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心理学的故事:精编普及版

書城自編碼: 266455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心理百科
作者: [美]莫顿亨特 著, 寒川子,王梦迪 编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61382097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9-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84/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7.7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海外中国研究·古代中华观念的形成
《 海外中国研究·古代中华观念的形成 》

售價:HK$ 93.6
街头官僚:公共服务中的个人困境(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 街头官僚:公共服务中的个人困境(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

售價:HK$ 105.6
芯片战争:世界最关键技术的争夺战
《 芯片战争:世界最关键技术的争夺战 》

售價:HK$ 153.6
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
《 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 》

售價:HK$ 90.0
游戏改变未来
《 游戏改变未来 》

售價:HK$ 167.9
能源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穆林)
《 能源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穆林) 》

售價:HK$ 94.8
大学问·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
《 大学问·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 》

售價:HK$ 106.8
金庸评传
《 金庸评传 》

售價:HK$ 201.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259.6
《 心理学与生活 》
+

HK$ 124.8
《 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世界的批判性思维(第9版) 》
+

HK$ 208.0
《 社会心理学:阿伦森眼中的社会性动物(原书第8版)(美国最畅销的社会心理学教材之一 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美国700多所著名大学使用) 》
+

HK$ 233.2
《 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最新增补修订版,十年来中国大陆唯一授权完整版,增补6万字最新内容,心理学研究者必读之作,引领心理学爱好者入门的殿堂级读物) 》
+

HK$ 82.6
《 对“伪心理学”说不(第8版)(在星座血型、色彩性格等“伪心理学”大行其道的时代,本书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学) 》
+

HK$ 82.6
《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5版)(连续多年位居亚马逊网上书店心理学类TOP100畅销书之列) 》
編輯推薦:
《心理学的故事》是一部集大成的心理学史佳作。首版面世于1993年,本书编译采用版本为2007年出版的增补修订版。该书作为心理学入门读物已经畅销20余年,因原书体量达71万字,对普通读者而言阅读耗时较长。本次出版精编普及版,邀请著名译者,保留原书内涵与知识结构完整准确,精心编译、删繁就简,利于一般心理学爱好者学习入门。

本次校订耗时颇长,编辑对照原版,更正了很多用词欠妥之处,一些心理学专业词汇的翻译也力求更加准确。我们也反复打磨封面版式,开本采用小16开,成品尺寸为165mm*230mm,厚薄适中,便于读者携带;封面外另加护封,更利于图书收藏;内文采用全木浆胶版纸印刷,纸质细腻,呈现象牙色光泽,更好保护读者视力。
內容簡介:
《心理学的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人类思想领域中的探索者——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斯宾诺莎、梅斯梅尔、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巴普洛夫、斯金纳、皮亚杰等。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不仅注重人物的个人经历,而且通过有趣的描述使读者能迅速理解心理研究的手法、正确的理论和作为心理学主要构成部分的心理治疗的方法和功效,是一部集大成的心理学史佳作。该书自面世以来,深受广大心理学专业学者,学生,以及普通心理学爱好者的欢迎。被很多高校心理学系教师推荐为心理学入门读物。


普及版保留原著的内涵和知识结构,精心编译,删繁就简,确保原著所有重要知识点完整,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全面、翔实、易读、实用,目的是让读者用较短时间全面了解2500年来的心理学发展史,掌握心理学的所有关键知识点和重要人物概况,帮助读者迅速打开通向心理学殿堂的大门。
關於作者:
作者简介:

[美]莫顿·亨特(Morton Hunt):著名心理学家,屡获大奖的科普作家,一直为《纽约客》《纽约时报杂志》和哈珀公司的许多出版物撰稿。著有《情爱自然史》《内心的宇宙:探索人类心理的新科学》等作品。其中《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最为著名。

编译者简介:

寒川子,本名王月瑞,翻译家、畅销书作者、编剧。主要译作有《心理学的故事》《爱的艺术》《我的另一半》等。其创作的长篇小说《四棵杨》《战国纵横》系列影响甚广。
目錄
第一部分 前科学心理学


第一章 猜想者 

第一节 荣耀归于希腊 3

第二节 先驱 5

第三节
“思想的接生婆”:苏格拉底 9

第四节 理想主义者:柏拉图 12

第五节 现实主义者:亚里士多德 14


第二章 学者们

第一节 漫长的休眠 17

第二节 罗马拿来者 18

第三节 教父改造者 21

第四节 教父折中者 24

第五节 黎明前的黑暗 26


第三章 原型心理学家

第一节 第三次造访 28

第二节 理性主义者 29

第三节 经验主义者 33

第四节 德国的先天论44


第二部分 新科学的奠基人


第四章 物理主义者

第一节 魔术师——诊疗者:梅斯梅尔 51

第二节 颅相者:加尔 55

第三节 机械论者 60

第四节 特别的神经能量:穆勒 61

第五节 最微可感知区别:韦伯 62

第六节 神经生理学:赫尔曼·亥姆霍兹 64

第七节 心理物理学:费希纳 68


第五章 捷足先登者:冯特

第一节 现代心理学的诞生 70

第二节 首位心理学家是如何炼成的 71

第三节 孔维特楼里的稀奇事 75

第四节 冯特心理学 76

第五节 难以道说的变迁 78



第六章 我行我素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

第一节 “这不是科学” 80

第二节 可爱的天才 81

第三节 奠基者——美国心理学之父 85

第四节 卓越心理分析家的概念 87


第七章 纵深探索者:西格蒙得·弗洛伊德

第一节 关于弗洛伊德 92

第二节 催眠医师 94

第三节 心理分析的发明 95

第四节 弗洛伊德的新发现 99

第五节 动力心理学:早期论述 101

第六节 成功 105

第七节 动力心理学:发展及修正 108

第八节 衰微与复兴 113


第八章 测量者

第一节
“何时想数,就数吧”:弗兰西斯·高尔顿 114

第二节 高尔顿的困惑 118

第三节 走近心理年龄:阿尔弗雷德·比内 120

第四节 测试旋风 124

第五节 智商之争 129


第九章 行为主义者

第一节 老问题,新答案 131

第二节 行为主义原理的两大发现者:桑戴克和巴甫洛夫 133

第三节 行为主义先生:约翰·华生 136

第四节 行为主义的凯旋 140

第五节 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 142

第六节 失势与衰落 144


第十章 格式塔学派

第一节 可视错觉与新的心理学 147

第二节 思维的再发现 149

第三节 格式塔定律 151

第四节 够不到的香蕉及其他难题 157

第五节 学习 160

第六节 失落与成功 161


第三部分 专业化与集大成


引子:心理学的裂变与心理学诸学科的融合


第十一章 人格心理学家

第一节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167

第二节 人格的基本单位 168

第三节 人格测量 172

第四节 乱中求序 177

第五节 后天养成的性格 180

第六节 身体、基因和性格 184


第十二章 发展心理学家

第一节
“橡树再大,也得从橡子中长出” 187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的奠基人 189

第三节 巨人与宏论 191

第四节 认知发展 195

第五节 成熟 201

第六节 性格发展 205

第七节 社会性发展 207

第八节 生命全程的发展 213


第十三章 社会心理学家

第一节 无人区 216

第二节 多重父系的社会心理学 219

第三节 定案 221

第四节 前进中的探索 229

第五节 社会心理学的价值 234


第十四章 知觉心理学家

第一节 有趣的问题 236

第二节 看待“看”的风格 242

第三节 看见形状 246

第四节 看见运动 251

第五节 看见深度 254



第十五章 动机与情绪心理学家

第一节 基本问题 261

第二节 肉体理论 262

第三节 ANS及CNS理论 264

第四节 认知学说 265

第五节 缝缝补补的被子 272


第十六章 认知心理学家

第一节 革命 277

第二节 二次革命 280

第三节 记忆 283

第四节 语言 288

第五节 推理 293

第六节 思维是计算机吗?计算机是思维吗? 301

第七节 谁是获胜者? 304


第十七章 心理治疗师

第一节 发达的行业 307

第二节 弗洛伊德的支脉:动力心理治疗者 309

第三节 作为实验动物的病人:行为疗法 314

第四节 全在脑海里:认知疗法 319

第五节 疗法种种 329


第十八章 心理学的利用与误用

第一节 知识就是力量 336

第二节 改善“人性设备”的人性用途 338

第三节 改善人类与其工作的协调关系 342

第四节 测试的利用与误用 345

第五节 隐性说服:广告与宣传 347

第六节 法庭心理学 350

第七节 界限之外 353


第十九章 今日心理学

第一节 心理学家素描 357

第二节 学科素描 359

第三节 分裂 360

第四节 心理学与政治 361

第五节 状态报告 365
內容試閱
序:探索内心世界



公元前7世纪的一场心理学实验



公元前7世纪后半叶,埃及受制于国王普萨美提克一世。在其漫长的统治时期,普萨美提克建立的卓越功勋数不胜数,其中包括将亚述人驱逐出境,使埃及的艺术和建筑发扬光大,为社会积累了令人炫目的巨额财富,等等。更有趣的是,他还别出心裁地构想并指导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心理测试。

很久以来,埃及人自认为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普萨美提克出于好奇,决定探索并证明这一观念。像其他优秀的心理学家一样,他的实验起始于一个假设:如果孩子在出生之后即被剥夺学习语言的机会,那么,他们就会本能地说出某种最原始的语言——人类与生俱来、浑然天成的语言。普萨美提克认为,这个语言应当是最古老民族的自然语言,而他想证明的是,这个最古老的民族是埃及人。

为证实这种假设,普萨美提克征召了两个出生于社会下层的婴儿,然后把他们交给一个边远地区的牧人抚养。两个孩子被安置在相互隔离的小屋里,得到舒适的食宿与照料,但不让他们听到任何言语。

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追溯了这个故事的真正起源。故事出于麦菲斯的赫菲斯托斯教堂牧师之口,那牧师说,普萨美提克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倾听两个婴儿在咿呀学语时所发出的第一个音符是什么。

实验成功了。在孩子两岁时的某天,当牧人打开房门时,孩子们跑向他,不停地重复一个单词:“贝克斯”。对于牧人来说,这个词没有任何意义,因而没有在意。然而,由于两个孩子此后经常叫喊“贝克斯”,他就将此报告给普萨美提克。普萨美提克传令把孩子们带来,亲耳听到他们口中说出的“贝克斯”。他不知所云,让人四处探访,从弗里吉亚人那儿得知“贝克斯”是他们的语言,意思是“面包”。

这个结局让普萨美提克颇觉失望,因为它无疑是在告诉他:比埃及更古老的民族是弗里吉亚。

今天的我们倒是可以聊以自慰了。通过对隔离条件下所抚养大的孩子的研究,我们已经得知:世界上绝对没有天然语言,一个从未听过别人说话的孩子是不可能说话的。普萨美提克受束于一个假设,又想当然地把一个咿呀之音认定为真正的单词。

虽然如此,我们仍要敬佩他,因为他的所有努力皆为证明一个假设,而且,这一实验基于这样一个观念:大脑通过内在进程形成思想的概念,可以通过实证取得。



来自神灵的旨意



在普萨美提克之后的数代人中,再没有人对人类思想及感觉的形成进行研究、推理与评测。无论在埃及还是在其他任何国家,没有人思考过或尝试寻求过——更不用说影响过——人类自己的思维运转机制。人们总是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看作是鬼神等作用的产物,古代记载可充分证明这一点。

譬如,约公元前2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曾多次以神的“命令”——通常通过统治者的口谕——指导人们在哪里及如何种植庄稼、授权予谁及向谁宣战等。典型一例是刻在泥土锥形柱上的一段文字:



克什姆的麦西林国王在其法神的旨意下负责那个地区的种植,并筑造一块石柱……宁格苏,恩格尔(另一神)的英雄,按法神的旨意发起对乌姆的战争。



早期人类如何假定其思想与情感的更为具体的描写可见于《伊利亚特》。它记载的是公元前9世纪荷马的观点,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所描写的公元前11世纪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的事情。

在《伊利亚特》里,人们的思想和感情都由众神直接输入他们的脑海之中,史诗在开场白里把这一点表达得清清楚楚。故事从特洛伊被困的第9年开始,当时,希腊军队正为瘟疫所困,阿喀琉斯认为,他们也许应该从岸边撤离:



阿喀琉斯把他的士兵召集起来,此行为源于白臂天后赫拉的旨意,因为赫拉看到希腊人一个个死去非常同情……阿喀琉斯对士兵们说:“我们要想逃脱战争和瘟疫带来的死亡,我认为我们必须撤退,返回家乡。”



诸如此类对思想与情感的解释不时出现在《伊利亚特》中:



当希腊军统帅阿伽门农掠夺阿喀琉斯的情妇之后,抓牢阿喀琉斯的黄色头发,警告他不能伤害阿伽门农的是天神……带领勇士冲入敌阵的是天神,在关键时刻给士兵以训示的是天神,争论并教导赫克托耳如何如何的仍是天神。



其他一些古代民族,甚至在几个世纪之后,仍然相信他们的思想、视觉和梦是神的旨意。希罗多德告诉我们,波斯帝国的建立者居鲁士大帝,于公元前529年进入敌对的马萨格泰人的领地。当天晚上,他在睡梦中看到部将西斯塔斯普斯的儿子大流士双肩长出了一对翅膀,一只遮住亚洲,另一只遮住欧洲。居鲁士醒来,把西斯塔斯普斯传唤过来,对他说:“我察觉你的儿子正在密谋杀害我,意欲篡夺我的王位。我肯定这一点。天神一直关注着我的安全,并在每次危险来临之前警告我。”

居鲁士大帝复述了他的梦,命令西斯塔斯普斯返回波斯,告诉其儿子大流士,在大帝击败马萨格泰人之后前来晋见(然而,居鲁士却为马萨格泰人所杀)。大流士后来确实成为国王,但并不是通过密谋杀害居鲁士所得。

古希伯来人也持相近的观点。《圣经·旧约》中,很多重要的思想都被看作是上帝的旨意。开始是上帝亲自发话,后来只听到上帝的声音。这里举三个例子:

这事以后,耶和华在异像中有话对亚伯兰说:“亚伯兰,你不要惧怕,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地赏赐你。”(《创世记》,15:1)

耶和华的仆人摩西死了以后,耶和华晓谕摩西的帮手,嫩的儿子约书亚,说:“我的仆人摩西死了。现在你要起来,和众百姓过这约旦河,往我所要赐给以色列人的地去。凡你们脚掌所踏之地,我都照着我所应许摩西的话赐给你们了。”(《约书亚》,1:1—2)

耶和华的话临到亚米泰的儿子约拿,说:“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为他们的恶达到我面前。”(《约拿》,1:1—2)



紊乱的思绪和疯狂同样也成为上帝或其派遣的恶魔的杰作。《申命记》中把神智错乱看成是上帝对那些不服从命令的人的诅咒和惩罚:



耶和华必用癫狂、眼瞎、心惊攻击你。(《申命记》,28:28)



扫罗突然发生精神错乱,可归咎于上帝派遣的一个恶魔。大卫要给他弹奏竖琴以缓解病情:



耶和华的灵离开扫罗,有恶魔从耶和华那儿来扰乱他……从神那儿来的恶魔临到扫罗身上的时候,大卫就用手弹琴,扫罗便舒畅爽快,恶魔离了他。(《撒母耳记》上,16:14、23)



当大卫作为勇士的名誉超过扫罗时,恶魔的势力又猖獗一时:



次日,从神那儿来的恶魔大大降在扫罗身上,他就在家中胡言乱语。大卫照常弹琴,扫罗手里拿着枪。扫罗把枪一抡,心里说,我要把大卫刺透,钉在墙上……扫罗用枪想要刺透大卫,钉在墙上,他却躲开,扫罗的枪刺入墙内。(《撒母耳记》上,18:10 — 11,19:10 )



心灵的发现



公元前6世纪,似乎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新发展。在印度,佛教把思想归因于人们的感觉和知觉,认为感觉和知觉逐渐而自然地形成思想。在中国,孔子强调思想和行动,认为它们的力量存在于人的体内。

变化更大的是希腊。在那儿,诗人和贤士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思想和感情。例如萨福,她就没有把嫉妒看成是神的惩罚,我们可以欣赏到她是如何用现实主义的口吻来描述因嫉妒所受的折磨:



对我来说,神灵就像欢快的

男子在你面前,盯着你

挨紧你坐下,默默地聆听

你银铃般的声音和

恋人般的憨笑

噢,这——这——搅动着

我胸腔内那颗不安的心

只要我能看到你,哪怕只一眼

我愿意失去声音

是的,我的舌头断裂,周身之上

自心底涌起一股烈焰

我一无所见,任凭一声咆哮

响彻在我的耳畔


——阿提斯颂歌



刻在特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一句千古名言是:认识你自己。

此后几十年里,希腊在思想、科学、艺术方面陡然出现一个令人惊叹的全盛时期,人类知识在不到3个世纪里增长近40倍!

这一时期最突出的是哲学这个全新领域的出现与繁荣。在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城邦里,有这么一小部分贵族,尽管没有先进的设备和确凿的数据,却善于思考,善于用激情来理解世界与人类自身。他们仅通过观察与推理来看待和解决许多领域里悬而未决的问题,包括天体、宇宙、物理、形而上、伦理道德、美学和心理学等。

当时,哲学家们并没有用“心理学”(该词产生于1520年)这个术语,也不把它看作一门独立的学科。不过,他们还是识别并对几乎所有心理学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假设。从那时起,这些问题一直受到学者和科学家们的关注。

这些问题包括:

——世界上是否只存在一种物质?思想是否与物质不同?

——人有灵魂吗?人死之后灵魂是否独立存在?

——人的思想和身体是怎么连在一起的?思想是不是灵魂的一部分,如果是,它是否可以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外?

——人的本质是与生俱来的呢,还是后天经验所得?

——人如何了解自己的所知?我们的观念产生于心田中呢,还是产生于感知和经验?

——感知是怎么起作用的?人对世界的印象是否真正代表真实世界的存在?人又是如何知道是或不是?

——获取真正知识的正确途径是纯粹的推理呢,还是通过观察所得来的数据?

——逻辑思维的原则是什么?

——是什么导致了不合逻辑的思维?

——是思想引导感情,还是感情引导思想?

不得不感叹,希腊哲学家的探索目标与当代心理学家完全相同:探索人类行为的起因。对人类发展来说,希腊哲学家所倡导的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当比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更为重要。

这些探索让我们明白:人类可以观察、理解,最终甚至引导并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感情及“产生的”行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成为这个星球上全新的、完全不同的物种:唯一能够审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且能对之进行改变的动物。尽管在体格上我们与3000年前的人类差别甚微,但在文化上我们却属于全新的人类,因为我们已变成具有心理认知的动物。

这次心灵之旅迄今已历经2500个春秋。《心理学的故事》所涉及的主题正是这次旅程,是人类对行为的真正原因的不懈探求,是所有人类探求的最大释放。



书摘:

第十三章 社会心理学家(书221页—225页

第三节 定案



许多心理学家感到,他们的领域常常受到潮流的影响。学科中研究“热门话题”,一度是一种潮流。而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精髓问题,如今看起来早不那么热门了,原因在于社会心理学的本质。在其他大部分学科中,有关某个特定现象的知识是逐渐积累并丰富深化的,但社会心理学要处理的却是一系列根本不同的问题,且其知识也根本不存在积累这一说法。其结果是,许多现象的确引起社会心理学家的兴趣,他们也处心竭虑地对其中的个案进行研究,并就其本质加以解释。正当他们要在案卷上详加注明之时,该卷宗的封面却已被标上“案子已结”字样,也就是说,此案已了结。

下面是三个著名的定案。



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类如果存在互为矛盾的想法时,将感到紧张和不愉快(比如,“某某让人烦” 但“我需要某某做朋友”)。此时,他会想方设法地减轻不和谐因素(“要是你了解某某的话,他也没那么讨人厌”或“如果我不和他做朋友,我也过得挺好的”)。

20世纪30年代,勒温和他的学生里昂·弗斯丁格(Lean Fertinger)共同研究这一课题。在这之后的1959年,弗斯丁格和同事J.麦里尔·卡尔史密斯(J. Merrill Carlsmith)继续研究,该项研究后来成为古典认知失调实验的经典之作。

弗斯丁格和卡尔史密斯让本科的男大学生受试者做一件极烦人的工作:将十几把汤匙装进一只盘子,然后再一把把拿出来,然后再放进去,一直重复半个小时。然后,他们要转动记分板上的48个木钉,每个顺时针转14圈,再转14圈等,一直转半个小时。

待每个受试者做完以后,一个研究者会告诉他说,实验的目的是观察人对某件事情是否有趣的想法将影响其完成事情的效率,还对他说,他现在已在“无期待组”里,但仍需要告诉其他人,说这件工作非常有趣。研究者继续说,本应该将这一情况告诉下一个受试者,但他的助手刚才打来电话说有事不能来了。他需要有人来接替助手的工作,并要求受试者帮忙一下,受试者也可因此而得到1美元或20美元的报酬。

几乎所有人都同意把明显是说谎的内容告诉下一个受试者(而实际上,这个人是真正的同谋)。他们在通知下一个人时,会问受试者觉得这件事有没有意思。前面所提之事显然没有一点意思,而对别人撒谎就会形成认知失调(“我对别人撒谎了,可我并不是这种人”)。问题的关键是,他们所得的报酬是否能够引导其减少认知失调,从而认定这些工作是有意思的。

从直觉上看,人们也许会想,那些得到20美元的人——在1959年应算很大一笔收入——是否比那些得到1美元的人更倾向于改变观点。但弗斯丁格和卡尔史密斯所预测的却与事实相反。得到20美元的受试者将会有更加坚实的理由来为自己撒谎,得到1美元的人能为自己找到借口的机会则非常微小。他们虽然仍感到失调,但减轻的办法是,这些工作真还是有趣的,因而他们也就没有真正撒谎。实验结果正是如此。

认知失调理论也招引许多敌对的批评。但认知失调理论本身很有说服力,因而比较容易逃过各种攻击。然而,对认知失调理论的另一种批评却不是轻易就可以驳倒的。研究者们几乎总是哄骗志愿者去做一些平常不会做的事情(比如为钱撒谎),或在他们不认可的情况下要其去做一些劳神费力或荒诞不经的事情,或把他们自己身上不好的一面呈现出来,从而使其自尊心受损。研究者事后会“征询”受试者,向他们解释实验的真实目的,并说合理欺骗是必需的,他们的参与使科学受益无穷。这种做法虽说部分地恢复了他们的有益感,但批评者坚持认为,欺骗实验者是不道德的。



囚禁心理



这些道德问题在认知失调研究中可以说司空见惯,甚至还出现在更为严肃的社会心理学调研当中。最著名的案例发生于1971年,是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教授及3名助手所做的一项实验。

为研究囚犯的社会心理,他们招收本科生志愿者,让他们体验监狱生活,分别充当看守或犯人。所有志愿者都要接受会晤和性格测试,其中有21位中产阶级白人被评定为情绪稳定、成熟和守法型,因而得以成功入选。大家扔硬币决定角色,10人充当犯人,11人充当看守,共进行两周体验。

“犯人”们在一个静悄悄的星期天早晨遭到“逮捕”。他们被戴上手铐,在警局登上名册,然后被带入“监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中的一个套间),在那里脱衣,搜查,除虱,配上囚衣。“看守”们则配上警棍、手铐、警用哨子和“囚室”钥匙,他们的工作是维持监狱的“法律和秩序”,可自行设计控制囚犯的办法。“典狱长”(津巴多的同事)和“看守”共设计出16种办法限制“囚犯”:进餐、休息和熄灯后必须保持沉默;只准在进餐时进餐;彼此只能称呼号码,所有“看守”须称管教者为“干部”;等等。触犯任何条例都将招致惩罚。

“看守”和“囚犯”的关系很快进入一个模式:“看守”们开始认为这些“囚犯”次人一等且十分危险,“囚犯”开始觉得“看守”们是流氓和施虐狂。一位“看守”这样报告:



我对自己感到惊奇……我让他们彼此对骂,并赤手清洗便池。实际上我是将这些“犯人”当牲口看的。我不断地对自己说,得小心“看守”他们,以免他们图谋不轨。

几天之后,“囚犯”们开始组织一次反叛活动。他们把身份证号撕掉,用床顶住门不让“看守”进来。“看守”们用灭火器喷他们,让他们从门后退下,接着撞开“囚室”,扒掉他们的衣服,拿走他们的床铺,总体来说,大大地吓唬了他们一顿。

此后,“看守”们不断增加新的管制条例,经常在半夜三更唤醒“犯人”点名,迫使他们从事无聊和无用的劳动,并因“不守规定”而惩罚他们。受到羞辱的“犯人”开始对不公的处罚习以为常,一些人甚至渐渐感到大脑失常,其中一个已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因而在第5天时,实验者开始考虑将其提前放出。

“看守”思想中很快形成的施虐心理可从其中一个“看守”的日记中看出。实验开始前,这位“看守”自认为是和平主义者,从不喜欢进攻别人,更无法想象自己会虐待他人。到第5天,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把这人(一个“囚犯”)挑选出来进行特别处罚,因为他极想受到这样的处罚,也因为我特别不喜欢他……新“囚犯”(416)不吃这种香肠……我决定强行让他吃,可他还是不吃。我让食物从他的脸上滑下去。我无法想象这样的事情我竟能干得出来。我为逼迫他吃东西而感到内疚,并为他不吃感到窝火。



津巴多及其同事没有料到两个组会如此迅速地发生转变。他在报告中写道:



这次模拟监狱体验最令人吃惊的结果是,这些极为正常的年轻人身上竟能被非常轻易地激发出施虐行为,而在这些因情绪稳定而严格挑选出来的人中间,竟会很快散布出一种传染力极强的情绪病状。



到第5天,为保护所有的受试者,实验者突然宣布中断实验。然而,他们感到这次实验极有价值,它表明,“正常的、健康的、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在‘监狱环境’的团体压力下迅速地发生转变”是件多么轻易的事情。

这项发现的确非常重要,但在许多伦理学家看来,该实验实在是与道德不合,因为它在志愿者身上施加了生理和情绪上的压力,而这些是受试者所没有预料或没有认可的。如果这样做的话,他们就违反了1914年最高法院强调的一项原则,即“任何有正常头脑的成人均有权决定在自己的身上从事什么”。由于道德问题,监狱实验再也没有重复,它已经成为一桩定案。

然而,这桩定案若与另一桩同样有价值、同样成为定案的实验相比较起来,真还是小巫见大巫。我们现在就打开卷宗,看能从中学到什么,看它又是如何异乎寻常的。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