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你长大之前必读的66本书:珍妮姑娘

書城自編碼: 302386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童書外國兒童文學
作者: 西奥多·德莱塞 著;潘庆舲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020120253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6-01
版次: 1 印次: 1

書度/開本: 大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52.2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进阶吧!投资者5
《 进阶吧!投资者5 》

售價:HK$ 131.9
“器,用,道”的变革史——中国近现代美术的材料、制度及精神研究
《 “器,用,道”的变革史——中国近现代美术的材料、制度及精神研究 》

售價:HK$ 142.8
莫卧儿王朝商业史
《 莫卧儿王朝商业史 》

售價:HK$ 118.6
富马利中国见闻录
《 富马利中国见闻录 》

售價:HK$ 118.6
一张餐巾纸,搞定所有难题
《 一张餐巾纸,搞定所有难题 》

售價:HK$ 94.4
汇率下跌之后:日元贬值的宏观经济启示
《 汇率下跌之后:日元贬值的宏观经济启示 》

售價:HK$ 71.4
百酿成金 全球15家经典酒庄的品牌故事(精装)
《 百酿成金 全球15家经典酒庄的品牌故事(精装) 》

售價:HK$ 154.9
变局与应对: 全球经济金融趋势与中国未来
《 变局与应对: 全球经济金融趋势与中国未来 》

售價:HK$ 106.5

 

編輯推薦:
² 《珍妮姑娘》是德莱塞的代表作之一,被称为《嘉莉妹妹》的姊妹篇。
² 著名翻译家潘庆舲先生经典译本。
被誉为除《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外,最好的美国小说。
內容簡介:
《珍妮姑娘》是德莱塞的代表作之一,被称为《嘉莉妹妹》的姊妹篇。主人公珍妮姑娘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工人家庭,曾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为了家人两度牺牲个人幸福,先轻信了参议员布兰德,后与富家公子莱斯特凯恩同居数年。珍妮姑娘看似随波逐流,实则因为家庭的贫苦以及时代的局限而不得已顾全大局,牺牲自我。她虽然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却始终保持着善良、纯真、奉献的人性美。美国著名评论家门肯称:《珍妮姑娘》是除了马克吐温那部D峰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外,我所读过的Z好的一部美国小说。
關於作者:
作者简介:
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美国现代小说先驱、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印第安纳州一个笃信天主教的德国移民家庭。幼年生活艰辛,饱尝了贫苦的人生滋味,这成为他日后接近贫者和同情弱者的思想基础。作品擅以十九世纪末贫富悬殊的美国社会为背景,无情揭露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毁灭人性、贬损人的尊严并诱人堕落的现实。代表作有《嘉莉妹妹》《珍妮姑娘》《金融家》《美国悲剧》等。

译者简介:作者简介:
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美国现代小说先驱、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印第安纳州一个笃信天主教的德国移民家庭。幼年生活艰辛,饱尝了贫苦的人生滋味,这成为他日后接近贫者和同情弱者的思想基础。作品擅以十九世纪末贫富悬殊的美国社会为背景,无情揭露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毁灭人性、贬损人的尊严并诱人堕落的现实。代表作有《嘉莉妹妹》《珍妮姑娘》《金融家》《美国悲剧》等。

译者简介:
潘庆舲,生于1930年,江苏吴江人,1948年考入国立浙江大学,攻读外国文学。中国资深翻译家,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教授、译审、英国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东方文学分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致力于东西方文学翻译与研究,译著有美国文学长篇名著《瓦尔登湖》《大街》《巴比特》《嘉莉妹妹》《珍妮姑娘》《美国悲剧》《金融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猩红A字母》等九种,连同波斯经典文学著译,专著《郁金香集》《波斯诗圣菲尔多西》《乌浒水悠悠》《域外文谭》等,总共三十余种。因建国后率先译介波斯文学经典作品有开创之功(季羡林先生评语),2000年获伊朗哈塔米总统亲授伊中学术文化交流杰出学者奖。
目錄
关于本书

主要人物表

第一部分 妙龄少女珍妮
第1章
格哈特一家的坎坷遭际
第2章
珍妮的精神世界有谁说得透
第3章
圣诞节参议员送来了厚礼
第4章
慷慨厚道的参议员
第5章
说不尽的参议员深情
第6章
格哈特一家的争吵
第7章
珍妮的自我牺牲
第8章
参议员布兰特遽然病逝
第9章
珍妮被撵出家门

第二部分 珍妮邂逅莱斯特
第10章
巴斯弟弟去克利夫兰谋生
第11章
珍妮的婴儿维思德出生
第12章
珍妮离别哥伦布去打工
第13章
珍妮在克利夫兰豪宅当侍女
第14章
珍妮对权势始有朦胧认识
第15章
格哈特坚持维思德受洗礼
第16章
莱斯特被珍妮惊人的女性美吸引住
第17章
珍妮不得不向另一个男人屈服
第18章
珍妮天生难以抗拒的魅力
第19章
凯恩家族的府邸
第20章
莱斯特书信中魂牵梦萦

第三部分 珍妮与莱斯特同居
第21章
格哈特不幸受重伤
第22章
莱斯特欲偕珍妮出门远游
第23章
纽约之行使珍妮境况巨变
第24章
莱斯特和罗伯特赛过冤家公子哥儿们
第25章
格哈特一家的新居
第26章
格哈特太太之死使全家崩裂
第27章
珍妮在芝加哥的生活
第28章
莱斯特突然发现维思德
第29章
珍妮向莱斯特细述自己伤心事
第30章
结婚希望终于成了泡影

第四部分 金钱与爱情的博弈
第31章
莱斯特好歹接受维思德
第32章
莱斯特妹妹路易斯灾难性的来访
第33章
大哥罗伯特的劝说
第34章
莱斯特与凯恩家族日益疏远
第35章
格哈特家的变故
第36章
珍妮决心出走但未成功
第37章
珍妮迁往豪宅新居
第38章
新生活里短不了棘手的事儿
第39章
凯恩老父对莱斯特的最后规劝
第40章
屡遭老相识的冷嘲热讽
第41章
晴天霹雳似的绯闻曝光
第42章
父亲的遗嘱动真格的

第五部分 听从命运驱使的棋子
第43章
凯恩家族的背弃
第44章
莱斯特出国游解闷儿
第45章
昔日恋人重逢 旧情复萌
第46章
珍妮暗自沉思 恍若梦幻中
第47章
莱斯特千方百计谋出路
第48章
莱斯特投资经营地产生意
第49章
始料所不及的破产
第50章
莱蒂劝说莱斯特归正,重获合法产权
第51章
格哈特了却悲惨的一生
第52章
律师的宣讲太过铁面无情
第53章
决断与别离

第六部分 岁月绵长茕茕孑立 好不凄凉
第54章
离别后难以言表的痛苦
第55章
进退两难中利己欲念占上风
第56章
仅仅是财富的联姻
第57章
冷酷无情的结局
第58章
维思德突遭夭折
第59章
人生是一场愚蠢的喜剧
第60章
罗伯特递过来的橄榄枝
第61章
并重最后坦诚依然心灵相连
第62章
珍妮赶上葬礼的不速之客

重印感言
內容試閱
关 于 本 书
《珍妮姑娘》是确实伟大的作品只有哈代和康拉德的可媲美当代没有其他美国人能够写得出来《珍妮姑娘》是除了马克吐温那部顶峰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外,我所读过的最好的一部美国小说。
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
亨利门肯

《珍妮姑娘》里到处充满的那种激情它特别表现在作者的悲剧意识中。作者深感世上万物、人事沧桑本身都包含着悲剧性尽管感受到这一点的人很多,但像德莱塞感受得如此强烈、如此深切的人却很少。《珍妮姑娘》作者的这种气质,同《俄狄浦斯王》的作者索福克勒斯以及《李尔王》的作者莎士比亚都是一致的。
美国著名评论家
托马斯K.惠普尔教授

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是二十世纪初美国文坛上异军突起的一位最杰出的作家。在美国文学史上,他是不带偏见地率先如实描写了新的美国城市生活,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人物。远在193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美国作家辛克莱路易斯在授奖仪式答词中,对德莱塞在美国文学史上的成就早就做出了十分中肯的评价,他认为德莱塞才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更佳人选:我和许多其他美国作家一样认为:德莱塞常常得不到人们的赏识,有时还遭人忌恨,但跟任何别的美国作家相比,他总是独辟蹊径,勇往直前,在美国小说领域里,为了从维多利亚时期和豪威尔斯式的胆怯与斯文风格转向忠实、大胆和生活的激情而扫清了道路。没有他披荆斩棘地开拓的功绩,我怀疑我们中间有哪一位除非他心甘情愿去坐大牢敢去描写生活,描写美,以及描写恐怖。因此,美国评论家认为:德莱塞大胆创新,突破了美国文坛上传统思想禁锢,解放了美国的小说,给美国文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并且还将德莱塞和福克纳、海明威并列为现代美国的三大小说家。

德莱塞又是美国文学中第一位来自底层社会,非盎格鲁-撒克逊血统的重要作家。1871年8月27日,德莱塞生于印第安纳州特雷霍特市郊一个笃信天主教的德国移民家庭。父亲原是为了逃避征兵,流亡到美国,婚后生下了十几个子女,不幸经常失业。他不但思想狭隘,而且还执迷不悟,对待子女犹如暴君,以致好几个子女堕入不正经的生活。其中有一个女儿曾经被逼为娼,但唯一获得成功的则是保尔德莱塞,他原先是个闯江湖的滑稽艺人,后来成了流行歌曲作家,红极一时,在他弟弟德莱塞的心目中,不啻是成功的榜样。母亲则是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的斯拉夫人后裔,属于孟诺派的新教徒,无疑带有一层异教徒的神秘色彩。她秉性温柔,克勤克俭,但为生活所迫,不得不离开了家庭,携着幼小孩子,在中西部从一个市镇到另一个市镇四处流浪。因此,子女们经常被迫辍学,都没法得到最起码的学校教育。德莱塞幼时也曾经光着脚在铁路道轨两旁捡过煤渣,过着极其凄苦而又遭人非议的生活。这种罕见的贫苦的人生况味,令他永远难以忘怀,自然也就成为他后来接近贫民和同情弱者的思想基础。美国评论家对此都予以肯定,说怜悯与同情是德莱塞文学创作的主要动机。
1889年,德莱塞在一位中学教师热心资助下进入印第安纳大学,但一年后即辍学,到芝加哥某地产公司和家具公司当收账员,整日价挨门逐户去敛钱,使他接触到下层社会各种人物和阴暗面,为日后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也决定了他创作中的悲剧意识和自然主义色彩。正如美国著名作家舍伍德安德森在《德莱塞》一文中所说:大概世上自古以来存在过的一切忧郁、阴暗和沉重,在他笔下都有所反映他神情沮丧,他不知如何改变生活,因而他描绘生活一如所见真实,毫不伪装。再说,德莱塞在青年时代曾如饥似渴地阅读过笛福、狄更斯、萨克雷、菲尔丁、霍桑、巴尔扎克等名家的作品,深深地被这些文学大师所塑造的人物世界所倾倒。有意思的是,德莱塞常常被视为对美国自然主义做出巨大贡献的小说家,可是,对德莱塞的创作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并不是左拉,而恰巧是巴尔扎克。
德莱塞一面承认自己年轻时压根儿没有读过左拉的作品,一面在读到巴尔扎克的作品时却说,一道新的生活之门突然为我开启,真令人心驰神往!这里确实有一个人,真正有所见,有所思考,有所体会。他对于生活理解深广,感觉灵敏,他达观、宽容而又风趣写得多么真实!对于我来说这简直是一场文艺革命。后来德莱塞又写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简直跟巴尔扎克以及他笔下的人物一同吃饭,一同睡觉,一同做梦,一同呼吸,脑子里装的是他的想法,眼里看到的是他描绘的城市。由此他产生了急欲表现美国形形色色的城市社会生活的创作激情。但是,直到1892年进入芝加哥《环球报》任新闻记者,他才开始写作一些幽默小品。
1895年他寓居纽约正式从事写作,同时编辑杂志,经常往来于芝加哥、圣路易斯、托莱多、克利夫兰、匹兹堡各大城市之间,接触到现实生活中各个不同的层面,亲眼看见了贫民窟、酗酒、色情、娼妓、凶杀、拐骗、抢劫从而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美国的现实绝不是田园牧歌式的,而是一种残酷的、不公道的现实,是一个毁灭的过程,而幸福只不过是幻觉而已。他很想把它在报刊上反映出来,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当我想谈谈穷人的痛苦和他们身受的压迫时,我受到了冷嘲热讽。于是,我就抛弃了新闻记者的工作而开始写作,来揭发社会上不公平的事情。美国作家詹姆斯法瑞尔也深中肯綮地说:德莱塞目睹了美国生活中一边是花天酒地、一边是赤贫如洗的强烈对比。他看到贫穷如何遭人白眼、道德伪善如何盛行。因此,德莱塞要对他所目睹的现状进行道德评价,这也就不仅是十分自然,而实际上乃是一种主观需要了。德莱塞进行道德评论,就他主观这方面来说,乃是思想、感情、认识的开端,它引导着他去写那些如今已成为一种文学传统的组成部分的小说。

二十世纪初,德莱塞的头一部以前人从未涉及过的外来妹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嘉莉妹妹》一出现在美国文坛上,就产生强烈反响。由于德莱塞在《嘉莉妹妹》中通过嘉莉的发迹与赫斯特伍德的败落,大胆地对当时流行的社会道德传统标准提出了直接挑战,一方面使这位默默无闻的年轻作家赢得了很大声誉,正如辛克莱路易斯竭力推崇《嘉莉妹妹》像一股强劲的自由的西风,席卷了株守家园、密不通风的美国,自从马克吐温和惠特曼以来,头一次给我们闷热的千家万户吹进了新鲜的空气;另一方面也使小说作者多年来一直受到责难和攻击。因为二十世纪初美国正经历着一场急剧的社会变革,即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那时也正是整个美国文学沉湎于理想主义的时代,许多作家热衷于描写人生的乐观方面,小说被视为消遣品,作品中往往充满虚无缥缈的理想或浪漫色彩,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丑恶则根本熟视无睹。德莱塞在《嘉莉妹妹》中却不顾当时流行的优雅文学传统,如实地揭露了美国社会生活的阴暗面,他们恼羞成怒对作者进行迫害,甚至企图将这部小说作为禁书而加以扼杀,自然不足为怪。但是尽管如此,德莱塞仍坚持认为:生活就是悲剧我只想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描写生活,他宁愿饿着肚子跑到纽约格林威治村来写几部反映真实的小说。他就这样锲而不舍地坚持着,一年接一年,写出了他的生动有力的小说,描写被压迫的妇女,暴露巧取豪夺的美国金融家,或是条分缕析中产阶级下层的各种惨痛的悲剧。所以说,德莱塞在1911年10月出版的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珍妮姑娘》,就是当时他继续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描写生活,大胆攻击美国传统道德标准的又一部重要作品,曾被美国评论家称为《嘉莉妹妹》的姐妹篇。
开头,德莱塞在小说初稿中是这样写的:珍妮是一个贫家女,一位美国参议员勾引她之后,同意跟她结婚,不料却突然病故,珍妮便带着一个私生子从哥伦布逃到克利夫兰。她在那儿遇到了莱斯特凯恩,做了他的情妇,但对他隐瞒了私生子的真相。故事的结局写成了一个道德上的大团圆:莱斯特愿意收养这个孩子,同意跟珍妮结婚,给珍妮带来了欢乐。
贾克(德莱塞的妻子,后离婚)是最早读到原稿的人之一,尽管亲眼看到过《嘉莉妹妹》几乎夭折的风波,这时却认为《珍妮姑娘》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比《高老头》还伟大,但她又坦率地批评有些地方写得太冗长,需要压缩。随后,在征求意见过程中,有一位名叫莉莲罗森塔尔的年轻姑娘,她赞扬了《珍妮姑娘》,但同时又指出结尾有缺点:我认为,要是莱斯特跟莱蒂结婚,那么,珍妮的悲剧性就会更大些。这一篇故事需要深刻性而珍妮失去莱斯特就可以表现这一深刻性。编辑弗里蒙特赖德对此也有同感。德莱塞觉得他们言之有理,就把故事作了修改,让珍妮失去莱斯特,失去自己的女儿,失去了一切,为了那绝望而无私的爱,他甚至还放手让贾克独自进行删节。于是,《珍妮姑娘》成了未出版物中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
德莱塞将其修改稿分送给十二位编辑、评论家审读,听取他们的意见。评论家詹姆斯胡尼克阅后发现这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其伟大使他联想到俄国人所写的最伟大的作品。他说,无论如何我认为这是一部巨著,有力地表现了人性,是自弗兰克诺里斯的那部小说以来我所读到的最好的一部小说。著名评论家亨利门肯觉得这部小说富有力度和现实主义。他写道,可以跟这部作品媲美的,只有哈代和康拉德你写成的这部小说,当代没有其他美国人能够写得出来你已经创造了确实伟大的作品。《珍妮姑娘》正式出书时,德莱塞既是满怀希望,但又同时担心它会不会跟《嘉莉妹妹》一样遭到同样的厄运。当然,有人照例对德莱塞的伤风败俗的描写以及文体上的缺点加以批评指责,这自然是在所难免的。不过有许多重要的评论都是赞扬性的。甚至连清教徒都认为,珍妮跟嘉莉不同,是用痛苦的悲剧来洗赎她的罪愆的。由于这种寓意诲人的思想影响,人们可能并没有发现德莱塞反复强调的一个想法,那就是:珍妮对莱斯特凯恩的坚贞不渝的爱情,证明私恋比教会认为正当的婚姻能够产生更忠诚、更纯真的爱情。大众传媒与评论界,不消说,对小说都一致加以赞扬。比如说,赞扬小说构思巧妙极了像一部伟大的乐曲十分坚强有力,说珍妮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地使读者的心灵感到痛楚,对全部故事充满同情,虽然这种同情是无补于事的,并认为德莱塞值得受到最崇高的敬意。连篇累牍地都称它为一部伟大的小说,有的干脆说,用那个用滥了的字眼伟大的来形容这部作品,也都不算过分。门肯公开撰文评论,题名为《第一流的小说》,并把它跟左拉、托尔斯泰和康拉德的作品相媲美。门肯问道:这是一部道德说教的故事吗?一点儿也不是。它比起弦乐四重奏或是欧几里得的第一部著作来,并没有更多的道德说教的成分。
最后,门肯赞扬《珍妮姑娘》是除〔马克吐温〕那部顶峰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外,我所读过的最好的一部美国小说。托马斯K.惠普尔教授大加赞扬的是小说里到处充满的那种激情,它特别表现在作者的悲剧意识中。作者深感世上万物、人事沧桑本身都包含着悲剧性。它是无法逃避、根深蒂固而且无所不在的。尽管感受到这一点的人很多,但像德莱塞感受得如此强烈、如此深切的人却很少。《珍妮姑娘》作者的这种气质,同《俄狄浦斯王》的作者索福克勒斯以及《李尔王》的作者莎士比亚都是一致的。

《珍妮姑娘》在主题思想上与《嘉莉妹妹》十分相似,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嘉莉妹妹》中,作者认为传统的道德准则是无补于事的,小说的进展旨在演示人生无以预测的浮沉起落。在《珍妮姑娘》中,这种浮沉起落则是不言而喻的,小说的情节在于针砭人们认为社会据以运作的那些道德伦理标准。读者可以看到:一个可爱而富有同情心的女人怎样由于自己的行为被官方认为不合道德,从而使她的一生蒙上了阴影。这部小说的效果就在于暗示了:标准的基督教道德既不足以指引世人的行为,也不能判断人们行为的是非曲直。在德莱塞看来,当前这个世界与作为基督教道德规范基础的种种前提设想并不是名实相符。
珍妮这位少女,对她来说,人生始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奇境从她的孩提时期开始,她的一言一行都以仁慈为怀。一位富有而又名噪一时的参议员布兰德,偶尔发现她在他寓居的旅馆里打工擦地板,竟被她妩媚动人的美貌所倾倒,便决定娶她为妻。讵料布兰德却在结婚之前遽然病故,给珍妮留下了遗腹子。随后,珍妮一家迁往克利夫兰。到那里不久,珍妮跟来自辛辛那提富商的阔少莱斯特凯恩邂逅。尽管莱斯特出身豪门世家,教养有素,为人慷慨耿直,有时略显孟浪,尽管他十分欣赏珍妮的美德,并且就文化而言,珍妮确实根本不能与他同日而语,但作者还是让读者从感情上觉得他的形象远远没有珍妮美。诚然,莱斯特和他的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共同的特性,但另一方面,在德莱塞笔下,莱斯特又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显然有别于他的父兄辈的其他资产阶级人物。简单地说,他追求个性自由,具有一定的逆反精神,崇尚美国的民主传统,反对贫富贵贱对立,主张爱情至上,甚至不顾整个家庭的强烈反对,直至对他断绝关系的威胁,爱上了与他社会地位悬殊的工人女儿珍妮,企图同当时社会习俗进行较量。小说绝大部分篇幅用于描写莱斯特与珍妮之间的关系变化,特别是对他们俩之间一度相亲相爱的情节描写,德莱塞的确花了很多的笔墨,可以说是相当精彩而且吸引人的。但是不管怎么说,当亿万富翁的父亲遗嘱中取消他的那份遗产继承权,整个上流社会对他实行制裁,这时有教养的富裕遗孀莱蒂佩斯又来百般引诱他莱斯特立刻处于极端矛盾的内心斗争之中,深感自己寡不敌众,于是产生了犹豫、彷徨、动摇、退却的心理。而珍妮呢,像往常一样,她具有惊人的人性美,完全无私地希望莱斯特去做只要对他最有利的事就成。而进退维谷的到头来还是莱斯特自己。他一方面必须对珍妮表示忠诚,另一方面深为杰拉尔德夫人所迷住,又渴望保住自己的经济地位,继承先父宏图大业。总之,在上流社会的种种压力之下,莱斯特始终不敢而且事实证明也根本不可能冲破资产阶级利己主义这一樊笼,到头来还是被巨大的财产所俘获了。最后他不得不背弃了珍妮尽管催促他离开她的,恰好也正是她自己。
可是,莱斯特与遗孀结婚之后,还是试图向珍妮解释自己负疚的心情:

将来我即使得到快乐,想来至多就像从前跟你在一起时差不多吧。在这笔交易中,举足轻重的显然并不是我自己;因为凡是遇到这样的情况,个人毕竟是无能为力的依我看,我们大家多少都算是卒子吧。我们就像棋子一样听从命运的驱使,而命运呢,我们自己是支配不了的
归根到底,人生多少就像一出滑稽戏,他似乎有些辛酸地继续说道,这是一场愚蠢的喜剧。我们所能做到的,最好保持我们的人格完好无损。〔重点都是笔者所加的。〕要想人生无缺憾,依我看来,是根本没有的。

以上这一段话作为小说中最明晰的信仰声明,就很值得读者注意推敲。尽管它出自主人公莱斯特之口,但却代表了德莱塞自己的态度,因为它实际上就是小说的主旨,寓意深长。
莱斯特一病不起,临终前把珍妮叫到跟前,还对她这样说,似乎有些回心转意:

我早就要跟你说,珍妮,像现在我们这样的分离,我是一直不满意的。依我看,当时这样办毕竟是不对的。事实上,我并没有比从前更幸福。我始终觉得对不起你。我真是巴不得那时没有离开你,也许现在心里就不会这么难过了以前的做法是不对的。这事一开头就错了,但绝不是你的过错。我觉得很对不起你。我早就要跟你解释解释。幸亏现在我还来得及告诉你。

小说结束时,珍妮正在车站最后送别莱斯特的灵柩。她的孩子因病夭折了,莱斯特又魂归西天,如今她已是一无所有了。
本来一部小说以被人供养的情妇为主人公,似乎有点儿罕见,但如果说这位吃穿靠人的情妇被作为一位善良、可敬而又具备种种美德的人物来描写,显得比囿于社会习俗的普通人高尚得多的话,那么,不消说,读者就会发现,在这样的小说中传统的价值受到了挑战,作者对社会上人的见解确是不同凡响的。

德莱塞的小说在艺术上堪称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他历来独辟蹊径,我行我素,根本不受社会风尚、传统思想和文字模式束缚,仅凭惊人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将对世事人生的亲身感受与真知灼见,以及来自现实生活中的芸芸众生与大千世界,绘声绘色地融化到自己的鸿篇巨制中去。在《珍妮姑娘》中,他匠心独运,高瞻远瞩,经过反复构思,芟除繁冗,使小说结构上严谨缜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实可信,情节安排上也非常紧凑曲折,而且前后呼应,环环相扣,随着故事情节在跌宕起伏中进展,往往令人时而惊奇,时而亢奋,时而扼腕叹息。本来类似富家子与贫家女浪漫史题材的小说,在当时美国文坛上非常流行,许多作家叙述时采用的唯一手段,就是制造一些牵强附会的偶然巧合的荒唐事件。而德莱塞则恰恰相反,他在《珍妮姑娘》中充分发挥了善于讲故事的个人特长,仅仅用朴素无华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一系列顺乎自然的事,来表现生活中的真实,抨击了当时社会上伪善的伦理道德,却给读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其次,德莱塞在塑造各种人物性格时,也富有艺术感染力,表现出他的观察细致犀利和深邃有力。正如作家戴维卡斯纳曾经概括过的那样:他一手拿着放大镜,把他另一只手上欢蹦乱跳的各式各样的人物富人、穷人、乞丐、偷儿、医生、律师、商人,以及社会上各界领袖人物都照彻得纤毫毕露。当代美国小说家几乎很少有人能把人物形象塑造得像德莱塞这么实在,这么血肉丰满,这么富有立体感。就拿同一个豪门世家来说,凯恩老太爷夫妇、罗伯特、莱斯特哥儿俩及其妹妹路易斯等人物性格,在德莱塞笔下,显然并不都是从同一个模子里浇制出来的;他们的思想、性格、气质、品貌,乃至于个人癖好、待人接物和处世之道,都是绝不雷同,而是棱角分明,各具特色。一句话,他们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如走马灯似的常常萦绕在读者脑际。同样,德莱塞在描述吹制玻璃的老工人格哈特一家人,也都是各具鲜明的个性,绝无雷同之处。还有,德莱塞在描述人物时也常常喜爱使用对比的手法。比如说,作者一面写出了老工人格哈特的诚实、勤俭、耿直和贫贱不可移的品性,令人读后肃然起敬,一面又对参议员布兰德、富商莱斯特,以及其遗孀莱蒂佩斯等人骄奢淫逸、挥霍无度的生活,刻画得入木三分,简直让人腻烦。同样,作者既饱含深厚的同情的笔触,描绘了格哈特一家人贫病交迫、孤苦无告的遭际,同时又揭示了权势显赫的参议员布兰德、富商莱斯特等人的上流社会生活,就像是在另一个星球上似的两相对照,令人触目惊心地看到当时美国存在着的不可逾越的贫富鸿沟及深刻尖锐的社会矛盾。
当然,德莱塞在《珍妮姑娘》中最大的成功之处,莫过于真实地描写了十九世纪末处于社会底层的美国平民的悲惨生活,塑造了勤劳、纯洁、爽直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珍妮这个工人女儿的动人形象,最突出的是珍妮在平凡中见伟大的人性美这在以往美国文学作品中恐怕是很罕见的。德莱塞在小说中不仅笔酣墨饱地叙述了珍妮一生困坷的遭遇,而且还感人至深地写出了珍妮每当危难之际,无不自告奋勇,甘愿做出自我牺牲的那种闪闪发光的可贵性格,因此,她的思想和品格远远地凌驾于诸如莱斯特等上流社会人物之上。她始终如一地孝敬贫病煎熬中的德国移民的父母格哈特夫妇,她无比疼爱头一个情夫留下来的那个弃儿维思德,同样,她还谅解遗弃了她、但在临终前似乎又回心转意的那个负心汉莱斯特。由于德莱塞写得真切动人,这个金钱万能的社会的殉葬品弱女子的悲惨结局,真是催人泪下。不过,当时德莱塞还只是一个蒙眬的社会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思想上受到托马斯H.赫胥黎、赫伯特斯宾塞等人机械论和生物进化论的影响,相信弱肉强食乃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此外还坚信宿命论,认为命运深不可测,难以捉摸,并对世事人生始终满怀狐疑,困惑不解,因此在小说的结尾处的确蒙上了一层悲观主义色彩。然而话又说回来,它却体现了德莱塞作品中无处不有的悲剧意识,理应得到包括美国评论家在内的广大读者的肯定和特别赞赏。

德莱塞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就显示出他的非凡的创作才华,声誉日隆,取得了美国文坛坛主这个领袖地位,被称为继惠特曼、马克吐温之后的又一位现实主义大师。他那气势磅礴、充满现代美国本土浓郁生活气息的作品及其丰富的创作经验,曾经使美国作家从舍伍德安德森到福克纳都受益,并为美国文学走向世界铺平了道路。可是,美国文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却是德莱塞的文体问题。的确,他写得不那么优美、雅致,有时行文滞重。然而,正如不少评论家所指出的,德莱塞的作品中并不是所有句段全然如此。有不少章节,他倒是写得非常严谨密致,富有文采。在很多作品中,德莱塞极其成功地塑造了不少具有坚实生活基础的人物,像嘉莉妹妹、珍妮姑娘、克莱德,赫斯特伍德和考珀伍德等都已成为美国文学中的典型。特别重要的是,德莱塞善于通过大量的真实细节来展现人物的社会背景,因此,他的小说不仅具有生活真实感,而且还生动地再现了一个历史时代,犹如一部社会文献或历史实录,使我国读者看到了美国自南北战争前段时期直到资本输出时期的一部既深刻又生动的美国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论争、研究和比较,德莱塞在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被美国评论家和广大读者所确认。他们认为:德莱塞的小说内容广博丰富,气势恢弘,引人入胜,具有史诗般的魅力。在描写典型人物的典型环境方面,德莱塞在美国文学中是无与伦比的。德莱塞尽管文笔不佳,但他却有惊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美国著名评论家阿尔弗雷德卡津风趣地说德莱塞什么都缺,唯独不缺天才。

德莱塞于1945年12月28日在加利福尼亚去世。现今坐落在美国加州格伦代尔市的一家公园里的德莱塞的墓碑,忠实地守护着作家的灵魂。墓碑上记述作家的一生:德莱塞,1871年8月27日1945年12月28日。在七十三年沧桑的人生中,这位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来自底层社会、非盎格鲁-撒克逊血统的作家历尽生活的艰辛,并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诚然,德莱塞的作品早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远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国伟大的新文学运动先驱瞿秋白先生就撰文介绍德莱塞。他在题名为《美国的真正悲剧》一文里,说德莱塞的天才,像太白金星似的放射着无穷的光彩,并指出德莱塞是描写美国生活的极伟大的作家。德莱塞一生创作宏富,计有长篇小说八部,短篇小说集五部,自传四部,戏剧、特写、散文、政论集十一部。他的重要作品,包括他的成名作《嘉莉妹妹》及其姐妹篇《珍妮姑娘》、代表作《美国悲剧》以及《欲望三部曲》在内的八部长篇小说和一些优秀短篇小说,几乎都已译成中文。德莱塞的神来之作不仅是我国作家、艺术家和广大读者最喜爱阅读、欣赏的珍品,而且也是研究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及其社会历史风貌的首选必读的经典著作。

潘庆舲
2016年8月
识于上海莲云庐

重 印 感 言

曾记否,四十年前四人帮垮台不久闹书荒,不论城市乡镇,但凡在新华书店门前,照例见得到一字长蛇阵的购书人群。男女老少如此这般渴求精神食粮的动人情景倒是近世以来所罕见的。于是,各大出版机构千方百计重印十年浩劫中被禁的图书,以济眉急。这时,著名翻译家兼编辑出版家包文棣先生(笔名辛未艾)诚邀我在重印前审校美国现代小说三巨头之一德莱塞的名著《珍妮姑娘》,限定在原纸型上挖改(亦即若要改正几个字,只能挖掉几个字,多一个字少一个字都不行,现在看来条件相当苛刻)。却说这部名著的译者是大名鼎鼎的前辈学者,中英文造诣俱深,自不待言。无奈此公也许认为译书类乎雕虫小技不屑一顾似的,这原是前辈学者习惯使然,现如今我们应该充分理解才是。不过当时一查对原著,译文中差错也就一清二楚了。我不知怎的有点儿技痒,又被小说所感动。一任兴之所至,随手重译了一遍这部译稿日后即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拙译《珍妮姑娘》,初版印数为26800册,旋即先后列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初版印数为10000册)、世界文学名著文库(特精装本初版5000册)刊行。后来拙译《珍妮姑娘》被浙江文艺出版社收入外国文学名著精品丛书,平装本印数达70000册,烫金精装本初版印数12000册。特别是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外国文学名著精品全译典藏特大开本(初版印数5000册),包括整页译者介绍与近影,全书纸页边上有透明水印凸现珍妮姑娘字样,以防盗印;以及中英文对照佳译(片断)欣赏,余外,著名英美文学翻译家、《外国文艺》杂志创刊人兼首任主编、老友汤永宽先生评介拙译《珍妮姑娘》时写道:译文朴素可诵而不事雕饰,非常切合原著现实主义风格。恕我孤陋寡闻,如此精彩纷呈、装帧别致的图书,在国内恐怕绝无仅有的,很值得点赞。一言以蔽之,
迄至今日,拙译《珍妮姑娘》已有十几家出版社印造过,颇受一代又一代读者专家青睐。据不完全统计,单是上述人民文学、浙江文艺两家初版印数近13万册,而其他众多出版社印数,有的不标明,若要统计,或恐更难,那就不汇总也罢。
光阴荏苒,转瞬已是数十载。日前,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张海香来电告知要重印的消息,我得知后特别高兴。哇,拙译《珍妮姑娘》归去来兮,现如今毕竟又回归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自然万分欣喜。它的姐妹篇拙译《嘉莉妹妹》当年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连续重印十几次、推荐给全国读者专家,可谓素有渊源,情意深长。美国批评家誉称上述两书乃是德莱塞最成功的第一流小说精品,先后被好莱坞摄制成影片,博得全世界观众赞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珍妮姑娘》和《嘉莉妹妹》已同时跻身于美国现代文库出版社所评选出的二十世纪一百本最佳英文小说榜单。须知一位作家能享有两部小说同时获选的殊荣,说实话,也是很罕见的。
这次我趁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机会,对译文细读了一遍,深感《珍妮姑娘》并没有过时,至今依然充满浓郁凝重的时代感与现实感,栩栩如生地展现一幅美国特定历史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的画卷。作者着力塑造珍妮这个人物典型,正是一个多世纪前美国转入城市化时期的打工外来妹及其一生坎坷的遭际。德莱塞满怀深情地始终同情、支持弱者、输家;他笔酣墨饱地写透了珍妮身上熠熠发亮的闪光点她那弥足珍贵的自我牺牲精神,亦即平凡中见伟大的人性美确实感人至深。单凭细读文本的感受,我深深地领悟到美国批评家乔治斯奈尔的评语乃是不易之论:德莱塞继承了各个时代和各个国家的小说家的传统而集其大成,二十世纪的任何美国作家都无法与之伦比。作为生活的纪实者,德莱塞可与托尔斯泰、菲尔丁、巴尔扎克等作家相媲美。
缘于原著总共六十二章均无文字标题,此次译者不揣浅陋,根据个人感悟,斗胆添加了中文标题,暗自思忖,也许对人们阅读有所裨益,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些中文标题或恐不甚恰当也难说,得了,还望读者方家不吝指教。

潘庆舲
2016年7月30日
写于上海中山公园圣约翰名邸
适位酷暑 时年八十六


第一部分妙龄少女珍妮
第1章格哈特一家的坎坷遭际
一八八○年秋天的一个早晨,一位中年妇女,由一个十八岁的年轻姑娘陪着,走进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一家大旅馆,来到账房的台子跟前,打听那里有没有她能做的工作。她身子虚胖无力,面容坦率开朗,言谈举止却显得天真羞怯。她那双善于忍耐的大眼睛里,饱含着这么一点忧愁,只有满怀同情地端详过孤苦无告、心烦意乱的穷人面容的人,方能理解。谁都看得出来,跟在她后面的女儿怎么会有一种羞涩、胆怯之感,使她躲缩在背后,两眼若无其事地望着别处。要知道,她母亲虽说没有受过教育,但她富有诗意的心灵里,却充满了幻想、感情,以及与生俱有的慈爱。她父亲则具有一种稳重沉着的性格,而这些性格在她身上都兼容并包了。此刻正是贫困把她们赶到这里来的。她们母女俩赤贫如洗的境况是那样富有感染力,甚至连那个账房都被感动了。
你乐意干什么样的工作?他问。
也许你们这里有一些洗洗擦擦的活儿,她胆怯地回答,我会擦地板。
她的女儿一听见这句话,就怪别扭地把脸孔侧转过去,这倒不是因为她不乐意干活,而是因为她不愿让人家一眼就看到她们穷得非出来干活不可。那个账房倒是颇有侠义心肠的,见到这样的美人儿落了难,不免有些于心不忍。从那个女儿真的百般无奈的神情,一望可知她们的遭遇确实是苦不堪言。
请稍等一会儿。那个账房说了,就走进后面办公室,去叫女茶房的领班出来。
旅馆里果然有的是工作。经常来擦地板的那个女工走了以后,大楼楼梯和大客厅就没有人打扫了。
跟着她的是她的女儿吗?女茶房的领班问,因为从她站着的地方就看得到她们。
是的,依我看大概是吧。
她要是想来的话,今儿个下午就可以来。我想,那女孩子也会给她帮帮手吧?
你就去找女茶房的领班。那账房回到办公桌跟前高兴地说。就打那儿过去,他指着附近的一道门,她会关照你的。
原来,吹制玻璃的工人威廉格哈特本人和他全家屡遭不幸,以上短小的一幕,不妨可以说,就是这出悲剧的顶点。威廉格哈特碰到的正是下层社会里司空见惯的厄运,他每天都得看着他的妻子,他的六个孩子,还有他自己,就靠哪一天赶上运气好,赐给他的一点儿东西勉强过活。他自己正病倒在床上。他的大儿子塞巴斯蒂安他的同伴们管他叫巴斯现在本地一家制造货车厂商那里当艺徒,每周收入只有四块钱。大女儿珍妮维芙,虽然十八岁多了,至今还没有学过任何手艺。剩下的孩子是,乔治十四岁,玛莎十二岁,威廉十岁,维罗尼加八岁,他们年纪还都太小,什么事都不会干,只是给全家生活徒增困难罢了。他们生活上唯一的依靠,就是那所房子,尽管用房子来抵押只借得了六百块钱,毕竟还是属于格哈特的财产。当时他所以要筹借这笔钱,是因为买下这所房子,已把他全部积蓄都花完了,但他还想在旁边另搭三个房间和一条走廊,这样一家人方才全能住下。虽然离抵押期限还有好几年,但因为他日子过得越来越紧,不但把平日攒下来准备还本的那一点儿钱动用了,就连偿付年息的钱也都花完了。格哈特求告无门,自己知道日子难过医生索取诊金的账单,房子抵押后的按期付息,不用说,还有向肉铺子、面包房的赊欠,尽管店主们知道他的确诚实可靠,随他拖欠不还,可是到头来还是信不过他了以上种种烦恼沉重地压在他心上,使他寝食不安,他的病也就迟迟好不了。
格哈特太太可不是一个弱女子。她一直替人家洗衣服,反正有多少洗多少,其余的时间就得给孩子们穿衣、做饭,打发他们去上学,还要给他们缝补衣服,侍候卧病的丈夫,偶尔她也会暗自落泪。每当杂货铺不肯赊欠东西时,她又得常常亲自出去,寻找一家远一点的新杂货铺,先拿一点儿现钱开个户头,以后记账赊欠,直到有人警告那位好心的铺子老板切莫上当、不再让她赊欠的时候,她只好越走越远,另找新的铺子去。那年月,玉米最便宜。有时她就煮上一锅加碱玉米糁,再也没有别的东西,吃上整整一个星期。玉米粉调成粥,也总比没东西吃强些,不过里面要是加上一点儿牛奶,那就算得上吃酒席了。炸土豆在他们看来几乎就像一种佳馔,咖啡则是难得喝上的珍品。煤块是他们提着篮子、木桶,沿着附近铁路车场的岔道两旁捡来的。劈柴同样也是从附近木栈那里拾来的。他们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地熬着日子,无时无刻不在巴望父亲的病好起来,玻璃厂早一点开工。无奈冬天转眼就到,格哈特开始感到绝望了。
我恨不得马上摆脱掉窘境才好。这是那个倔强的德国人嘴上常说的一句口头禅,不过,他说话时那种有气无力的声音,还是表达不出他内心的焦灼不安。
真是祸不单行,偏巧小维罗尼加又出了麻疹,一连好几天,大家都认为她八成儿活不成了。她的母亲什么事都顾不上了,只是守在她身旁,一个劲儿替她祈祷神佑。埃尔旺格大夫纯粹出于人类的同情,每天都过来给那个孩子认真诊治。路德宗教会里的旺特牧师,也以教会的名义前来表示慰问。他们两个人也把一种阴森森的宗教气氛带到了格哈特家里。他们是身穿黑袍、由至高无上的主派来的神圣使者。格哈特太太好像以为马上就要失掉自己的孩子,忧心忡忡地守在那小床旁边。三天以后,危险好歹过去了,可家里连一块面包都没有了。塞巴斯蒂安挣来的工钱,都拿去买药了。只有煤块还可以随便去捡,可是,孩子们已有好几回从铁路车场被撵了回来。格哈特太太把她可以求职的地方通通想过了,正在绝望之中才想起了这家大旅馆。现在她真像奇迹一般,时来运转了。
你要多少工钱?女茶房问她。
格哈特太太没承想到人家会征求她的意见,可是她为饥寒所迫,就壮了壮胆回答说:
一天一块钱,不算太多吧?
不太多,女茶房说,这里每星期大概只有三天的活儿。你只要每天下午来一趟,就干完了。
好极了,格哈特太太说,打今天就开始?
好的;你跟我来,我指给你看打扫的工具在哪儿。
她们就这样即刻被领进的地方,是当地一家以豪华著称的大旅馆。作为俄亥俄州首府的哥伦布,人口有五万,过往旅客络绎不绝,确是经营旅馆业的理想场所,事实上也充分利用了这一大好机会,至少当地居民对此颇感得意。这家旅馆是一座气势宏伟的五层楼的建筑物,坐落在本城中央广场的一隅,广场那里则是州议会大厦和各大商店。旅馆大厅很宽敞,不久前还重新装饰过。白色大理石地坪和墙裙,因为经常细心揩擦,总是闪闪发亮。富丽堂皇的楼梯两侧是胡桃木扶手,每个踏级上都嵌着黄铜横条。大厅的一隅,有一个专卖报纸和香烟的柜台,十分惹人注目。账房间和经理部各办公室,就设在楼梯拐弯处底下,全用上等硬木板壁隔开,都安上了当时最新款式的煤气装置。站在大厅尽头的一个门口,就可以望见旅馆附设的理发厅,里面摆着一排排理发椅和刮脸用的水杯。旅馆门前经常有两三辆接送客人的汽车,按照火车开行的时刻一会儿开来,一会儿又开走。
这个大旅馆是本州政界冠盖云集之处。有好几个州长,在他们任期内都把这里当作常驻的寓所。还有两个美国参议员,只要到哥伦布来办事,少不了住到这家旅馆里带有客厅的房间。里头有一位就是参议员布兰德,差不多被旅馆老板看成是个长住的客人,因为布兰德不仅是本城居民,而且还是个单身汉,除了旅馆以外,城里已是无家可去了。在其他来去匆匆的客人里头,包括众议员、本州议员,以及院外游说的政客、商人、自由职业者,总之,各色人等,应有尽有,他们来来往往,使得这个有如万花筒一般的世界越发眼花缭乱、喧声鼎沸。
她们母女俩突然被抛入这个光艳夺目的小天地,不由得感到无限惊骇。她们总是小心翼翼的,什么东西都不敢去碰,生怕得罪人家。她们负责打扫的那个铺着红地毯的大门厅,在她们看来简直如同宫殿一样富丽堂皇;她们总是连眼睛都不敢抬起来,说话时也把声音压得低低的。后来去刷洗楼梯踏级,揩擦漂亮的楼梯上那些铜条的时候,她们俩可得要鼓起一点儿勇气来才行,因为这时母亲心里不免有些胆怯,而女儿觉得自己就这样出现在大庭广众之前,哪能不害臊呢。客人们就在楼梯下壮丽宏伟的休息厅里闲坐、抽烟,而且还不断有人进进出出,谁都看得见她们母女两个。
这儿不是挺美吗?珍妮维芙喃喃自语道,但一听见自己的声音,心里就感到紧张不安。
是啊。她母亲回答说,这时正跪在地上,用她那双笨拙的手使劲在拧抹布。
住在这儿一定花很多的钱吧,你说是不是?
是啊,她母亲说,小小的旮旮旯旯里,可别忘了擦。看这儿,你就漏掉了。
珍妮听了妈这么说,心里很憋气,但她还是认真地干活,使劲地揩呀擦呀,再也不敢抬头东张西望了。
母女俩就这样胼手胝足地从楼上沿着楼梯揩擦下来,一直忙活到五点钟光景。外面天黑了,整个大厅却灯火辉煌。她们眼看着快要擦到楼梯底脚了。
经过偌大的转门,一个身材颀长、气度非凡的中年绅士,从寒气袭人的户外走了进来。他头戴缎子大礼帽,身披军用大氅,在这些悠闲自在的人群里头,一望可知他是一位重要人物。他脸孔黝黑端庄,但轮廓鲜明,显出富有同情心的线条;他那闪闪发亮的眼睛上面,有两道乌茸茸的浓眉毛掩映着。他经过柜台旁边,随手捡起早就给他准备好的钥匙。走到楼梯边,他就款步登楼了。
他看见在他脚跟边擦地板的中年妇女,不但绕开她走了过去,而且还亲切地摆摆手,仿佛在说:不必为我挪动嘛。
可是这时,那个女儿已站了起来,跟他面面相觑了。从她那困惑不安的眼色里,可以看出她生怕自己挡住了他的去路。
他和蔼可亲地鞠了一躬,笑了一下。
你不必感到不好意思。他说。
珍妮只是报之以一笑。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