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丹对话:文化遗产研究

書城自編碼: 370415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文化研究
作者: 张喜华、[丹]因戈尔夫·蒂森、郑承军
國際書號(ISBN): 9787552036671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22.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共享现实: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类
《 共享现实: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类 》

售價:HK$ 153.6
女佣异闻:乙一出道25周年纪念短篇集
《 女佣异闻:乙一出道25周年纪念短篇集 》

售價:HK$ 59.9
生活观察图鉴 中国常见鸟类观察图鉴
《 生活观察图鉴 中国常见鸟类观察图鉴 》

售價:HK$ 179.8
父亲身份:探寻血缘之谜
《 父亲身份:探寻血缘之谜 》

售價:HK$ 105.6
悠游人间 赛博朋克少女插画绘制教程
《 悠游人间 赛博朋克少女插画绘制教程 》

售價:HK$ 119.8
“李晓鹏说中华史”系列(全二册)
《 “李晓鹏说中华史”系列(全二册) 》

售價:HK$ 175.2
绿色剧变:能源大革命与世界新秩序
《 绿色剧变:能源大革命与世界新秩序 》

售價:HK$ 82.8
你的韧性超乎你的想象
《 你的韧性超乎你的想象 》

售價:HK$ 71.8

 

編輯推薦:
文化遗产是中丹文化交流的长青主题。中丹学者围绕文化遗产主题,阐述中丹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的身份建构意义以及文化遗产在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中的意义。
內容簡介:
本书主要聚焦于中国文化遗产的调查和研究,旨在通过对话的形式,互相交流、互相借鉴。文化遗产是文化交流的长青主题,本书涉及的中国文化遗产有龙门石窟、少林功夫、清代泥塑、长白山剪纸、龙泉青瓷,乃至京剧、彩灯、美食、马王堆古墓等。基本每一篇论文就是一个案例,讲述了这些文化遗产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展示独特的魅力。通过学者们深入阐述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的身份建构意义以及文化遗产在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中的意义,促进文化对话和传播。
關於作者:
张喜华,女,1969年11月出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教授,文学博士, 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国家公派留学归国人员,教育部丹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高校大学英语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北京市大学英语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翻译协会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委员、2018年第十四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目錄
前言
我国文化复兴与传播中的文化遗产 张喜华
老陶工与他的制陶作坊——正在中国与丹麦濒临绝迹的史前遗产? 因戈尔夫·蒂森(Ingolf Thuesen)/著 余沁/译
中国和全球历史视野下的文化遗产 何莫邪(Christoph Harbsmeier)/著 徐志杰/译
“遗产(Heritage)”和“文化遗产(Kulturarv)” 苏纳·沃肯(Sune Auken)/著于春华/译
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以海宁硖石灯彩为例 马驰
从用户角度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莫滕·沃姆德(Morten Warmind)/著刘静贤/译
考古遗产和当地身份 埃斯本·阿尔斯莱夫(Esben Aarsleff)/著 张家川/译
论“Kulturerbe” 莫里茨·金泽尔(Moritz Kinzel)/著 马亚楠/译
清代传统技艺和泥塑 约瑟菲娜·巴克(Josefine Baark)/著 卢嘉欣/译
丹麦建筑遗产 克里斯托弗·施密特(Kristoffer Schmidt)/著 武彦如/译
中国古代志怪小说中的人文光辉——以《聊斋志异·陆判》中的异想与妙构为例 宋紫珍 郑承军
少林功夫在世界舞台的传播分析 曹洪瑞
孔子故里曲阜“三孔”的文化意义建构与海外传播反思 于春华
黄海电影海报设计作品的东方美学意蕴 武彦如
龙泉青瓷在宋士大夫休闲生活中的意境构成——以南宋龙泉窑鬲炉为例 余沁
京剧的海外传播问题与对策探析 孙宁
关于中国瓷器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思考——以景德镇瓷器为例 郭戎荣
天津美食中的幸福文化身份建构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张家川
中国京剧文化的对外传播 刘琦
从龙门石窟看文化自信与文化交流 沈安童
灵魂何处是归路——论长沙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的转生成仙示意功能 王艳华
长白山剪纸艺术在日韩的传播研究 于洪鉴
向世界递上“中国名片”——以泰山挑山工为例 郑天娇
內容試閱
前言
文化遗产是人类众多普遍价值中的一种,其重要意义不可小觑。通过铭记历史,缅怀先祖,探访过往,人类才有了解释现世生活的基础,为迎接未来挑战做好准备。因此,遗产是人类财富,反映并塑造了人类的共同价值观,为个人生存及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遗产的存在有赖于社会各阶层的共同价值观,涉及国家民族身份或共通的价值观的家庭及社区成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设立便反映了遗产的共通价值。遗产无处不在,具有共享性。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遗产是被建构的这一事实。我们总是在不同程度地探讨并界定什么才能称之为遗产。因而,遗产的确立是构建社会及人类共同价值观的重要一环。

我们不断对遗产进行探索和思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希望可以为未来留存记忆、历史和纪念。遗产的确立意义重大,对社会经济具有一定影响,保护文物古迹可能代价高昂,易碎物品尤为如此。

基于这些对遗产以及遗产管理的认识和思考,当今世界拥有专门确立、保护和推动遗产发展的大型机构,其中联合国下属国际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盛名,它致力于处理文化财产有关事宜。文化财产也是一种遗产,它是我们与遗产进行联结的方式。因此,这两个术语很难完全剥离开来。文化财产一词突出了法律属性,而遗产一词更像是一个具有现代特征的口头表达,源于盎格鲁撒克逊人,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用来定义“世界遗产”。

遗产没有反义词,我们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使用该词时发现,当翻译成某种区域语言时,它的含义不尽相同。丹麦的“kulturarv”一词的确意味着从过去的文化中继承下来的东西,但具体而言,它与丹麦的立法有关,并且丹麦人对遗产一词的理解更多地强调其“实践性”。中国也是一样,当“heritage”一词翻译为中文“遗产”时,其内涵同样映射了中国人对遗产的思考和理解方式。

这就表明,当我们在多元文化及多语种的背景下讨论“遗产”这一概念时,我们会下意识认为我们对英文单词“heritage”的理解完全相同,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此,我们通过案例来说明英语单词“heritage”在丹麦及中国语境下的具体含义,以期改善并促进人类在遗产这一重要领域的相互理解与合作。读者也可将此书视为一本词典,通过案例介绍的方式,我们将“heritage”一词在中国和丹麦进行文化翻译,“遗产”一词能开启中丹两种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重要对话。

1950年5月11日,中国与丹麦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到2020年,两国关系已历时70年;2018年中国和丹麦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0周年;2017年为“中国—丹麦旅游年”(以下简称“中丹旅游年”)。丹麦是北欧国家里个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两国友谊深厚,合作领域广泛,学者们的学术外交和文化外交更是极大地增进了两国的理解和互信。在中国和丹麦多边合作交流过程中,“文化”和“文化遗产”成了丹麦研究中心学者进行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的关键词。文化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两国人民的民心相通和相知共进。

2017年在“中丹旅游年”背景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和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了“文化遗产·旅游·文化传播”丹麦研究中心年会。来自中国和丹麦的学者以及相关文化交流机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丹麦王国驻上海总领事普励志(Nicolai Prytz)先生回顾了中国与丹麦之间互相学习与交流的历程,高度肯定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丹麦研究中心作为国内首家专事丹麦研究的中心在密切中丹合作研究、促进中丹友好交流与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付出不懈努力的中、丹学者表达诚挚的感谢。与会的中、丹教授和博物馆专家围绕文化遗产进行了多角度阐释。遗产和旅游在构筑未来跨文化友好关系中的作用、文物在文化交流与合作中的作用、“教育旅行”在深化中丹文化交流和提高人才培养国际化方面的举措和意义、文化遗产的意义及其与教育的关系、文化遗产与文化国际传播的关系、数字化时代文化遗产的传播内容与传播策略等都是中丹学者高度关注的内容。

2017年丹麦学者和文化遗产研究专家到广西对万年桂陶开展了为期六天的系统走访与考察。中国陶艺悠久历史、文化传承以及当代生产给专家一行带去深深地震憾。为此丹麦专家特地撰文记录和推广中国陶艺文化遗产及其当代意义。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丹麦专家认为,万年桂陶起源及发展脉络清晰,传承完整有序,世界罕见,既具有世界文化遗产的OUV共性,又具有独特性和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2018年丹麦研究中心丹麦专家访问景德镇,就景德镇宋代进坑制瓷遗址陶瓷文化遗产保护开展对话和交流,北欧遇到北宋,文化遗产成为了穿越时空对话的纽带和桥梁。

2018年正值中丹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中丹两国政府举行了很多双边庆祝活动,丹麦研究中心的“文化遗产”专题会议正是双边学者们对10周年的献礼。2018年6月18—20日丹麦中心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亚洲动态研究中心召开了主题为“Cultural Heritage, Kulturarv or文化遗产”的学术会议。汉学家何莫邪(Christoph Harbsmeier)从教育、教养、教化、修养、修身、文、文化、文化遗产等方面阐释了“文”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的深厚影响和意义。张喜华教授作了题为“中国文化复兴和文化国际传播中的文化遗产”的主题发言,认为丰富的中国文化遗产在文化身份建构、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丹麦、挪威、英国和德国的其他学者分别对“文化遗产”在不同语言、文化和社会语境中的不同意义进行了阐释,“文化”和“文化遗产”成了意义纷呈的热词,展示着各自语境中的独特魅力。会议进一步促进了中丹学者的跨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互识和互信。中丹两国学者找到了共同的学术兴趣,汇聚一堂,对话交流,学界无边,文化恒常,友谊长青。

2020年丹麦研究中心举办中丹建交70周年高端论坛。与会专家学者一致强调中丹关系中“友好”、“合作”是交往的主题。中丹友好关系历史悠久、社会基础广泛、官民并举,具有良好的根基。学者们应继承并弘扬中丹友好交流精神,从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发展、绿色发展、语言文学研究、科技合作、民间交流、经贸合作等方面扎扎实实做事,诚心诚意沟通,建设中丹友好交流平台,不断开拓创新,深化中丹合作和友谊。

为了巩固多年在文化和文化遗产领域的合作研究成果,聚焦对话,本书基于中丹学者的研究和实践,汇集了中国学者和青年学子、丹麦专家和汉学家的相关研究成果,以中英文双语形式结集出版,以更好地促进文化对话和文化传播。本书的准备和撰写过程是中丹文化交流对话的宝贵机遇和实践。本书的逐渐成型基于文化交流对话实践,践行平等对话交流的初衷,服务于民心相通的目标。哥本哈根大学玛利亚·罗斯格德(Marie Hjlund Roesgaard)教授和丹尼斯·金普尔(Denise Gimpel)教授为本书的构思、撰稿、征稿和审稿做了大量工作。郑承军教授从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学科层面为本书的编辑和出版身体力行,从宏观指导、会议组织到亲自供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上海社会科学院马驰研究员发挥学术专长和学术资源优势,为中丹文化交流、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大量的帮助,撰文向丹麦介绍中国文化。中丹两国学者在文化对话中交流互鉴,践行着“美美与共”的跨文化理想。跨文化研究的青年学子除了撰文,还参与了翻译和校对工作。马亚楠、徐志杰、刘静贤、伍文全、卢嘉欣、余沁、谷健、于春华、孙宁、张家川等参与了部分论文的翻译和校对。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高精尖学科建设—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项目资助。“相知无远近,万里尤为邻”,中丹学者和学子携手努力,才有了本书的出版和中丹同步发行。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

张喜华、因戈尔夫·蒂森(Ingolf Thuesen)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丹麦研究中心
2021年3月22日于北京

我国文化复兴与传播中的文化遗产
张喜华
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文化遗产可能仅仅只是某个区域特定的地域象征和世代相传的技艺、风俗等。但是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内容远不止这些,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在日趋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身份的构建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尤为重要,是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是其对外传播文化的重要基础。而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身份有效的载体就是文化遗产。因此,文化遗产在文化复兴以及对外文化传播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当今文化自信力缺乏的社会环境下,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和教育有待进一步深化。

一、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已成为国家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蓬勃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走出去”战略的步伐加快,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全球化的趋势越发明显,树立并保持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身份已经成为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的重要基础。因此,认同、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为基础、为广泛的一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包含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三个方面。这其中分别包括五千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形成的基本思想,比如革故鼎新、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等;还有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思维和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方正的生活理念等,是我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技、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目的就是要逐渐转变国人逐渐西化的文化思维,提高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201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强调: 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我国特色、我国风格、我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同时,国务院还将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加大中央和地方的各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重点项目。同年,国家又对《文物保护法》加以修订,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大了保护力度。这一系列的宏观政策指导,都表明了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因此,如何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孔子诞辰2565周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指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针”。我们首先就是要尊重传统,文化传统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标识、文化血脉和价值系统。只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才能惠及当代、滋养后代。没有这个精神命脉,文化大繁荣就无从谈起,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就更没有希望;其次就是要善于古为今用,古代圣贤编撰的大量典籍,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经验财富,我们要让这些珍贵的财富活起来,学以致用,将这些方法与现代观念有机结合,解决当下的问题,发挥好其教化育人的功能,让它们积极有效地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后就是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面对诸多种类的传统文化,我们也不能照抄照搬,具体问题也要具体分析,不能作茧自缚。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每一个时代都要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新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我们必须在“两创”方针的指引下,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秉持扬弃的原则,进行新的文化创造,让中华文明革故鼎新,再创辉煌,完成好我们这一代人应当承担的历史责任。

2018年6月9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全国各地都展开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宣传活动。2018年的遗产日主题为“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文化活起来”的指示精神,让更多的民众全方位、多角度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第五届“芳草非遗嘉年华”活动在北京民俗博物馆成功举办。前来的游客纷纷表示这一为期两天的活动,形式新颖,精彩纷呈,突出了本次活动的主旨。本次活动既表明了国家对文化遗产传承和传播文化作用的重视,又切实地让文化遗产的魅力融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对增进国民的文化自信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在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的同时,有效地加大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是新时代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十多年以来,国家一直在强调我国文化“走出去”,2000年我国次明确地提出了“走出去”战略,在文化领域,就是“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实施‘走出去’战略”。2011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要向世界宣传推介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五通”里就有一项为民心相通,目的就是加强同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实现文化传播。
觉与文化自信的紧迫性,积极主动地去了解、继承并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的文化事业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文化复兴才会早日实现。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