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HK$
62.7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HK$
58.2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HK$
524.2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HK$
221.8
《
耕读史
》
售價:HK$
109.8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HK$
12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HK$
72.8
|
內容簡介: |
《城市道路驾驶人跟驰行为》旨在对我国驾驶人在城市道路环境中的跟驰行为特性进行定量化分析,进而探讨驾驶人跟驰行为特性对城市道路交通流的影响,为促进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的改善及辅助驾驶技术的进步提供理论依据。《城市道路驾驶人跟驰行为》主要涉及驾驶人跟驰行为特性参数采集、驾驶人跟驰行为特性分析、基于驾驶人跟驰行为特性的跟驰模型及驾驶人跟驰行为特性对道路交通流影响的模拟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城市道路驾驶人跟驰行为》主要适用于交通运输工程等学科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对于高级汽车驾驶员、汽车与道路设计人员和交通运输组织管理人员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城市道路驾驶人跟驰行为》可作为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车辆工程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等专业研究生的教材、教学参考书。
|
目錄:
|
《道路交通安全理论与技术著作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驾驶人在道路交通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1.1.2 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和驾驶人数量都迅速增加
1.1.3 驾驶人对道路交通的影响日益突出
1.1.4 交通流理论研究中对驾驶人因素考虑不足
1.2 研究意义
1.2.1 探索交通行为科学的试验方法
1.2.2 深化对我国驾驶人驾驶行为特性的认识
1.2.3 探究驾驶人驾驶行为特性微观差异对道路交通流的影响
1.2.4 促进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的改善
1.2.5 为辅助驾驶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驾驶行为特性研究
1.3.2 考虑驾驶特性的跟驰模型
1.3.3 研究总结
1.4 主要内容简介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本书的章节安排
参考文献
第2章 驾驶人跟驰行为特性参数采集与数据处理
2.1 驾驶人跟驰行为特性参数采集目的与要求
2.1.1 试验目的
2.1.2 试验要求
2.2 驾驶人跟驰行为特性参数采集方法
2.2.1 跟驰行为特性参数采集的相关试验方法
2.2.2 我国学者进行的相关试验
2.2.3 本书设计的试验原理与试验方法
2.2.4 试验过程
2.3 试验数据处理
2.3.1 车辆行驶轨迹数据处理
2.3.2 城市道路驾驶人跟驰行为特性主要参数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驾驶人行驶状态
3.1 行驶状态划分
3.1.1 自由行驶与跟驰状态划分的现有方法
3.1.2 自由行驶与跟驰状态的现有判定标准
3.1.3 本书提出的划分方法
3.1.4 跟驰状态细分
3.2 行驶速度特性
3.2.1 行驶速度统计
3.2.2 气质类型对行驶速度的影响
3.3 加速度特性
3.3.1 加速度统计值
3.3.2 加速度频率
3.3.3 气质类型对加速度的影响
3.4 加减速延迟时间特性
3.4.1 现有的分析方法
3.4.2 本书研究确定加减速延迟时间的方法
3.4.3 加减速延迟时间统计
3.4.4 加速延迟时间
3.4.5 减速延迟时间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驾驶人稳定跟驰状态特性
4.1 稳定跟驰状态下的跟驰距离特性
4.1.1 跟驰距离散点分布
4.1.2 跟驰距离统计值
4.1.3 跟驰距离的频率与分布函数
4.1.4 道路类型对跟驰距离的影响
4.1.5 驾驶经验对跟驰距离的影响
4.1.6 交通流状态对跟驰距离的影响
4.1.7 气质类型对跟驰距离的影响
4.1.8 稳定跟驰状态下跟驰距离的范围
4.2 稳定跟驰状态下的时间间隔特性
4.2.1 时间间隔散点分布
4.2.2 时间间隔统计值
4.2.3 时间间隔频率与分布函数
4.2.4 道路类型对时间间隔的影响
4.2.5 驾驶经验对时间间隔的影响
4.2.6 交通流状态对时间间隔的影响
4.2.7 气质类型对时间间隔的影响
4.2.8 稳定跟驰状态下时间间隔的范围
4.3 碰撞时间特性
4.3.1 碰撞时间统计值
4.3.2 碰撞时间频率与分布函数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基于跟驰行为特性的跟驰模型
5.1 经典跟驰模型的标定
5.1.1 标定方法
5.1.2 优化算法
5.1.3 轨迹数据选取与参数搜索范围
5.1.4 参数可靠程度估计
5.1.5 标定结果
5.1.6 经典跟驰模型标定结论
5.2 跟驰模型建立思路
5.2.1 跟驰行为区域划分
5.2.2 稳定跟驰过程中的振荡现象
5.2.3 经典跟驰模型对振荡现象的解释
5.2.4 本书跟驰模型建立的基本思路
5.3 基于跟驰行为特性的跟驰模型
5.3.1 期望跟驰距离模型
5.3.2 加速度模型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驾驶人跟驰行为特性对道路交通流的影响
6.1 宏观交通流指标和理论方法
6.1.1 宏观交通流指标
6.1.2 交通流理论的两大方法体系
6.2 基于Agent和CA的交通仿真
6.2.1 Agent技术简介
6.2.2 CA技术简介
6.2.3 结合Agent和CA的交通仿真方法
6.3 不同交通流状态的转化
6.4 交通滞后与交通流散布
6.4.1 交通滞后与交通流散布现象的研究概况
6.4.2 驾驶人加减速行为的不对称性
6.4.3 交通滞后现象的解释
6.4.4 交通流散布现象的解释
6.5 速度和流量陡降
6.5.1 速度和流量陡降现象的现有观察
6.5.2 速度和流量陡降现象的分析
6.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基于驾驶人跟驰行为特性的道路通行能力分析
7.1 道路通行能力研究概况
7.2 车头间距与车头时距特性
7.2.1 车头间距特性
7.2.2 车头时距特性
7.3 驾驶人跟驰行为特性与路段通行能力的关系
7.3.1 路段通行能力
7.3.2 非专业驾驶人通行能力影响系数
7.4 小结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驾驶人在道路交通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由人、车、路和环境(自然环境、交通环境和法规环境等)四要素构成的道路交通系统中,人(特别是驾驶人)是其中唯一的自主性变量。驾驶人不仅是道路交通系统的信息处理者和决策者,也是道路交通系统的调节者和控制者,是道路交通系统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1]。同时,驾驶人也是道路交通系统中相对不稳定的因素,驾驶人的驾驶行为对道路交通系统性能有重要影响。
1.1.2 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和驾驶人数量都迅速增加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大量小汽车进入普通家庭,机动车保有量和驾驶人数量都迅速增加。特别是近年来考取驾照的驾驶人数量迅速增加,在驾驶人群体中已经占有较高的比例。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约2.17亿辆,汽车保有量约9846万辆,其中个人汽车约7206万辆,占汽车保有量的73.19%[2]。我国机动车驾驶人约2.24亿人,汽车驾驶人约1.62亿人,其中驾龄不满3年的驾驶人约8495万人,占机动车驾驶人总数的39.72%;驾龄不满1年的驾驶人约2580万人,占机动车驾驶人总数的11.52%[2]。在各大中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和驾驶人数量的增加更加迅速。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与驾驶人数量历年变化如图1.1所示。
截至2010年10月,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达457.1万辆,机动车驾驶人达613.5万人[3]。2007~2009年机动车保有量和驾驶人数量年增长率都大于10%,平均每年新增加机动车驾驶人50万人左右。
1.1.3 驾驶人对道路交通的影响日益突出
1.驾驶人因素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我国历年道路交通事故统计数据见表1.1。1995~2002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都呈现上升趋势,虽然自2003年以来我国交通事故次数、死亡人数等指标都已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是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交通事故率和交通事故死亡率远大于发达国家。
驾驶人因素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1982年国际驾驶人行为研究协会分别对不同国家1500~2000位驾驶人的交通事故原因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2。由于驾驶人单因素造成的交通事故占65%左右,而由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