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南帆文集﹒卷一﹒小说艺术模式的革命 文学批评手册

書城自編碼: 287478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学理论
作者: 南帆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33470944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8-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02/253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2.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思想会·军力:现代战争的胜败解释
《 思想会·军力:现代战争的胜败解释 》

售價:HK$ 117.6
边界之外:海外社会研究(第一辑)
《 边界之外:海外社会研究(第一辑) 》

售價:HK$ 82.8
好销售,不违心:在你的舒适区内拿订单
《 好销售,不违心:在你的舒适区内拿订单 》

售價:HK$ 70.8
阿富汗史:骑驰在风暴中的国度
《 阿富汗史:骑驰在风暴中的国度 》

售價:HK$ 117.6
背影2
《 背影2 》

售價:HK$ 82.8
她的罪名
《 她的罪名 》

售價:HK$ 59.8
巨变与突围:碰撞中的清帝国:1644—1840
《 巨变与突围:碰撞中的清帝国:1644—1840 》

售價:HK$ 93.6
变态心理揭秘
《 变态心理揭秘 》

售價:HK$ 59.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7.0
《 南帆文集﹒卷五﹒双重视域 五种形象 》
+

HK$ 67.5
《 南帆文集﹒卷四﹒隐蔽的成规 》
+

HK$ 79.5
《 南帆文集﹒卷三﹒文学的维度 》
+

HK$ 75.0
《 南帆文集﹒卷二﹒冲突的文学   》
+

HK$ 68.5
《 读数时代 》
+

HK$ 47.7
《 历史盲肠 》
編輯推薦:
南帆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界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在娴熟掌握贯通西方文论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学、文化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本土化的卓越研究。《南帆文集》以时间为顺序整理收录南帆先生从事学术研究以来撰写的理论专著、批评文章和文艺短论,完整地呈现其宏大精深的学术思想内涵,对后来的研究者具有很高的理论借鉴价值。适合中文系本科生、研究生及文学爱好者阅读。
內容簡介:
《小说艺术模式的革命》从小说艺术模式的革命与演变的角度,纵观了新时期的小说创作领域,指出时代精神已酿成新的审美情感方式,这种审美主体的变化突破了传统小说的情节模式,并重建了心理情绪模式象征模式及复合模式。对于审美心理与小说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的探讨。
《文学批评手册》是文学批评的通俗教科书。取名手册,强调的是实践性。但是,附录之中收入的五篇论文,力图更多地从理论上考察文学的特征,以及文学研究包含的若干需要进一步辨析的问题。其中三篇论文是根据演讲稿子整理而成,希望能够保持通俗简明的风格。
關於作者:
南帆1957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本名张帆。1975年下乡插队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1984年研究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1984年至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现为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福建省文联主席。1992年被评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4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专家。闽江学者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理解与感悟》、《阐释的空间》、《文学的冲突》、《文学的维度》、《隐蔽的成规》、《敞开与囚禁》、《双重视域》、《问题的挑战》、《文本生产与意识形态》、《文学理论新读本》、《理论的紧张》、《无名的能量》。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百多篇,两次获得鲁迅文学奖,多次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目錄
小说艺术模式的革命
自序
第一章小说的艺术模式
第二章小说的心理情绪模式
第三章小说的象征模式
第四章小说的复合模式
结语永恒的演变与当代的选择
附录小说技巧十年
参考小说篇目


文学批评手册
第一章文学批评的诞生
第二章文学批评的功能
第三章作家与批评家
第四章文学批评的类型
第五章研究、理解与阐释
第六章批评模式的选择
第七章积累与训练
第八章文学体裁与文学史
內容試閱
自序
本书的十余万言显然来自我对当代小说的偏爱。仿佛已经期待了许久:一旦有机会系统地谈小说艺术,我感到莫大的快意与满足。
我丝毫不认为这是精力的浪费。
我当然知道,并非所有的人都对当代小说具有好感。形形色色不以为然的评判不时可见。但是,我最不信任的莫过于这种人:他们事先堂而皇之地贬斥一通,而后高傲地宣称他们从来不读这些小说。我相信,当代小说至少已经达到这个水平:它们已经开始顽强地显出自己的文学个性与不懈追求,以至批评家再也不能不加观察、不加思索而任意地表示自己的好恶了。漠视当代小说中意味深长的艺术动向,这至少意味着缺乏足够的艺术敏感。
对于当代小说的观察无疑应当参照世界文学水平。一个确凿不移的结论也许将在我们的观察中出现:当代小说同世界文学水平之间的距离正在缩小而不是拉大。而且,有些作家正力图将步伐迈得坚决些。仅此一端已经足以激动人心。我十分乐于携带自己的一得之见参预这个进程。
当然,诚如许多批评家所言,我们尚未见到史诗式的、不朽的巨著。不过,如果考虑到当代小说复苏所经历的时间,如果考虑到许多作家的艺术生命至今尚且不足十年,那么,我们或许不至于过分性急。即使像曹雪芹那样的天才,八十回的《红楼梦》仍须披阅十载,更何况如曹雪芹者能有几人?
当代小说已经遗留了一些历史足迹。当代小说的深度也足以承载一定的理论。另一方面,当代小说的时间跨度与规模又难以显示足够的历史意义与理论分量。对象的特征促使我择定这种谈论方式:非史非论,亦史亦论。我期望,论述中的两者结合或许可能相得益彰。
不用讳言,本书所提及的未必均属当代小说的上乘之作。在各种意义上,某些小说的粗疏与简率仍然在所不免。出于特定的理论视点,我宁可认为这些小说更多地来自预定论题的选择。相应于个人的阅读涉猎,我不得不将谈论的范围局限于当代的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只能暂付阙如了。
小说当然供人阅读。但是,读者中出现了一种相当普遍的阅读障碍。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我的兴趣。我意识到,批评应当发言了。
我曾经在不同的场合听到类似的抱怨:为数不少的小说具有一种脱离大众的倾向。小说失去大量的读者而成为专业圈子里的玩赏对象。这种形容并非纯粹的玩笑之辞:一些作家不是相对读者而言,他们更像作家的作家。这些小说或许面目各异,但是,它们都带有一个共同的标记:以往人们所熟悉的情节模式消失了。
倘若这种状况仅仅来自文学贵族化的艺术主张,批评不必为之张扬。可是,倘若这是小说领域中一场意义深刻的艺术革命,批评则有义务向读者解说。某些艺术先驱的足迹可能暂时消失于读者的视野之外,这时,批评将履行导游的职责。
这种解说不同于小说的价值判断。我坚持认为,小说的价值取决于作品中情感经验的伟大与深刻。所谓的情感经验,当然只能作出相当宽泛的界说这个术语大略指谓审美情感对于素材的开发与体验。换言之,这是审美主体的感觉、激情、思索、想象力以至潜意识综合地征服外在世界的过程。情感经验体现着作家的人格、气质、敏感以及理解世界的深刻程度。毋庸置疑,令人震撼的情感经验同样可能毫不逊色地体现于情节化小说中。因此,本书的解说仅仅是价值判断之前的一项必要的沟通:一批非情节化的小说究竟记录了哪些情感经验?
这里包含着作家用意及其效应的阐释,包含着某些艺术形式的功能测定,包含着审美反应的描述、分析以及适当的联想。而且,当我将这些小说综合成一个生气勃勃的艺术潮流之后,这里还包含着时代精神与艺术潮流之间对应关系的论述。
为了寻找一个论述上的支撑点,我选择了小说的艺术模式。
相对于纷纷攘攘的小说艺术实践,批评对于叙述方式的研究却依然十分消极。尽管多数批评家不再将叙述方式视为雕虫小技,但是,一种轻视依然隐匿于他们的论题选择之中。而且,不少批评家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缺乏应有的学识准备。这使他们的研究往往不过停留于主张上。我们曾经轰轰烈烈地引进了诸多批评方法,艺术形式的批评亦属其中一个显眼的项目。然而,这种引进多半浅尝辄止。批评家手里虽然多了几个概念,但一种新的思维结构并未同时产生。有人风趣地将这种状况形容为理论的早产。于是,当小说的叙述方式逾越出了陈规之后,我们却依然很少见到新的批评锋刃所相应制作的理论产品。
将叙述方式作为研究的入口之后,我的企图在于开辟另一个方向:观察叙述方式同审美情感之间的关系。作家在小说中所幻化的艺术世界可能千奇百怪,但他们组织形象体系的情感方式却循着一定之规。当作家的审美情感开始活动,相应的叙述方式则作为它的物化形态予以配合。当然,我们的观察毋宁说是将这个顺序颠倒过来:当我们抽象出潜藏于各种叙述方式之后的基本程式时,审美情感把握对象的内在规范也就相继呈现了。我们将一些相对稳定的小说形态视为几种特定的艺术模式,亦即考察几种常见的情感规范如何沉淀于叙述方式中,并且决定了它们的内在守则。同样,传统的叙述方式经历了一阵崩裂和剧烈的调整时,我们也是从这个关系上继续追溯至它们的原因:这征兆着时代精神业已酿就了新的审美情感方式。虽然具体的论述过程或许难免疏漏脱节,但我坚信这是一个正确的逻辑关系:审美情感先于艺术模式;审美情感取得广泛的共性将构成艺术模式;而且,一种新的审美情感又将突破传统的艺术模式。因此,我的论述基本笼罩于这个前提之下:审美主体的变化导致新的艺术模式崛起。
毫无疑问,艺术充满了个性。但是,艺术加入社会寻求认可的过程,也就是艺术家的个性不知不觉地推广为集体意识的过程。对于文学而言,语言无疑是这种推广的有力工具这是一个四通八达地贯穿于各个社会角落的符号系统。在审美经验的意义上,艺术模式不是也同样可以视为另一种语言符号吗?
当然,完全摒弃任何艺术模式是不可思议的。离开符号系统的约束,所有的表达都难以成形。但是,艺术模式本身却并非一成不变。一种艺术模式从朦胧模糊到清晰固定,新的艺术模式取代旧的艺术模式,这些辩证的运动将不断地发生。就某个侧面加以观察,富于创造性的作家总是永远循环往复于制造艺术模式与打破艺术模式之间。这当然不是西绪福斯徒劳地向山坡上推着同一块巨石。相反,不同的艺术模式从审美情感方面暗示了人类精神上前行不已的探求历程。
我相信,论文的文体也可能体现着作者的心态。因此,但愿读者能够容忍我思辨之余的一些想象,一些夸张,一些比喻,或者一些猜测。因为这将使我的情绪与趣味也相应地活跃起来。倘若有人抱怨书中缺少足够的引经据典,我也同样祈求谅解:直截了当的洞察与自圆其说所产生的快感相当诱人。当然,这决不是否认各种理论书籍所给予的思想推动,而是表明这些书籍已经为我带来了解决现实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应当强调,一些师长、同行和友人的观点曾经直接地启示或鼓励了我对某些问题的思索。我想特别地提到刘再复、吴亮、程德培、黄子平、李劼、李庆西等人的有关著作与论文,并希望他们能接受我的诚挚谢意。
《小说技巧十年》一文曾经是我对当代小说某个侧面的描述。因为此文中保存了构思本书的某些设想,因而作为附录收入。
以上这些零星的感想断断续续地发生。因为涉及了本书的意图、构思与行文,故而稍加组织,作为自序。
1987年2月15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