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审美原理:感性世界的理性基础

書城自編碼: 369683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杜伟
國際書號(ISBN): 9787568075855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3.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美索不达米亚神话
《 美索不达米亚神话 》

售價:HK$ 83.8
别害怕吵架:教孩子在冲突中学会正向沟通
《 别害怕吵架:教孩子在冲突中学会正向沟通 》

售價:HK$ 58.8
这个甜甜圈不能卖:奇思妙想爆笑绘本(全2册)
《 这个甜甜圈不能卖:奇思妙想爆笑绘本(全2册) 》

售價:HK$ 95.8
生活中的民法典实用全书:应知应懂的法律常识
《 生活中的民法典实用全书:应知应懂的法律常识 》

售價:HK$ 106.8
饲渊
《 饲渊 》

售價:HK$ 47.8
现金为王:把利润留下来,把成本降下去
《 现金为王:把利润留下来,把成本降下去 》

售價:HK$ 82.8
经纬度丛书·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流亡者的悲情、绝望与抗争
《 经纬度丛书·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流亡者的悲情、绝望与抗争 》

售價:HK$ 105.6
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们
《 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们 》

售價:HK$ 105.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2.6
《 《斐多:柏拉图对话录(杨绛先生百岁寿辰特别纪念版?中英双语)》 》
+

HK$ 104.1
《 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大纲。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胡适畅销数百万册的经典。指引人生,充满洞见,了解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必读。季羡林、李慎之、陈来推荐) 》
+

HK$ 98.8
《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
+

HK$ 105.3
《 柏拉图对话集 》
+

HK$ 95.7
《 文明的滴定(商务印书馆汉译名著权威译本,精装典藏版) 》
+

HK$ 110.0
《 人的堕落与科学的基础(科学史译丛) 》
編輯推薦:
本书通过量化模型最终回答了什么是审美,什么是美,什么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本质,什么是美的基本形态以及它们的产生机制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开辟了美学研究的新领域。
內容簡介:
本书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西方主要美学思想发展轨迹进行了解读,同时提出了美学之中关于审美判断的量化理论和数学模型,为统一不同美学思想表现出的丰富多彩感性世界搭建起了共同的理性平台。在此基础之上,通过量化模型最终回答了什么是审美,什么是美,什么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本质,什么是美的基本形态以及它们的产生机制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开辟了美学研究的新领域。本书对美学基础理论、美学思想评论和美学史研究都可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对美学爱好者,对任何与艺术、文学、设计、工美等领域相关的从业者及学生也能够起到开阔思路和辅助工具的作用。
關於作者:
加拿大McGill大学建筑学硕士,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在国内外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艺术创作和教学35年,从事美学理论和西方美学史研究15年。
目錄
章 审美判断及审美三要素/001
Chapter One Aesthetic Judgment and Three Elements in Aesthetic Judgment

节 审美判断/002
一、与概念无关的感性认知
二、具有主客观双重性的认知判断
三、无目的、合目的性认知判断
四、具有必然结果的认知判断

第二节 审美判断的表达及审美三要素/008
一、审美判断函数关系的表达
二、审美客体
三、审美主体
四、美

第三节 审美观念的基本类型/013
一、客观派
二、主观派
三、主客观综合派

第二章 西方主要美学思想及审美观念/019
Chapter Two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Western Aesthetics and Aesthetic Judgment

节 古希腊主要美学思想/021
一、泰勒斯
二、毕达哥拉斯
三、永恒的变化
四、苏格拉底
五、柏拉图
六、亚里士多德



第二节 希腊化时期、罗马帝国的主要美学思潮/021
一、审美和艺术成就
二、主要哲学流派及美学思潮

第三节 中世纪神学、经院哲学美学思想/056
一、教父哲学、圣奥古斯丁
二、经院哲学、圣托马斯
三、罗曼式、哥特艺术及世俗审美观念

第四节 文艺复兴美学思想/066
一、重视客观表达和技巧创新
二、注重主观感受和客观标准的统一

第五节 巴洛克、唯理论、经验主义美学思想/ 073
一、巴洛克
二、唯理论和新古典主义
三、经验主义

第六节 启蒙运动中的美学思想/ 090
一、伏尔泰
二、卢梭
三、狄德罗

第七节 美学学科的建立/098
一、鲍赫斯、杜博斯
二、莱布尼兹、沃尔夫
三、鲍姆嘉通、梅迩
四、曼德松
五、温克尔曼、莱辛

第八节 康德哲学及其美学思想/ 115
一、批判哲学体系
二、批判美学
三、反思判断
四、纯粹美
五、依存美
六、崇高
七、美的理想

第九节 浪漫主义及其美学思想/ 130
一、主观性
二、民间文艺和传奇故事
三、回归自然

第十节 黑格尔哲学及其美学思想/ 140
一、逻辑学
二、辩证法和精神
三、精神现象学
四、美学思想
五、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的特征
六、美的客观属性
七、艺术美的特征
八、艺术发展历史阶段
九、艺术的门类

第十一节 存在主义及其主要美学思想/ 161
一、祁克果
二、叔本华
三、尼采
四、海德格尔

第十二节 结构主义及其美学思想/ 209
一、结构主义语言学
二、形式主义思潮
三、列维-斯特劳斯
四、结构主义美学思想

第十三节 解构主义及其美学思想/ 222
一、结构的无序性和符号的“延异”
二、反逻各斯中心主义
三、美学思想


第三章 感性世界的理性基础/235
Chapter Three The Rational Foundation of Sensory World

节 物质世界的统一度量/236
一、对物质世界感性特征的认知
二、对物质世界本质的理性思考
三、参照体系、自然规律的数学模型
四、宏观世界物质的普遍特征属性:质量
五、微观世界物质的普遍特征属性:波粒二象性

第二节 信息的度量/ 256
一、信息的度量与不确定性
二、信息与冗余度

第三节 虚拟现实、虚拟质量和虚拟微观世界的特征属性/ 263
一、两种参照体系:现实物质世界与精神虚拟现实
二、虚拟现实的本质及其度量:信息量

第四节 形式与内容的二象性/ 268

第五节 审美与艺术价值判断的二象性/ 276

第六节 审美原理/ 284
一、感受能力与感染能力相互作用的度量
二、审美距离
三、审美判断的数学模型

第四章 感染能力的本质及其量化法则/295
Chapter Four The Essence of Aesthetic Expressibility and the Principle of its Measurement

节 构成法则/ 296
一、变化
二、统一
三、平衡
四、比例
五、尺度
六、节奏、韵律
七、层次
八、和谐
九、呼应
十、肌理

第二节 形式要素构成与内容要素构成/ 309

第三节 形式要素构成的本质:对比的维度/ 312

第四节 形式要素的极限对比/ 314
一、黄金比例,一种和谐前提条件下的极限对比
二、优美的曲线、完美的圆,事物形式要素的极限对比
三、互补原理,不同事物之间的极限对比

第五节 形式要素感染能力的度量/ 324

第五章 感受能力的本质及其量化法则/329
Chapter Five The Essence of Aesthetic Sensitivity and the Principle of its Measurement

节 理性认知能力的度量/ 330

第二节 一般感受能力的度量/ 336

第三节 特殊感受能力的度量/ 346
一、形式的变化
二、形式的对称平衡
三、形式的比例
四、形式的尺度
五、形式的节奏
六、形式的层次
七、形式的呼应
八、形式的和谐
九、形式的肌理

第四节 感受能力的离差计量/ 360

第五节 感受能力的可塑性/ 362

第六章 审美的基本形态/367
Chapter Six The Basic Forms of Aesthetic Judgement

节 不同审美形态的表述/ 368

第二节 审美形态的划分方式/ 369

第三节 审美判断的五种形态/ 371
一、优美
二、崇高
三、悲
四、喜
五、丑

第四节 审美形态产生机制的启示/ 379

第七章 结语/387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

节 美学、审美和艺术价值判断/ 388
第二节 中西美学思想的比较/ 394
第三节 审美判断中的评价和比较/ 406
第四节 审美原理在美学教育中的应用/ 409
第五节 审美与艺术价值判断二象性原理的实践运用/ 412
第六节 审美原理的启示/ 416
內容試閱
任何美学思想都会涉及美的本质。美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问题越简单,往往越是触及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越是难于简单回答。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哲学流派、不同美学理论对美本质的解读见仁见智、分歧明显,许多观点甚至是相互对立的。本书不是对现有不同美学理论的深度挖掘和精细加工,而是以全新的视角审视美学学科,用理性世界的已知基本原理对“美”和“审美”问题进行科学的统一论证和解说。
作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审美活动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因此,与美本质相关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哲学家、思想家的关注焦点之一。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坚信,“美”是事物自身的一种客观属性,并明确将这种属性归结为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和谐与比例关系”。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认为美不仅与客观事物本身相关,而且还与人的道德理念相连。他明确提出“美是善”,将“美”与人和社会的道德观念连接起来。
德国思想家、美学之父鲍姆嘉通(Alexander Baumgarten)将“美”定义为“完善的感性认知”,认为它是人对事物属性的一种认知 , 同时与事物的客观属性和人的主观感性认识相关。
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认为事物的本质属于“物自体”范畴,是不可知的,因此他只是在审美鉴赏和体验过程中,从形式逻辑的质、量、关系和模态四个方面分析审美现象,并对审美判断的特征和性质进行了界定和表述。他指出审美属于“一种没有任何功利计较”的趣味判断,是主观的个人行为,同时还指出审美判的断结果又具有客观的“普遍性”,可以代表人类整体的审美感受。他的观点明确地将纯粹的审美活动界定在了人的感性认知层面。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G.W.F.Hegel)关注的是他提出的“精神”在人类艺术创作领域的体现。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也就是感性艺术活动中表现出的“精神”。与康德美学思想相反,黑格尔实际上将“美”的本质定格在了具有功利目的的理性认知层面。俄国思想家、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Nikolay Chernyshevsky)在《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中提出“美是生活”的观点。他相信,凡是能够显示出我们理解的生活或是使我们想起生活的就是美的。这实际上同样将“美”看作是对事物的一种理性认知结果。
作为表现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Benedetto Croce)认为“美”是属于心灵的一种力量,是对人主体情感的“成功表现”,属于纯粹主观的精神直觉现象。上述关于美本质论断的例证具有一个共同特征,这就是互不相同。在特定背景下,对美本质的个别认知展现出的是美学思想的具体内容和发展历史过程。作为不同文化、不同历史环境中的产物,这些论断大都是对“美”在特定条件之下表征现象的表达。世事多变,永无常态。
随着文化和历史环境的改变,表征层面作为具体时代和空间条件下的产物必定是偶然和不稳定的,只能被看作“美”的某类特殊状态,并非是对美本质和美学原理明晰、普遍有效的表达,因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出美的本质和审美过程的普遍规律。这就使某个人的美学观点在另外一些人看来或许是一种不实或谬误;这也使我们对美学问题的阐述总是显得非常繁杂,缺乏共同的理性基础,造成许多读者在通读美学书籍之后,还是难于抓住要领。
从认知过程来看,对美本质产生分歧的原因主要出自两个方面。首先,审美活动与各种不同类型的事物相关,例如,对自然事物、艺术作品和工艺制品的审美涉及到对不同事物的认知;即使在同类事物中,“美”也具有不同的形态,比如山水风景既可以呈现出一种优美形态,又可以给人带来威严、崇高的感受。事物的这种不同外在丰富形态极易掩盖美的本质,使我们对“美”是否具有普遍的本质产生怀疑。
其次,对美的认知是透过人的感知和思维媒介完成的;人具有不同的世界观和文化背景,所处的时代环境也各自不同,这些差异会非常自然地使我们对“美”的认知产生异样的观念。例如,在多种社会因素作用下,二十世纪以来的文化和艺术呈现出政治化、道德化和化等趋势;这些趋势似乎有意割裂“美”与愉悦之间的联系,而且倾向于对“愉悦”情感的否定,甚至认为给人愉悦感受的艺术是道德、政治或认知心理层面上的堕落。所有这些认识过程中不同因素的叠加作用,一定会造成对美本质不同的认知结果。
还有一个长久以来被忽视的、对美本质认识带来分歧的重要因素,这就是我们在探讨和表述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工具。美学被普遍认为是一门关于感性世界的学科,因为它的研究对象只能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并终以感性的情感体验加以认知。针对这一学科,现有研究虽然采用的是理性分析、综合归纳等科学方法,但使用的表达工具终还只能完全落实在感性的文字语言之上。感性对象本身意味着不确定性;用感性语言工具描述感性对象,就构成了一个双重的感性过程。这种双重感性过程在理论研究中可能会成倍地扩大原有的分歧 , 使我们终难于聚焦目光,无法清晰地察看到美的本质。
美学成为独立学科的过程发展缓慢,一个根本问题在于人类一直难于对美本质做出统一的认识总结。在公元前六世纪开始的希腊美学思想萌芽初期,“美”基本被当作事物自身具有的一种客观属性;在中世纪,宗教神学将“美”发展成为一种理念,使之成了上帝的象征之一;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经验主义哲学将审美与人的感觉紧密联系起来,认为审美是一种纯粹的感性心理过程,无法用精准的逻辑知识加以表述。
直到十八世纪之前,对“美”和审美活动的认知都被排斥在独立理性知识体系之外,只能在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和宗教等学科或知识范围之内展开进行。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对“美”和审美本质认知的艰辛。进入十八世纪以后,鲍姆嘉通秉承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思想传统,通过总结前人的思想成果,对美学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进行了明确的划分。他把审美活动与自然科学、伦理学等认知活动区分开来,将其归纳为“感性学”,在人类知识领域之中为美学找到了一个立身之处,为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了基础。他在 1750 年出版了《美学》一书,标志着美学学科的正式建立。
鲍姆嘉通用来表述“美学”一词的 Aesthetics 源自希腊文,有感觉和感性认识之意,所以“美学”的本意就是关于感性认知的学科,与狭义的“漂亮”之意无直接联系。鲍姆嘉通对美学研究和发展的贡献在于他把审美这种看似模糊、混乱、仅与心灵感性能力相关的本能纳入到了系统理性知识的范围,解决了美学研究被长期排斥在独立知识体系之外的难题。之后形成的德国古典哲学开始对审美机制以及审美活动中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美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界定和认识。但是,问题依然存在,这就是作为感性世界的审美活动背后是否具有真实可靠的统一理性基础?如果答案是否定的,美学就不能够被提升到理性知识体系的地位,也就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如果审美活动背后存在着统一的理性基础,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摆脱美学研究中存在的根本问题,用普遍通用的理性数学语言对其本质加以清晰和统一的表述?
上述两个问题的实质涉及到认识论的两个重要方面。个问题反映的是唯名论(Nominalism)与实在论(Realism)关于事物本体属性之争。唯名论认为世界是由具体事物及其现象所构成的,不同具体事物之间不存在真实、可靠的共同属性,也就是没有“共相”。唯名论认为所谓事物的共同属性要么是错觉,要么是人的一种假设或虚构概念,因此我们的所有知识都要从对具体事物的认知开始。相反,实在论确信世界存在着相互关联的同类事物,同类事物之中具有统一的属性,可以被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这些统一的规律既可以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也可以作为一种先验的理念独立存在于事物之外。
可以说,现有美学理论对“美”的定义大多是建立在具体时间和空间条件之下的,并没能表达出“美”的普遍规律和统一属性,其实质是唯名论的反映。唯名论虽然在文艺复兴和近代科学发展初期起到过极为关键的正面促进作用,但是,实在论对事物统一规律的追索是人类科学活动能够持续深入发展的思想动力。现代物理学大统一理论对宇宙终极本质的探索、推测和验证过程正是建立在实在论认识基础之上的。
第二个问题反映的是认识论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存在着同类事物,它们之间的统一属性,也就是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如何能被正确认知和表述?这一问题也正是这本审美原理思想创新的出发原点。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对人类认知过程与语言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开启了当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他宣称人类社会面临的哲学问题和观点分歧都是由我们运用的自然、感性语言造成的。他认为人类感性语言作为一种理性认知工具,其效能是有限的,并不能够清楚、完整地表达和解决所有问题。维根斯坦对美本质命题本身进行过根本的否定,因为他认为“美”是一个多意、不具有客观标准的概念,超出了语言逻辑的表达界限。维特根斯坦将人类语言看作是对事实的一种画像,只能有限地反映事实;他主张,当我们能用语言说清问题时,就要明确表述;对于不可言说的,就要保持沉默。
维特根斯坦强调的正是感性语言工具在逻辑思考和研究中的局限性。实际上只有在特定语境下,感性语言的词汇和概念才能被正确使用和理解,才有可能发挥出正确交流和概念传递的效能。这就是说,当我们谈论美的本质时,必须将其置于特殊语境下,否则就会在概念的内涵或外延上出现偏差。比如,当谈论东方艺术之美时,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中国艺术之美,也可以理解为印度艺术之美;“东方”是一个大的概念,还可以具体分为东亚艺术和西亚艺术;但是东亚还包含几个不同国家,或许需要更加详细地划分才能保证概念和逻辑的准确无误。这样看来,仅仅依靠感性语言要发展出一种不受文化和时代影响、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并用其解释美的本质似乎是不可能的。
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根本的挑战:作为与人文、社会学科相关的美学研究能否避免时空和感性语言的局限性,通过全新视角和理性语言工具的运用,对“美”进行统一、严密和彻底的本质表达?
本书的目的不是提出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对美本质认知的另外一种观点,而是要建立一种不受时空界定的普遍表述概念,使我们可以利用清晰、理性的数学语言揭示审美的统一理性基础。建立这种真正理性化的审美原理,不是为了颠覆某种美学思想,而是要摆脱现有美学理论的晦色难懂和相互矛盾,为所有不同美学思想和理论、审美现象和审美形态提供一个统一、坚实的基础原理。更为重要的是,运用这样的审美原理,我们就可以从形式和方法上,把美学这一有关感性认识的学科正真统一到理性知识范围之内,从而对“美”及其相关要素进行定量的研究和判断,并运用在与审美相关的所有活动之中,例如各种艺术创作活动、建筑设计、城市和园林景观设计、工业设计等领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研究和论述中主要采用了下面一些方法。首先,以康德美学思想为出发点,对审美过程加以分析,提出“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美”三个审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美”的基本概念,对审美过程给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性表述。之后,以审美三要素和审美机制为主线,简要回顾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对审美观念与审美三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演变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在上述基础之上,对审美客体、审美主体所具有的物理特征属性进行分析,将审美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用数学语言归纳为审美原理,并以审美原理为基础对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进行定量的剖析。后,使用审美原理对不同审美形态和一些审美现象进行统一的解说,并对它们的演化发展方式给出一定的推论。关于研究方法,还有一点需要加以明确说明,这就是“美”与“艺术价值”、“审美”与“艺术价值判断”之间的关系。“审美”与“艺术价值判断”是美学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虽然,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分属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审美”和“艺术价值判断”与来自人类心理感受的意识相关,它们的存在同时依赖于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对事物的认识结果;但是,两者之间在三个层面展现出明显的差别。首先,“美”之意念与“艺术价值”作品表达的行为或思想的覆盖范围不同。“美”之意念可以触及到所有领域,从人的精神世界、自然事物到人工和机器制品之中;所谓美无处不在,指的就是我们可以在所有领域进行审美活动,获得审美感受。“艺术价值”是艺术作品的价值,只涉及到人造或机器制品。也就是说“艺术价值”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一种产物,“美”则是一种可以涵盖到所有领域的感受结果。
大自然中存在着许多可以使人感受到“美”的事物,但它们不是艺术作品,并不具有“艺术价值”;许多现代艺术作品在古典主义信徒的眼中与“美”毫不相关。其次,从人的认知特征来看,“美”与“艺术价值”分别与人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相关联,是两种不同认知形态的作用结果。人对“美”的感受无需借助理性知识和理性认知能力,需要付诸的是动物原始的直观感受(intuitive cognition)能力;对艺术的创造、价值判断和体验则必须调动人的理性认知能力,需要注入的是对文化、历史、集体意识、乃至生态观念、科技、法律、道德、政治等人类各种文明成果的理性解读。“审美”忠实于直观感受,“艺术价值判断”需要追随理性的思考。后,“审美”与“艺术价值判断”的对象不同。由于“审美”仅仅涉及人的直观感受能力,它在本质上就不能够与“内容”发生联系,只能是以纯粹“形式”为感知对象。“艺术价值判断”运用的是人的理性认知能力;理性认知的根本特征是概念的加工和制造,通过生成概念,将所有认知对象都转化为某种内容。因此,“审美”的对象是事物的“形式”,“艺术价值判断”的对象是事物的“内容”。
除了时空环境、感性语言的影响和限制之外,美学理论以及审美、艺术评论中的许多分歧还源自“美”与“艺术价值”、“审美”与“艺术价值判断”基本概念的混淆。以德国古典美学为例,康德美学着重研究审美判断,将“美”界定在感性认知范围之内,指出了“审美”是无功利计较的趣味判断,为其给出了相当精准的定义。在对美的形态作具体区分时,康德指出了“依存美”涉及到审美对象的功利内容,与“审美判断”概念之间存在着矛盾。这表明“依存美”与“美”的本质并不相同,它实质上是一种“艺术价值”,仅用定语“依存”加以区分是概念上的错误。之后的黑格尔走上了与康德相反的方向,他将人的感性认知能力彻底纳入到了“精神”发展过程之中,把艺术看作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环节,将美学界定在艺术哲学这一人类理性发展的范畴内,也就是对艺术本质、艺术演变、艺术类型划分的分析和研究之中;这与康德美学思想专注于感性审美判断形成了对立。如果我们将黑格尔所说的艺术之美同样改为“艺术价值”,康德美学与黑格尔美学之间的矛盾将会自动消解,两种不同的美学思想也将能够成为德国古典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审美哲学和艺术哲学。
用正确的方法明确区分“美”与“艺术价值”两个基本概念,揭示长久以来的概念谬误,纠正与“审美”、“艺术价值判断”相关活动中存在的混乱现象是本书提出的美学原理的重要环节之一。为确保概念的准确和逻辑的统一,我们将美学原理明确划分为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分别是审美原理(The Principle of Aesthetic Judgment)和艺术原理或艺术价值判断原理(The Principle of Artistic Judgment)。审美原理探讨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美三个要素直接相关的问题,其核心是审美判断,终给出的是对审美感性认知的度量方法。艺术原理探讨的是与艺术价值创造和欣赏相关的问题,其核心是艺术价值判断,终需要解答的是对艺术发展方向的理性认知和对艺术价值的度量问题。
作为美学原理的部分,审美原理在论述、探讨过程中尽量避免过多涉及与艺术原理相关的内容,比如艺术发展的特点、艺术的社会功效、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等等,以避免干扰,确保我们能够从本质上观察、突显出审美原理机制。与艺术原理相关的内容将会在后续的艺术原理一书中加以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审美是人类早的认知活动之一。人类与审美相关的活动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历史。没有争议的早象形艺术作品是在德国出土的,它们是维纳斯(Venus of Hohle Fels,wikipedia.org)和狮人雕像。这两个雕像的制作时间据信是在公元前四万年左右。在西班牙和法国洞穴中发现的岩壁动物绘画,历史长的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万年以上。人类对自然事物的审美活动无从考证,但一定发生在这些艺术创造活动之前。
对审美和艺术活动起源的原因有不同的解释理论,比较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有五种,它们是模仿说、生物本能说、游戏说、巫术说和劳动起源说。这些学说同时存在的事实本身表明了审美和艺术活动的特征在发展初期是多样的和复杂的。审美和艺术活动在它们发生的初期是彼此不分的,还是在一开始就是自成一体的?当我们在本书后阐明审美原理,彻底了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本质区别之后就会得到正确的答案。需要指出的是,原始社会并不一定有现代意义的纯粹艺术创作活动;艺术活动或许是原始社会人类进行上述各种活动的附属产物之一。
审美活动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活动之一。在鲍姆嘉通初步确立美学学科的概念之后,康德、黑格尔分别从认识论和艺术哲学的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开拓和完善,应该说建立起了美学学科研究分类的基本模式。在康德看来,审美活动是人类认知判断类型的一种,其本质与人的认知能力和机制密切相关。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部著作中,对人类全部认知活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概括,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通往的大门,奠定了西方近代哲学的理论规范,也揭示出了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