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

書城自編碼: 295273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科普讀物科學世界
作者: 熊卫民
國際書號(ISBN): 9787506093866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1-01
版次: 1
頁數/字數: 404/398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5.4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环艺设计手绘:景观/室内 马克笔 手绘效果图技法精解
《 环艺设计手绘:景观/室内 马克笔 手绘效果图技法精解 》

售價:HK$ 95.8
明清与李朝时代
《 明清与李朝时代 》

售價:HK$ 81.6
感动,如此创造
《 感动,如此创造 》

售價:HK$ 71.8
商业人像摄影
《 商业人像摄影 》

售價:HK$ 95.8
抗争表演
《 抗争表演 》

售價:HK$ 74.4
咏春八斩刀
《 咏春八斩刀 》

售價:HK$ 83.8
聊不完的艺术家:跨界设计师穆夏
《 聊不完的艺术家:跨界设计师穆夏 》

售價:HK$ 117.6
失去的过去与未来的犯罪
《 失去的过去与未来的犯罪 》

售價:HK$ 59.8

 

編輯推薦: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成为中国大陆*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终于圆了中国人的诺奖梦。为何建国66年才摘下科学桂冠?66年里,中国科学怎么了?中国科学家做了什么?
《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内容涉及广泛,中国科学界的大事小情均有涉及,尤其当事人说当时事,让读者从科技知识分子的角度认识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历史,切身感受中国科学所遭遇的是是非非,理解当下中国科学遭遇困境的原因。
內容簡介:
相比人文知识分子,科技知识分子人数更多,是现代知识分子的主体。他们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二十世纪,也有很多五味杂陈的往事,还是许多国家重大事件尤其是重大生产建设活动的关键当事人。但很少有科技知识分子来书写自己的故事。对科技知识分子进行访谈,系统记录他们的话语,是保存他们的经历、见闻和见识的*途径。
《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精选对邹承鲁、郑哲敏、施履吉等科学家以及对薛攀皋、罗登、李毓昌等科技管理者所做的比较适合大众阅读的近二十篇访谈,让科学家自己说话,重点介绍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科学界,是一本既具较高史料价值,又有很强可读性的口述史作品。
關於作者:
熊卫民,1974年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特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当代科技史、教育史研究,代表作品有《合成一个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全合成》、《邹承鲁传》、《从合成蛋白质到合成核酸》、《金霉素、牛棚、生物固氮沈善炯传》等。
熊卫民教授堪称我国科学口述史第一人。十多年来,他以记者机敏锐利的触觉和学者寻根究底的执着,孜孜不倦地追寻和打捞历史,总是能找到合适的访谈对象,让他们说出积淀在心中的故事,总是能挖掘出闻所未闻的史实,为读者揭开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王扬宗,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目錄
序言
为远去的历史留下鲜活的证词
前言
郑哲敏:加州理工学院的中国留学生
初到美国
梅贻琦没有动员我去台湾
参加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
为什么不留在美国
在麦卡锡主义的阴影下
绕道欧洲归国犯了大忌
我和钱学森只是师生关系

傅君诏:从留学美国到土法炼钢
党组织决定我赴美留学
学成后艰难归国
恢复组织关系
预想和现实有很大反差
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校任教
苏联专家和苏联教育模式
在北京钢铁学院主持科研部
马粪渣与土高炉

施履吉:天才回到中国后
北京生物学实验中心
回国不易
牛满江的RNA研究靠不住
沈善炯:我亲历的政治运动
洗脑筋,改造思想
我从来没有批判过胡适
被怀疑给胡风集团通风报信
上海分院的大鸣大放
我也干了荒谬的事情
广州会议让知识分子热泪盈眶
我第一个被揪出来

邹承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成长之路
诺奖级成果只能在国内发表
创造力从哪里来
对学术腐败说不
中国科学发展存在问题

范岱年:中国科学院内的老浙大人
大批老浙大人调入中国科学院
我在《科学通报》的工作
我所知道的丁瓒案
钱三强入党
许良英遭批
张明远这人品质很好
中国科学院北京地区的反右派运动
其他老浙大人

何祚庥:在科学和宣传之间
许良英等被划为右派的深层原因
思想战线的多个战役
对梁思成建筑思想的批判
科学卫生处的成立
也谈丁瓒事件
张稼夫强调学术领导
张劲夫更能干
超声波化运动内情
秦川和赵沨
钱学森和于光远之争

巴延年、桂世茂:政治风浪中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以学习为主的三反五反
思想改造是重头戏
学习苏联
分院最安定的一段时间
分院副研究员以上没划一个右派
科学家如何大跃进
神仙会和《科学十四条》
贯彻八字方针,出现新生机
王仲良调离,分院被撤销

罗登:五六十年代的科研管理干部与科学家
帮科学家分忧
保护朱洗们过关
大炼钢铁、超声波和深挖洞

谈庆明:早期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建立力学研究所
我有右派嫌疑
上天、入地、下海及火钻
钱寿易深得钱学森重视
超声波化和除四害
爆炸力学的诞生
核爆炸波与爆破堆山

李毓昌:力学所早年的人和事
钱学森入党
钱学森和钱伟长的关系
晋曾毅无为而治
杨刚毅和钱学森之争
乱糟糟的大跃进
林鸿荪、林同骥等从海外归来的科学家
张劲夫对施雅风一分为二
杜润生组织政策座谈会

薛攀皋:追忆广州会议
领导干部带头检讨
科学家大提意见
陈毅给知识分子脱帽加冕
大会总结和遗憾

薛攀皋:1964年的北京科学讨论会
会议的背景和主题
会上会下
会后的评价与思考

薛攀皋:心理学科在中国(19491976)
丁瓒与心理研究所的筹建和降格
陆定一等对心理所研究工作的全面干预
周恩来等:心理所的任务要由心理学家来讨论
康生等批判心理学资产阶级方向
胡乔木对批判运动中的一些问题予以否定
心理学遭受灭顶之灾

薛攀皋:中国科学学部的定位与调整
建立学部与学术领导
学部成为党组成员的办事机构
夺权与撤销学部
重建学部与加强学术领导
学部变为咨询机构
科研究竟应该由谁来管理?

宋振能:我与中国科学院(19651977)
科学院的三线建设
科学院机构改制
文革后砸烂学部
黄淮海办公室的工作
五七办公室
1972年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
业务一组、二局、一局
三志会议、植被会议、环保会议
整顿科学院
百家争鸣座谈会

胡亚东:中外科学交流的恢复
科技资料进口工作做得相当好
与东欧国家的学术交流
重新加入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恢复中国科协在国际科学联合会中的地位

蔡德诚:钱学森和《科技导报》
你们《科技导报》讨论什么三峡问题?
勇于刊登不同意见
朱光亚的一封信
马克思与马赫
媒体得有自己的风骨

附录
如何提升口述史的可信度
內容試閱
相比人文知识分子,科技知识分子人数更多,更是现代知识分子的主体。他们也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二十世纪,也有很多五味杂陈的往事,还是许多国家重大事件,尤其是重大生产建设活动的关键当事人。但很少有科技知识分子来书写自己的故事。我们能在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中发现他们,可记者所做的报道常常只引用他们的只言片语,放入记者自行营造的语境中后,不免有曲解之嫌;作家在相关传记或报告文学中所创作的典型,又往往过于拔高,仿佛他们皆为不食人间烟火的怪物。相比而言,对科技知识分子进行访谈,系统记录他们的话语,恐怕是保存其经历、见闻和见识的最佳途径。
自2000 年以来,为收集中国当代科技史的素材,我有意识的对科技知识分子开展了访谈工作。十多年下来,经我访谈过的科学家、教授或科研管理干部不下百位,整理成文的访谈稿,也有几十篇之多。承东方出版社陈卓先生青睐,现从中挑选十余篇史学价值较大、比较适合大众阅读的文章出来,集结成册。
本书主要介绍20 世纪中国科学界的人和事。在前面几篇中,按所述主要事件的发生时间,分别介绍几位科学家的成才之路,或他们留学归来后筚路蓝缕开展科研工作的艰难历程。
郑哲敏院士回忆了他通过层层测试考取扶轮社奖学金去美国留学的过程,在加州理工学院期间他与其他留美学子的交往,台湾方面以私人交往形式和大陆以组织形式对海外学子的争取,在回大陆、去台湾和留美国之间不同学子所做的选择,麦卡锡主义对加州理工学院的影响,他艰难的回国旅程,绕道欧洲归国对他日后工作的影响等。其中,对不同学子在是否回归大陆问题上的考量的介绍,与在大众媒体上常见的宣传迥然不同。
作为科学家中的地下党员,傅君诏教授回国后相继在华北大学工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钢铁学院等重要高校担任实职领导,并直接向周恩来、康生等人汇报过工作,地位明显高于其他留学人员。关于科学家在大炼钢铁运动中所起的作用,他披露了惊人的史料。
施履吉院士思维敏锐,动手能力极强,留学美国时,被同学、老师公认是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天才。可惜的是,花了几年时间、克服众多障碍回到祖国后,他却因与搞瞎指挥的行政人员发生冲突、受到一些老科学家的嫉恨、缺乏基本的科研条件、遭遇政治运动的冲击等原因,直到改革开放后才略微发挥才能。虽然他仍能凭短期内取得的一些成果而当选为学部委员,可毕竟此时的他已经老了。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他的遗憾之情溢于言表。他还介绍了他对当年的明星科学家牛满江的批评。
饱经迫害的沈善炯院士对政治运动耿耿于怀。他介绍了在王仲良等领导的保护下,他间不容发地幸运通过胡适批判、反胡风、反右派等运动,以及王仲良调走后,他沦为四清运动打击对象的经历。蛮横批判所带来的精神刺激是如此的强烈,他的右眼一度基本失去视力。
邹承鲁院士回忆了他被日本鬼子从东北一路驱赶到西南,在轰炸中求学,一度从军远征印度、缅甸,然后退伍,考取英庚款出国留学,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在人工合成胰岛素等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成果的经历。他还对影响个人成才,尤其是影响中国科学健康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重点介绍了为维护科学尊严,他与政界、商界、科学界一些不端人员多次论战的经过。
接下来是科研管理干部和科学家对所在机构一些人和事的回顾。
范岱年教授亲历了中国科学院早期的不少大事。在访谈中,他介绍了他和许良英等老浙大人(尤其是地下党员)于20 世纪50 年代初调入中国科学院后,先在整党运动中参与淘汰丁瓒等地下党员,然后自己在肃反、反右等运动中也遭到淘汰的经过。
作为50 年代中宣部科学处的重要成员,何祚庥院士接触过很多高层人物,了解不少内部信息,他对范岱年访谈的内容有重要补充,并顺便为自己在批判梁思成运动中的角色作了辩护。他关于20 世纪50 年代中宣部科学处和中国科学院那些人和事的回忆,是中国科技体制历史研究的有趣史料。
巴延年书记、桂世茂秘书长介绍了三反五反、思想改造、学习苏联、肃反、反右派、大跃进、四清等政治运动和神仙会、八字方针等调整政策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的具体操作过程。他们的回忆不但可与沈善炯的口述相互印证,还展示出在铺天盖地的运动背景下,他们这些不乏疑虑但无力回天的科研管理干部的辛酸与无奈。
罗登先生长期在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担任管理干部,他介绍了他所了解的朱洗,他和王仲良等在反右派运动中成功保护朱洗等人,以及随后自身遭到批判的经过。从他的回忆可以看出一些平和的中下层科研管理干部应对上级的左倾政策的方略,以及遭到逆向淘汰的过程。
谈庆明教授和李毓昌教授都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元老,谈的都是该所的人和事,因他们当年地位有别谈为研究人员,李为管理干部正好相互补充。谈先生回顾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从创立(1956年)到扩张(1958 年),从调整(1961)到文革早期的变迁历程。包括朱兆祥、林鸿荪帮助钱学森和钱伟长建所的贡献,钱学森、郭永怀的办所思想,反右派、大跃进、除四害、超声波化、四清等政治运动对力学所的冲击,爆炸力学学科在力学所的诞生,郑哲敏、钱寿易的学术贡献等。李先生重点回顾了力学所海外归国人员的经历,其中惊心动魄之处甚多,而他对钱学森入党自传、钱学森和党委领导冲突的介绍,读起来饶有趣味。
有活字典之誉的薛攀皋先生长期在中国科学院院部从事管理工作,从生物学部副主任的位置退下来后,他更是致力于深入研究他所亲历过的那些历史。本书收录了对他的四次访谈。第一、二篇分别介绍他亲历的1962 年的广州会议、1964 年的北京科学讨论会,均有独到视角,是研究这两次重要会议的宝贵史料。第三、四篇分别介绍他所了解的心理学科在中国、学术领导在中国科学院的坎坷历程,许多戏剧化的场景让人既好气又好笑。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前副主任宋振能在中国科学院院部工作了近40年,文革期间仍然如此,他对19651976 年的中国科学院的回忆,尤其是1972 年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的回忆,填补了不少历史空白。
曾任中国科学院外事局局长的胡亚东研究员回忆了19771982 年间他陪同钱三强、卢嘉锡、周培源等中国科学界的领导,到欧洲和美国多次访问、开会,和来自台湾地区和国际科学社团的代表磋商,克服政治阻碍,使海峡两岸的科学界同行得以共同加入国际科技社团、坐在一起进行学术交流的过程。访谈涉及海峡两岸的不少学界名流,其中,卢嘉锡院士的那些轶事尤其有趣。
最后一篇访谈的受访人是曾主持《科技导报》十余年的蔡德诚先生。因为替彭德怀辩护而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的他主张媒体得有自己的风骨,他重点介绍了19901995 年间钱学森四次向《科技导报》施压,或者说他四次顶住钱学森压力的经过。
需要说明的是,口述历史门槛虽低,但做好并不容易。不少人看不起口述历史工作,认为它不过是一个人说,另一个人记而已;记录者即使不是可有可无,那也可以随意替换。但实际发生的访谈,比这要复杂得多,访谈整理人往往也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人的记忆会逐渐模糊,很多事情会想不起来,且人都有私心,对外人难免会有戒心,所以,不但回忆录中会有错误或谎言,访谈稿中也可能出现误导,且容易流于肤浅。所以,一次成功的访谈,必然是良好合作的产物。不但需要记忆力、表达能力均强的亲历者作为受访人,还需要受过良好训练、有平等对谈能力的访谈整理人:他 她需要设计整个口述历史研究计划,选择和联络合适的历史当事人进行访谈,并在访谈前查阅大量的档案文献、准备众多细致的问题,在访谈中随机应变利用受访人的只言片语钩沉出一些鲜为人知的有价值的史料,在访谈后通过加注的方式进行大量的补充、印证、甄别、文字加工工作,将访谈稿整理到既真又美(至少不丑)、值得向学术界推荐的水平。以上每一个步骤都有难度。为了说明这一点,本书还在访谈稿之后,附录了一篇介绍口述历史研究心得的文章。鉴于留存前人骨灰的意义较小,作家王力雄曾提出建立灵魂纪念馆,专门保存人们口述的人生经历的设想。我很赞同这个建议,很愿意和同志者一道,继续为这类为国民存信史的功德无量的事业添砖加瓦。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