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HK$
77.3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HK$
78.2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HK$
77.3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HK$
143.4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HK$
99.7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HK$
44.6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HK$
333.8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HK$
132.2
|
編輯推薦: |
《张琪论养生与防病》可供中医药院校师生、临床工作者参考使用,也可作为中医养生爱好者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参考书。
|
內容簡介: |
《张琪论养生与防病》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医大师临床研究?张琪临床医学丛书》分册之一,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张琪论养生与防病》是国医大师张琪教授养生防病专著,全面反映了张琪教授的养生经验和防病思路。《张琪论养生与防病》由总论、养生篇、防病篇三部分组成,共11个章节。总论为张琪教授对历代养生理论的研究和认识,着重论述张琪教授对中医养生与养身的独特见解;上篇为张琪教授养生理论方法研究,详细介绍了张琪教授在继承中医传统养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实际,提出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案;下篇为张琪教授对防病即“治未病”研究,主要介绍张琪教授对临床常见的亚健康“未病先防”,以及常见慢性和疑难疾病的“既病防变”的综合保健方案。《张琪论养生与防病》以天人合一、形与神俱、阴阳平衡为中心思想,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张琪教授70余年的养生防病实践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养生防病研究价值。
|
目錄:
|
目录
《国医大师临床研究》丛书序
路序
颜序
总前言
前言
总论
第一章 张琪教授论养生与养身3
第一节 养生以养身为生命基础3
第二节 养生以身心共养为基本原则6
第二章 张琪教授对历代养生理论的研究和认识8
第一节 先秦时期养生思想8
第二节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思想16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养生思想29
第四节 宋金元时期养生思想37
第五节 明清时期养生思想47
上篇 养生篇
第一章 乐观豁达修心养性61
第一节 中医情志养生的历史源流61
第二节 中医情志养生理论与方法64
第三节 现代人的情志养生68
第四节 老年人的情志养生73
第五节 常见疾病的情志养生75
第二章 和畅气血颐养天年79
第一节 气血与养生79
第二节 气血失调的养生81
第三节 常见调理气血之食药87
第四节 常用调理气血药对及方剂94
第三章 饮食有节 平衡膳食103
第一节 饮食有节 103
第二节 平衡膳食104
第三节 季节 养生105
第四节 特殊人群的饮食养生106
第五节 饮食方式与习惯109
第六节 饮食宜忌110
第七节 养生食物110
第八节 疾病的饮食调理113
第四章 适度运动健体强身115
第一节 运动养生中外有别115
第二节 流传千古的五禽戏117
第三节 长盛不衰的八段锦123
第五章 疏通经络百病无踪127
第一节 调理经络先知后用127
第二节 经络畅通时蕴其中128
第三节 经络养生循法建功129
第六章 调和五脏平衡脏腑134
第一节 五脏各司其职134
第二节 肝脏养生135
第三节 心脏养生136
第四节 脾脏养生139
第五节 肺脏养生142
第六节 肾脏养生146
第七章 顺应时气和谐身心150
第一节 春季养生150
第二节 夏季养生151
第三节 秋季养生154
第四节 冬季养生155
下篇 防病篇
第一章 未病先防益寿延年159
第一节 日常重养生防病于其未159
第二节 养生因人而异贵在持之以恒160
第三节 巧用膏方调节 体质163
第二章 既病防变巧用良方165
第一节 问疾遣方首顾脾胃165
第二节 张琪教授治疗常见病精要166
|
內容試閱:
|
总论
第一章张琪教授论养生与养身
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剧增、生活空间缩小,使得以“亚健康”为代表的多种身心疾病急剧增多。此外,还有许多新的不利因素,如化学药物污染、电磁波辐射、农药残留……凡此种种,都在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一些仅过“而立”之年,却呈衰老之态者不乏其人;近年一些才智出众、卓有贡献的国家栋梁英年早逝的不幸事例也屡有媒体报道;令人不胜惋惜的是,这种情况在我国知识界尤为突出,其重要原因就是不懂得或不重视养生之道。
养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养生就是保护生命、延年益寿。“养”是保养、养护、调养、补养、休养、养心、养性、养神及养精蓄锐等意思。“生”是生命、生育、生长、生活、生存、长生、生生不息等意思。养生需要养德行、养性情、调阴阳、和气血、顺自然、谨五味、强体魄等。中医养生学源远流长,萌芽于先秦时期,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了以道家、儒家为特色的养生理论。《黄帝内经》(又称《内经》)的问世,奠定了传统养生学基础,使养生学上升到理论阶段。
第一节养生以养身为生命基础
养身,亦称养形,指通过体育保健、各种导引功法、针灸按摩,以及饮食、药物养生等方法来达到强健体魄。适量的运动能增强体质,促进气机通畅,使气血调和,脉络通达,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张琪教授认为,形体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有形体才有生命,并产生精神活动和生理功能。形乃神之宅,保养形体则为养生之首要。因此,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保养形体。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人的形体的健全,故立“宝命全形论”以示世人。宝命,珍重其所赋之命,全形,保合其所成之形。该篇开首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这为中医养形提供了理论依据。张景岳曰:“吾之所赖者,唯形耳,无形则无吾矣,谓非人生之首务哉”。“善养生者,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善治病者,可不先治此形以为兴复之基乎”。“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张景岳认为人的健康,首先是指形体的健康,形体是产生“神”的根本,因此只有健全、健康的形体,才有充沛的精神。因此,健康健全的形体是一个健康人的基础和根本。健康的形体取决于健康的体质,而体质的状况又取决于先天禀赋和后天的调养。《灵枢?经脉》有这样的论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指出了人在先天时期(胎儿时期)的发育过程。《灵枢?本神》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决气》亦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皆认识到父母之精是构成自身形体的物质基础,也是产生和供养神的物质基础。因此,张琪教授认为,欲养形,须养精;欲养神,亦须养精,即所谓“精全形全神全”。人的身体除受先天禀赋的影响而具备自身体质的特点外,其后天发育及其成长过程,与后天调养密切相关。应注意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即注意饮食和生活起居,以及不过度劳累,同时还应注意适度的运动。
一、起居有常以养身
张琪教授认为,中医非常重视人的生活起居,主张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更好地维持生命活动以养身。《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一年之中,有春暖夏热秋凉冬寒之更迭;一日之中,有昼暖夜凉的不同;天气有风霜雨雪之骤变,地势有高下燥湿的区别。阐明人是受天地之间变化规律支配的,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张琪教授认为,机体为保障正常的生理活动,就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并根据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方能避免六淫邪气的侵袭,维护人体正气,有利于健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云:“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具体地说,就是要在起居、衣着、居处、劳逸、睡眠、房事、旅行,甚至沐浴、盥漱等方面,都必须“顺时摄养”。并提出应根据一年四季阴阳的变化,在作息时间上要做相应的调整,春夏宜“夜卧早起”,秋季宜“早卧早起”,冬季宜“早卧晚起”,以应生长收藏之气。《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阐明了人体阳气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因此,张琪教授主张,早晨和日中注意养阳,多参加户外活动,舒展筋骨,流通气血;傍晚和夜半,阳气开始潜藏,卫外能力减弱,要注意防寒保暖,减少活动,避免风寒和雾露之气的侵袭;夜间要有充足的睡眠。只有注意顺应自然的变化“起居有常”,方能“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保持形体的健壮。
此外,张琪教授主张不妄作劳,即不要过度劳累,要注意劳逸结合,应包括脑力劳动(劳心)和体力劳动(劳力)两个方面。因过劳会过度地消耗人体气血,精血亏虚,容易导致外邪的侵入。而过度的安逸,会引起气血郁滞而不流通,亦可导致各种疾病,使“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批评了那些“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的不良生活习惯。告诫人们“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视、卧、坐、立、行,本属于人体的正常的生理活动,但是一个“久”字,则说明过分的生理活动亦会导致“伤血”“伤气”“伤精”“伤骨”“伤筋”的病理情况。古人观察到日月江河之所以长久,是因为“天行有常”,张琪教授认为,人要长寿就要“法则大地,象似日月”,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一定的规律,才能“生气不竭”。养生必须动静结合,劳逸适度,即《千金要方》所说:“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
二、饮食有节以养身
饮食是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来源,是充养身体的基础。张琪教授认为合理科学的饮食可以更好地养身。人体的阴阳气血,有赖饮食调养。水谷精微,靠脾胃的运化,化生气血津液,并输送到全身而发挥其营养作用。张景岳云:“精血即形也,形即精血也”。养精血即养形体,精血来源于水谷,故《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人以水谷为本”,“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因此中医饮食养生强调饮食有度、有时、不偏嗜,这就不会导致营养失衡。传统饮食养生讲究“四气”、“五味”等,主张“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是现代营养学所欠缺的。张琪教授主张饮食食谱要广,合理搭配,以平衡饮食。食物有温、热、寒、凉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饮食配合适宜,则阴阳协调,有利于营养机体。张子和云:“五味贵和,不可偏胜”,否则就会如《黄帝内经》所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粱之变,足生大疔”。由此可见古人对膳食结构平衡非常讲究,也就是当今生活强调的营养均衡,正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出的膳食建议: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和薯类;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等。此外,中医养生反对过度进食肥甘、恣食生冷,主张人们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考虑饮食的宜忌,如在阳气生发的春季,应常吃一些清淡甘凉的水果、蔬菜,以免积热在里;在阳气隆盛的夏季,常遇暑湿,人体出汗较多,应常吃一些利湿消暑,养阴益气的食品;在阳气收敛的秋季,气候凉爽干燥,宜多吃一些生津养液的食物;在阳气潜藏的冬季,则宜酌温补。还要“饮食以时,饥饱得中”,即吃饭要定时定量。目前中国人膳食的特点:蔬菜食用频率普遍很高是其优点;其缺点表现在某些蛋白质类食品摄入较少,农村尤甚,且熏制品食用频率较高、食用量较多。饮食结构正从热量和蛋白质摄入不足向高脂高糖方向转化。唐代孙思邈曰:“安身之本,必须于食”,“食欲数而少”,“厨膳勿使脯肉常盈,常令俭约为佳”,“久饮酒者,伤神损寿”。古代养生家还提出:“五味未成熟勿食,五味太多勿食,腐败闭气之物勿食”。《千金要方?医林养性》说:“世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多饮酒者,伤神损寿”。清代才子李渔认为“倦时勿食,防瞌睡也;瞌睡则食停与中而不得下。烦闷时勿食,避恶心也;恶心则非特不下,而呕逆之”。“喜怒哀乐之始发,均非进食时,然在喜乐犹可,在哀怒则不可。怒时食物易下难消,哀时食物难消也难下,俱宜暂过一时,候其势之少杀”。张琪教授认为,饮食水谷,既是养生之本,又是致病之源,饮食失节,过饥过饱,五味偏嗜,进食不洁,均能致病,养生防病必须把好“病从口入”关。古人的这些认识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故要得形体健,必须做到“饮食有节”。
三、形劳不倦以养身
张琪教授认为,运动锻炼可以使人体筋骨强健,气血经脉通畅,脏腑精气充实,功能旺盛,气血条达,即所谓以动养形。运动对于养身至关重要。人体通过运动,促使精气流通,气血畅达,不仅可锻炼肌肉、四肢等身体组织,还能增强脏腑功能,提高免疫能力,促进人体健康。若人体久静而乏动,则易致精气郁滞,血脉不畅,诸病丛生,久则损寿。早在《吕氏春秋?尽数》里,已提出了锻炼形体的原则,它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这就是现代人提出“生命在于运动”的理论依据。《寿世保元》也说:“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说明人体若缺乏运动,则易变生多种疾患,加速衰老与死亡。如朱丹溪《格致余论》说:“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他认为,大之于天地,因为运动才有了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小之于人体,因为运动才有了人的生命形体,因为运动才能富有生命力。但动当有节,应注意劳逸结合。三国名医华佗对他的学生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人体需要运动,但不应当运动到极限。运动身体,使胃里的食物能够消化,又能使血脉流通,不会生病,就像户枢不会腐朽那样。华佗发明的五禽戏,就是五套模仿动物动作的体操,他说:坐在那里,工作疲乏了,就站起来做一套体操,有一点小汗出来,身体就感觉轻松了,肚子也饿了,想吃东西。这是保养身体的好办法。吴普按照这种方法保养身体,到了90多岁,耳聪目明,牙齿完好。“不当使极尔”,说明运动不要追求极限,追求极限反而对健康不利。孙思邈师其说,认为人体“常欲小劳”,强调“流水之常新,户枢之晚朽”。关于运动锻炼的方法,《素问?上古天真论》论及了“和于术数”,所谓术数,修身养性之法也,如导引、按摩及后世之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等,这些方法均属运动范畴,通过“外炼筋骨皮”,由外至内,促使体内阴阳平衡,身体盛壮。同时也应“动而中节”,“不妄作劳”,做到“形劳而不倦”。《素问?宣明五气》也说:“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说明运动太过同样有损健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致使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发达国家,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已在死因谱上占主要地位,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病日益成为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的发生是相关危险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仅以北京为例,北京46%的成年人缺乏体育锻炼。相应地,北京地区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高血压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患病率分别为29.1%、6.6%、22.9%、8.1‰和18.4‰。对江苏省的调查结果表明:其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19.7%,该病的发病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增加、久坐活动少、有高血压和肥胖家族史。张琪教授认为,为减少慢性疾病患病率,运用中医的养生、摄生的方法,使之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将有助于慢性疾病的防治,真正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
第二节养生以身心共养为基本原则
自古以来,养生防病是人们孜孜追求的目标,希望通过精神调养、食疗药膳、养生功法等整体综合措施,达到体质增强、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延长生命的目的。因此养生不同于养身。如今有人常将“养生”单单理解为“养身”、“健身”,因为身体是一切的基础。有人说健康是“1”,婚姻、家庭、财富、子孙、名誉、地位、权势等,都是 “1”后面的“0”,有了“1”,后面的“0”越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