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数码时代教养指南:培养3.0版下一代

書城自編碼: 368527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親子/家教家教理论
作者: [美]吉姆泰勒吉姆·泰勒
國際書號(ISBN): 9787807682929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 2021-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2.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殡葬文化遗产名录和谱系(国外部分·东北亚卷)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殡葬文化遗产名录和谱系(国外部分·东北亚卷) 》

售價:HK$ 201.6
AIGC+机器人:以产业的视角读懂人工智能的未来
《 AIGC+机器人:以产业的视角读懂人工智能的未来 》

售價:HK$ 106.8
示人以真:健康组织这样开展业务
《 示人以真:健康组织这样开展业务 》

售價:HK$ 82.8
格林童话:1812/1815初版合集(权威全译本)
《 格林童话:1812/1815初版合集(权威全译本) 》

售價:HK$ 117.6
思想会·军力:现代战争的胜败解释
《 思想会·军力:现代战争的胜败解释 》

售價:HK$ 117.6
边界之外:海外社会研究(第一辑)
《 边界之外:海外社会研究(第一辑) 》

售價:HK$ 82.8
好销售,不违心:在你的舒适区内拿订单
《 好销售,不违心:在你的舒适区内拿订单 》

售價:HK$ 70.8
阿富汗史:骑驰在风暴中的国度
《 阿富汗史:骑驰在风暴中的国度 》

售價:HK$ 117.6

 

編輯推薦:
一位妈妈曾经抱怨:“从我的孩子离开我去幼儿园开始,我每天都在担心,担心他在外面遭遇到什么,而我没有办法在他旁边保护他。”
而现在,一个新的事实是,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孩子的数码世界,或者更通俗地说“网络世界”。
在网络世界里,你的孩子正在遭遇什么?在他需要你的时候,你有在他身边帮助他吗?
你能听到他们在网络世界里的无声尖叫吗?
我们的孩子已然是这个网络新世界的“原住民”,同网络世界一起成长。有些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有些孩子一回家就全身心投入到虚拟世界中,但也有些孩子利用网络获取更开阔的视野,有些孩子在网络世界里尽可能地发展自己的爱好……
如何确保流行文化和高科技给孩子带来有益的影响,而不是成为伤害他们的利器?
《数码时代教养指南:培养3.0版的孩子》回答了这一问题。心理学家吉姆?泰勒博士为数码时代的家长们写下一份详尽的教养指南,与其担心孩子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会遭遇什么,不如放下手机,拿起这本书,认识网络世界、采取有效措施,担负起疯狂新世界里作为家长的责任。
內容簡介:
网络世界究竟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还是会造成负面的干涉?在价值观、自我认同、思维能力、人际关系、身体健康和生活方式六个主要方面,网络正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那么这种影响很可能就会累积为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本书通过回顾当下的研究成果、总结相关专业知识和为人父母的经验,在探讨与流行文化、科技和孩子三者相关联的问题的同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法措施,帮助家长保护孩子在疯狂的网络新世界中不受伤害,帮助孩子做好在3.0版网络时代健康成长的准备。
關於作者:
吉姆·泰勒(Jim Taylor, PhD),心理学博士,美国心理学家、作家。曾受邀出席NBC电视台《今日秀》(Today Show)、ABC电视台《本周世界新闻》(World News This Weekend),以及其他主流电视台开办的节目;在北美和欧洲举办过1000余场研讨会和讲座。著有《积极养育:怎样培养出成功和快乐的孩子》(Positive Pushing: How to Raise a Successful and Happy Child),并在《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快公司》(Fast Company)等众多网站及杂志上开设专栏。
目錄
目录
前言001
部分这个疯狂的新世界
章当下的流行文化030
第二章当下的科技041
第三章为你的孩子设定系统默认值065
第四章没有媒介的生活值得拥有076
第二部分保护孩子,武装孩子
第五章自我认同:他们是谁?090
第六章价值观:你的孩子相信什么?114
第七章思维能力:他们都在想什么?145
第八章人际关系:孩子的交际圈181
第九章健康:要还是不要?210
第十章生活方式:它到底意味着什么?236
第三部分我们的努力付出必有回报
第十一章担起该担的责任260
第十二章迎接你的3.0版的孩子285
后记315
致谢319
內容試閱
前?言

本书的诞生
我在生活中扮演的多重角色促使我产生了写作本书的想法。我迄今已经出版了多本有关亲子教育的书籍,会定期给其他家长提供咨询,指导他们如何帮助孩子成长为健康、快乐的成功人士。我也经常和孩子待在一起,帮助他们在复杂的“21世纪童年期迷宫”中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发展道路。
一名经常探讨“科技在我们生活中扮演何种角色”的作家和演讲者,我非常了解科技和家庭之间的关联。我也经常给读者和听众提供意见,告诉他们如何充分利用科技服务家人。我本人从个人和工作需求角度来说都深深依赖电脑、手机、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科技手段,已经成为被完全同化的数字移民,可以直接观察到科技在我身上产生的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重要的是,作为两个女孩的父亲,看着她们生活在这个疯狂的新世界中,我非常担忧流行文化和高科技在她们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我想确保这种影响只会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本书并不仅仅是和大家分享我本人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一次学术实践,也不是为了详解关于流行文化和高科技对孩子的影响这方面的各种研究。本书意在探讨更深刻的东西,就像一段个人和家庭都要走过的旅程,我和妻子萨拉必须把握好方向,其他父母也是如此。这个新世界展现出的文化和科技面貌,既让人兴奋,也让人畏惧,还让人茫然不知所措。我们的孩子是这个新奇的数字世界的原住民,他们的世界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科技。因此,作为父母的我们,必须针对这个新世界进行自我教育。我们必须依据自身所爱、所信、所悟、所学,做出慎重的、有时候还很艰难的决定。这本书可以指导父母如何帮孩子做好准备,好让他们在这个流行文化和高科技当道的疯狂新世界中生存下来并健康成长。这本书同时也是见证我和大家一起提高认识、开阔眼界、加深理解及共同行动的过程。
本书主要内容和结构
这当然不是一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不能涵盖与流行文化、科技和孩子相关的所有问题。真要那么做的话,无疑得用上好几套书才行。而且,像看电视成瘾、暴力视频游戏、色情短信和网络霸凌等众多话题,已经在很多书籍、网站、时事通信和博客上被全面且深入地探讨过了。很多相关话题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你就能获得大量的有用信息。
因此,本书主要关注的各种话题,与你每天都要亲力亲为地培养孩子有直接和实际的联系。比如,孩子从观看的电视节目中获得的价值观,很多孩子对科技可能产生的依赖,以及长时间盯着屏幕造成的健康风险。这些问题在你看来或许并不会对孩子有什么重要影响,因为它们已经融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它们的影响“润物无声”,非日久天长不能显现。
本书通过回顾当下的研究成果、总结自己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本身为人父母的经验,重点探讨与流行文化、科技和孩子三者相关联的问题。在本书中,我们会先审视已经掌握的与流行文化、科技和孩子相关的知识,然后再通过“魔法水晶球”看看在孩子的未来岁月里,我们还需要知道哪些东西。
我写本书的主要目的有两方面:一是保护你的孩子在这个疯狂的新世界中不受伤害;二是帮助你的孩子为在这个疯狂的新世界生活做好准备。首先,我想动员和指导你们保护孩子不受流行文化和科技的负面影响,直到他们长大成熟,有能力将流行文化和科技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运用。你可以换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你给孩子设定活动范围,确保他们身体不受伤害——因为存在他们到马路上乱跑的风险,且由此产生的后果显而易见,甚至可能产生悲剧。在面对流行文化和科技时,我们也应该有同样的风险意识,避免孩子在“流行文化和科技的马路”上乱跑,即便可能造成的伤害不会那么快显现,但伤害程度却一点儿也不会浅。因此,在这个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世界里,你必须对孩子的所作所为加以适当限制,保障他们心理、感情、智力和社交能力能够健康发展。
其次,你要明白你不能永远保护你的孩子。总有一天他们得独自闯荡这个疯狂的新世界。问题的关键是,当你把他们送进这个有时不可一世的世界时,他们是手无寸铁、只能苦苦挣扎,还是全副武装,能够茁壮成长。我想帮助你让孩子为这个数字时代做好准备,给他们灌输相应的价值观、态度、知识和生活技能,使他们能够从中获益,同时避免落入陷阱。总结一下,本书重要的目的或许就是为你们提供所需的信息、视野和工具,以便保护你们的孩子,让他们在面对这个充斥流行文化和科技的疯狂新世界时做好准备。
我写这本书就是要帮助你们梳理出流行文化和科技发展带来的所有积极影响,同时减少显而易见的或者隐藏不露的消极影响。流行文化和高科技在孩子生活中的出镜率有时会高得令人震惊,本书在正式开始时就会给你介绍。我并不会轻易使用“震惊”一词,但从开始研究现在的年轻人使用流行文化和高科技的方式以及他们使用的程度时,我只能想到用这个词来形容我的感触。
本书的部分“这个疯狂的新世界”会给你介绍流行文化和高科技在你孩子的生活中占据的位置和重要性。在该部分的章中,你会了解到流行文化对孩子的影响日益增长,且通常不利于身心健康;第二章则会详细说明孩子花在科技手段上的时间有多少,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在哪些具体方面表现得为活跃;第三章主要介绍父母在面对流行文化和高科技手段时,为保护孩子免受伤害,同时让他们做好准备,给孩子设定“系统默认值”的重要性;在第四章中我会探讨何种生活可以让你的孩子在这个疯狂新世界中茁壮成长,并就这个问题提出我的看法。 在第二部分“保护孩子,武装孩子”中,第五章至第十章主要关注六个方面,即自我认同、价值观、思维能力、人际关系、健康和生活方式,因为我相信这六个方面受流行文化和科技的影响。在这些章节中,我会对的研究进行深入探讨,并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告诉你如何确保孩子能够在以上六个方面全面发展,避免受到流行文化和科技的干扰。
在第三部分“努力付出,必有回报”中,我更多地关注在流行文化和科技横行的时代,可以采取哪些切实可行的办法保护孩子,让他们为适应这个时代做好准备。第十一章则强调做好本职工作,即为人父母的必要性,避免在孩子的培养问题上敷衍了事,避重就轻。后的第十二章则介绍什么样的孩子才是3.0版本的孩子,以及如何做好在这个流行文化和科技组成的疯狂新世界里生活的准备,你会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形势刻不容缓!
要紧随当下流行文化的影响和高科技的发展对父母来说仍很困难。要搞清楚我们的孩子接触的是哪些流行文化和科技,以及它们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更是让人精疲力竭。而想要将正负面影响划分开来则几乎是天方夜谭。
但是,对于孩子和流行文化及他们身边的科技浪潮之间发展出的关系,我们必须从长远角度好好审视一番。这个出现在我们人类社会历史中的特定阶段,由于流行文化的无孔不入和科技变革而迅猛发展,这些广泛存在的影响和变革将会如何改变我们的孩子或这个社会,我们完全无法预知这一点。
生活在疯狂新世界的“四眼天鸡”对近和即将发生的科技进步感到害怕,认为如果这种势头继续下去,天就会塌下来。这种听天由命的态度,如果你也认为有道理的话,只会麻痹你,让你错误地对当前瞬息万变的形势一无所知。而且,抛开他们歇斯底里的警告不说,这些杞人忧天的家伙实际上也没提出任何可行的建议,告诉大家如何阻止所谓的“末日崩塌”。就像我一开始就提醒大家注意的那样,你无法阻止流行文化或高科技,也无法控制它们。此外,你也没法将孩子(或者你自己)从这个世界隔绝出去,你自己也不想这么做。你能做的就是为了孩子的利益,去做合理的决定,采取合适的行动。
像鸵鸟一样将我们的头埋进沙子里自欺欺人,好的情况就是我们果然一身轻松,不用负责,坏则会出现灾难性的后果。我们必须承认,这个疯狂新世界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有与日俱增的风险,也有随之而来的机会。如果把握不住这点,我们的世界准会沦为“行尸走肉”的世界,而这些“行尸走肉”就是我们曾经的孩子。
但需要严肃指出的是,如果我们不仔细把控流行文化和高科技给孩子造成的影响,那就相当于把我们的孩子暴露在形形色色的威胁之下,如网络霸凌、色情短信、不雅内容、隐私侵犯、性侵犯,以及带有操纵性质的广告。这里有个惊人的事实:研究调查表明,在8—16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90%都曾在网络上浏览过色情内容,尽管通常属于无意为之;但十六七岁的年轻男孩则有1/3会定期观看网络色情作品。这里就得提一下,既然色情内容如此唾手可得,那年轻男性对女性和性的态度是否会因此发生改变呢?
与此同时,流行文化和高科技促成的这个疯狂新世界也充满着惊人的机遇。举个例子,社交媒体可以提供机会,使孩子的个人和协作创新能力得到增强、社会联系更加广泛、社区参与更加活跃、接触的人群更加多样、新的学习经历日益增多、重要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大胆想象一下未来新新人类的样子吧。如果我们能够看透流行文化,并加以塑造,同时掌握孩子指尖下神奇的科技(须确保它们被用来造福人类而非助纣为虐),我们就是给了孩子一个成为新新人类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21世纪接下来的日子里茁壮成长。
这里还有几个问题是我们作为父母必须问自己的:我们在保护孩子免受流行文化和科技负面影响的同时,能否把握住它们创造的优势?对于孩子将来会非常依赖的科技,我们能否在不影响孩子其他学业、身体、艺术和精神活动的同时,真正地了解并有目的地运用它?如果你的回答是“是的,我能做到,我也将会这么做”,那么你的付出将会让孩子成长为“3.0版本”。我敢说,你的孩子“升级到3.0版本”将会是一个让你受益无穷的大礼。但是,如果你的答案是“不,我不能”,或者“我不确定”,那么你很有可能让孩子在面对新世界时措手不及,无所适从。
培养3.0版本孩子的收益
我写本书并不是为了宣扬“四眼天鸡”关于流行文化和科技的杞人忧天论,也不是为了让你担忧孩子“被上传到网络”(比喻说法)后的生活。相反,我是为了带你了解流行文化和科技带来的方方面面,不管它们是好是坏,是光鲜亮丽还是丑陋不堪。我希望在本书中为你提供的知识、洞察力、视野以及实用的工具能够帮助你做出明智的决定,指导你的孩子合理运用流行文化和科技,实现利益化的同时使潜在伤害小化。
培养3.0版本孩子的收益巨大。首先,你要就流行文化和科技这方面对你的孩子进行教育,这样他们才能明白流行文化和科技的本质,即它们是改善生活的工具,而非定义生活的力量。其次,你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要保护他们免受不良影响的伤害,直到他们做好充分准备,可以理智地运用流行文化和科技。后,你的孩子不应成为流行文化和科技的受害者,而是要成为主人,能够借助它们获得收益,同时免受它们带来的诸多伤害。这样,你的孩子就会获得终极的收益,用传统的话说,就是成为有追求、有欢乐、见多识广的成功人士,可以享受流行文化带来的一切,对在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科技有着自己的理解,并能熟练加以运用。
和我们这些父母的成长环境相比,孩子们现在生活的世界可以说大不相同。无论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还是科技角度来看,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几十年前都难有相似之处。这么说吧,当下受年轻人欢迎、异常流行的脸书(Facebook)和短信服务,在10年前都不存在。互联网本身也只是在近15年时间内才普及开来。
在过去数十年中,我们注意到的那些巨大变化着实让我们这些“数字时代的移民”忐忑不安。我们或许会忧虑世界在未来几年内的样子,期望到时候生活能够简单点,节奏能够慢点(虽然“往昔的美好时光”可能也没有我们回忆中的那么美好)。但相比之下,在我们的孩子——“数字时代的原住民”的眼中,这个不可思议、日新月异的世界既没有不可思议,也没有日新月异;这就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世界,充满着新鲜刺激和种种可能。但不管你怎么想,有一件事情毫无疑问:往昔不可谏。科技进步的车轮势不可当,我们也不希望它停滞不前。
而与此同时,我们人类却几乎没有改变。虽然历史长河见识了种种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我们和几千年前的老祖宗依然没有多大差别。然而从现在开始,这个几乎显而易见的事实可能不会再存在了。新科技不仅正在从个体层面改变我们,影响我们的脑发育和功能,也从社会层面改变我们,再造了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社会和文化网络。
作为家长,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是确保这些巨大的变化能够为我们的孩子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并让他们做好充分准备,将来有能力驾驭这个愈发复杂的世界。
应对这个挑战绝非易事。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一名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和哲学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曾说过:“我们打造工具,然后工具塑造我们。”该观点的提出早于电脑、互联网和手机的出现。就如同看透魔法水晶球一般,麦克卢汉看到了未来,而对我们,特别是对我们的下一代而言,麦克卢汉看到的未来就是他们的现在。
当下的科技进步之快,几乎没有给我们留时间去思考每次新发展产生的影响,而新科技却总能抢先一步深入人心,成为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我们只有在回首时才能逐渐理解这些新科技是如何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交际方式,乃至把我们塑造成终的样子。也只有在回首时,我们才能判断这些变化究竟是利还是弊。只是那时想要阻止这些变化已经太晚。变革的无情步伐迫使我们卷入一个没有终点、几无胜算的“追赶游戏”。
我本人非常关心科技进步在孩子和我们所有人身上产生的影响。我承认,这或许让我看起来像动画片《四眼天鸡》中那只叫嚷“天要塌下来了”的四眼鸡仔。在科技进步的历史长河中,“天塌了”的呼声没少出现,如青铜时代文字的引入和15世纪印刷术的发明。只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新技术的出现带给人类的是福音,而非动画片中四眼鸡仔忧心的世界末日。再者,我们人类已经展示出非凡的适应能力,在面临各种变化时能够及时调整,做好准备。
现在的核心问题在于,当面对科技变革时,四眼鸡仔的反应模式是否适当,或者对无法避免的事物只是简单接受是否完全合理?如果“天塌了”的隐喻只是徒有其表,那么我认为,鉴于以往关于世界末日的种种不靠谱言论记载,四眼鸡仔们应该待在笼子里。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盲目地主张顺从也似有误人之嫌,特别是当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科技也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负面的影响。其实和生活中大多数事情的处理方法一样,好的答案往往介于两种之间。还是老话说得好,宁可事先谨慎有余,不要事后追悔莫及。
借助这本书,我们可以从不断涌现的科学研究和我们眼前正在发生的种种变化中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我写这本书不是为了像四眼鸡仔一样“杞人忧天”,而是为了警醒众人。我不打算去抵制科技,而是想帮助你们去利用科技及其创造的文化,为你们的孩子谋取的益处。
流行文化(PopularCulture)的力量
流行文化自古有之。各种各样的媒介,不管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多么原始落后,却总能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精神情感、言行举止以及与他人交流沟通的方式。
流行文化通常被认为是身处某个特定文化圈中的群体所秉持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理想信念的反映。当某些思想、趣味或者价值取向在一个社会扩散到相当高的程度,那就意味着它们已经被这个社会广泛接受,并在这个社会大面积传播。在大多数人看来,流行文化是娱乐消遣常见的表现方式,电视电影、音乐网络皆是如此。但实际上,以上这些东西只是流行文化表达的途径和渠道而已。
流行文化其实在保持社会活力和维护社会生态健康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群体层面看,流行文化是一个社会对共享经验的表达,对这个社会有着重要维护价值和作用。原生态的流行文化,能够起到充当是非判断标准和共同纽带的作用,将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向外界传达出“我们是一体”的信息。在这方面,流行文化发挥的作用可以说和律法差不多。而且真正的流行文化是由大众享有、大众创造、为了大众而生的文化,能够将不同群体凝聚成紧密的社会共同体,这是一种自下而上式的真正凝合,相较于政府制定的自上而下式的各种规章制度,其凝聚力或许更强。
从个体层面看,真正的流行文化将主人翁意识和使命感注入我们所处的社会,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种文化有自己的一份贡献。我们的所作所为更倾向于去实现我们所处社会的利益化,因为我们知道,实现社会利益的化就是实现自己利益的化。真正的流行文化同样赋予我们共同的身份认同、人生意义和追求目标,且这些东西不受地理、种族、民族、宗教或政治信仰等方面差异的限制。所有这些都鼓励我们按照自己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去生活,因为它们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以前,流行文化是对社会大众的兴趣爱好的自然表达,对社会有着在前文中描述的凝聚力作用。当然,总有社会大众之外的势力试图左右大众,有些通过街头演讲,有些通过宗教传道,还有些通过早期印刷时代的广告,但这些势力的影响都因为它们的传播范围有限而明显打了折扣。
不过随着广播、电视和电影的诞生,这些外来势力影响大众思维情感乃至流行文化的能力呈几何倍数增长。借助强大的新技术,该影响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或者报纸等印刷媒介传播的狭小地理区域,而是能纵横千里、跨过州际线。现在,这种影响更是覆盖全国,远达国外。其传播范围之广已改变了流行文化初的内涵。
因为电子媒介能够覆盖越来越多的用户,商人将其视为销售商品和服务的渠道。他们还学会利用电子媒介直接去影响一个社会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信仰理念,进而促进销售,增加营业额。广告业在引导乃至操控顾客需求方面变得愈发老到。而且,这种影响,借助互联网的崛起,特别是借助电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已经得到快速扩张,其扩张程度之深,已经使孩子(也包括我们所有成年人)在每天起床睁眼的那一刻起,就不得不面对它的存在。
终的结果就是,反映大众所爱的原生态流行文化逐渐消解,由物质消费推动产生的人工合成文化得以凸现。正如一位评论者在我的博客下方留言的那样,当下的流行文化没有一样是原生态的,“绝大多数被称为流行文化的东西都是企业流水线上的产品……只为一个目的……将我们变成欲壑难填的买买买的人”。举个例子,我们并没有要求《美国偶像》《侠盗车手》或者脸书的出现。它们的诞生纯粹是为了赚钱,然后被市场标记为“生活必需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东西随后被大众接受,并成为我们当下所谓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这种合成文化不仅对社会整体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方式也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流行文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将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态度和信仰理念传达给孩子,进而帮助他们融入社会。这个过程旨在帮助孩子做好准备,成为对社会有用、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一分子。
但是,如果孩子在一个与社会实际情况严重脱节的合成文化中成长,他们就无法掌握日后在该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手段。而且,这种合成文化不具备孩子成长的营养,因为它本质上并不关心孩子。孩子需要的是关爱性的、可以给予他们安全可靠感的原生态流行文化,可人工合成文化和原生态文化之间的巨大反差往往让孩子不知所措。而孩子缺乏能力辨识原生态文化和合成制造文化的问题,则更让人忧上加忧。
合成文化还在逐渐扼杀真正的流行文化,剥夺它赖以生存繁荣的土壤。现在的家长,他们成长的年代完全由真正的流行文化主导,媒体和新科技在他们日常生活中还不常见,影响也有限(电视、广播、杂志、购物中心和广告尚未普及,当然更没有互联网)。相比之下,现在这一代孩子,除了当下的合成文化,只能通过他们的父母去了解周围的一切。更让人不安的是,如果合成文化继续左右社会形势,下下一代孩子就可能完全无法接触到真正的流行文化。在现在看来显然是人刻意为之的文化将会直接变成未来人眼中的流行文化。
以上提到的正是我们这一代父母在抚养孩子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我们的上一辈没有遭遇过的问题。这种合成文化与新技术的合流,已经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让人觉得如此陌生,和我们这一代曾经成长的世界完全不同。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帮助孩子在这个疯狂的新世界生存下来并茁壮成长,同时还要保留被我们忽视的原生态流行文化。

第二章 当下的科技

“你或许会惊讶地发现,我一个八年级的孩子,会在社交网络这个问题上与那谁和谁持完全相同的观点。我不喜欢社交网络,因为它损害了我在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我从未在社交网络上和别人真正聊得开心过。离开电脑,我就不得不去读书或翻阅《时代周刊》,但社交网络总能让我找到借口偷懒,几乎每次都这样。有时当我想就某个现实问题和其他人面对面讨论时,他们的眼睛却盯着屏幕,心思也不知道在哪里。即便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我左右’,我却感觉他们在‘千里之外’。网络世界中让人眼花缭乱的东西太多了,即使我们一直‘在线’,现实中却几乎和隐形人一般。”
——莉莉,?13岁
在你开始理解科技在孩子身上产生的影响,以及科技进步如何在将来影响他们之前,我们应首先回顾我们在漫长历史中如何走到今天,从而见证或许是历强大力量的崛起。我的经验总是告诉我,回顾往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在今天的位置,更重要的是,还能让我们明白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走向何处。
过去
那么,我们就来翻翻通信科技的历史。一提到通信技术,我们常会想到硅芯片和线路板组成的设备装置。但其实早在人类出现的时候,这项科技就已经诞生了,虽然在当时属于前沿科技,但现在看来却明显原始落后,设计简单。
通常认为现代智人出现在20万年前。随着口头语言的发明
(社交的种形式,这里或需提醒一下),人类可以和其他人面对面地交流,进而推动我们现在熟知的文明的诞生。当然,这种沟通局限在喊一嗓子的距离,但至少是个开始。在口头语言出现后,通信技术在接下来的约196?000年的时间内,实际上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
大约4?000年前,人类次发明了远距离通信手段,即烟幕信号。约2?500年前,鼓也诞生了。就这样,人类历史上次可以突破距离限制对外进行沟通。这一进步使不同的人能够联系在一起,允许不同的群体走向远方。但早期的进步毕竟非常有限,不能和现在相比。在接下来的约2?300年中,通信技术并未发生多少改变。
1752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发现了电的存在。1800年,亚历山德罗?伏特发明了化学电池。电的发现和电池的发明开启了新时代的大门,自此科技发展迅猛无比,翻天覆地。约在1835年,塞缪尔?莫尔斯发明了“莫尔斯”码,为随后科技发展的伟大时期拉开了序幕。虽然电报存在的时间相对较短,但带来的影响却一直留存至今。不妨这么想:电报是互联网的前身,是电子邮件的早期翻版。
1876年,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发明了电话(很多人都声称电话实际上是他们发明的),使人们能够实时长距离直接对话,就如同两个人身处同一间房子一样。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当然这里是修辞说法)。
电话发明之后,紧接着便出现了传真,为图像文字的即时传送扫清了道路。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次可以用比传统邮递(邮递员分发传递的“蜗牛传递”)快得多的方式传送各种文件。1979年部车载电话诞生,1983年部实际意义上的手持通信设备问世,标志着移动电话技术投入商业使用。移动电话技术随后快速发展,终进化成今天的样子:轻便,功能多样,普及广泛,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
1994年互联网开始面向公众开放(互联网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就已面世,不过当时仅限于军事和大学研究使用),这可能是通信科技史上仅有的同时也是伟大的一次跨越式发展,因为互联网能够即时传送包括语音、数据、文件、动态和静态画面在内的各种信息。在过去不到20年的时间内,互联网已经掀起了一股名副其实的科技浪潮:网站、电子邮件、短信息和层出不穷的软件——MySpace、脸书、YouTube、推特和Skype等。这股科技浪潮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工作和联系方式,其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远超我们的想象。
以上简短的历史回顾不是那么完整,对你来说可能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给我们提供了基本的视角,告诉我们科技是如何发展到今天这种程度,以及这种发展又是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观和人际交往方式的。或许还能让我们明白科技会如何从正反两面影响我们,以及我们在将来如何适应这种发展。
什么发生了变化?
那么所有通信技术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它们都逐渐使我们能够以更快、更便捷和更有效的途径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信息。每次科技进步改变我们生活的方式都具有显性和隐性、直接和间接、可预测性和突然性等双重特点。现代科技或许是当下强大的工具,影响力覆盖个人、信息、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方方面面。
但这种变化的核心还在于我们看待时间、距离和人际关系的方式。科技每次更新换代带来的变化,都包括时间和距离带给我们的体验的变化,以及影响我们的方式的变化。因为通信已经实现即时性,时间似乎也随之变得更充裕。因为我们现在能够和地球另一端的人进行沟通,距离好像也不再遥远。我们现在已不用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因为现在时间更充裕,距离在拉近,我们的人际关系也不再局限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我们可以不受限制地和来自各个国家的不同人群进行交流,建立联系。
我们对时间、距离和人际关系的预期已发生变化。这种预期上的变化回过头又借着科技改变我们的人际关系。在互联网、手机、短信息和推特出现之前,谁都知道除了亲自拜访或者使用固定电话,他人很难随时找到我们。这种分离的状态在当时是一种常态,我们对这种状态也没有什么不适,反而任何能使我们与他人沟通的手段都是意外之喜。
现在大家有一种期望,就是我们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在任何时间和任何人随时沟通交流。我们默认连接性是我们的属性,和外界紧密相连已经成为常态,也是我们的舒适区。像失去网络连接、没有手机信号或者只是将手机忘在家中这类偏离常态的情形会将我们带离舒适区,且研究表明这种偏离还会让我们感到失落、不安和紧张。
当下的科技
凯撒基金会在2009年曾对8—18岁的年轻人使用科技设备的情况做过一次调查,对于调查结果,我思前想后只能用“震惊”一词来形容。2009年的这次调查是对2005年同类调查的跟踪。调查人员在2005年发现,年轻人花在与学习无关的科技设备上的时间平均超过5.5个小时。当时调查人员预测,因为年轻人日常生活和学习已经很忙,他们花在科技设备上的时间不可能再增加。但这种预测在现在看来错得是多么离谱啊!
2009年的调查显示,相同年龄段的年轻人每天花在与学习无关的科技设备上的时间平均超过7.5个小时,较2005年增长了1/3还多,这才仅仅过去4年而已。就连研究人员自己也震惊于增长的速度之快。除了上学、做家庭作业、课外活动、社交、吃饭、睡觉和陪伴家人,一天留给年轻人的时间似乎就没剩多少。如果将年轻人“一心多用”的时间分开计算(比如说,某个年轻人一边看电视,一边在笔记本电脑上写论文,同时还在和其他人发短信聊天,整个过程持续20分钟。分开计算的话,这个年轻人花在科技设备上的时间需额外加上60分钟),那么他们花在科技设备上的总时间就会超过8个小时,这还不包括为了学习使用科技设备所花费的时间。
让我们来看看究竟是哪些科技设备占据年轻人如此多的时间——电视:4.29个小时;电脑:2.31个小时;视频游戏:1.13个小时;电影:0.25个小时。(这里倒有个“好”消息:年轻人每天还会花0.28个小时来阅读——阅读在年轻人中一息尚存啊!)至于花在电脑上的时间,社交网占据其中的25%,玩游戏占19%,观看视频占16%,即时信息占13%。此外,我还惊奇地发现,尽管现在已经是21世纪,笨重的大箱子(对,我说的就是电视)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调查显示,64%的家庭会在用餐期间看电视,45%的家庭在没人观看时也会让电视开着,多达71%的孩子在他们的卧室拥有一台电视。
其他研究还发现,12—17岁的孩子中有97%玩视频游戏。而且和人们通常想的不同的是,年轻人并不喜欢一个人玩视频游戏,约2/3的人会和家人朋友一起玩,超过1/4的会在网上和其他人玩。这儿有一组数据会让你大开眼界:截至21岁,年轻人玩视频游戏和网上游戏的时间平均高达1万个小时,这几乎与他们花费在初中和高中的时间持平。
调查同时表明,约1/4的青少年每天至少登录社交网站10次;他们中超过50%的人每天至少使用社交网络一次。此外,75%的人还拥有手机(2004年只有45%),发短信是青少年主要的沟通方式,其中女生每天会发送80条信息,男生30条。59%的女生每天发很多短信给朋友其实就是为了打声招呼,说声“你好”。有个女生曾在一天时间内发送超过2?000条短信。此外,83%的青少年喜欢拍照片,64%的青少年会通过社交网站和朋友分享这些照片。后,50%持有驾照的青少年承认他们曾一边开车一边收发信息。
科技产品对学习和成绩的影响非常大。31%的孩子说他们做家庭作业时大部分时间都会一心多用,另外1/4的孩子则说他们做作业时一心多用的时间占到25%。这足以说明一心多用会影响到学习(越来越多的证据也说明了这点,具体详见第七章)。此外,在轻度科技产品使用者中,66%的人反映他们的成绩优秀,相比之下,只有23%的人表示他们的成绩一般或不佳。在中度科技产品使用者中,反映成绩优秀的人数占总人数比例也基本相同(65%),但是反映成绩一般或不佳的人数比有显著提高(31%)。沉迷于科技产品的影响则更为明显,重度使用科技产品者中只有51%的人反映成绩优秀,而反映成绩一般或不佳的人数比却高达47%。
在今天,科技究竟侵蚀了孩子日常生活的多大空间?又占据了他们父母多少生活重心?网络安全公司AVG的研究发现,年轻的孩子更有可能掌握各种科技世界的技巧而不是生活技巧。比如说,在2—5岁的孩子中,58%会玩电脑游戏,相比之下,只有43%会骑自行车。同样年龄段的孩子,10%知道怎么使用智能手机,但会系鞋带的却只有9%。这里还有一个吓人的调查结果:会打开网页的年幼孩子比会游泳的孩子要多。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脱节
在当前的科技浪潮中,有一件事情非常清楚,就是父母和孩子在如何看待科技的问题上分歧很大。一项研究表明,父母担忧孩子与社会脱节、网络成瘾、缺乏运动、上传和浏览色情内容等问题的可能性(72%—88%)较孩子(17%—35%)高2—3倍。类似的差异还体现在对社交网络是否影响孩子做家庭作业、陪伴家人、户外锻炼、现实交友和做家务等线下活动的看法上,认为有影响的父母达到12%—34%,持相同观点的孩子则只有8%—16%。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另一差异体现在对网上性骚扰者的警惕程度。相较于孩子,父母警惕网上性骚扰者的可能性要高2.5倍(只有不到10%的孩子报告过他们曾在网上遭遇过“令人不适”的涉性话题)。
尽管如此,父母在孩子使用科技的问题上仍存在自以为是和认识不足的情况,他们对上述情况的关注和对这些关注的回应也存在差异。调查发现,只有超过1/3的父母了解过孩子使用的社交网络;43%的父母不清楚他们的孩子每周上网的频率,而且他们严重低估了孩子上网的实际时长。
同时,父母监管孩子上网的时间也稳步下降,从孩子十一二岁时的不足30%降至孩子十七八岁时的仅仅13%。监管时间的下降和实际要求相悖,因为年龄越大的孩子越有可能将科技用在邪门歪道上。
研究人员还就父母是否已经约法三章,以对孩子使用各种科技产品进行管理的问题咨询过孩子。对于绝大多数的科技产品,回答“没有”的孩子占大部分;电视,68%;电脑,60%;
视频游戏,66%;音乐,85%。这里还要强调另一组差异,在父母是否对孩子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平台设置限制的问题上,46%的父母给出肯定回答,但只有36%的孩子确认他们的父母设置了限制。那么,我们应该相信哪一方呢?其实不管相信哪一方,46%和36%的数据都显得太低了,特别在如此多的父母已经对科技使用过度有相当警觉性的情况下。研究同时表明,父母未采取足够有效的措施应对以上问题是由于以下几点:一是50%的孩子房间里放置了电脑;二是55%的父母相信社交网络只是一场短暂的时尚风潮;三是,也是重要的一点,就是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使用科技的情况缺乏监管或没有做出任何限制。
耽误掉的机会
我需要指出的另一点就是,当孩子沉浸在各种科技手段中时,不管是看电视、看电影、使用社交网络平台还是玩网络游戏,他们都要承担相应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经济学概念,但在本书中,机会成本可以代指以下概念:当孩子将本该花在某领域的时间花在了另一领域(这里指的就是科技),由此导致在该领域没有获得该有的回报,这种失去的回报就是机会成本。
孩子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科技上导致两种成本:,孩子使用科技过度或不恰当给自己造成心理、情感、智力、生理、神经和社交等方面的伤害;第二,孩子因为将本该花在其他更健康的活动上的时间花在了科技上,由此错过了这些健康活动可以带来的潜在收益。
意外后果定律
我们需要记住,科技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手段。那么这里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提高孩子的生活品质,帮助他们全面发展,这就是借助科技应该实现的理想目的。但坦白地讲,当下的科技是在朝这个方向发展吗?我在本书中列举的事实证据表明并非如此。因此,作为父母,我们更有责任确保孩子能够很好地理解他们正在使用的科技,让他们可以在充分利用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降低科技可能造成的机会成本。
在科技生活中,意外后果定律随处可见。互联网、手机、短信、脸书和Twitter带来的影响莫不如此。洋葱新闻上有条关于杰克?多尔西发明Twitter网的讽刺段子:“我发明Twitter,
本来是打算给那些空虚自大的自恋者使用的,让他们分享些平庸至极的无脑观点,和一帮苦大仇深的读者一起自怨自艾。但伊朗人竟然将Twitter用在其他地方,像组织政治运动、告知外界伊朗政府的压迫行为等,听说这些我简直不敢相信,Twitter网的本意是如此美丽、单纯、与世无争,他们怎能就这样毁了它。”
虽然以上的段子完全是句玩笑话,是网友编造出来的,但谁又曾预料到Twitter能够在一些国家(如伊朗)的总统选举和自由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呢?而且,谁又曾想到手机会沦为高科技式的欺凌手段,或者,边开车边收发短信的驾驶行为会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比正常情况下高20多倍?不过,在当前的科技发展形势下去预言科技会给孩子造成什么影响还为时尚早。当然也不可能提前知道各种新科技造成的所有意外后果,但是减少意外后果的发生可以使新科技的积极影响更好地造福社会,使负面影响更容易被控制、变得不是那么具有破坏性。
是的,让我们继续推动科技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利用科技发展带来的种种便利。但是这个发展的过程应该由我们主导,而不是科技自己。本末倒置会让我们踏上意外后果定律的坎坷之路,而不是自己原本想要走的路。
警示教材
我在前文列举的一系列数据应当让你感到心惊肉跳。这些数据明白地告诉我们,年轻人花在科技上的时间多到让人震惊,却没有直接展示科技如何从正反两面影响年轻人,也没有充分表达出人与科技交互过程中发生在人身上的故事。不过,《纽约时报》2010年刊发的一篇文章赋予了这些数据一些“人味”,重点讲述了年轻人使用科技及科技如何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家庭和未来的故事。出于对人物隐私的尊重,我在这里不会指名道姓(虽然这些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难以置信地允许《纽约时报》在文章中这么做)。
在科技的摇篮和温床——硅谷,有这么一所学校,它坐落在硅谷中心地带,为了照顾晚上熬夜到很晚的学生,将每天的上学时间往后延迟了1个小时,而原因竟然是学生上网时间太长,影响了学校作业和身体健康。
还有一个高中生,对影片摄制充满热情,但他在相关技术上花费了太多时间和精力,导致现在的生活和未来的目标都受到拖累。比如说,他为了制作视频会经常性忽视学校作业;每周会玩10个小时的视频游戏,并在凌晨更新脸书主页状态。他沉迷科技的后果就是成绩糟糕、进入理想院校追求影片摄制的梦想堪忧。
另外一个例子更让人瞠目结舌。一个14岁的女孩一个月发送的短信多达2.7万条。是的,你没有看错:2.7万条。我算了一下,还是觉得不可思议。假设这个女孩一天有18个小时不睡觉(这也就表明她睡眠时间不足),那么她每小时发送的短信量达50条,几乎就是1分钟1条短信。不过女孩说她通常和好几个人同时短信聊天(这也是能解释得通的办法)。即便如此,她又怎么有时间去做其他诸如吃饭、学习或者和人面对面聊天这些事情呢?天啊,我真希望她的父母可以制订一个全面无死角的计划约束她的短信聊天。
另外一个男孩周一到周五每天玩6个小时的视频游戏,在周末玩的时间更长。让我们再来算一次。减去他玩游戏的6个小时,再假设他花在学校的时间为8个小时(包括交通、课间活动时间),晚上睡觉需要8个小时,那么每天留给他学习、吃饭、参加课外活动及和别人实际打交道的时间就只剩下2个小时。
读了上面的故事,你觉得缺了什么部分吗?或者说,你觉得缺了什么角色吗?如果你的答案是“父母”,那你就答到了点子上。这些孩子的父母到底都在忙什么?很明显,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失职的,对孩子沉迷于科技造成的显而易见的伤害毫无关注。
根据《纽约时报》的文章分析,父母似乎又分为好几种。种是整天忙于工作的父母,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监督和控制孩子使用科技。研究表明,这类父母的工资水平往往较低,他们的孩子使用科技产品实际上会影响学习成绩,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以为的那样,孩子拥有一台电脑有助于学习。
其他一些父母则似乎不太认同《纽约时报》的观点。一位父亲就认为,孩子如果不熟悉科技就会落后他人——虽然他儿子的成绩已经下滑,孩子也承认已经好几年没有动身锻炼了。
还有一些父母则是纯粹的“卢德派分子”(强烈反对提高机械化和自动化的人)。他们似乎缺乏能力或者不愿意去理解孩子生活的这个彼此相连的世界。他们曾说过,他们的确是不太了解科技产品,也就没法监督孩子使用科技产品的习惯。考虑到可能产生的后果,我需要指出,无知不能成为忽视孩子健康成长的借口。
后一种属于妥协型父母,他们的孩子养成滥用科技产品的坏习惯实际上由他们一手造成。举个例子,我在前文中提到的热衷于影片摄制的年轻男孩,他的父母为了给他追求梦想创造条件,购买了一台价值2?000美元的顶配电脑。这种父母还属于自欺欺人型。比如,男孩的母亲就解释说,她的儿子确实在努力做家庭作业,希望借此说服自己给孩子买电脑的决定没有问题。实际上,男孩的成绩在一开始确实有所提高,但主要是因为他选择的课程负担较轻,避开了高级课程。他的成绩随后一滑再滑,因为他不再关心学校作业,或许你可以猜得到,他把大把时间花在了崭新的电脑上,而不是学习上。
《纽约时报》采访的几个学生都承认,他们对科技产品的使用已经失控了,他们也没法控制自己。事实上,他们希望父母能够介入进来管管他们,但他们的父母仍一如既往地毫无作为。
那么谁应该承担责任呢?我不能责备孩子,他们还没有到可以做出理性决定的年龄。他们只是在这个自己出生的世界中慢慢长大。那还有谁?当然是他们的父母,一群已经忘记自己为人父母角色的人。这群父母没有让孩子明白他们的期望,任由孩子“为所欲为”,对科技造成的影响缺乏梳理,终使孩子的身心健康陷入不利的境况。父母的工作就是为孩子的言行举止划定界限,这是非常简单明了的事情。我很惊讶地看到那么多的父母是如此爱他们的孩子,真心实意地想为孩子创造好的条件,但在使用科技产品的问题上却毫无作为。
不过,你如果正在阅读本书,那就不属于以上毫无作为的这类父母了。因为你会认识到孩子滥用、沉迷科技产品可能带来的风险,明白有必要主动对孩子使用科技产品的情况进行规划、指导和约束。在这里我要对你说一句:“做得很好!”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