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金融炼金术的终结

書城自編碼: 289242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金融/投資/理財投资指南
作者: [英] 默文·金[Mervyn King]
國際書號(ISBN): 9787508666044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9-01

頁數/字數: 433页
書度/開本: 大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260.7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绿色剧变:能源大革命与世界新秩序
《 绿色剧变:能源大革命与世界新秩序 》

售價:HK$ 82.8
你的韧性超乎你的想象
《 你的韧性超乎你的想象 》

售價:HK$ 71.8
新东方 剑桥雅思官方指南精讲 精确剖析官方指南样题
《 新东方 剑桥雅思官方指南精讲 精确剖析官方指南样题 》

售價:HK$ 81.6
欧洲文明进程·贫困与社会保障卷
《 欧洲文明进程·贫困与社会保障卷 》

售價:HK$ 198.0
理想国译丛030:资本之都:21世纪德里的美好与野蛮
《 理想国译丛030:资本之都:21世纪德里的美好与野蛮 》

售價:HK$ 122.4
新质生产力
《 新质生产力 》

售價:HK$ 81.6
沙盘游戏疗法
《 沙盘游戏疗法 》

售價:HK$ 106.8
图坦卡蒙和改变世界的陵墓
《 图坦卡蒙和改变世界的陵墓 》

售價:HK$ 95.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7.5
《 “观天下”系列·四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国、美国与世界新秩序 》
+

HK$ 192.0
《 入世哲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的奥德赛之旅 》
+

HK$ 102.0
《 镜厅:大萧条,大衰退,我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 》
+

HK$ 72.0
《 政策制定的艺术:一位经济学家的从政感悟 》
+

HK$ 87.0
《 汇率的本质 》
編輯推薦:
英国央行前行长默文金对金融危机及全球经济的反思之作
这是一本可能引发经济学革命的书!
为什么金融炼金术既带来了繁荣,也导致了灾难?
我们的货币和银行体制出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经济危机既无法避免,也无法预测?
为什么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已快10年,世界经济仍然低迷?
亨利基辛格、艾伦格林斯潘、保罗沃尔克、劳伦斯萨默斯、尼尔弗格森、巴曙松、向松祚、何帆盛赞并联袂推荐
內容簡介:
自18世纪以来,纸币成为可自由兑换金银的流通货币,银行吸收存款并将其转换为长期风险投资,由此带来的流动性让全球经济保持了数百年的增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货币和银行业拥有一种金融魔力金融炼金术,人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完善的经济体制,实现了极大的繁荣。但是,最终导致这套体系失效的,也正是金融炼金术。20世纪以来,人类经历的一系列经济灾难,从恶性通货膨胀到银行业的崩溃,到全球经济衰退,以及当下的经济停滞,其源头皆来自货币和银行体系。
为什么看上去能在市场经济中点石成金的货币和银行,最终变成了引发经济体系彻底崩溃的弱点?这正是《金融炼金术的终结》的核心议题之一。默文金在货币和银行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货币金融理论进行了深刻批判,分析了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并提供了清晰的改革路径。作者认为,货币政策与银行业体系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世界已经发生变化,经济观念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我们必须也完全有能力重塑经济制度,唯有如此才能终结金融炼金术,避免经济危机再次发生。
这是一本能够引发经济学革命的书,将推动人们转变经济观念,重新审视当今经济形势。正如默文金所说,经济的运行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如果我们想预防大衰退再次发生,重回繁荣时代,必须找到新的前进道路。
關於作者:
[英]默文金
英国经济学家,英国央行前行长。默文金从1991年起历任英国央行首席经济学家、副行长,并于2003~2013年任英国央行行长,现为美国纽约大学经济学与法学教授、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默文金于2013年被英国女王封为终身贵族,2014年被授予嘉德勋位。
目錄
推荐序1 金融炼金术:现在是终结的时候吗?
推荐序2 我们和魔鬼有个约会
推荐序3 反思央行和信用货币之得失


第一章好的、坏的和丑的
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004
经济实验 010
关于此次金融危机的故事 015
三大问题 029
世界经济的失衡状态 033
第二章
善与恶:我们信仰金钱
经济盛衰期内货币的普遍接受性 056
货币价值的稳定性 059
金本位与纸币体系的对比 064
经济学家与货币 071
信任的重要性 074
货币与极端不确定性 077
第三章
丢失的纯真:炼金术与银行业
后白芝浩时代 092
到底什么是银行 099
整个体系中的风险和银行间紧密关联造成的风险 109
银行业的规模 114
第四章
极端不确定性:金融市场存在的意义
稳定性是一种错觉 122
不确定性的两种类型 128
在不确定前提下采取因应策略是理性的行为 130
金融市场与衍生品 142
当金融市场搁浅在孤岛之后 148
对流动性产生错觉 151
第五章
英雄和恶棍:央行的角色
维持物价稳定需要以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因应策略 169
老毛病和新工具 176
预期与沟通 181
新问题和老办法 186
萧条时期的货币政策应急资金 193
央行的未来
第六章
联姻和离婚:货币和国家
欧洲货币联盟 223
海湾战争中的伊拉克 241
独立的苏格兰 246
第七章
重获清白:货币和银行改革
官方改革 259
更激进的改革 264
一种新路径全天候典当铺 271
货币的未来 282
第八章
愈合与狂妄:当今世界经济
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 295
另一种状态:含糊的预算限制、自有逻辑以及经济失衡 312
2008 年金融危机的原因和后果 320
危机爆发前可能存在的另一种历史进程 331
第九章
悲观至极时的冒险精神:囚徒困境和即将到来的危机
即将到来的危机:免除主权债务有必要但还不够强力 342
逃离囚徒困境:推动更广泛的国际改革 352
无处不在的悲观情绪 359

谢 377

释 383
参考文献 415
內容試閱
不论富裕国家还是贫穷国家,对货币的管理工作都是不尽如人意的。各国政府和央行或许都知道维持物价稳定的重要性,但很少能真正做到这一点。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物价在10年间翻了一番,英国则只用了5年时间。1923年11月,德国物价在4天之内飞涨1倍,全年GDP下跌15%。2德国的高通货膨胀极大地削弱了魏玛共和国的力量,同时助长了纳粹集权主义的滋生。3电影《歌厅》(Cabaret)以20世纪30年代的柏林为时代背景,其中一幕展示了一位夜总会司仪在舞台上献唱一首名为金钱的歌曲,其中有那么两句:
1马克、1日元、1美元,或者1英镑
这就是世界运转所需的一切。
但是在最近几年,各国央行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发行货币(尽管它们现在都通过电子化形式发行而很少印制纸币),我们仍然没能看到世界经济复苏的迹象。在这个前提下,如果读者们认为钱不是世界运转所需的必要因素也是情有可原的。如果货币真的不是必需品,那它的作用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拥有货币?货币最终是否会彻底消失?
我在任职英国央行行长期间,时不时会到学校里给孩子们上课,尤其是给小学生们解释什么是货币。他们会问我什么是一次会议,我唯一能给出的答案就是和朋友们在一起闲聊。他们一方面对我收费与朋友们闲聊很困惑,一方面也对货币的价值深信不疑。我往往会拿起一张5英镑纸币,问他们这是什么。他们叫喊着回答:钱。而我总会说我肯定这只是一张纸,并且作势要把纸币撕开。他们会惊讶地呼喊不要撕。我就会停下来反问他们,我手中这张纸币与普通的纸有什么区别。他们会大声地回答:你手里的纸币能买东西。接下来我就开始和他们讨论更重要的话题,也就是要保证这张纸币所能购买的东西的价值不会在一年的时间里发生剧烈变化。学生们在我的课上总是能学到,平稳低通货膨胀是一种良好的经济状态,不论货币以何种形态出现,它都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货币必须得到你希望从其手中购买东西的出售者的认可(即货币的普遍接受性)。第二个条件是,货币在未来交易中的价值能够通过合理的预估测算出来(即货币的价值稳定性)。
如今人们买东西的时候已经很少用纸币或硬币进行支付,更多的是用支票、借记卡、信用卡,或者直接从还在收取利息的银行储蓄账户上进行电子转账。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都在争论如何准确计量一个经济体中的货币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手段不断更新,经济环境也随之变化,货币的具体形态也在发生变化,在这种状态下去谋求一个准确的定义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有的人更希望仅仅把由央行或政府发行的纸币或储蓄凭证算作货币;其他一些人则接受更广义的界定,他们把私营银行发行且在交易中能够得到认可的储蓄凭证也作为一种货币;还有另一部分人把借款人可以自由使用的尚未结算的透支凭证也纳入货币的统计范围。在正常情况下,可以用于贸易结算的货币似乎用广义进行界定比较合适,但我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进一步阐释,在金融业发生危机的情况下,用狭义的界定似乎更为恰当。
当货币同时具备普遍接受性和稳定性时,我们就可以将其作为衡量消费、生产和财务的基本尺度。诺曼人曾于1066年占领不列颠诸岛,他们占领后做了一件事,把岛上的各类有价财物列了清单,包括房屋、牲畜和农地,主要是为了弄清楚这块新的领地上到底能征收多少税款。这份文献就是《土地调查清册》(Domesday Book),其中的普查记录(目前已可在线查阅)是以英镑、先令和便士进行计价的,这套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计量体系沿用了非常久的时间,直到1971年英国货币采取十进制之后才废止。
在传统观念里,人们在思考货币发展历史的时候,通常都把货币视为交易过程中的等价交换物,或者说一种买东西的方式。社会化大分工使得居民需要用自己生产的产品或服务去交换他人的产品或服务。虽然亚当斯密用别针厂的案例详细解释了社会化生产的分工,但是劳动力分工这个现象并不是在他的年代才出现的。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讲,当人类出现在崇山峻岭之间的时候,就出现了社会化分工,最早的区别体现在猎人和采集者这两种不同的工种之间,自此之后,人类社会演化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具备不同手艺和技巧的工种。亚当斯密在论著中写道:在一个由猎人组成的国家中,如果某个人的制造弓箭技术比邻居们的都高超,那么刚开始的时候,他会以礼品的形式将自己的产品赠予邻居,而邻居们可能用他们捕获的猎物作为回礼。如果一个人把所有个人时间用于制造弓箭,以期用这些产品交换肉食,其实就等于放弃了自己分享捕猎成果的可能性。如果我们希望一个猎人转型成为弓箭制造者,那么这个转型的人必须确信那些和他进行交易的人一定能带来肉食作为谢礼。
亚当斯密在书中说:当社会化分工刚刚出现的时候,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易行为所能发挥的功能肯定受到了当时具体操作行为的影响,经常会遇到各种障碍或者陷入很尴尬的境地。他描述的这种情况其实就是经济学家们所说的双方需求恰好对等情况的缺失,也就是说,以物易物的发生需要猎人正好希望得到弓箭,而弓箭制造者正好需要肉食。如果二者的需求不是恰好对等,那么以物易物的交易就无法进行。如果弓箭制造者希望得到玉米,种玉米的农民需要肉食,那么只有通过一系列对手交易之后,各方的需求才能够得到满足。由于这些交易之间可能存在时间跨度,有的甚至存在地域跨度,所以某种用作等价交易媒介的东西,即货币,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帮助人们达成自己希望的交易。
从这个角度去解释,货币的发展史等同于人类在相互交易中演变为社会化群体的历史。这个历史大概从公元前9000年的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开始,这两个地区最早出现以商品作为货币的现象,此处的商品也就是粮食作物和牲畜。历史上还出现了其他多种商品形态的货币,包括亚洲地区的贝壳币,以及非洲地区的食盐。当然,将有实用价值的商品作为货币储存起来是会造成损失的:以货币身份存在的食盐必然失去了腌制肉食的功能。但不论是否有损失,以商品作为货币的现实情况一直持续到了近现代。亚当斯密在其著述中也写过,纽芬兰的鳕鱼干,弗吉尼亚的烟草,西印度殖民地的白糖都是当地可用的货币,甚至在苏格兰某地的村子里,常见工人下班后带着钉子去面包房或者酒吧进行交易。在一个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或者说所有居民对其环境内公认的货币形态缺乏共识的社区当中,具备实用价值的商品经常被当作货币使用。原本作为英国罪犯流放地的新南威尔士州,最早由英国海军进行管理,在这个环境中,朗姆酒是一种通用的货币;二战期间,香烟为战俘营公认的货币。
由于以商品作为货币成本高,使用不便,所以贵金属逐渐成为货币的主要形态。以金属作为以物易物的中介物最早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但是金属铸币最早出现在公元前4世纪的中国和中东地区。到公元前250年前后,标准化的金、银、铜铸币已经在地中海周边国家流行起来。
各国政府在规范硬币的大小和自重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硬币通常由当地最高的权力机构发行,硬币上印有象征权威的纹章,可以说硬币在当时看来是最便于使用的货币形态。从理论上讲,官方铸造的硬币应该能够避免被伪造,同时也让人们免于在使用贵金属作为货币之前进行称重保护货币的物理形态是其具备普遍接受性的必要条件。在现实当中,如亚当斯密的好友、化学家约瑟夫布莱克(Joseph Black)所记录的情况那样,他在爱丁堡大学任教期间,学生们都是直接向导师提前支付学费,布莱克每当遇到陌生的学生入学时,总是被迫称量学费,因为总有一大群学生带来不足重的基尼。如果面对一群不诚实的学生,老师还不采取措施自保的话,那么一年下来可能损失很多收入。货币造假的情况现在仍然存在,而且现实当中,硬币造假的情况比纸币造假更严重。
使用标准化铸币是货币发展史上的重要一步,但是铸币术还将不断升级。正如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于1816年写下的那样:
引入贵金属作为货币的通用形态确实可以被视为改善贸易方式和提升文明社会生存技能的重要一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另一个事实是,随着知识的丰富和科技的进步,我们发现或许在过去民智尚未开化的年代,贵金属铸币被过度推崇,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把这种形态的货币彻底废除,或许会给社会带来又一次的进步。
用贵金属当货币存在不便,这个事实应该最晚在16世纪就成为人们的共识,代表性事件是欧洲人第一次横跨大西洋,发现了美洲的金银矿,尤其是大量银矿。此后,欧洲人从美洲进口了大量的金银,导致欧洲本土这两种贵金属的价格暴跌,大概下跌了23。所以,在以金银计价的体制下,大宗商品和零售货物的价格都大幅飙升。这可以算得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欧洲大通货膨胀。纵观16世纪,欧洲物价上涨了6倍多。从这个生动的案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不论货币以何种形态出现,只要其供应量出现剧烈变化,那么其价值稳定性必然受到牵连。
比硬币使用更方便的自然要算纸币,而且在货币体系内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7世纪时的中国。中国明朝时期出现的纸币是用桑皮纸制作的,这些纸币直到现在摸上去还非常柔软。伪造纸币是死罪,这一点在纸币上就印有明文规定。如果发行纸币时不以黄金或者其他大宗商品作为支撑,那么这种纸币就被称作法币,这种货币没有内在价值,与其他货币最核心的差异是,这种纸币不能用于与央行交换黄金或其他有价值的大宗商品。只有在收款人愿意以票面价格接受这种货币,并且交付商品或服务的情况下,这种货币才有用处,其价值取决于交易各方对其的信任程度。西方社会最早进行纸币实验的是美国不是大革命之后的联邦政府,而是革命前东海岸的几个殖民地。在美国独立之前,创设货币是英国政府的特权。由于不能自主铸造硬币,殖民地的早期移民一直在抱怨货币供应不足,无法有效开展贸易。殖民地原有的金银储备(很不幸的是这些殖民地当地没有新开发的金银矿来供应新的货币)被用于支付从英国运来的进口产品,这也是由英国作为殖民宗主国强加给殖民地的贸易限制导致的,于是金银储备还是流回了英国。在缺乏货币的情况下,以物易物的体系和以烟草等商品作为货币的情况同时存在,成为殖民地早期经济贸易的主要模式。当时哈佛大学的学生们最终以农产品、家禽或者腌肉支付自己的学费。整个殖民地酝酿着一股创设新货币形态的动力。1690年,马萨诸塞州首次发行了纸币,其他各州政府相继效仿。从一定程度上讲,创设这些纸币的人明确表示在未来某个特定的时点会以黄金或白银赎回这些票据,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这些纸币其实都是法币。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货币政策实验。正如伟人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67年写的那样:
政府发行的货币总量屈指可数,而且完全没有满足殖民地贸易的需求,在这期间,各州发行的纸币都保持着相对固定的价值,且与白银相比,没有出现明显贬值在某些州,由于纸币发行量大,其代表的价值量下降,导致其作为法定货币的支付能力出现下降我们通过合理控制纸币发行量来避免货币贬值。
回过头去看,在殖民地纸币的发行时期内并没有发生通货膨胀。17从宏观层面上讲,殖民地的早期管理者们理解富兰克林发出的警告,他们发行的纸币数额能够满足贸易的需要,但是又不会引发高速的通货膨胀。
到此为止,我已经全面回顾了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发展史。我首先解释了为什么大宗商品型货币能成为交易媒介,然后介绍了贵金属在标准化铸币历史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但是纸币替代商品成为货币的主导形态却比较难解释。虽然说用纸币买东西更方便,但是这种货币的悖论在于人们拥有的其实是不具备自然使用价值的东西,而且这种货币本身不会产生任何利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选择持有越来越少的现金,当今社会的货币更多地体现为银行储蓄余额,而不是纸币或硬币。银行的负债是如何变成货币的?要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另一个角度阐述货币发展史,这一次我们关注的是货币如何发挥价值储藏物这个功能。
早在罗马人统治时期,货币和信贷就以贷款契约的形式存在着,同时硬币也是货币的主导形态。有钱人通常扮演了银行的角色,发放贷款,这种个人银行的经营者们通常会利用自己对顾客的熟悉程度来套利,他们可以把应收账款的单据用于支付个人的待付款项,因为收下这些单据的人还可以继续用其支付个人消费。这些应收账款的单据已经具备了货币的普遍接受性。中世纪欧洲的纸币是从承兑票据演变而来的,承兑票据是一种金匠或其他商户开具的金币存款凭证。这种纸币的价值是以金匠收到的金币作为担保的。持有票据的人相信,自己能够在任何时间将手中的票据兑换成黄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并非所有承兑票据都会立刻被兑换成黄金,而是有可能在贸易过程中作为资金流转一段时间,于是很多商人开始发行用黄金以外的资产作为担保的票据,比如说商人贷给顾客的应收款项也可以作为担保。只要持有票据的人满足于使用纸币进行流通,那么为纸币价值提供担保的资产就可以是低流动性的资产,也就是说可以用无法迅速转换成货币,或者说没有十足把握能够转换成货币的资产作为担保。从这个实践经验中演变出了我们当前使用的银行业体系,即由流动性较好的储蓄或票据提供资金支持的低流动性资产。
由私营银行发行货币的问题显而易见。以私营银行的票据或储蓄凭证形态出现的货币,其本质是对价值无法确认的低流动性资产的赎回权。所以这种货币的普遍接受性和价值稳定性都会时不时地遭遇威胁。我们可以用美国自由银行时期的案例来充分揭示这种风险。在这段时期内,纸币是由私营银行发行的,而非中央政府行为(美联储直至1914年才正式运行)。这段所谓的自由银行时期从1836年持续到1863年,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安德鲁杰克逊(Andrew Jackson)总统否决了美国第二银行章程的更新,结尾的标志性事件是美国南北战争之后通过的几项全国性银行业法案,对新发行的纸币征收多种税款。在这段时期内,银行业几乎没有准入门槛。对银行而言,贷款是资产,纸币和储蓄凭证是负债;对它们的客户而言,情况正好相反。有数百家银行从事借贷业务,然后通过吸收存款和印发纸币来获取自身运营的资金。它们的资产通常是自己持有的黄金和已经贷出的应收款项的总和,负债就是自己发行的纸币和储蓄凭证的总额,通常情况下,纸币总额总会占到其债务的绝大部分。
从原则上讲,当持有纸币的人到私营银行总部要求兑付的时候,银行应该按照票面价格支付等额黄金,这种货币价值是由银行持有的黄金(或白银)和应收贷款资产进行担保的。但如果纸币流动的区域远离发行者的总部的时候,它们通常只能在二级市场上进行交易,而且只能折价使用。《纸币报价》(Banknote Reporter)一份专门发布不同纸币价格的报纸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其功能就是列示各种人们不熟悉的纸币的价值。纸币的折价比例不仅根据使用地离银行总部的距离发生变化,不同银行发行的纸币的折价率也不同,又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纸币的折价率还要综合考虑那个时间点上发行银行的信用程度,以及这家银行可能受到储户挤兑的脆弱程度。
1839年,一位来自费城的很有创业精神的范考特(Van
Court)先生开始出版发行刊物,即《范考特防伪和纸币辨识指南》。当时的费城是仅次于纽约的金融中心,这本出版物详细记录了美国数百家银行发行的纸币在费城当地的折扣率。以亚拉巴马州银行的纸币为例,其在费城的折扣率从1842年的25%到1853年的1.8%不等,有记录的某家银行最高折扣率为50%。康涅狄格州的银行数量比亚拉巴马州的多,有多家银行的纸币折扣率超过了50%,但平均来看,该州银行纸币在费城的折扣率很少超过1%。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伊利诺伊州,这里的银行纸币在费城经常要折扣50%以上才能使用。在自由银行的时代,很多银行都倒闭了,而且金融危机也频繁发生。
自由银行时期最有趣的特征就是它向世人揭示了以银行负债作为货币(也就是要求银行按照票面价格兑付纸币或储蓄凭证)与银行资产的风险性之间的紧张关系。如果19世纪的私营银行纸币都按照票面价格兑换成资产,当时的银行资产有很大的概率会在某个时点无法再继续维持兑付。而且银行的拥有者们完全可能滥发纸币,投资于高风险资产,甚至在经营不善的时候关门开溜。由于这些风险的存在,消费者们通常只愿意接受打折之后的纸币。鉴于纸币的折扣率会随着时间发生浮动,所以纸币作为支付工具的价值逐渐降低。
银行发行的纸币应该作为(不确定的)价值量的储藏手段。如果纸币的价格总是能准确反映银行资产的价值,那么持有纸币的人就不会因为银行过度发行纸币而遭受损失。但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他们变成了银行的股东,因为他们持有的票据可以被当作拥有银行资产所有权的凭证,尽管银行的资产总是随着时间变化而浮动。所以说,私营银行发行的纸币,如果用普遍接受性和稳定性两条标准来衡量的话,都非常不适宜充当货币。
用银行负债作为货币,尤其在经历了自由银行时期之后,其展现出来的天生的不合理性必然促使政府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同时也促成了美联储的诞生。大萧条之后,美国于1933年创设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在全美境内引入了存款保险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普通储户面临的风险。存款保险制度的诞生,意味着风险转由纳税人承担,虽然可以有效地降低储户挤兑银行的风险,但同时也强化了银行作为货币发行人的角色,其发行的货币的主要形态就是储蓄凭证,可以取用的形态就是政府独立发行的纸币。
从这个角度了解了货币发展史之后,我们应该能够理解,其实银行的储蓄余额就是可供社会使用的货币总量的绝大部分。这些货币有天生的价值,而且不论收益率多么微小,总是能给储蓄者带来一定数额的回报(这种回报如果在明面上体现通常就是储蓄获得的利息,如果以一个国家的经常账户而言,这种回报体现为政府补贴的货币转移支付服务)。因此,市场中流通的纸币和硬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由储蓄余额决定的。在过去一个世纪当中,以广义范围计算,美国这个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差不多等于其本国GDP总量的23,而且这个比例保持了相对稳定,而银行储蓄余额相对于流通货币总量的比例差不多一直保持在90%左右。大概100多年前,金银两种贵金属的量大概相当于流通货币总量的10%,它们对于纸币和硬币的价值起到同样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但如今我们已经不再把这些贵金属当作货币了。银行储蓄余额占流通货币总量的比例在其他主要经济体可能更高,欧元区的比例大概是91%,日本为93%,英国应该不低于97%。这些数字背后最令人震惊的事实是,创设货币这件事情似乎已经完全变成了私营企业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经济体中的货币总量越来越不参考实际购买东西的需求,而越来越依赖于私营银行根据借款人的需求而凭空设置的信用额度。在正常情况下,信用额度的供给应该是银行根据借款人的需求不断调整的,信用额度可用程度的增减往往反映出央行制定的利率水平对供需关系的影响。所以说,私营银行作为货币发行人并不影响央行成为调控经济体货币量的主导者的身份。负债的迅速增长不能归咎于银行不负责任地发放贷款,更多地要归罪于借款人对未来的收入水平过度乐观,当然低利率水平和银行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进行恶性竞争也是部分原因。但是在危机爆发的时期内,信贷供给的变化折射出的可能是银行进行放贷业务的意愿,危机时期银行的稳定性削弱,信贷供给变化也可能折射出市场继续为某家特定银行提供资金支持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很难通过刺激借贷需求来对冲货币供应量缩减的影响,这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公认的交易媒介这个角色的角度来说,货币不仅仅是必需品,它同时也是一种于社会有益的工具。专门研究罗马历史的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曾说过:由于社会大众都希望有一种统一的方式来表达需求和财富,所以才决定了货币有其使用价值,正如同书信的价值在于表达我们的思想一样;这两种社会制度,给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力和激情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因此使得原本需要依托它们展现出来的对象出现了成倍的增长。但是由私营银行体系发行的货币总量并不是总能达到一个社会正好需要的程度。确实,如果发行量超出需求量,我们就可能面临资金冗余和通货膨胀的风险,而如果发行量小于需求量就可能爆发金融危机。货币到底应该私有化发行还是由政府发行?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发行方式对货币普遍接受性和价值稳定性的影响。
不论富裕国家还是贫穷国家,对货币的管理工作都是不尽如人意的。各国政府和央行或许都知道维持物价稳定的重要性,但很少能真正做到这一点。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物价在10年间翻了一番,英国则只用了5年时间。1923年11月,德国物价在4天之内飞涨1倍,全年GDP下跌15%。2德国的高通货膨胀极大地削弱了魏玛共和国的力量,同时助长了纳粹集权主义的滋生。3电影《歌厅》(Cabaret)以20世纪30年代的柏林为时代背景,其中一幕展示了一位夜总会司仪在舞台上献唱一首名为金钱的歌曲,其中有那么两句:
1马克、1日元、1美元,或者1英镑
这就是世界运转所需的一切。
但是在最近几年,各国央行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发行货币(尽管它们现在都通过电子化形式发行而很少印制纸币),我们仍然没能看到世界经济复苏的迹象。在这个前提下,如果读者们认为钱不是世界运转所需的必要因素也是情有可原的。如果货币真的不是必需品,那它的作用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拥有货币?货币最终是否会彻底消失?
我在任职英国央行行长期间,时不时会到学校里给孩子们上课,尤其是给小学生们解释什么是货币。他们会问我什么是一次会议,我唯一能给出的答案就是和朋友们在一起闲聊。他们一方面对我收费与朋友们闲聊很困惑,一方面也对货币的价值深信不疑。我往往会拿起一张5英镑纸币,问他们这是什么。他们叫喊着回答:钱。而我总会说我肯定这只是一张纸,并且作势要把纸币撕开。他们会惊讶地呼喊不要撕。我就会停下来反问他们,我手中这张纸币与普通的纸有什么区别。他们会大声地回答:你手里的纸币能买东西。接下来我就开始和他们讨论更重要的话题,也就是要保证这张纸币所能购买的东西的价值不会在一年的时间里发生剧烈变化。学生们在我的课上总是能学到,平稳低通货膨胀是一种良好的经济状态,不论货币以何种形态出现,它都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货币必须得到你希望从其手中购买东西的出售者的认可(即货币的普遍接受性)。第二个条件是,货币在未来交易中的价值能够通过合理的预估测算出来(即货币的价值稳定性)。
如今人们买东西的时候已经很少用纸币或硬币进行支付,更多的是用支票、借记卡、信用卡,或者直接从还在收取利息的银行储蓄账户上进行电子转账。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都在争论如何准确计量一个经济体中的货币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手段不断更新,经济环境也随之变化,货币的具体形态也在发生变化,在这种状态下去谋求一个准确的定义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有的人更希望仅仅把由央行或政府发行的纸币或储蓄凭证算作货币;其他一些人则接受更广义的界定,他们把私营银行发行且在交易中能够得到认可的储蓄凭证也作为一种货币;还有另一部分人把借款人可以自由使用的尚未结算的透支凭证也纳入货币的统计范围。在正常情况下,可以用于贸易结算的货币似乎用广义进行界定比较合适,但我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进一步阐释,在金融业发生危机的情况下,用狭义的界定似乎更为恰当。
当货币同时具备普遍接受性和稳定性时,我们就可以将其作为衡量消费、生产和财务的基本尺度。诺曼人曾于1066年占领不列颠诸岛,他们占领后做了一件事,把岛上的各类有价财物列了清单,包括房屋、牲畜和农地,主要是为了弄清楚这块新的领地上到底能征收多少税款。这份文献就是《土地调查清册》(Domesday Book),其中的普查记录(目前已可在线查阅)是以英镑、先令和便士进行计价的,这套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计量体系沿用了非常久的时间,直到1971年英国货币采取十进制之后才废止。
在传统观念里,人们在思考货币发展历史的时候,通常都把货币视为交易过程中的等价交换物,或者说一种买东西的方式。社会化大分工使得居民需要用自己生产的产品或服务去交换他人的产品或服务。虽然亚当斯密用别针厂的案例详细解释了社会化生产的分工,但是劳动力分工这个现象并不是在他的年代才出现的。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讲,当人类出现在崇山峻岭之间的时候,就出现了社会化分工,最早的区别体现在猎人和采集者这两种不同的工种之间,自此之后,人类社会演化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具备不同手艺和技巧的工种。亚当斯密在论著中写道:在一个由猎人组成的国家中,如果某个人的制造弓箭技术比邻居们的都高超,那么刚开始的时候,他会以礼品的形式将自己的产品赠予邻居,而邻居们可能用他们捕获的猎物作为回礼。如果一个人把所有个人时间用于制造弓箭,以期用这些产品交换肉食,其实就等于放弃了自己分享捕猎成果的可能性。如果我们希望一个猎人转型成为弓箭制造者,那么这个转型的人必须确信那些和他进行交易的人一定能带来肉食作为谢礼。
亚当斯密在书中说:当社会化分工刚刚出现的时候,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易行为所能发挥的功能肯定受到了当时具体操作行为的影响,经常会遇到各种障碍或者陷入很尴尬的境地。他描述的这种情况其实就是经济学家们所说的双方需求恰好对等情况的缺失,也就是说,以物易物的发生需要猎人正好希望得到弓箭,而弓箭制造者正好需要肉食。如果二者的需求不是恰好对等,那么以物易物的交易就无法进行。如果弓箭制造者希望得到玉米,种玉米的农民需要肉食,那么只有通过一系列对手交易之后,各方的需求才能够得到满足。由于这些交易之间可能存在时间跨度,有的甚至存在地域跨度,所以某种用作等价交易媒介的东西,即货币,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帮助人们达成自己希望的交易。
从这个角度去解释,货币的发展史等同于人类在相互交易中演变为社会化群体的历史。这个历史大概从公元前9000年的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开始,这两个地区最早出现以商品作为货币的现象,此处的商品也就是粮食作物和牲畜。历史上还出现了其他多种商品形态的货币,包括亚洲地区的贝壳币,以及非洲地区的食盐。当然,将有实用价值的商品作为货币储存起来是会造成损失的:以货币身份存在的食盐必然失去了腌制肉食的功能。但不论是否有损失,以商品作为货币的现实情况一直持续到了近现代。亚当斯密在其著述中也写过,纽芬兰的鳕鱼干,弗吉尼亚的烟草,西印度殖民地的白糖都是当地可用的货币,甚至在苏格兰某地的村子里,常见工人下班后带着钉子去面包房或者酒吧进行交易。在一个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或者说所有居民对其环境内公认的货币形态缺乏共识的社区当中,具备实用价值的商品经常被当作货币使用。原本作为英国罪犯流放地的新南威尔士州,最早由英国海军进行管理,在这个环境中,朗姆酒是一种通用的货币;二战期间,香烟为战俘营公认的货币。
由于以商品作为货币成本高,使用不便,所以贵金属逐渐成为货币的主要形态。以金属作为以物易物的中介物最早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但是金属铸币最早出现在公元前4世纪的中国和中东地区。到公元前250年前后,标准化的金、银、铜铸币已经在地中海周边国家流行起来。
各国政府在规范硬币的大小和自重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硬币通常由当地最高的权力机构发行,硬币上印有象征权威的纹章,可以说硬币在当时看来是最便于使用的货币形态。从理论上讲,官方铸造的硬币应该能够避免被伪造,同时也让人们免于在使用贵金属作为货币之前进行称重保护货币的物理形态是其具备普遍接受性的必要条件。在现实当中,如亚当斯密的好友、化学家约瑟夫布莱克(Joseph Black)所记录的情况那样,他在爱丁堡大学任教期间,学生们都是直接向导师提前支付学费,布莱克每当遇到陌生的学生入学时,总是被迫称量学费,因为总有一大群学生带来不足重的基尼。如果面对一群不诚实的学生,老师还不采取措施自保的话,那么一年下来可能损失很多收入。货币造假的情况现在仍然存在,而且现实当中,硬币造假的情况比纸币造假更严重。
使用标准化铸币是货币发展史上的重要一步,但是铸币术还将不断升级。正如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于1816年写下的那样:
引入贵金属作为货币的通用形态确实可以被视为改善贸易方式和提升文明社会生存技能的重要一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另一个事实是,随着知识的丰富和科技的进步,我们发现或许在过去民智尚未开化的年代,贵金属铸币被过度推崇,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把这种形态的货币彻底废除,或许会给社会带来又一次的进步。
用贵金属当货币存在不便,这个事实应该最晚在16世纪就成为人们的共识,代表性事件是欧洲人第一次横跨大西洋,发现了美洲的金银矿,尤其是大量银矿。此后,欧洲人从美洲进口了大量的金银,导致欧洲本土这两种贵金属的价格暴跌,大概下跌了23。所以,在以金银计价的体制下,大宗商品和零售货物的价格都大幅飙升。这可以算得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欧洲大通货膨胀。纵观16世纪,欧洲物价上涨了6倍多。从这个生动的案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不论货币以何种形态出现,只要其供应量出现剧烈变化,那么其价值稳定性必然受到牵连。
比硬币使用更方便的自然要算纸币,而且在货币体系内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7世纪时的中国。中国明朝时期出现的纸币是用桑皮纸制作的,这些纸币直到现在摸上去还非常柔软。伪造纸币是死罪,这一点在纸币上就印有明文规定。如果发行纸币时不以黄金或者其他大宗商品作为支撑,那么这种纸币就被称作法币,这种货币没有内在价值,与其他货币最核心的差异是,这种纸币不能用于与央行交换黄金或其他有价值的大宗商品。只有在收款人愿意以票面价格接受这种货币,并且交付商品或服务的情况下,这种货币才有用处,其价值取决于交易各方对其的信任程度。西方社会最早进行纸币实验的是美国不是大革命之后的联邦政府,而是革命前东海岸的几个殖民地。在美国独立之前,创设货币是英国政府的特权。由于不能自主铸造硬币,殖民地的早期移民一直在抱怨货币供应不足,无法有效开展贸易。殖民地原有的金银储备(很不幸的是这些殖民地当地没有新开发的金银矿来供应新的货币)被用于支付从英国运来的进口产品,这也是由英国作为殖民宗主国强加给殖民地的贸易限制导致的,于是金银储备还是流回了英国。在缺乏货币的情况下,以物易物的体系和以烟草等商品作为货币的情况同时存在,成为殖民地早期经济贸易的主要模式。当时哈佛大学的学生们最终以农产品、家禽或者腌肉支付自己的学费。整个殖民地酝酿着一股创设新货币形态的动力。1690年,马萨诸塞州首次发行了纸币,其他各州政府相继效仿。从一定程度上讲,创设这些纸币的人明确表示在未来某个特定的时点会以黄金或白银赎回这些票据,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这些纸币其实都是法币。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货币政策实验。正如伟人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67年写的那样:
政府发行的货币总量屈指可数,而且完全没有满足殖民地贸易的需求,在这期间,各州发行的纸币都保持着相对固定的价值,且与白银相比,没有出现明显贬值在某些州,由于纸币发行量大,其代表的价值量下降,导致其作为法定货币的支付能力出现下降我们通过合理控制纸币发行量来避免货币贬值。
回过头去看,在殖民地纸币的发行时期内并没有发生通货膨胀。17从宏观层面上讲,殖民地的早期管理者们理解富兰克林发出的警告,他们发行的纸币数额能够满足贸易的需要,但是又不会引发高速的通货膨胀。
到此为止,我已经全面回顾了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发展史。我首先解释了为什么大宗商品型货币能成为交易媒介,然后介绍了贵金属在标准化铸币历史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但是纸币替代商品成为货币的主导形态却比较难解释。虽然说用纸币买东西更方便,但是这种货币的悖论在于人们拥有的其实是不具备自然使用价值的东西,而且这种货币本身不会产生任何利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选择持有越来越少的现金,当今社会的货币更多地体现为银行储蓄余额,而不是纸币或硬币。银行的负债是如何变成货币的?要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另一个角度阐述货币发展史,这一次我们关注的是货币如何发挥价值储藏物这个功能。
早在罗马人统治时期,货币和信贷就以贷款契约的形式存在着,同时硬币也是货币的主导形态。有钱人通常扮演了银行的角色,发放贷款,这种个人银行的经营者们通常会利用自己对顾客的熟悉程度来套利,他们可以把应收账款的单据用于支付个人的待付款项,因为收下这些单据的人还可以继续用其支付个人消费。这些应收账款的单据已经具备了货币的普遍接受性。中世纪欧洲的纸币是从承兑票据演变而来的,承兑票据是一种金匠或其他商户开具的金币存款凭证。这种纸币的价值是以金匠收到的金币作为担保的。持有票据的人相信,自己能够在任何时间将手中的票据兑换成黄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并非所有承兑票据都会立刻被兑换成黄金,而是有可能在贸易过程中作为资金流转一段时间,于是很多商人开始发行用黄金以外的资产作为担保的票据,比如说商人贷给顾客的应收款项也可以作为担保。只要持有票据的人满足于使用纸币进行流通,那么为纸币价值提供担保的资产就可以是低流动性的资产,也就是说可以用无法迅速转换成货币,或者说没有十足把握能够转换成货币的资产作为担保。从这个实践经验中演变出了我们当前使用的银行业体系,即由流动性较好的储蓄或票据提供资金支持的低流动性资产。
由私营银行发行货币的问题显而易见。以私营银行的票据或储蓄凭证形态出现的货币,其本质是对价值无法确认的低流动性资产的赎回权。所以这种货币的普遍接受性和价值稳定性都会时不时地遭遇威胁。我们可以用美国自由银行时期的案例来充分揭示这种风险。在这段时期内,纸币是由私营银行发行的,而非中央政府行为(美联储直至1914年才正式运行)。这段所谓的自由银行时期从1836年持续到1863年,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安德鲁杰克逊(Andrew Jackson)总统否决了美国第二银行章程的更新,结尾的标志性事件是美国南北战争之后通过的几项全国性银行业法案,对新发行的纸币征收多种税款。在这段时期内,银行业几乎没有准入门槛。对银行而言,贷款是资产,纸币和储蓄凭证是负债;对它们的客户而言,情况正好相反。有数百家银行从事借贷业务,然后通过吸收存款和印发纸币来获取自身运营的资金。它们的资产通常是自己持有的黄金和已经贷出的应收款项的总和,负债就是自己发行的纸币和储蓄凭证的总额,通常情况下,纸币总额总会占到其债务的绝大部分。
从原则上讲,当持有纸币的人到私营银行总部要求兑付的时候,银行应该按照票面价格支付等额黄金,这种货币价值是由银行持有的黄金(或白银)和应收贷款资产进行担保的。但如果纸币流动的区域远离发行者的总部的时候,它们通常只能在二级市场上进行交易,而且只能折价使用。《纸币报价》(Banknote Reporter)一份专门发布不同纸币价格的报纸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其功能就是列示各种人们不熟悉的纸币的价值。纸币的折价比例不仅根据使用地离银行总部的距离发生变化,不同银行发行的纸币的折价率也不同,又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纸币的折价率还要综合考虑那个时间点上发行银行的信用程度,以及这家银行可能受到储户挤兑的脆弱程度。
1839年,一位来自费城的很有创业精神的范考特(Van
Court)先生开始出版发行刊物,即《范考特防伪和纸币辨识指南》。当时的费城是仅次于纽约的金融中心,这本出版物详细记录了美国数百家银行发行的纸币在费城当地的折扣率。以亚拉巴马州银行的纸币为例,其在费城的折扣率从1842年的25%到1853年的1.8%不等,有记录的某家银行最高折扣率为50%。康涅狄格州的银行数量比亚拉巴马州的多,有多家银行的纸币折扣率超过了50%,但平均来看,该州银行纸币在费城的折扣率很少超过1%。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伊利诺伊州,这里的银行纸币在费城经常要折扣50%以上才能使用。在自由银行的时代,很多银行都倒闭了,而且金融危机也频繁发生。
自由银行时期最有趣的特征就是它向世人揭示了以银行负债作为货币(也就是要求银行按照票面价格兑付纸币或储蓄凭证)与银行资产的风险性之间的紧张关系。如果19世纪的私营银行纸币都按照票面价格兑换成资产,当时的银行资产有很大的概率会在某个时点无法再继续维持兑付。而且银行的拥有者们完全可能滥发纸币,投资于高风险资产,甚至在经营不善的时候关门开溜。由于这些风险的存在,消费者们通常只愿意接受打折之后的纸币。鉴于纸币的折扣率会随着时间发生浮动,所以纸币作为支付工具的价值逐渐降低。
银行发行的纸币应该作为(不确定的)价值量的储藏手段。如果纸币的价格总是能准确反映银行资产的价值,那么持有纸币的人就不会因为银行过度发行纸币而遭受损失。但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他们变成了银行的股东,因为他们持有的票据可以被当作拥有银行资产所有权的凭证,尽管银行的资产总是随着时间变化而浮动。所以说,私营银行发行的纸币,如果用普遍接受性和稳定性两条标准来衡量的话,都非常不适宜充当货币。
用银行负债作为货币,尤其在经历了自由银行时期之后,其展现出来的天生的不合理性必然促使政府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同时也促成了美联储的诞生。大萧条之后,美国于1933年创设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在全美境内引入了存款保险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普通储户面临的风险。存款保险制度的诞生,意味着风险转由纳税人承担,虽然可以有效地降低储户挤兑银行的风险,但同时也强化了银行作为货币发行人的角色,其发行的货币的主要形态就是储蓄凭证,可以取用的形态就是政府独立发行的纸币。
从这个角度了解了货币发展史之后,我们应该能够理解,其实银行的储蓄余额就是可供社会使用的货币总量的绝大部分。这些货币有天生的价值,而且不论收益率多么微小,总是能给储蓄者带来一定数额的回报(这种回报如果在明面上体现通常就是储蓄获得的利息,如果以一个国家的经常账户而言,这种回报体现为政府补贴的货币转移支付服务)。因此,市场中流通的纸币和硬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由储蓄余额决定的。在过去一个世纪当中,以广义范围计算,美国这个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差不多等于其本国GDP总量的23,而且这个比例保持了相对稳定,而银行储蓄余额相对于流通货币总量的比例差不多一直保持在90%左右。大概100多年前,金银两种贵金属的量大概相当于流通货币总量的10%,它们对于纸币和硬币的价值起到同样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但如今我们已经不再把这些贵金属当作货币了。银行储蓄余额占流通货币总量的比例在其他主要经济体可能更高,欧元区的比例大概是91%,日本为93%,英国应该不低于97%。这些数字背后最令人震惊的事实是,创设货币这件事情似乎已经完全变成了私营企业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经济体中的货币总量越来越不参考实际购买东西的需求,而越来越依赖于私营银行根据借款人的需求而凭空设置的信用额度。在正常情况下,信用额度的供给应该是银行根据借款人的需求不断调整的,信用额度可用程度的增减往往反映出央行制定的利率水平对供需关系的影响。所以说,私营银行作为货币发行人并不影响央行成为调控经济体货币量的主导者的身份。负债的迅速增长不能归咎于银行不负责任地发放贷款,更多地要归罪于借款人对未来的收入水平过度乐观,当然低利率水平和银行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进行恶性竞争也是部分原因。但是在危机爆发的时期内,信贷供给的变化折射出的可能是银行进行放贷业务的意愿,危机时期银行的稳定性削弱,信贷供给变化也可能折射出市场继续为某家特定银行提供资金支持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很难通过刺激借贷需求来对冲货币供应量缩减的影响,这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公认的交易媒介这个角色的角度来说,货币不仅仅是必需品,它同时也是一种于社会有益的工具。专门研究罗马历史的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曾说过:由于社会大众都希望有一种统一的方式来表达需求和财富,所以才决定了货币有其使用价值,正如同书信的价值在于表达我们的思想一样;这两种社会制度,给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力和激情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因此使得原本需要依托它们展现出来的对象出现了成倍的增长。但是由私营银行体系发行的货币总量并不是总能达到一个社会正好需要的程度。确实,如果发行量超出需求量,我们就可能面临资金冗余和通货膨胀的风险,而如果发行量小于需求量就可能爆发金融危机。货币到底应该私有化发行还是由政府发行?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发行方式对货币普遍接受性和价值稳定性的影响。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