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古代建筑小史

書城自編碼: 270945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建筑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作者: 孙大章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419006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11-01
版次: 1
頁數/字數: 300/175000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2.2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台湾农业产业发展研究
《 台湾农业产业发展研究 》

售價:HK$ 117.6
流风回雪:六朝名士的庙堂与山林(论衡系列)
《 流风回雪:六朝名士的庙堂与山林(论衡系列) 》

售價:HK$ 81.6
妈妈,我想为自己而活
《 妈妈,我想为自己而活 》

售價:HK$ 69.6
再造大唐:郭子仪评传
《 再造大唐:郭子仪评传 》

售價:HK$ 93.6
人性的博弈:为什么做个好人这么难
《 人性的博弈:为什么做个好人这么难 》

售價:HK$ 81.6
不完美的自我:接纳与放手,让自己活得更有韧性
《 不完美的自我:接纳与放手,让自己活得更有韧性 》

售價:HK$ 70.8
苏菲的世界(漫画版):寻找自我的旅程
《 苏菲的世界(漫画版):寻找自我的旅程 》

售價:HK$ 94.8
让改变发生:学校改进视角下的办学思考与实践叙事
《 让改变发生:学校改进视角下的办学思考与实践叙事 》

售價:HK$ 55.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1.1
《 日本建筑小史 》
+

HK$ 67.5
《 从陈桥到厓山 》
+

HK$ 67.5
《 能从建筑史中发现什么:日本文化的美与心 》
+

HK$ 102.0
《 路易斯·康 建筑师中的哲学家(一本介绍路易斯·康的专著,一次性涵盖建筑家小传、哲学思考、作品介绍、实践方法。) 》
+

HK$ 73.5
《 日本建筑与生活简史 》
+

HK$ 92.1
《 园冶(中华雅文化经典-重塑生活格调的决定性珍本!) 》
編輯推薦:
★ 斗栱横梁,筑方圆九万里华夏;宫室园林,观上下五千年兴衰。
★ 读建筑,品文化,从细微处识见中国古代技术与思想的精华。
★《中国古代建筑小史》,一本闲暇时间就能读懂的中国建筑史。
內容簡介: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但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建筑及建筑研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导致中国现当代——尤其是20世纪末期到21世纪——建筑的发展呈现出较为混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普及和宣传就显得尤为迫切。
本书以“史话”体裁,概括而形象地为广大读者介绍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流程、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术,为进一步了解和发扬我国古代建筑的优秀传统奠定了基础,并在继承传统与探索革新的过程中,起到不可多得的引导作用。
關於作者:
孙大章,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就职于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并任中国紫禁城学会顾问、中国文物学会民居学术委员会顾问、传统建筑园林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专注于建筑历史、民居、清代建筑及古建筑彩画等方面的研究,并主持复原山海关古代建筑等多个项目,在业内声誉卓著。曾参与编纂《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五卷“清代建筑史”,并有《中国民居研究》《中国民居之美》《中国古代建筑彩画》等多部著作。
目錄

1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分期和演变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四千年,而中国建筑的历史要比史书记录的年代更古远得多。它经历过曲折的道路,同时又不断革新,不断发展。按照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其发展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原始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早期、封建社会中期、封建社会晚期这五个历史阶段。

2 半坡及姜寨
穴居及巢居分别是我国上古时代北方、南方的原始居住形式,而它们也分别演化出了抬梁式、穿斗式这两种中国古代建筑最普遍的建筑形式。半坡及姜寨是我国原始社会最有代表性的居住遗址,其建筑布置形式已经明确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特色。

3 二里头及殷墟
宫殿与陵墓是奴隶社会中诞生的两类重要建筑。二里头遗址为夏代晚期,除拥有宫室、墓葬外,廊院也是其重要特色之一。殷墟遗址为商代,在此发掘出了规模极为宏大的王室、贵族墓葬。在这个时期内,建筑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城墙、台基、木构、桥梁等已然成形。人们集居的城市内部已有了功能的分区。

4 《考工记》
《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记叙工艺制造的著作,其中列举了应用木、金、革、石、土五种材料及绘染材料的三十种手工业工种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制度规定。其中“匠人”章节记录了工匠的土木营造技术,保留了先秦时期建筑与规划方面的重要资料,其影响一直流传后世。

5 高台榭,美宫室
从先秦到两汉,台榭与宫室成为各国君主享乐与炫耀国力的重要手段。在木结构处于初始阶段、尚不能建造大体量建筑物时,工匠们用土木混合的结构方式来解决多层建筑的问题。随着木结构建筑的日益成熟,楼阁宫殿更多地采用纯木结构制造,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外貌。

6 万里长城
长城不仅是世界建筑史上“七大奇迹”之一,还是我国建筑工程历史的一部札记。从公元前7世纪到16世纪中叶,长城的建造横跨23个世纪,工程量难以计算,材料也从最初的土筑、木板墙到后期的石墙、砖墙。长城不仅是古代重要的防御工程,也是建筑艺术史上的一块瑰宝。

7 里坊与街巷
方整平直的街道方格网系统堪称我国传统城市规划布置最重要的特色,这一形式来源于里坊制。里坊制及与其相应的闾里制度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成形,并一直延续至汉、唐,直到宋代才被街巷制所完全替代。里坊制与街巷制不仅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标配”,还影响到东亚其他国家。

8 寺塔建筑中所反映的中印、中日文化交流
佛教作为各国各地之间的文化传播媒介,在建筑的交流中也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我国的石窟、佛塔等建筑形式均由印度传来,而我国的佛寺建筑又深深影响了日本寺院的营建。在古代,国家间的政治、经济交流往往较为困难,而宗教却能打破国界的藩篱,促进文化间的融合与发展。

9 赵州桥与拱券结构
尽管我国古代建筑以木构为主,但以砖石为材料的拱券结构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桥梁及防火要求高的地面建筑上。中国拱券结构随着建筑技术与建筑材料的进步逐渐发展成熟,在技术、艺术上都具备极高的水准。

10 《营造法式》及清工部《工程做法》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关于科学技术、建造技艺的著作极其罕见,其中的代表是宋代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和清工部的《工程做法》。《营造法式》是宋代建筑工程的总结性科学著作,亦反映出至12世纪时我国建筑科学所取得的高度成就。《工程做法》主要内容则是建筑过程中的监督控制,尽管技术层面上有所逊色,却在装饰工艺等方面有其所长。

11 能工巧匠出自民间
中国古建筑工艺之精湛,构造之巧妙,在世界建筑史上亦享有盛名,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而这些成就却是一些默默无闻、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来的民间匠师们创造的。与此同时,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12 上林苑、花石纲、《园冶》
中国的园林艺术将自然山水之美融汇于一方天地之间,风格独树一帜,典雅优美。从奴隶社会开始,就已经有了苑囿式的园林。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苑囿逐渐被人工建造的山水园、因地制宜的宅园所代替。明朝末年计成所著的《园治》即为总结宅园建造经验的专著。

13 视死如生的艺术——陵墓的地上地下
“视死如生”是中国古代的人们对于死亡的理解,这种理解也反映在了独特的墓葬形制和陵墓建筑之中。中国的陵墓建筑可分为地下和地上两部分,地下部分满足了死者“死后生活”的需求,地上建筑则以恢弘的布局来表现死者的精神永存。

14 轴线艺术
轴线对称式布局在中国古建筑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纯属的技巧,小到一所住宅,大到整座城市,都有可能因循中轴线进行精确的配置。中国古代工匠通过对直轴、曲轴、竖轴、虚轴这四种轴线形式的运用,制造出了无数千变万化、巧夺天工的建筑作品。

15 彩色建筑
世界上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建筑都缺少不了色彩,但每个国家的建筑色彩基调和风格又各不相同。中国古代建筑色彩与众不同,用色强烈;图案丰富;使用色彩的部位多,面积大,但彼此间又十分和谐统一,具有绚丽、活泼、生活气氛浓厚的艺术风格。在形成中国建筑色彩的诸多因素中,以琉璃瓦、彩画及汉白玉材料所起的作用最大。

16 乡土建筑之根——民居
古代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乃至各个国家内的各个地区之间的建筑都具有明显的差异,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中国地域广博,历史悠久,现存的具有特色的民居建筑不下数十种,其数量之多,形式之异,在世界各国中也是十分少见的。即使在今时今日,也是一笔丰厚的历史遗产。

17 华夏建筑的特色
严整的城市规划,标准化、多样化的木结构体系,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就地取材,因材致用,绚丽多姿的色彩……中国传统建筑正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迥然不同的建筑体系,亦对现当代建筑艺术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內容試閱
一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分期和演变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和丰富鲜明的文化传统。千百年来生活、蕃息在这块富饶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就像所创造的各种璀璨古代文化一样,也创造了风格独特、成就突出的建筑艺术。历来研究建筑史的学者都把中国古代建筑列为东方四大建筑体系之一。古代亚述、巴比伦建筑为西亚古代建筑体系,负有盛名的空中花园、萨艮王宫等优秀建筑可称为一代奇迹。可惜这个体系早已湮灭。南亚地区的印度系建筑亦有漫长的历史,受婆罗门教、佛教传布的影响,产生过不少类如桑契大塔、阿旃陀石窟等雄伟的宗教建筑。流风所被,影响远及斯里兰卡、缅甸、南洋群岛等地,但后来这个建筑体系被西亚的伊斯兰教建筑所隔断,没有持续发展下去。西亚后起的伊斯兰教建筑体系,遍布欧、亚、非三洲,成为中世纪建筑历史上重要角色。但历史最悠久、风格最统一、特点最显著者,莫过于东亚的中国建筑体系。日本、朝鲜、印度支那半岛的建筑都长期稳定地融合在这个体系之中,至今它还蕴藏着生机,为创造我国未来的建筑形式提供有益的营养。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四千年,而中国建筑的历史要比史书记录的年代更古远得多。它经历过曲折的道路,同时又不断革新,不断发展。按照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其发展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原始社会时期
大约从60万年以前开始至公元前21世纪止,经历了漫长的时光。在原始社会中,人类曾经历过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发展阶段。解放以来大量的考古发掘工作,已经揭示出了这三个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面貌。当时的人类是过着共同劳动、共同分配和消费的原始共产的社会生活。初期的社会生产为采集野生植物,以后发展为进行渔猎以及原始农业。使用的生产工具为石器,并经过了旧石器(打击形成的石器)和新石器(磨制出来的石器)两个阶段,有石斧、石凿、石锛、石刀、石箭镞等类型的工具。同时也有少量骨器。生活用具主要为陶器。
原始人群时期,人类尚不能大规模地改造自然,只能利用自然条件解决居住问题,多选择近水、近猎场的山洞居住。例如50万~40万年前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的北京猿人,即曾集体居住在天然山洞里(图1)。原始人群居住的山洞在河南、辽宁、湖北、浙江等地皆有发现,说明洞居是一种普遍现象。据文献记载,在南方潮湿、多猛兽的地区,原始人群也可能居住在树上。
距今4万年左右,中国原始社会逐渐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到了六七千年前,中国母系氏族公社发展到了兴盛阶段,农业生产使人们定居下来,选择土层丰厚的黄土地区挖掘横穴或竖穴,用木材构筑简单的屋顶,作为居住的地方,并且形成村落。从此开始了人类有目的的营造活动,再也不受天然洞窟的局限,穴居提高了原始人群择居的自由度。由于黄河流域所处的有利自然条件,原始氏族村落大量地在这些地方涌现出来。例如陕西西安市附近的半坡遗址(图2)、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等,都是典型的原始氏族村落。
约在5000年前,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的母系氏族公社先后进入父系氏族公社。居住建筑有的已经完全建立在地面上,形成了真正意义的居住建筑。除了圆形、方形以外,还有“吕”字形平面以及三至五间房连在一起的形式。在中国的其他地区,由于地理和气候条件的不同,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结构的房屋。如南方湖滨地区,有在密集的木桩上构筑的房屋,江西一带有脊长檐短、呈倒梯形屋顶的房屋,内蒙古地区有用石块砌成的圆形小房等。
中国北部地区房屋的结构,基本上是采用木构件互相搭接,以绳或藤条绑扎方法固定的。屋顶为草泥顶,墙壁多为木骨泥墙。南方地区也出现了原始的榫卯技术。

奴隶社会时期
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476年,前后经历了约1600年。按照古代传说,从夏代开始,中国进入了财产私有、王位世袭、大量使用奴隶劳动的阶级社会。夏代的创始者——禹动用了巨大的劳力整理河道,防治洪水,挖掘沟洫进行灌溉,修建城廓、陂池、宫室。目前考古工作者正在对可能属于夏代的几处建筑遗址进行发掘,进一步探索夏代文化。
公元前17世纪的商代已经进入奴隶社会成熟阶段,统治者大批役使奴隶,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石器所具备的工具类型都已被青铜器所代替。根据某些建筑迹象表明这个时期可能已经出现锯子。商代国都筑有高大的城墙,城内修建了大规模的宫室建筑群,以及苑囿、台池等。从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等实例中,可以看出建筑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并设计出了具有规整结构系统的大建筑物。奴隶主阶级根据“尊神事鬼”的迷信思想,在死后都要建造工程浩大的墓葬。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中发现有大规模的宫殿、宗庙建筑区,还在陵墓区内发现了十几处大墓,墓内有数以百计的人殉。墓穴深入地下达13米(图3)。夯土与版筑技术是当时的一项创造,广泛用来筑城墙、高台及建筑物的台基。土和木两种材料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主要材料。“土木之功”成为巨大建筑工程的代名词。
公元前11世纪建立的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以许多王族和贵族为首领的诸侯国,建筑活动比前代更多。从陕西岐山西周早期建筑遗址的发掘中,可以看出当时宫殿建筑已经形成了“前朝后寝”以及门廊制度。个体建筑平面中柱列整齐,开间匀称。西周时代开始制作陶瓦,改善了屋面构造。
延至公元前770年的春秋时期,社会财富不断集中在城市,对建筑提出了更高的使用要求。文献中记载着“山节藻棁”“丹楹”“采椽”“刻桷"等对建筑外观描述的文字,说明当时已经产生了在建筑物中使用彩绘及雕刻等手段进行装饰美化的新趋向。

封建社会早期
早期封建社会大约自战国时代开始;至南北朝时代结束,即公元前475年至公元581年,约经一千余年的历史。这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确立新的生产关系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局面由第一次大统一到大分裂的时期。生产工具已经进入铁器时代,至汉代已经完成了铁器代替青铜器的改革。木构架建筑体系亦形成初级形态。
战国时代各国的都城以及商业城市空前繁荣,如齐的临淄、赵的邯郸、周的成周、魏的大梁、楚的鄢郢、韩的宜阳都是当时人口众多、工商麇集的大城。城市内分布着宫殿、官署、手工业作坊及市场。战国时代开始流行建造高台建筑,各国统治者都以“高台榭,美宫屋”来夸耀自己的财富与权势,在政治上“以鸣得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在贯彻一系列政治措施的同时,也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建筑活动。修驰通,开鸿沟,凿灵渠,筑长城。为了满足穷奢极欲的生活需要,征发七十余万刑徒修建庞大奢华的阿房宫和骊山陵。并集中了全国的巧匠良材,模仿六国宫殿的形式,集中修建在咸阳北面的高地上。在首都附近200里内修建了270处离官别馆。沉重的劳役和残酷的剥削激起了农民的反抗与起义,结束了历时仅15年的秦王朝的统治。
继秦而起统一中国的西汉(前206年~前8年)和东汉(25年~220年)进一步发展了封建经济,都城的规模更加宏阔。汉长安城(今陕西西安)内的未央宫和长乐宫都是周围10公里左右的大建筑群,城内贯通南北的大街长达5.5公里,街宽50米。汉代陵墓规制亦有变化。东汉以后地下墓室大量采用砖石结构,代替了木椁墓室,以求耐久。遗存至今的汉墓石阙以及墓中殉葬的陶制明器和墓壁装饰用的画像砖、画像石和壁画,都直接或间接反映出汉代建筑的丰富形象(图4)。
两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建筑的技术与艺术也呈现出划时代的变化。木构技术进一步提高,不仅应用于单层房屋,而且开始建造楼阁建筑。建筑屋顶形式多样化,出现了五种基本形式一一庑殿(四面坡的屋顶)、悬山(两面坡的屋顶)、囤顶(弧形的屋顶)、攒尖(坡顶攒聚在中心点后屋顶)以及折线式的歇山顶(山面是悬山加披檐的屋顶)。砖、石及石灰的用量较前增多。用于墓室中的空心砖长达1.5米,砌筑拱券用的型砖有小砖、楔形砖、子母砖等多种类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社会历史上的动乱时期,由于连年争战。人民生活极端痛苦,人民企图从宗教信仰中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因此,自东汉以来传入中国的佛教逐渐兴盛,建寺立塔,成为当时建筑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北魏统治区域内建筑了佛寺三万多座。《洛阳伽蓝记》中所记载的永宁寺即是洛阳城内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寺内木塔高达9层,“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这座高大的木构建筑足以代表当时建筑水平之高。此外,还建造了大量的石窟寺。现存的山西大同云冈(图5)、河南洛阳龙门、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山西太原天龙山、河北邯郸响堂山都是当时著名的大窟。石工们以极为准确而细致的手法,不仅雕凿了巨大的佛像,而且檐廊、窟壁上还留下不少有关建筑的形象,可作为我们了解这时期建筑状况的参借。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