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同情感与他者

書城自編碼: 303068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德]舍勒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303212767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4-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79页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78.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北京士大夫
《 北京士大夫 》

售價:HK$ 79.9
活出最佳自我
《 活出最佳自我 》

售價:HK$ 84.5
Web3:科技新趋势
《 Web3:科技新趋势 》

售價:HK$ 83.5
大汉史家:班氏列传(上下册)
《 大汉史家:班氏列传(上下册) 》

售價:HK$ 104.1
与孤独对抗:弗洛姆眼中的爱、自由与身份认同危机
《 与孤独对抗:弗洛姆眼中的爱、自由与身份认同危机 》

售價:HK$ 95.6
严复传
《 严复传 》

售價:HK$ 70.2
格调与文明:维多利亚时代极情尽致的浮世生活
《 格调与文明:维多利亚时代极情尽致的浮世生活 》

售價:HK$ 118.6
性别麻烦
《 性别麻烦 》

售價:HK$ 71.4

 

建議一齊購買:

+

HK$ 46.4
《 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 》
+

HK$ 75.4
《 马奈的绘画:米歇尔·福柯,一种目光 》
+

HK$ 78.3
《 资本主义的未来 》
+

HK$ 78.3
《 哲学与现象学 》
+

HK$ 78.3
《 哲学人类学 》
+

HK$ 78.3
《 世界观与政治领袖 》
編輯推薦:
★超越哈贝马斯与泰勒的同情现象学力作
★与尼采比肩的比较宗教社会学阐述
★情感研究的独特视角
內容簡介:
在本质直观的天赋上,舍勒独占魁首。根据舍勒的理解,现象学是一种独特的直观行动,把握*原初的实际现象,而非从既有理论引导出来的现象。从基本情感现象学分析出发,舍勒向具体的基本价值感现象推进,分析同情、怨恨、害羞、懊悔、受苦感,恭顺感,广为论者称道,这些分析与他关注的现代人心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失序问题丝丝相扣,让人叹为观止。
關於作者:
马克思?舍勒18741928,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价值伦理学、哲学人类学与知识社会学的奠基人,被视为现代德语学界传奇人物。在哲学、社会理论、伦理学、神学、心理学、教育学、思想史等领域卓有建树。海德格尔视其为全部现代哲学最重要的力量。早年执教耶拿大学、慕尼黑大学,参与现象学运动。19191927年,任科隆大学哲学和社会学教授、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29年,执教法兰克福大学不久,因中风猝然辞世。著有《同情的形式和本质》、《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和实质价值伦理学》、《论人类的永恒性》、《价值的??一争高下。初看起来,舍勒提出所谓实事现象学(Sachphnomenologie),以情性(Gem
目錄
编者前言 1
同情现象的差异 1
一、所谓同情伦理学2
二、同感现象中的差异5
论他者的我 50
一、论题的意义与种属50
二、你的明证79
三、对他者的感知84
历史的心性形态中的宇宙同一感 123
受苦的意义 151
懊悔与重生 207
德行的复苏 253
恭顺257
敬畏271
內容試閱
本辑收入舍勒的六篇论稿,其中,《同感现象的差异》、《历史的心性形态中的宇宙同一感》、《论他者的我》三篇均出自《同情的本质及其诸形式》一书。
《同情的本质及其诸形式》(Wesen und Formen der Sympatie,1923)是舍勒继《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实质的价值伦理学》之后完成的又一部现象学力作。所谓同情的含义,不是指我们汉语日常用法中的怜悯感,而是指人所具有的共同感受或共同情感。俗话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话虽说的是一个常识,但要把心同此理的道理讲出来,却并非易事。比如说,人都有悲伤和快乐的情感,然而,人的生活是共同生活,对人世的共同生活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共同悲伤和共同快乐的共同感受或共同情感。这类同感现象的情感法则是怎样的呢?《同情的本质及其诸形式》要探讨的就是共同感受或共同情感的情感意向之理。换言之,探讨同感现象并非是舍勒发明的论题,而是近代以来尤其19世纪以来的哲学和新兴实验心理学一直关注的论题,从这里辑录的该书第三节《同感现象的差异》可以看到,舍勒不过试图凭靠现象学分析来厘清同感现象,进而建立起同情的现象学在体论论证。如果对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亲在所作的著名本体论分析,舍勒的同情在体论论证的哲学含义会得到更好的理解。
《论他者的我》是《同情的本质及其诸形式》一书的附录,独立成章。此章论题其实就是后来所谓的他者现象学,然而,当时的现象学界还没有出现他者现象学这个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萨特、列维纳(E.Levinas)等哲人的现象学研究才发展出所谓的他者现象学,并成为战后现象学发展中的显学。舍勒并没有提出他者现象学这个概念,但《论他者的我》一文表明,舍勒无疑是他者现象学的先驱,对于解决价值感的共同体基础这一难题具有里程碑意义。
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界曾一度热兴社群主义论,对基于近代社会契约论的自由主义理论提出了看似让人耳目一新的批判。然而,这种社会思想论述在解决如下理论难题时明显力不从心:在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处境中,不同文化传统的价值感如何可能具有共同体的基础。参见Nancy L.Rosenblum编:《自由主义与道德生活》,Harvard Uni.,1989;A.Honneth编:《社群主义文集:关于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础的论争》,FrankfurtNew York,1993。在《同情的本质及其诸形式》中,舍勒的同感现象学探究深入到价值感的共同体基础的在体论层面或者说身体现象学层面,然后再返回到社会理论层面,不时敲打近代的社会契约论。相比之下,无论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还是后来泰勒的社群主义论,在哲学深度以及社会思想幅度方面,均远远不及舍勒的同情现象学新的时髦论说未必就是更为深刻的思考。从《历史的心性形态中的宇宙同一感》中可以看到,舍勒把同感现象学推进到比较宗教社会学论域。如所周知,韦伯社会理论的重点是他的比较宗教社会学:通过对比西方的基督教、犹太教以及东方的儒教、印度教的教士阶层,韦伯试图解决现代民族国家政制担纲者阶层的德性品质问题。然而,教士阶层的德性品质这一论题来自尼采:教士要实现的是使自己成为最高类型的人,成为统治者,甚至统治那些手中有权的人,使自己成为不可侵犯、不可攻击的对象,使自己成为社群中最强大的权力,绝对不可取代,不容低估。
手段:惟独他是有识之人;惟独他是有德之士;惟独他是驾御自己的最高主宰;惟独他在某种意义上是上帝并且回归神灵那儿;惟独他是上帝与其他人的中介者;神灵惩处任何不利于教士的事和思想。(尼采:《重估一切价值》,卷一,315条,林茄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韦伯的教士类型论虽然从比较宗教社会学层面拓展了尼采的论题,却削弱了尼采论题带有的政治哲学的尖锐力度。凭靠现象学直观天赋,舍勒使得比较宗教社会学的教士类型论重新回到尼采的哲学高度。换言之,韦伯试图以社会理论取代政治哲学的努力并不成功,毕竟,教士阶层的论题最终关涉的是统治者的德性品质。要深入这一问题的底蕴,哲学的探问仍然不可或缺。《历史的心性形态中的宇宙同一感》对印度和希腊的所谓宇宙同一感的差异所作的比较分析,展示的是舍勒基于性情现象学建立起来的心性气质比较类型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现象学哲学的思考纵深。
与此相关,《受苦的意义》(1917)一文虽短,却具有典范意义。这篇文章从比较宗教社会学的类型论出发,分析古希腊、佛教、基督教的受苦感的差异,以及这些传统文明的受苦感与现代人的受苦感的差异如果与尼采在《道德的谱系》中的论题加以比照,我们就不难体会到,舍勒的这一论题的意义并非仅仅限于比较宗教社会学的类型论。文明冲突仍然是现代世界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这一问题背后隐含着教士类型或文明担纲者类型的德性品质的高低问题。因此,舍勒的比较宗教社会学的心性气质类型论对我们如今面临的文明自觉问题极富启发。
由于涉及东西方文明的担纲者阶层心性气质类型的比较,《同情的本质及其诸形式》引起了亚洲学者的特别关注。参见韩国学者Cho,JeongOk的Liebebei Max Scheler unter besonderer Bercksichtigung des BegriffsEros:Eine kritische Interpretation insbesondere an Hand seines Werkes〈Wesen und Formen der Sympathie〉,Mnchen,1990。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台湾学者陈仁华依据英译本翻译《同情的本质及其诸形式》时加了不少比较宗教哲学式的译注,频频引述宋明理学的论说与舍勒的论说相互参证。谢勒:《情感现象学》,陈仁华译,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1。在此之前,由于舍勒的实质情感伦理学在汉语学界不是显学,康德的形式主义伦理学才是显学,儒家理学与康德伦理学的德性竞赛一度成为当代新儒家主流论述的基本趋向牟宗三的相关论述因此被视为最富哲学深度的探索。可是,如果我们熟悉舍勒对康德伦理学的现象学批判,有志于复兴儒学的论者当会发现,舍勒的实质情感伦理学更能有效支撑儒家宋明理学或心学。何况,康德哲学对西方现代启蒙精神并无自觉的反省意识,舍勒哲学则明确带有现代性批判的问题意识,当代儒家应该与舍勒联手而非与康德结盟才对无论如何,如果要担当儒家精神传统的现代命运,舍勒的同情感现象学不可不读。
带着这一观察来看《懊悔与重生》(1919)这篇短文,就不难理解为何舍勒的情感现象学中还有一个宗教哲学神学维度:对舍勒来说,要修复西方现代人的心性品质,还得凭靠基督教伦理塑造的心性气质。《德行的复苏》(1913)这篇早年的短文表明,舍勒的性情现象学-社会理论的根本意图是对现代资产者伦理的哲学批判。
刘小枫
1998年5月于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2013年8月重订于
中国人民大学古典文明研究中心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