的对话,也只有对中西哲学之间的同异作深入的观察后才能做到。要发展中国哲学和西洋哲学之间的对话,首先必须了解中西两种传统的语言,能以一种建设性的方式将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创造性的洞察力,使能看到在一不同传统中所展示的各种哲学问题和解决方法,从而用本国的语言将那些问题和解决方法予以概念化。
从中国哲学和西洋哲学之间的对话所产生的良好结果可以是很多的。其中最为相关的也许是因此得以了解自己的立场。如果哲学的功能之一是发现已被接受的预设观点及探究思想和论辩的新途径,则中西哲学的对话对于此种发现和探究事实上确能提供新的了解。没有此种发现和探究,要增进对自己的了解,那是不可能的。
与上述第二种错误有关的,是许多以机械主义论点来研究中国哲学所犯的一般错误倾向,那就是粗糙地概括中国哲学。在粗糙地概括中国哲学的性质时,他们轻而易举地将中国哲学分为唯物论与唯心论、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无产阶级的或者贵族阶级的。依于这些分类而作的不切实的价值判断,实无法了解所研讨的学派之真正本质。以这种途径来研究和评估中国哲学是不可接受且不可取的。因为这种途径是基于经不起批评的武断前提的。尤有进者,这些分类的使用过于含混和一般化,不能把握特殊学派或思想家的长短得失。他们也就自然曲解中国哲学的真相而不能厘清中国哲学的问题。从上述错误中我们学习到一种教训,那就是在着手评估和研究中国哲学之前,我们应该批评自己的评估和研究的概念工具。中国哲学也好,其他哲学也好,如果没有适当的工具来从事和形成一适当的了解,就不能对所研究的题旨有一适当的了解。为了了解的目的,概括通常是必要的,不过要记住的是,概括必须如同达到一结论一样,它是建基在细致的分析和重建上,且能鼓励未来的批评研究。作者对概括的特质持这种观点,拟将整个中国哲学予以一般的讨论。
在研究中国哲学时所流行的最后错误观点是认为中国哲学能以社会政治学、社会经济学甚至社会心理学上的条件以及思想家的性格和他所处的时代来解释。一些知识历史学家,用历史的事件来解释中国哲学,而未发展任何系统性的方法或理论上的根据。以这种途径来研究中国哲学,其结果是许多有意义的哲学观念都被归到特殊的历史事象上,因而剥夺了哲学观念的普遍意义和真理要求。这是历史的约化(reduction)之错误。这就像任何约化的形式一样,注定会使中国丰富的哲学思想内容变得贫乏,误导大家忽视中国哲学家的独立的哲学性格。
在我们一般地讨论中国哲学的整个特性之前,重要的是先处理两件事情:首先我们该明晰地说出研究和评估中国哲学的方法,其次便该将我们的方法应用到中国哲学的主要方向、传统与主要回顾上。我们所采用的表诠中国哲学的方法是一种分析和重建的方法,可简称为分析的重建方法。此方法首先在分析中国哲学中各种不同的基本论点,企图展示和显出在基本论点中所包含的内在意涵和诸概念的关系,进而对这些论点直接达成一些显明的预设和结果。最后在解析之下我们将系统地和批评性地来解释各种概念和观点。过去并没有应用如此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哲学,也很少企图以明晰和系统性的哲学语言来说明中国哲学中的观点与概念,这似乎是可憾的。结果是以传统的语言来解释中国哲学的观念,就渐渐地失却直接诉诸现代人的哲学心灵。这是一种在概念上的障碍和缺少语言批评的结果。在下面我们将以解析的重建方法来讨论中国哲学,并以此途径来引导和显示中国哲学对近代哲学家和近代人是切要的,同时就可能将中国哲学和西洋哲学作一比较。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