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HK$
55.8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HK$
47.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HK$
55.8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HK$
55.8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HK$
109.8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109.8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HK$
87.4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88.5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道教的道德教化为研究对象,着重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其一,道教到底存不存在“教化”或“道德教化”?如果有,它和在中国传统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的道德教化在思想和实践上有何本质的不同?其二,道教的道德教化都包括了哪些内容?其实施教化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其三,道教的道德教化有没有积极的因素?对今天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是否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作者立足于原始资料,采取文献研究的方法,将历史与逻辑相结合,多视角多维度地揭示了道教道德教化的本质和内涵,是学界迄今为止全面系统地探讨道教道德教化问题的第一部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目錄:
|
绪论
第一章 道教道德教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第一节 “道教”、“道德”和“道德教化”概念离析
第二节 道教的道德教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道教宫观的道德教化作用
第一节 早期道教“靖”、“治”的道德教化作用
第二节 南朝道馆的道德教化作用
第三节 北朝寇氏天师道道坛和楼观的道德教化剖析
第四节 隋唐以后道教宫观的道德教化剖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道教戒律规范的道德教化剖析
第一节 道教禁戒的道德教化剖析
第二节 道教科律的道德教化义蕴
第三节 道教清规的道德教化剖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道教文学的道德教化作用
第一节 道教诗词的道德教化
第二节 道教散文的道德教化剖析
第三节 道教戏剧曲艺的道德教化作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道教医学的道德教化作用
第一节 道教符咒治病的道德教化作用
第二节 道医在医方药理上的贡献及其医德的道德教化作用
第三节 道教医学养生之道的道德教化作用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一、“道”、“道教”概念离析
当初孔子的弟子子路问他:“如果卫国的国君要先生您来主政的话,您准备先从哪做起?”孔子说:“这恐怕得从‘正名’开始。”子路批驳孔子太迂腐,认为这“名”怎么去正!孔子讲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注疏》卷十三《子路第十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06页。孔子为政为什么强调要从“正名”开始?他为什么那么看重“正名”?这是非常值得玩味的一件事。正如《老子》所说:“无名,万物之始按通行本均作“无名,天地之始”,但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均作“无名,万物之始”,司马迁《史记?日者列传》引文也作“无名者,万物之始也”,而且该句王弼本自注也说:“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按照“注不破经”的原则,可能它原本即作“万物”。;有名,万物之母。”我们认识事物本来就是从“定名”开始的。世界原本是混沌一片,分不清东西南北、你我他它,正是因为人类给万事万物定了名称,把它们一一别择出来,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才得以不断深入。当然,“名”也是不能随便定的,最好能做到名副其实,能够反映事物内在的实际内容,名实不符可能会引起社会交往的不便,甚至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所以孔子认为为政当先从“正名”开始。我对这一问题还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孔子所讲的“名不正则言不顺”的“言”就是语言,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就是说,名称不正,概念没有搞清楚,也容易引起思维的混乱,影响认识的深入;对事物认识不清,做事当然也难以成功。所以,我们研究某一个问题,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先把概念离析清楚,概念离析清楚了,其后的思维发展就会顺理成章,不在话下了。本课题研究的是“道教的道德教化”,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对相关概念先作一番剖析。
在讨论“道教”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道”这一概念。
“道”的本义是指人所行走的道路。许慎《说文解字》卷二下“辵部”:“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达谓之道。”《尔雅?释宫》说:“路、场、猷、行,道也。”又说:“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汉刘熙《释名》之《释道第六》说:“道,一达曰道路。道,蹈也;路,露也,言人所践蹈而露见也。”张舜徽先生说:“道之为言蹈也,谓人所践蹈也。”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卷四,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第23页。这些都说明“道”的本义是指道路,至于其他含义均由此引申而来。
诚如鲁迅先生所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道路是前人探索出来的,它对后来之人起着引导的作用。故“道”第一个引申义即是“导”,即引导的意思。翻检我国古籍,可以发现,道路之“道”,往往与引导之“导”通用。故段玉裁说:“《毛传》每云‘行,道也’,道者人所行,故亦谓之行。道之引申为道理,亦为引道。”在远古时期,相对于广袤、神秘的大自然而言,人类是极其渺小的,人类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故前人走过的道路、留下的经验对后人来说弥足珍贵,当然也是后人行动行走所当谨遵的法则、准则。故由此而引申出“道”的第二个引申义“法则”或“准则”。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纷纷著书立说,从各自的立场、视角出发阐述自己的思想主张,他们大多喜欢将自己所讲的那套道理称之为“道”,意思是治国理身者所当谨尊的“法则”或“准则”。查《老子》里提到“道”的地方有73处,《论语》里提到“道”的地方有89处,《墨子》里提到“道”的地方有154处,其他如《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书中“道”的出现频率也相当高。张舜徽先生曾说:“夫周秦诸子之言,起于救时之急,百家异趣,皆务为治。虽各自成一家,不相为谋,然亦有所见大合、殊途而同归者。后人籀绎其书,但知其异而不见其同,犹不足谓善学也。余昔治周秦诸子书,而深疑道论之要,何以为百家所同宗?反复推寻,始悟无为之旨,本为人君南面术而发,初无涉于臣下万民也。”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前言》,中华书局1982年版。张先生将周秦诸子所说的“道”概括为君人南面之术,是非常精辟的。但我们认为,说先秦诸子所说的“道”多停留在社会现实的层面,属于形而下的范畴,这话大体上是不错的,但亦不可一概而论,个别学派难免会对现实有所超越,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老子可能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道”提升到抽象本体论的高度进行阐释的人。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东汉)河上公《道德真经注》卷四《为道第六十二》,《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以下版本同此),第12册,第18页。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东汉)河上公《道德真经注》卷二《象元第二十五》,《道藏》第12册,第7页。还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东汉)河上公《道德真经注》卷三《道化第四十二》,《道藏》第12册,第12~13页。在老子这里,“道”就不仅仅是作为治国理身的“法则”或“准则”,而是万事万物产生变化的总规律、总根源,成了宇宙万物的本原。老子之后,又有庄子、列子和文子等对老子的道论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形成了以阐释形而上的“道”为主要宗旨的学术派别,从而与先秦其他学派形成明显的分野,故汉代学者以“道家”称呼之。人类有时候需要超越,希望能从现实世界中摆脱出来,寄情于玄远,游心于太虚,而先秦道家这种对“道”的体认恰好满足了此种要求。其后,“道”作为一个哲学术语,逐渐脱离了形而下的范畴,更主要的是作为形而上的抽象本体来加以体认的,在我国哲学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道教形成以后,继承了道家的衣钵,“道”也就成了道教徒的最高信仰、道教哲学的最高范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