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

書城自編碼: 304386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成功/勵志成功/激励
作者: 蔡垒磊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08677620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9-01
版次: 1
頁數/字數: 231/162000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56.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玩转Photoshop(零基础快速上手,全彩赠视频)
《 玩转Photoshop(零基础快速上手,全彩赠视频) 》

售價:HK$ 57.6
故事力:TED演讲者助力,当代青年克服表达难题(两位TED专业讲者教你掌握故事五大力)
《 故事力:TED演讲者助力,当代青年克服表达难题(两位TED专业讲者教你掌握故事五大力) 》

售價:HK$ 81.6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绘(套装共15册)
《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绘(套装共15册) 》

售價:HK$ 456.0
无限可能的身体
《 无限可能的身体 》

售價:HK$ 72.0
中国人工智能系列研究报告:大型语言模型的教育应用
《 中国人工智能系列研究报告:大型语言模型的教育应用 》

售價:HK$ 69.6
北洋大学与近代中国(第2辑)
《 北洋大学与近代中国(第2辑) 》

售價:HK$ 153.6
汗青堂丛书048·科举史(新)
《 汗青堂丛书048·科举史(新) 》

售價:HK$ 79.2
新形势下海事综合风险管控理论与实践
《 新形势下海事综合风险管控理论与实践 》

售價:HK$ 96.0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5.3
《 三居其一:未来世界的中国定位 》
+

HK$ 75.4
《 爆裂:未来社会的9大生存原则 》
+

HK$ 86.9
《 成功与运气 :好运与精英社会的神话 》
+

HK$ 55.1
《 反本能:如何对抗你的习以为常(若想改变,就要反本能!一本颠覆之书!) 》
+

HK$ 52.2
《 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 》
+

HK$ 60.9
《 OKR工作法:谷歌、领英等公司的高绩效秘籍 》
內容簡介:
有人说:为什么我懂得了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那是因为你根本没懂,但却以为自己懂了。认知是所有行为的内在逻辑,而行为是认知能力的外在表现。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通过从源头上提升对每个人来说极重要的六件事(清醒认识自己、如何有效学习、建立恰当金钱观、高效利用时间、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如何看待成功)的基础认知,搞清楚它们的内在逻辑,指出大部分人的认识误区,直指生活中真正重要的道理,让你思维开挂,认知升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赢家。
關於作者:
蔡垒磊
江湖人称蔡叔,宁波思维工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高智商协会胜寒门萨双会员,一站式知识平台蚂蚁私塾创始人。
其个人微信公众号请辩有着30万 的订阅者,对人对事有着极其深刻的洞察力,总能用简单平实的语言戳中你的认知盲点。
目錄
目录

第一章
来,狠狠抽自己耳光:重新认识自己
大脑每时每刻都在骗你
别装,千万别装
道理我都懂,只是懒?
没机会真的怪不了运气
你不是不势利,只是想占便宜
第二章
成为一个睿智的人:重新认识知识
谁说学生只要读书就行了
摄入有效知识的正确姿势
打造知识体系需要笨办法
持续学习,为何你无法坚持下来
知识不是无用,是你不会用
第三章
挣钱是一门手艺活:重新认识金钱
金钱是人性的放大器
你对金钱远没有那么渴望
无节制地省钱是个大坑
年轻人该拥有怎样的财富观
你的劳动很不值钱
究竟怎样才能挣到钱
第四章
赚时间就是赚寿命:重新认识时间
你对时间的理解可能并不正确
时间用在哪里,决定了你是谁
究竟该花时间还是花钱
时间是关于选择的艺术
正确赚时间的重要法则
丰富自己的时间经历
第五章
没人真正为你好:重新认识关系
人和人之间,需要一点界限
父母伟大,但没有那么伟大
恋爱和婚姻,是基于利益的模糊博弈
如何让合作持续下去
亲戚并不意味着更亲密
你是在社交吗?你可能在瞎忙活
知恩图报?知恩就得马上报
第六章
如何过好这一生:重新认识人生
放弃吧,人生没有假想的跑道
努力,不足以让你过上好日子
少走弯路,可能死得更惨
格局,决定你的世界
人生的消费和投资
幸福人人都能拥有

內容試閱
序言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吗?许多人会说:那当然啦!如果不是这样,我们怎么能看到同样的东西,听到同样的话,又能彼此交流呢?
这事还真值得商榷。就物理空间来说,我们的确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在精神空间层面就不一定了。虽然我们的眼睛、耳朵等器官的构造大体相同,但摄取信息以后在大脑里面加工出来的成品,可能就大相径庭了。问题出在哪里呢?肯定是大脑这个加工器的问题。
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一套算法,是由从出生到现在的环境投射和自主意识共同进化而成的。这套算法决定了一个人对基础素材的加工方式,我们将其简单地归结为两个字:认知。
认知有很多侧面,对于任意一个侧面,只要认知不同,看到的就是不同的东西,听到的就是不同的话,进而无法彼此友好交流,因为所有的交互终究是过完脑子以后的成品之间的交互。
写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碰撞。理想主义是我有一些来自灵魂深处的责任感,我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现实主义是通过大量的前期数据积累,我确信它能帮助人们解决一些极其现实的问题。运营请辩公众号这一年多的时间,有几十万读者向我提过千奇百怪的问题。这些问题五花八门,但总有许多共性。这让我相信,大多数人对于某些问题就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无能为力的背后是人们对影响人生关键的某些概念认识不清,从而总是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
为此,本书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对人这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件事情进行了手术般的解构。
先了解人的共性,然后确定自己是人,接着坦然承认自己当然拥有这些共性,最后才是逐渐弱化,而不是试图消除那些有负面效应的共性。
大脑是人身上最重要的物件,而知识是构成大脑算法最基础的元素,什么样的知识才是更为有用的知识?如果对这些概念模糊不清,那么就很难建立起严谨的通识知识体系,自然在应对很多问题时就会吃大亏。
挣钱看起来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因为获取资源这件事永远都只能通过跟其他人竞争来实现。凭什么竞争总是你胜出?当你了解挣钱的原理,但别人还不了解的时候,你的赢面就大得多了。
时间很重要,但很多人并不清楚它究竟有多重要,于是分秒必争对大多数人来说,就真的只是一个写在纸上的词,跟真正的行动没有一点联系。
你有情感,也感受得到情感,但你知道它是从哪儿来的吗?真正的情感,本质是自主意识的寄生。还有一些虚假的情感,是由社会压力和利益产生的,但人们往往分不清。当明白了这个道理后,你就不会被轻易感动,因为感动是一种消费,凡消费必有成本。
人们都说懂得那么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道理是不是真懂了?凡引发不了践行的,要么是并不真正认同,要么是没有真懂。

上面都是从书里抽出来的观点,或许你会大呼过瘾,又或许跟你现有的认知不符,你会连连皱眉。这都不碍事,重要的是,当你看到跟自己一致或者不一致的结论时,你是仅有情绪体验,还是有深度思考的参与?
多数人都喜欢看那些跟自己的固有思维一致的结论,因为这样的肯定可以带给他们愉悦的体验。但有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成长确实是由一系列的不舒适构成的,所以不惧怕不舒适,或许是成长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
世界虽很复杂,但千头万绪总有源头。这个源头就叫底层知识,对它的正向修缮是成长的关键所在。甚至可以这么说,世间的道理一共就这么多,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用的是什么技能,都是底层知识的相,提升认知,提升的就是底层知识的正确性。
最后,本书的所有观点都不是想改造你,而是一块帮助你检验底层知识的试金石,给出证明,给出逻辑,让你自行判断,自行取用。如果在认真思考后发现这个貌似复杂的世界真的可能是另一种模样,那么你就离明白人更近了一步。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吗?许多人会说:那当然啦!如果不是这样,我们怎么能看到同样的东西,听到同样的话,又能彼此交流呢?
这事还真值得商榷。就物理空间来说,我们的确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在精神空间层面就不一定了。虽然我们的眼睛、耳朵等器官的构造大体相同,但摄取信息以后在大脑里面加工出来的成品,可能就大相径庭了。问题出在哪里呢?肯定是大脑这个加工器的问题。
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一套算法,是由从出生到现在的环境投射和自主意识共同进化而成的。这套算法决定了一个人对基础素材的加工方式,我们将其简单地归结为两个字:认知。
认知有很多侧面,对于任意一个侧面,只要认知不同,看到的就是不同的东西,听到的就是不同的话,进而无法彼此友好交流,因为所有的交互终究是过完脑子以后的成品之间的交互。
写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碰撞。理想主义是我有一些来自灵魂深处的责任感,我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现实主义是通过大量的前期数据积累,我确信它能帮助人们解决一些极其现实的问题。运营请辩公众号这一年多的时间,有几十万读者向我提过千奇百怪的问题。这些问题五花八门,但总有许多共性。这让我相信,大多数人对于某些问题就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无能为力的背后是人们对影响人生关键的某些概念认识不清,从而总是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
为此,本书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对人这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件事情进行了手术般的解构。
先了解人的共性,然后确定自己是人,接着坦然承认自己当然拥有这些共性,最后才是逐渐弱化,而不是试图消除那些有负面效应的共性。
大脑是人身上最重要的物件,而知识是构成大脑算法最基础的元素,什么样的知识才是更为有用的知识?如果对这些概念模糊不清,那么就很难建立起严谨的通识知识体系,自然在应对很多问题时就会吃大亏。
挣钱看起来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因为获取资源这件事永远都只能通过跟其他人竞争来实现。凭什么竞争总是你胜出?当你了解挣钱的原理,但别人还不了解的时候,你的赢面就大得多了。
时间很重要,但很多人并不清楚它究竟有多重要,于是分秒必争对大多数人来说,就真的只是一个写在纸上的词,跟真正的行动没有一点联系。
你有情感,也感受得到情感,但你知道它是从哪儿来的吗?真正的情感,本质是自主意识的寄生。还有一些虚假的情感,是由社会压力和利益产生的,但人们往往分不清。当明白了这个道理后,你就不会被轻易感动,因为感动是一种消费,凡消费必有成本。
人们都说懂得那么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道理是不是真懂了?凡引发不了践行的,要么是并不真正认同,要么是没有真懂。

上面都是从书里抽出来的观点,或许你会大呼过瘾,又或许跟你现有的认知不符,你会连连皱眉。这都不碍事,重要的是,当你看到跟自己一致或者不一致的结论时,你是仅有情绪体验,还是有深度思考的参与?
多数人都喜欢看那些跟自己的固有思维一致的结论,因为这样的肯定可以带给他们愉悦的体验。但有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成长确实是由一系列的不舒适构成的,所以不惧怕不舒适,或许是成长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
世界虽很复杂,但千头万绪总有源头。这个源头就叫底层知识,对它的正向修缮是成长的关键所在。甚至可以这么说,世间的道理一共就这么多,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用的是什么技能,都是底层知识的相,提升认知,提升的就是底层知识的正确性。
最后,本书的所有观点都不是想改造你,而是一块帮助你检验底层知识的试金石,给出证明,给出逻辑,让你自行判断,自行取用。如果在认真思考后发现这个貌似复杂的世界真的可能是另一种模样,那么你就离明白人更近了一步。


摄入有效知识的正确姿势

并非所有的知识都同等重要
按照知识在脑子里形成的难易程度,我们把知识分为四个层次:信息知识、加工知识、体系知识和智慧。为什么这么分呢?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获取现成的知识是最简单的,最多是途径上的困难,但接触和复刻并不是真正的难点。因此,我们的判断依据是知识的高低层次由自我附加值的多少来决定。
为什么自我附加值这么重要呢?因为我们在纯粹接收到任何知识的时候,都不可能完全体会知识背后的真正含义。原因也很简单,知识分为外部接收和内部创造两种,当你通过自我体悟进行内部创造时,这时候的知识对你来说是完整的。但当你将结论或者哪怕是你的推演过程告知他人时,他人接收到的信息必定是不完整的。于是,这种信息里不管包含了多少智慧,对他人来说,它依然只是个价值不大的底层信息。只有他利用自己的内生系统对你的结论进行一番判断,并结合了自己的内部创造以后,对他来说,信息的价值才会提升。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待在学校里的年头越来越长,因为人类的知识总量在迅速膨胀。当牛顿历经长年累月的研究,最后告诉我们天体运行的规律是A的时候,于我们而言,这个知识依然是底层的。若是我们直接接受,其实价值并不大,顶多拿来吹牛。我们需要先形成足以判断之所以A会是A的基础系统知识,才有能力在其上面添加自身的附加值。虽然随着技术进步,这个过程会缩短,但毫无疑问并不会比知识膨胀的速度快。于是,在知识一键植入的技术未能大规模普及的前提下,完成基础教育的时间越来越长是一个必然趋势。
那么,是不是知识和知识之间只有层次的差别呢?不!我们对于基础信息的筛选也非常重要。这有点像下厨,当然厨艺更高的人做出来的菜味道更好,但原材料的差别,也会让双方处于不同的起点。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知识除了分层次之外,在同一层也是有天壤之别的,比如我们直接摄入的基础信息知识里,有效程度也有差别。
有些知识是孤立的,无法或者很难跟其他知识产生化学反应,比如伊丽莎白二世的全名是什么、《新华字典》第68页的第三个字是什么。你说这些不是知识吗?当然是知识!你说这些知识无效吗?也不能这么说。你只能说,这些相对比较孤立的知识是次有效知识。我们曾经在很多看似高端的电视节目里都看到过关于次有效知识的比拼,其实这是毫无意义的行为,知识的广度和貌似丰富的程度跟有效程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有效知识和次有效知识的差别就在于知识本身的联结点数量和可应用的范围。有效知识本身可以引发进一步思考,还能通过与其他知识的联结,改变其他知识或孕育出新知识,而次有效知识就极少能干这些事。
因此,当我们摄入基础信息知识的时候,要注意多摄入有效知识。次有效知识由于其孤立性,出现的频次不高,寻找的难度较大,同时也较难记忆,于是,看上去好像更厉害,但这种炫耀为先的学习目的正是我们该竭力避免的。

系统阅读与碎片化阅读
从外部摄取知识的方法有很多,实践当然也是,不过最便捷、最常见的方式还是阅读,因为阅读是获取高质量底层信息的主要方式。
阅读分为系统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系统阅读一般指的是阅读系统书籍的行为,当然也有可能是尚未成书的。如果从知识的分类来看,阅读的至少是体系知识。比如你现在正在阅读这本书,就是系统阅读,全书有一个鲜明的主题,里面每一章的知识都自成体系,每一章里的小节与小节之间又紧密关联。
碎片化阅读则不然,这种阅读方式阅读的并不是那些长篇累牍的系统书籍,而是某些知识碎片,这些知识碎片没有形成体系,可能只是某个结论、某个观点。这种碎片化阅读是针对阅读对象的,并不管你花多少连续时间在上面,比如阅读绝大多数微信公众号里的文章。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会把系统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区别理解为阅读时间的长短,以为长时间的阅读就叫系统阅读,插空的短时间阅读就叫碎片化阅读,这是不正确的。系统阅读和碎片化阅读是按阅读对象来分的,而不关乎每一段阅读时间的长短。只要你在一段时间内阅读的内容是成体系的,就是系统阅读。
从历年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来看,中国人的年人均读书量一直是非常少的,长年处于个位数,位于世界下游,这个时候我们说的一般就是阅读系统书籍的数量。
系统阅读当然有其好处,比如你读下一章节关于金钱的认知,一共能有几十页。从金钱的定义到我们的错误观念,再到我们的错误行动,然后告诉你为什么是错误的,怎样才是正确的观念和行动。全章读完,你可能会对金钱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对挣钱这件事有了明确的方向,甚至可以帮助你改掉很多坏毛病,而不仅仅是更新了你关于某个东西或者某件事的看法。
如果我把这整本书,甚至往里再加点杂谈类内容都拆成小篇幅的文章,分成几年打乱顺序让你看完呢?也许你就会看了前面忘了后面,在看的时候点头称是,看完以后什么习惯也养不成,也难以在脑子里聚合起体系化的知识。
不过系统阅读也不总是好的,系统阅读的弊端在于大多数时候都是需要大块时间的,因为每更新一个概念所花费的篇幅更大一些,跟其他知识点的联系更加紧密一些。于是,你的每一次系统阅读的开始就先要在脑中整理相关知识,才能接着往自己的体系里加东西。一般来说,用小块时间是干不了的,因为通常还没看几页,时间就到了,且由于没有充足的后续时间对系统性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学习的效果也会很差。
这些缺点却恰恰是碎片化阅读的优点。碎片化阅读的文章一般篇幅不长,且阅读的主题之间没有多大的连续性。因此,随时开始、随时结束的特点,使得我们能有效地将碎片时间利用起来。毕竟,每个人每天都是有很多碎片时间的。如果能加以有效利用,长年累月下来,也不是个小数目。
但碎片化阅读的缺点同样很明显,适合碎片化阅读的主题通常深度不够,要么是主题深度足够,但讲得深度不够,或者知识与知识之间缺乏相关性和连续性。哪怕是所谓的干货文,我们也只能在这些内容里看到大量的条目式和标题式的东西,不足以让缺乏相关知识背景的普通人真正将有效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还容易因为思辨时间和能力的不足,往自己的脑子里加入很多毒概念、伪概念。所以随着碎片化阅读变得越来越便捷,你会发现很多人好像什么都懂一点,但要真问两句,可能什么都不是真懂,这就是现有框架下大量碎片化阅读的后遗症。
那么,碎片化阅读是不是邪门功夫,不该被采用呢?那倒不是,碎片化阅读是真真切切地提高了阅读效率,这几乎能肯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当一个提升效率的东西同时带来副作用的时候,我们要做的肯定不是将副作用和效率一棍子打死,而是解决副作用的问题就好。
因此,我们就需要一些能力,能够从碎片化的知识中迅速抽离出我们需要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先建立起自己关于判断知识的知识体系。首先,能分辨出哪些能要、哪些不能要。其次,针对自己要的东西,补齐相关需要的背景知识,将碎片化阅读变成我们建立每一个知识体系的入口,从碎片化阅读起步,从而顺利过渡到系统阅读。这才是将系统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优点进行有机结合的高效方式。
出于同样的目的,我尝试做了一个叫蚂蚁私塾的公众号产品,就充分地将系统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结合了起来,为的就是让每位读者在不降低阅读效率的前提下,能够用碎片时间去阅读碎片化的系统书籍,还能成功接收到有效的系统知识。我想,这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应该就是未来快速建立知识体系的主流。

打造知识体系需要笨办法

完善你的元知识
很多人看到元知识会一头雾水,这是什么?
不过就算没有听过这个名词,很多人应该是听过元认知的。所谓元认知,就是认知的认知,它包括所有对于认知的认识,以及对认知的控制与调节。
知道了这个以后,再理解元知识就容易多了。同理,元知识是组成知识本身的更基础的知识,以及控制与调节知识的知识。简单来说,就是要得出A知识,首先要掌握哪些B知识,以及从B到A的算法是什么。
元知识是更底层的基础和算法,要打造相对更为正确的知识体系,就必须从自己的元知识系统开始武装。道理也很明显,底层若是不正确,上层基本就没什么意义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今后先碎片化阅读,后将碎片化阅读过渡到系统阅读这样的方式会成为主流。前者提高效率,后者夯实元知识,以及检验元知识是否有误,从而不被某些毫无逻辑的碎片化阅读内容误导。
那么,既然元知识如此重要,我们究竟该如何完善自己的元知识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坚持用科学、辩证和逻辑的思维来往自己的脑子里加东西。同时,遇到跟自己现有知识体系不符的东西能用客观、理性和思辨的态度去对待。这个答案虽简单,但做到却很难。不信?你都不需要环顾周围,仔细回顾自己平时是怎么做的就行。我还可以给你一个身边的真实例子,这样的人比比皆是。
我有一位朋友,特别相信命格之类的东西,一遇有重大决定就会去相应的书里翻查到底该怎么做,但有时书里又写得模棱两可,怎么办呢?朋友就会按照自己对书中批示的理解选择对应的做法。等事情结束以后,根据事情的结果在该书里写下批注,以便深刻解构书中那模棱两可的表达中蕴含的真正含义。朋友将这一整个过程叫作悟,自信将这些书悟透了,便参透了天机,无往而不利。每每有人提及此乃迷信之时,朋友便会用一句经典的话回应:科学也不是什么事都能解释得了的,你怎么知道是迷信,还是天机呢?
这个例子从头看到尾,你可能知道他是不正确的,不过是否看得出哪里不正确呢?
说句公道话,他的学习态度不可谓不端正,而且还有自己的测试方法,比起很多人来似乎已经科学多了。然而,这样的做法却从根本上便出现了问题,那就是他将现实中的结果同书中的预言去逆向地一一对应,从而试图剖解出预言的真正含义。在这个过程中,他已经给自己埋了一个前提,那就是书里说的肯定是正确的,区别只是自己理解得是否到位而已。
这就有大问题了,因为他笃信书是不会出错的,出错的只会是解释的人。于是就算下次发生同样的事情,他用同样的做法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他也不会怀疑书的正确性,而只会去找个理由调整批注解释给自己听,这跟掩耳盗铃其实并没有什么分别。
所以当元知识出了问题,不管你用看起来多么正确的方式,推导出来的结论几乎肯定是有问题的,遑论你以此建造起来的知识体系。
知识大厦的建造和科学之塔的累积一样,不求快,但求稳。先将自己的元知识一点一点变得更为正确,像做手术一样小心翼翼地清洗自己的大脑,然后用左右互搏的方式去看待每一个问题,并将有用的东西慢慢地、再慢慢地加入你的自有概念,让它们逐渐形成一个粗浅的小体系。
很多人可能会对左右互搏的概念存有疑惑,其实这是一个避免证实偏差的手段。每当你有了一个偏向之后,最好转向相反立场,如此循环往复几次之后,每一件事情的本质才能慢慢浮出水面。于是,你的知识体系里的内容才会尽量正确。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这样的思考习惯,当有了一定的基础打底之后,就会更有能力,也能更加快速地判断哪些知识是你该深入挖掘、能拿来给你的知识体系添砖加瓦的,哪些是一眼就知道无须再浪费时间去了解的了。

学会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是一种很特殊的能力,要说能用它来吃饭还挺难的,因为它无法作为一项独立的技能去换取价值,但它又切实影响着我们的各项能力,所以算是一项非常重要又容易被人忽视的能力。
很多人问过我:如何才能做到深度思考?这个问题有两层意思:一是他们本身还没能经常性地做到深度思考;二是这么问这个问题果然印证了前面这一层意思。因为但凡有过一点点自己的深度思考,再结合搜索引擎的内容,多少也能问出点更具体的内容,提问这件事也见水平。
深度思考这种能力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对于某些对追求事物的本质和真相有一些执念的人来说,深度思考更像是一种精神,不用学就会,是一种自发进行的过程。而对于某些并没有这种执念的人来说,深度思考则是一种需要刻意养成的习惯,非常困难。没有重大利益持续吸引则无法坚持,理由是它本身并不给予即时刺激和回馈,甚至当它回馈你的时候,你都不一定能感觉到。
要学会深度思考,首先得弄明白深度思考的目的。深度思考最主要的目的是给自己的知识体系添砖加瓦吗?并不是。元知识是底层的基础和算法,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石,而深度思考则是对元知识这种底层算法的测试和修正的过程。
元知识决定了知识大厦的有效性,若是元知识有误,那么往上加的东西越多,只会错得越离谱。深度思考主要是一个发现错误、发现矛盾,并及时修正元知识的过程,而非完全顺着脑子里原有的条条框框深化固有知识的过程。注意,这句话不代表深度思考就不能往原有的知识体系里加东西了,但应该非常警惕,用本质化和逻辑化思考的方式去测试元知识的正确程度。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是那样,逻辑上有没有毛病,它本来该是什么样当发现矛盾的时候,用最基础的学科,比如逻辑学、哲学、数学等学科的知识去检验到底怎样才是正确的,而不是用一些心理学、社会学等概念去判断。
深度思考是人人都该掌握的能力,它与你目前有多少知识储备几乎没有关联,也与你是不是某些领域的权威人士无关,甚至跟你的神经智力的关系都不是很大。很多看似聪明、看似很有知识的人,很多时候都不一定具有这种能力。就算具有这种能力,也根本不知道怎么用,而是只知道在自己固有的知识框架中进行排他性思考。于是,你看到他们可能会有很多著作,可能会出席很多讲座,但经常会说出蠢话,做出蠢事。
举个例子,很多人对一些迷信知识进行了非常多的思考,扩展了之前的理论体系,甚至成为所谓的大师。在很多人看来,这也算是深度思考,但其实并不是。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只是在自己的知识框架里将大厦建得很高,却并没有检查过地基,比如我们中华民族就有相当一部分的传统文化,理论依据就完全是错误的,都是古人在对各种事物的认知水平相当低下的时候,根据经验穿凿附会出来的,却被某些没有深度思考能力的现代人奉为圭臬,当然这里我并不是指所有的传统文化。
打造正确的知识体系是一个慢过程,当我们只希望摒除异己,一味贪快时,那么这种深度思考就可能反而成了知识体系摇摇欲坠的帮凶。

分享、分享、再分享
打造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是有一整套流程的。虽然这些步骤有时会有交叉,有时会同步进行,但大体的流程是这样的:先要通过深度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元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清哪些是我们需要的有效知识,哪些是次有效知识,并将需要的有效知识挑拣出来,接着提升有效知识的层次,将信息知识转化为加工知识,进一步打造成体系知识甚至是智慧。
这样就可以了吗?还不行,还得查漏补缺,把知识体系尽量补圆满了。虽然绝对圆满是不存在的,但我们可以尽量靠近。
不过查漏补缺有时候并不那么容易,哪怕你将结构化思考的能力运用得再好,也不太可能正向思考到所有的方面,因为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不愿意去改正,而是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问题。因此,我们可能还需要一些逆向思考。
相比于正向思考的结构导向,逆向思考是问题导向的。碰到问题了,以现有知识体系解决起来有困难了,就知道还需要补充些什么了,所以在这个点上,能够发现问题才是关键。也就是说,你得先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或是自己哪里有瑕疵,然后才能想办法解决。
那么如何更早更多地发现问题呢?有一个很笨但很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分享、分享、再分享。
很多人并不清楚,其实分享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第一,分享是一件利己利人的事。我把好的思想或方法论分享给你,你多少有所得。反过来,也许你会提出一些不同的东西,触发我更多的思考。哪怕你并没有提出什么新见解,单单是我自己在分享的时候,也是一个对知识的自我记忆和强化的过程,依然是非常有好处的。
第二,分享是一件能倒逼你完善知识体系的事。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要做一次分享之前,就会特别主动认真地学习,原因就是怕出丑,分享的对象人数越多,学习效果就越好。
第三,每一次分享过后,将各类反馈进行归类和收集,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查漏补缺的方式。因为随着你分享次数的增多,你会收集到各种各样的见解和问题,这就跟雇用了一批黑客帮你捉虫一样。现在你免费雇用了一大批的分享对象,帮你找出自己还需要往知识体系里添加些什么,或者原有的体系有什么逻辑问题,简直是太划算了。
知识体系的稳固是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上面的各种笨办法,而只有持续践行这样的笨办法,你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加接近正确和完整。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