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售價:HK$
61.6
《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售價:HK$
44.6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HK$
55.8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HK$
54.9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HK$
98.6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HK$
77.3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HK$
77.3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HK$
80.6
|
編輯推薦: |
《一个考古学文化交汇区的发现 —凉山考古四十年(上册)》可供从事考古、历史的研究学者、爱好者参考、阅读。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本集资料集、志书、研究著作于一体的考古学专著,总结了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主的地区 1974~2013年四十年间的田野考古工作与研究成果,《一个考古学文化交汇区的发现 —凉山考古四十年(上册)》分石器时代考古、商周时期考古、西南夷时期考古、两汉时期考古、蜀汉两晋时期考古、唐宋时期考古六个部分对凉山的考古学文化进行了介绍与研究,并提出了凉山考古学文化圈和东亚大陆“ X”形文化传播带的新概念。《一个考古学文化交汇区的发现 —凉山考古四十年(上册)》还包括了与凉山有关的专题考古、民族学田野调查和科技考古内容,对于希望全面了解凉山考古的读者是一本必读之书。
|
目錄:
|
三咏为序(i)
专家笔谈《一个考古学文化交汇区的发现——凉山考古四十年》(代前言)(iii)
第一篇凉山概况
第一章四种不同视角的凉山(3)
第一节自然地理实体的凉山(3)
第二节行政地理区划的凉山(5)
第三节多民族聚居区的凉山(7)
第四节考古学文化圈的凉山(12)
第二章凉山地区的历史沿革(14)
第一节古蜀时期(先秦时期)(14)
第二节秦时期(15)
第三节两汉时期(15)
第四节蜀汉时期(16)
第五节两晋南北朝时期(含成汉)(16)
第六节隋、唐、宋时期(含南诏大理)(18)
第七节元、明、清时期(19)
第八节汉源、石棉、永胜、宁蒗、华坪5县的历史沿革(19)
第三章凉山地区的六个考古学文化地理单元(21)
第一节大渡河中游河谷(21)
第二节安宁河河谷(22)
第三节盐源盆地(23)
第四节城河流域(23)
第五节大凉山腹地(24)
第六节金沙江攀枝花大峡谷(24)
第二篇凉山地区考古简史
第一章凉山地区田野考古工作大事记(1974~2013年)(29)
第二章凉山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综述(57)
第一节石器时代文化研究(57)
第二节大石墓文化研究(62)
第三节盐源青铜文化研究(76)
第四节其他青铜时代文化研究(83
)第五节汉代文化遗存研究(84)
第六节唐宋(南诏大理)文化遗存研究(88)
第三篇凉山地区的考古与研究
第一章石器时代考古(95)
第一节旧石器时代考古(95)
第二节新石器时代考古(100)
第三节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重要课题研究(131)
第二章商周时期考古(237)
第一节大渡河中游河谷(237)
第二节安宁河河谷(246)
第三节大凉山腹地的石棺墓(251)
第四节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重要课题研究(257)
第三章西南夷时期考古(280)
第一节大渡河中游河谷(280)
第二节安宁河河谷(284)
第三节盐源盆地(316)
第四节城河流域(336)
第五节大凉山腹地(346)
第六节其他地区(350)
第七节西南夷时期考古学文化重要课题研究(354)
第四章两汉时期考古(381)
第一节城址(381)
第二节遗址(384)
第三节墓葬(389)
第四节石刻(403)
第五节两汉时期考古学文化重要课题研究(408)
第五章蜀汉两晋(含成汉)时期考古(435)
第一节屯戍遗址(435)
第二节墓葬(437)
第三节蜀汉两晋(含成汉)时期考古学文化重要课题研究(441)
第六章唐宋(含南诏大理)时期考古(454)
第一节城址(454)
第二节遗址(457)
第三节墓葬(458)
第四节石刻(460)
第五节岩画(463)
第六节唐宋(含南诏大理)时期考古学文化重要课题研究(467)
第四篇东亚大陆“X”形文化传播带与凉山考古学文化圈
第一章东亚大陆“X”形文化传播带(509)
第一节东亚大陆“X”形文化传播带研究的滥觞(509)
第二节从考古学材料看东亚大陆“X”形文化传播带(511)
第三节如何看待反映“X”形文化传播带客观存在的文化因子(567)
第二章对东亚大陆“X”形文化传播带形成及其走向原因的探讨(571)
第一节我国自然地貌的三大阶梯及其生态环境(571)
第二节我国农耕文化区与游牧文化区的形成(572)
第三节东亚大陆“X”形文化传播带的形成及其走向的原因(578)
第四节东亚大陆“X”形文化传播带形成的时间(583)
第三章东亚大陆“X”形文化传播带的几个相关问题(584)
第一节从考古学角度看东亚大陆“X”形文化传播带与欧、亚、非文化的联系(584)
第二节东亚大陆“X”形文化传播带的功能(586)
第三节对反映东亚大陆“X”形文化传播带客观存在的考古学文化元素的初步分析(588)
第四节东亚大陆“X”形文化传播带与丝绸之路和藏彝走廊(590)
第四章位于东亚大陆“X”形文化传播带交汇处的凉山考古学文化圈(591)
第五篇专题考古、民族学田野调查与科技考古
第一章专题考古(595)
第一节西昌地震考古概述(595)
第二节四川盐源县古代盐业与文化的考古调查(603)
第二章民族学田野调查(614)
第一节木里藏族自治县项脚汉族调查报告(614)
第二节凉山土司衙门遗址(627)
第三节凉山彝族民居略述(639)
第四节美姑侯播乃拖岩画的发现及初步研究(646)
第五节攀枝花市发现的一种么些人插竿二次挂肢葬(653)
第三章科技考古(658)
第一节冕宁县高坡遗址2011年度浮选结果鉴定简报及初步分析(658)
第二节麦坪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水稻植硅体的发现及其意义(666)
第三节四川汉源麻家山遗址出土陶器的科技研究(674)
第四节四川盐源出土的一件镀锡九节鱼纹鸡首杖金相分析(681)
第五节四川盐源地区出土青铜钺的科学分析(688)
第六节西昌市横栏山遗址2011年及2013年度浮选结果简报(696)
第七节其他数据(709)
凉山考古今后的发展方向(代结语)(715)
附录(717)
后记(733)
插图目录
图1.1-1凉山地区自然地貌图(4)
图1.1-2凉山地区行政区划图(6)
图3.1-1凉山地区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96)
图3.1-2大渡河中游新石器时代石器(麦坪遗址)(103)
图3.1-3大渡河中游新石器时代陶片纹饰拓片(麦坪遗址)(104)
图3.1-4大渡河中游新石器时代陶器(105)
图3.1-5横栏山文化类型陶片纹饰拓片(111)
图3.1-6横栏山文化类型陶器(112)
图3.1-7横栏山文化类型石器(113)
图3.1-8礼州遗址BM4墓葬平面图(117)
图3.1-9礼州遗址出土石器(118)
图3.1-10礼州遗址AM10出土陶器(120)
图3.1-11礼州遗址BM3出土陶器(121)
图3.1-12东咀遗址T5~T7探方平面图(125)
图3.1-13东咀遗址陶器(126)
图3.1-14凉山北端石棺墓平、剖面图及其出土陶器(129)
图3.1-15凉山南端石棺墓平面图及其出土陶器(130)
图3.1-16云贵川三省石片石器分布示意图(132)
图3.1-17元谋石片石器(133)
图3.1-18贵州观音洞石片石器(135)
图3.1-19四川资阳九曲河两刃刮削器(136)
图3.1-20呈贡龙潭山石片刮削器(137)
图3.1-21宜良九乡石片石器(138)
图3.1-22经修理过的台面石片(139)
图3.1-23小型石器(141)
图3.1-24勒瓦娄石器(凸边刮削器)(142)
图3.1-25汉源地理位置图(145)
图3.1-26富林镇旧石器遗址剖面图(147)
图3.1-27剑状矛蚌(148)
图3.1-28单台面石核尺寸比例曲线图(149)
图3.1-29富林遗址出土石器(一)(150)
图3.1-30富林遗址出土石器(二)(153)
图3.1-31麦坪遗址位置示意图(166)
图3.1-32麦坪遗址第一类遗存与横栏山遗存比较(170)
图3.1-33麦坪遗址第二类遗存与马厂类型比较(171)
图3.1-34麦坪遗址第三类遗存与礼州遗存比较(173)
图3.1-35麦坪遗址第四类遗存与十二桥文化比较(174)
图3.1-36横栏山文化类型石器(178)
图3.1-37横栏山文化类型陶器(179)
图3.1-38礼州遗址新石器时代遗物(181)
图3.1-39礼州遗址土坑墓出土陶器(183)
图3.1-40一期1段遗物(姜家屋基遗址出土)(192)
图3.1-41一期2段陶器(狮子山遗址出土)(193)
图3.1-42一期3段遗物(麦坪遗址出土)(194)
图3.1-43二期4段器物(195)
图3.1-44二期5段陶器(麻家山遗址上层)(196)
图3.1-45二期6段器物(197)
图3.1-46三期7段陶器(199)
图3.1-47麦坪文化类型和横栏山文化类型陶器比较(212)
图3.1-48聚落遗址分布图(216)
图3.1-49四川西南部的地质结构(218)
图3.1-50聚落遗址海拔(219)
图3.1-51聚落遗址环境(220)
图3.1-52聚落遗址大小(221)
图3.1-53聚落遗址发掘和采集的时期(按种类分)(229)
图3.1-54原料和石器种类关系(231)
图3.2-1麦坪遗址商周文化遗存A类墓葬出土器物(239)
图3.2-2麦坪2008M11平、剖面图(240)
图3.2-3麦坪2008M13平、剖面图(240)
图3.2-4麦坪遗址商周文化遗存B类墓葬出土器物(241)
图3.2-5麦坪2006M12平、剖面图(242)
图3.2-6麦坪2006M15平、剖面图(242)
图3.2-7桃坪遗址西周祭祀坑H2平、剖面图(244)
图3.2-8桃坪遗址西周祭祀坑出土陶器(245)
图3.2-9高坡遗址出土陶器(247)
图3.2-10大洋堆M2平面图(248)
图3.2-11大洋堆M3平面图(248)
图3.2-12大洋堆遗址早期器物(249)
图3.2-13大洋堆遗址中期T8、T9平面图(250)
图3.2-14大洋堆遗址中期陶器(251)
图3.2-15大凉山腹地石棺墓分布示意图(253)
图3.2-16大凉山腹地石棺墓瓦寨山M4平面图(254)
图3.2-17大凉山腹地石棺墓尔巴克苦M3平面图(254)
图3.2-18大凉山腹地石棺墓出土器物(255)
图3.2-19高坡遗存、野石山遗存、鸡公山文化典型陶器对比图(261)
图3.2-20B型石棺墓(濮苏波涅M3)(268)
图3.2-21C型石棺墓(俄巴布吉M1)(268)
图3.2-22D型Ⅱ式石棺墓(拉一木M6)(269)
图3.2-23E型Ⅱ式石棺墓(濮苏波涅M6)(269)
图3.2-24F型石棺墓(加工厂M3)(271)
图3.2-25陶罐(271)
图3.2-26随葬陶器、铜盆和有机质手镯(273)
图3.2-27大凉山地区与周边相关遗存的对比(277)
图3.3-1永和墓地M15平、剖面图(281)
图3.3-2永和墓地M16平、剖面图(282)
图3.3-3永和墓地土坑墓出土器物(283)
图3.3-4安宁河流域大石墓墓群及其相关遗址分布示意图(插页)
图3.3-5阿七白家寨大石墓平面分布示意图(286)
图3.3-6A型大石墓平、剖面图(289)
图3.3-7B型大石墓平、剖面图(289)
图3.3-8安宁河流域大石墓出土陶器(293)
图3.3-9安宁河流域大石墓出土铜器(295)
图3.3-10安宁河流域大石墓出土石器(296)
图3.3-11安宁河流域大石墓出土器物(297)
图3.3-12棲木沟土坑墓M1平、剖面图(299)
图3.3-13棲木沟土坑墓出土陶器(300)
图3.3-14大洋堆遗址晚期H1平、剖面图(305)
图3.3-15大石墓器物坑出土陶器(306)
图3.3-16大洋堆遗址晚期H2平、剖面图(306)
图3.3-17盐源盆地土坑墓分布示意图(318)
图3.3-18盐源老龙头墓地墓葬分布平面图(319)
图3.3-19老龙头M4平、剖面图(321)
图3.3-20老龙头M6平、剖面图(322)
图3.3-21老龙头M9平、剖面图(324)
图3.3-22八家村墓地TG2平面分布图(327)
图3.3-23盐源盆地西南夷时期铜兵器(329)
图3.3-24盐源盆地西南夷时期铜器(331)
图3.3-25盐源盆地西南夷时期出土器物(332)
图3.3-26城河流域古代文化遗存分布图(337)
图3.3-27粪箕湾墓群墓葬分布平面图(339)
图3.3-28粪箕湾墓群M26平、剖面图(340)
图3.3-29粪箕湾墓群M148平、剖面图(340)
图3.3-30粪箕湾土坑墓出土陶器(341)
图3.3-31粪箕湾土坑墓出土器物(343)
图3.3-32雷家山土坑墓出土陶器(345)
图3.3-33俄巴布吉M1平、剖面图(347)
图3.3-34大凉山腹地石结构墓出土遗物(347)
图3.3-35和平村M1平、剖面图(349)
图3.3-36和平村M3平、剖面图(350)
图3.
|
內容試閱:
|
第一篇.凉山概况
第一章四种不同视角的凉山
世界万物包孕变化,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千姿百态,因此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会因视角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绝不单单是审美上的需求,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需要与途径。
凉山位于四川盆地和川西南山地之间,是中国东部湿润亚热带气候和西部干湿亚热带气候的分界线,因山高气寒,故被称为凉山,但凉山这个词到了清代才开始在文献中出现。
从不同的视角,凉山又可分为若干个不同的概念,根据本书的主题和内容,需要谈及的是凉山的自然地理实体、行政地理区划、多民族聚居区和考古学文化圈四个概念。
第一节自然地理实体的凉山
自然地理实体的凉山地处川西南横断山系东北缘,从东至西依次由小凉山、大凉山、小相岭、螺髻山、牦牛山、锦屏山、柏林山、鲁南山等山脉组成,这些山脉多呈南北走向。
习惯上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境内的黄茅埂为界,以西称大凉山,以东称小凉山。具体而言,大凉山位于雅砻江的支流安宁河和黄茅埂之间,南北纵贯数百千米,海拔 2000~3000米,其中高达 4000米左右的主要山脉有小相岭、马鞍山、碧鸡山、大风顶、狮子山和螺髻山等,尤以小相岭最高,海拔达 4791米。大凉山为褶皱背斜山地,地表由砂泥岩、石灰岩、变质岩等组成,经长期侵蚀剥蚀,山脊舒缓宽阔,地表相对高差大多在数百米以内,地理学上将其称之为凉山山原。小凉山则指黄茅埂以东的雷波、马边、峨边和屏山一带山地,山脉由锦屏山、分水岭、茶条山和五指山等组成,东西长百余千米。小凉山属短轴背斜山地,背斜轴部由石灰岩、玄武岩等组成,两翼及向斜为中生代红色砂泥岩,山脊海拔 2000米左右。由于金沙江、马边河等的切割,山峰陡峻、谷坡达 35°~40°,岭谷高差达 500~1000米,故有“大凉山不高,小凉山不矮”之说(图 1.1-1)。
图1.1-1凉山地区自然地貌图
凉山的大地构造位于中国东部稳定区和西部活动区的结合部,是太平洋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的交界部位,地质构造复杂。地貌复杂多样、类型齐全,有平原、盆地、丘陵、山地、高原、峡谷、水域等。山地是境内主要地貌类型,占全境面积的 71.65%。山谷间多盆地与河谷。
凉山的河流众多,均属于长江水系。主要河流有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流域面积大于 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 11条,流域面积不足 100平方千米的小河达数百条。河流流向与山脉走向基本一致,多由西北向东南流,大多数为山区河流,河床狭窄,坡陡岩峻,水急滩险,天然落差大。境内湖泊众多,共有 23个淡水湖,其中邛海(水面
29.3平方千米)、泸沽湖(水面 49.5平方千米)、马湖(水面 7.32平方千米)三大湖最为著名。
境内的气候四季不明显,海拔较高地区无夏,南部海拔较低地区无冬,为干、雨季分明的季风气候, 11月至次年 4月为干季, 5~10月为雨季。因地处山区,立体气候显著,呈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景象。
凉山是四川省三大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接近 30%。森林植被主要是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灌丛和稀树灌木草丛。代表植物有川滇冷杉、云南铁杉、川滇高山栎、云南松、水青树、连香树、包石栎、青冈、滇青冈、高山栎等。珍贵动物有大熊猫、小熊猫、豹、麝、猴、岩羊、鬣羚、羚牛、马鹿等。山原地带水草丰茂、畜牧业发达。主要放养绵羊和黄牛,皮毛产量较丰。高山农作物主要为荞麦、玉米、马铃薯、燕麦。山地及部分山间盆地盛产水稻、苹果、花椒、蜡虫、魔芋、核桃等。大、小凉山因为地处气候分界线上,气候相差很大,因此动物群落和植物群落的差异也较大。
凉山的矿产十分丰富,主要有铁、钒、钛、锰、铬等黑色金属矿藏,铜、铅、锌、锡、镍、钴等有色金属矿藏,铝、钨、铋、钼、镁、汞等稀有有色金属矿藏,金、银、铂等贵重有色金属矿藏,另外还出产稀土矿、煤、大理石等。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些矿产,如盐、铜、锡、铅、铁、金、汞等已经得到了开发和利用。
第二节行政地理区划的凉山
现在从一般行政区划上所称的凉山是指凉山彝族自治州,即由 1978年撤销的四川省西昌地区和原来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合并而成的二级行政区。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北至大渡河,与雅安市接壤;南至金沙江,连攀枝花市,与云南省相望;东临昭通、乐山、宜宾三市;西连甘孜州。
1950年3月至 4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解放了当时西康省的宁属各县。同年 4月 4日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昌军事管制委员会(以下简称军管会),为西昌地区最高权力机构,军管会派出接收小组,接管了各县政权。 1950年12月26~31日在西昌召开了西昌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成立了西昌专区专员公署。后几经变化,至 1978年 10月撤销西昌地区建制时,西昌专署辖有西昌、德昌、会理、会东、冕宁、宁南、盐源、木里、盐边、米易 10个县,其中盐源为彝族自治县,木里为藏族自治县,专署设在西昌。
1952年4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设立凉山彝族自治区,后改为州,几经变革,至 1978年9月西昌与凉山合并前,凉山彝族自治州下辖昭觉、普格、喜德、越西、雷波、美姑、金阳、布拖、甘洛、马边、峨边 11个县,其中马边与峨边由乐山地区代管,首府设在昭觉。
1978年10月,国务院撤销西昌地区建制,将其大部分的县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原西昌地区的西昌、德昌、会理、会东、冕宁、宁南、盐源、木里 8县划入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府迁至西昌,米易、盐边 2县划属攀枝花市。 1979年7月,西昌县区域设立西昌市, 1984年4月,峨边、马边 2县划归乐山地区。 1986年6月,撤销西昌县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西昌市。现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辖西昌市和德昌、会理、会东、宁南、普格、金阳、雷波、布拖、美姑、昭觉、越西、甘洛、喜德、冕宁、盐源、木里 16县,其中木里为藏族自治县,州府设在西昌市。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面积为 60 423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自治州(图 1.1-2)。
图1.1-2凉山地区行政区划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