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乾隆制造
》
售價:HK$
87.4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HK$
304.4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HK$
316.2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HK$
76.7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HK$
98.6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HK$
65.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HK$
77.3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HK$
109.8
|
內容簡介: |
彭训厚编写的《抗战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重点介绍中国的抗日战争始终是亚太地区抗击法西 斯的主战场,中国人民通过流血牺牲,在反法西斯战 争中形成世界四大国之一的历史地位。
|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 中国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
第一节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野心由来已久
第二节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个策源地
第三节 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的中国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第四节 以“七七事变”为起点的中国全面抗战,在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
第二章 中国的持久抗战打乱了德日意法西斯的全球战略计划,支援和配合了欧洲战场、亚太战场的反法西斯斗争,成为东方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第一节 中国的抗日战争打乱了德日意法西斯的全球战略计划,为盟军各个击破敌人创造了条件
第二节 中国持久抗战迫使日本放弃“北进”侵苏的图谋,为苏联避免两线作战创造了条件
第三节 中国持久抗战遏制和迟滞了日本“南进”的步伐,对太平洋战争的整个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四节 中国持久抗战及其付出的巨大代价,为盟国顺利实施“先欧后亚”战略方针提供了前提,为确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胜奠定了基础
第五节 中国始终是世界东方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第三章 中国抗日战场是亚太地区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后方基地和军事情报基地,直接支援和配合了盟军的反法西斯斗争
第一节 中国对苏联反法西斯斗争的直接支援
第二节 中国战场是亚太地区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中国曾直接派兵入缅与盟军共同对日作战
第三节 中国战场是亚太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和军事情报基地
第四章 中国抗日战争独具特色的一整套军事理论与以弱胜强的实践经验,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理论宝库
第一节 以持久战对付日军的“速战速决”战略
第二节 以游击战对付日军的正规战
第五章 中国对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贡献及其国际大国地位的确立
第一节 中国为粉碎“远东慕尼黑”阴谋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节 中国是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
第三节 百年来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基本废除
第四节 中国大国地位的确立
第六章 日本投降与中国受降
第一节 日本投降
第二节 中国受降
第七章 中国抗日战争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
第一节 正确判断战争的性质,科学区分主次要矛盾,结成*广泛反侵略战争的统一战线,是制止或推迟战争爆发、赢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节 实施正确无误的战争指导和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夺取反侵略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
第三节 实施人民战争是赢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四节 雄厚的综合国力是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重要基础
第五节 根据未来战争特点,加强军事科学研究和武装力量建设,适时进行军事变革,是夺取反侵略战争胜利的重要环节
第六节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反对绥靖主义,是消除战争隐患和防止局部战争酿成全面大战的关键
|
內容試閱:
|
帝国主义列强的**次世界大战1914—1918结 束后,世界上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相对和平时期。这只 是前后两次世界战争之间的“暂时休战”,实际上是 对下一次世界战争的准备时期。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巴 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的所谓“凡尔赛一华盛顿体 系”,完成了一次对世界的重新瓜分。这种瓜分是和 当时的实力对比相适应的。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 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很快 地发生了变化,它们在战后形成的相对均势被打破, 重新瓜分世界的问题再次被提上日程。
在这期间,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德国一步一步 地摆脱了战败国的地位,开始走上与其他帝国主义列 强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除了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以 外,在欧洲南翼还有一个国家也在积极准备发动战争 ,这就是以法西斯鼻祖墨索里尼为首的意大利。
在亚洲,**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日本向现代化工 业强国的转变,使日本挤进了帝国主义大国的行列。
大战给日本造成了掠夺中国、朝鲜和亚洲其他国家的 有利条件,给日本资产阶级提供了攫取高额利润的良 机,从而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大战期间,日本工 业总产值增长了4倍,进出口贸易额增加了3倍以上, 外贸从逆差变成了顺差,日本从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 战后的全债权国。
与此同时,日本的帝国主义经济充满着深刻的矛 盾。首先是半封建的农业和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矛盾。
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严重地阻碍了农村资本主义的 发展,束缚了生产力,限制了农业向工业提供原料的 动力,也限制了农村吸收工业品的能力;国内市场狭 小,则造成了日本工业对国外市场的高度依赖性。其 次,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石油、铁矿石、橡 胶、棉花、羊毛等很多工业原料都要靠外国供应。第 三,日本工业各部门发展极不平衡。为了侵略战争的 需要,日本片面发展军火工业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重 工业,而民用工业中的技术装备却远远落后于其他发 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的经济慢慢恢 复起来,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商品又涌向了亚洲市场。
在欧美的竞争下,日本经济所固有的矛盾和软弱性就 突出地表现出来,于是危机接连发生。继1920一1921 年的经济危机后,1923年关东大地震造成了经济恐慌 ,1927年又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1929年发生了更为 严重的经济危机,并导致了1931年的政治危机。
日本帝国主义在经济上的脆弱地位,使它不能单 靠经济竞争去同经济实力比它强得多的美国和其他国 家争夺势力范围。为了摆脱国内政治、经济的困境, 追逐*大限度的利润,日本财阀、官僚和军阀互相勾 结起来,利用可就近掠夺中国、朝鲜和亚洲其他国家 的有利条件,加紧推行侵略扩张政策,以此攫取稳定 而廉价的原料产地和不受竞争干扰的垄断市场。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矛头首先指向中国 ,首当其冲的又是中国东北地区。这里土地肥沃,资 源丰富,是日本重要的原料供应地。1930年,日本从 中国东北进口的物资占日本整个进口量的11%。日本 进口煤的64%、铁的46%、豆类的76%都是由中国东 北供应的。此外,中国东北还是日本*大的投资场所 和商品销售市场。1930年,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投资占 外国对该地区投资总额的73%。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出 口占日本向世界各国出口总额的8%。中国东北又是 重要的战略基地,侵占中国东北不仅可以巩固对朝鲜 的殖民统治,而且还可以作为扩大对全中国侵略和北 上进攻苏联的跳板。
但是,在世界经济危机中,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 的殖民利益也受到严重的冲击。世界经济危机开始以 后,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开始下降,同东北的贸易额减 少,投资利润下降。1930年,“南满铁路公司”的收 益比前一年减少了一半左右,自创立以来**次出现 了亏损。与此同时,英美资本加紧渗入中国东北地区 ,这里的中国民族资本也在发展。张学良的东北地方 当局在民族资本和中国人民反日运动的推动下,以修 筑与南满铁路平行的铁路和葫芦岛港等举动来向日本 的殖民势力挑战。这些因素的出现都被日本帝国主义 看成是对它在这一地区“特殊利益”的威胁,于是决 心对中国东北地区实行军事占领,把它变成朝鲜式的 殖民地,变成不受其他国家资本干扰的垄断市场、投 资场所和原料产地,借以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同时 ,日本统治阶级也企图借侵略中国的战争来转移日本 人民的视线,缓和国内矛盾。
为了实现对中国的侵略,日本政府进行了各方面 的准备。
在经济方面,采取各种措施,使之适应侵略战争 的需要。早在1929年,日本就曾在京都、大阪、神户 等地区举行大规模的国家总动员演习。日本政府1929 年12月颁布了《产业合理化纲要》,1930年6月成立 了临时产业管理局,1931年4月又发布了重要产业 统制法》。通过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把国民经济纳入战争经济的轨道。
在军事方面,日本陆军1931年6月制定了军制改 革的方针,增加在朝鲜的兵力,使日本关东军的编制 和配备适应战争的需要。此外,日本还计划新建和增 建航空队、坦克部队和其他机械化兵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