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与胡塞尔的现象学

書城自編碼: 293013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张庆熊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208140592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10-01
版次: 1
頁數/字數: 272/241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7.0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算者生存:商业分析的方法与实践
《 算者生存:商业分析的方法与实践 》

售價:HK$ 95.8
共享现实: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类
《 共享现实: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类 》

售價:HK$ 153.6
女佣异闻:乙一出道25周年纪念短篇集
《 女佣异闻:乙一出道25周年纪念短篇集 》

售價:HK$ 59.9
生活观察图鉴 中国常见鸟类观察图鉴
《 生活观察图鉴 中国常见鸟类观察图鉴 》

售價:HK$ 179.8
父亲身份:探寻血缘之谜
《 父亲身份:探寻血缘之谜 》

售價:HK$ 105.6
悠游人间 赛博朋克少女插画绘制教程
《 悠游人间 赛博朋克少女插画绘制教程 》

售價:HK$ 119.8
“李晓鹏说中华史”系列(全二册)
《 “李晓鹏说中华史”系列(全二册) 》

售價:HK$ 175.2
绿色剧变:能源大革命与世界新秩序
《 绿色剧变:能源大革命与世界新秩序 》

售價:HK$ 82.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3.6
《 基督教学术(第十二辑) 》
+

HK$ 70.3
《 希伯来圣经导论 》
+

HK$ 117.0
《 西方思想史导论 》
+

HK$ 117.4
《 西方哲学简史 》
編輯推薦:
胡塞尔的思想被公认为是很难理解的,但是如果不理解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基本概念如意向性、内在时间、本质直觉、先验还原、生活世界的话,就难以真正理解西方当代大哲学家海德格尔、萨特、加达默尔、哈贝马斯等的思想,因为他们都跟胡塞尔有师承或学说源流关系。本书对这些概念的澄清是处处注意言之有据,论之有理。另一方面,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在西方受到重视,一方面由于该学说体系完备,论证严密,另一方面由于所使用的是中国的哲学术语,保持了中国的哲学传统。因此,两者的比较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內容簡介:
本书首次将熊十力的思想和胡塞尔的思想做了比较研究。本书分三个部分:1.胡塞尔的现象学,2.熊十力的新唯识论,3.胡塞尔和熊十力之比较。作者认为,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在建构本体论的体系时,都注意探究意识的结构,发现意识总是对于某种东西的意识。区别在于:熊十力主张哲学的真知灼见与道德修养相辅相成,胡塞尔注意从理性出版研究伦理问题。
關於作者:
张庆熊,现任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基督教研究基地主任,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现代哲学研究所副主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上海宗教学会理事。研究领域: 现代西方哲学,现象学,宗教哲学等。
目錄
新版序言001
初版前言001
第一部分.胡塞尔的现象学001
第一章 从对数的基础的研究走向先验唯心主义 003
1 数的心理的起源003
2 对心理主义的批判010
3 走向先验的主观唯心主义014
第二章 意向性018
1 《逻辑研究》中的意向性学说018
2 《观念》中的意向性学说024
3 意向性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029
第三章 内在时间意识033
1 内在时间和客观时间之间的区别和联系033
2 布伦塔诺关于时间起源的学说038
3 胡塞尔对布伦塔诺的时间学说的批评和改造041
4 内在时间意识学说中的困难问题049
第四章 本质的还原054
1 现象学的本质的概念054
2 扩大直观概念的范围059
3 现象学的本质还原的程序060
第五章 先验的还原068
1 自然的思想态度和现象学的思想态度069
2 认识论和心理学071
3 先验的还原的各种途径075
4 中止判断、还原和先验080
第六章 历史目的论的解释方法087
1 历史目的论的解释方法的基本特点087
2 胡塞尔对近代科学的解释092
第七章 生活世界100
1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的概念100
2 返回生活世界是实现先验还原的一条途径107
第二部分.熊十力的新唯识论115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危机和中国哲学家的任务117
1 从革命家到哲学家118
2 对中国社会的危机和中国哲学的意义的反思121
第二章 明宗126
第三章 唯识131
1 熊十力哲学中的空的概念131
2 对象的空对象依赖于心134、
3 习心是空的习心依赖于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139
第四章 转变146
1 熊十力哲学中的行的概念147
2 对本体转变的论证149
3 转变的基本原理:相反相成156
4 转变的两个方面:翕和辟157
5 刹那生灭161
第五章 功能165
1 习气166
2 功能与习气之间的区别169
3 关于功能熊十力与唯识宗的分歧170
第六章 成物175
1 佛家关于物的学说175
2 通过体用的关系说明物的形成179
3 认识的结构183
4 构成事物的意义的范畴189
第七章 明心197
1 区分哲学和科学198
2 返观自识200
3 悬搁对象化的思维方式和遮诠的解释203
4 道德修养207
第三部分.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和胡塞尔的现象学之比较213
第一章 熊十力和胡塞尔的哲学思想的背景216
第二章 熊十力和胡塞尔论东西方哲学的特点219
第三章 熊十力和胡塞尔对意识结构的分析224
第四章 熊十力和胡塞尔的本体论学说229
第五章 熊十力和胡塞尔论哲学的方法239
附录247
一、胡塞尔的生平和著作247
二、唯识三十颂252
参考资料265
內容試閱
初版前言
摆在面前的这本小书是我多年来潜心研究胡塞尔的现象学和熊十力的新唯识论的结果。现在回想起来,如果不是各种有利的机遇凑合在一起,我难以如愿完成这一研究课题。可能是由于德语世界的人民对哲学的崇敬态度和哲学家们继续把哲学当做一项严格的科学加以研究的精神鼓舞我去探索这些深层次的哲学问题。
1983 年10 月的一个晚上,我来到瑞士苏黎世。当第二天早晨,我手握地图,沿着苏黎世湖边的林荫道,走去苏黎世大学(Universitaet Zuerich )报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过在这个美丽的国家竟一呆10 年。我在吕贝(Hermann Luebe )教授指导下学习哲学。他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也是一位现象学家。说实在的,他对我很热情,送给了我许多他当时已出版的著作,还请我到他家里去作客。但那时我德语不好,虽几乎听了他1983 至1985 年间讲的每一堂课,但没有一堂课确确实实地听懂过。尽管如此,他的现象学的思想还是给我留下深刻影响,特别是他的那本现象学的著作《历史中的意识:主体性现象学研究》中有关胡塞尔的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关系的论述。
1985 年我转到瑞士弗里堡大学(Universitaet Freiburg )昆(G. Kueng)教授是我的指导老师,他在研究现象学和分析哲学的关系方面有专长。他派他的助教黑夫利格(G.Hae.iger )专门帮助我学习现象学,开始时是逐字逐句地读胡塞尔的原著《现象学的观念》,接着帮助我解决我在翻译胡塞尔的《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最后是为我修改我用德语写的硕士论文中的文法错误。我的硕士论文的题目是《论胡塞尔的本质还原、先验还原和历史目的论的解释方法的关系》,这篇论文受到好评,其中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两章被打印后在该校哲学系出售,作为选修现象学课程的学生的参考教材。这对我来讲是项殊荣,一个外国人写的西方哲学的东西能为他们西方的本国学生所用。我于1988 年取得硕士学位(Lizentiat),然后读博士学位。
我的博士论文的题目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和熊十力的新唯识论》。选择这一题目的原因是:熊十力和胡塞尔各是东西方哲学中的代表性人物。
熊十力是当代中国新儒家的创始人,胡塞尔是当代西方现象学的创始人。他们虽素不相识,但在有关意识结构和认识方式问题上确有很多相似的看法。而且,熊十力的思想在香港和台湾影响较大,近来在西方也已受人注意,但在德语地区还没有这方面的专著。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是从佛家唯识论中发展出来的。熊十力以儒家的人生态度和伦理观念为宗旨,吸收佛家唯识宗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儒家哲学的理论体系,因此称作新唯识论或新儒家哲学。研究现象学与佛家唯识论的关系,在当代比较哲学的研究中已不是一件新鲜事,西方学者和日本学者已经做了许多工作。我虽不懂日语,但仍有所闻。然而,把胡塞尔的现象学和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作比较,也许还是第一次。这一比较的长处在于:使人不仅对佛家唯识论,而且对儒家对佛家唯识论的批评和改造有所理解;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通过这一比较使人对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各自的基本特征会有更清楚的理解。
我是从我的博士导师之一凯恩(Iso Kern)(中文名耿宁)那里第一次了解到现象学与唯识论有相似之处。凯恩是瑞士著名的现象学家,他曾在比利时卢汶大学的胡塞尔文献馆工作十余年,研究和整理胡塞尔的遗著,《胡塞尔全集》第十三、十四、十五卷是由他编辑出版的。他的博士论文《胡塞尔与康德》(1964 年)、教授资格论文《哲学的观念和方法》(1973 年)都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研究现象学方面的权威著作。人们也许难以想象这位功成名就的现象学家居然在此之后孜孜不倦地学习中文,并去台湾和中国大陆学习中国哲学多年,主要方向是唯识论。他告诉我比利时学者鲍桑(Louis de la Vallee Poussin )把玄奘(600664 年)的《成唯识论》翻译成法语(Vijnaptimatratasiddhi. La siddhi de Xiuan-tsang,Paris 19281929),这本书对他影响很大,使他了解到东方古代已有与当代现象学相类似的思想,于是决心直接从中文原文来研究唯识思想。
1989 年夏天,我与耿宁先生讨论我的博士论文的提纲。由于天气炎热,他建议我们坐到弗里堡大学中心草坪的大树底下去谈。说来凑巧,这是一棵菩提树,而我在菩提树下确定了与佛学思想有关的论文纲要。我在瑞士十年,耿宁先生对我学识上的帮助最大,不论是在现象学方面,还是在唯识论方面。我每写完博士论文中的一章,都交给他审阅,他提出的修改意见都很有说服力。1993 年初我取得博士学位。我的博士论文中有关熊十力的新唯识论的部分也于那年由欧洲科学出版社出版(Xiong Shilis Neue Nur-Bewusstseins-Theorie,Bern:Peter Lang,Europaeischer Verlag der Wissenschaften,1993),有关胡塞尔和熊十力比较的部分(Die Grundstruktur des Bewusstseins:Husserl und Xiong Shili im Vergleich),以及有关胡塞尔的现象学的部分中的个别章节用英语改写后以《现象学作为一种认识批判》(Phenomenology as a Critique of Cogntion)为名在《胡塞尔研究文选》第47 卷(Analecta Husserliana:Vol. XLVII,Netherland: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5 )中发表。
1993 年11 月我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本来我并不打算用中文发表我的博士论文,但由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的领导和同事的督促,我才有此举措。由于读者对象的不同,在内容和论述方式上作了不少改动。
下面我想对本书的安排作一说明。本书分为三个部分:(1)胡塞尔的现象学,(2)熊十力的新唯识论,(3)胡塞尔和熊十力之比较。这三部分都能相对独立成篇。这是因为考虑到,研究中国哲学的读者大都不怎么熟悉胡塞尔的现象学,研究西方哲学的读者又大都不很熟悉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如果不首先作一个系统的介绍的话,恐怕在读比较这一部分时会觉得相当突然,甚至会引起误解。在第三部分作比较时,我又不能不涉及前二部分的内容,因此有些地方又有些重复之感。我在用德文写作本书时已注意到这个问题,但当时瑞士研究东西方比较哲学的一些人对我说,这一安排也有它的好处,使读者对这两位哲学家的思想有全面的理解,第三部分的比较还起到总结前两部分内容的作用,使读者能各取所需,读他们最喜欢读的部分。因此我建议,读者对本书也可采取各取所需的态度,特别是那些对胡塞尔的现象学和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已有相当了解的人,可只读本书的第三部分,以免浪费时间;反过来,如果第三部分的内容引起读者对胡塞尔和熊十力产生浓厚兴趣,那么重新开始读第一和第二部分,并自己来反思这两位哲学家的异同。另外,读者如想详细了解胡塞尔的思想发展过程的话,请读本书附录胡塞尔的生平和著作,如想了解佛家唯识宗的核心思想的话,请仔细阅读本书附录唯识三十颂注解。
本书第一部分胡塞尔的现象学包括七章。第一章写胡塞尔从对数的基础的研究走向先验唯心主义。因为他原先是学习数学的,由于研究数学的基础问题,才转向研究哲学。他研究数学的基本概念是如何在意识中被构成的,因此要研究意识的结构问题,所以第二章写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胡塞尔在研究意识结构时遇到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区分内在的(纯粹的)意识现象和外在的(实在的)对象。胡塞尔认为纯粹的意识现象是内在时间之流中发生的,而外在的(实在的)对象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发生的。能不能不依靠对空间中的物体运动的度量就能在内在的意识中体验内在的时间成了胡塞尔的现象学之成败的新的关键。所以我在第三章中谈胡塞尔内在时间意识的学说。胡塞尔最初研究数学和逻辑的基本概念是如何被构成的,把这个问题推而广之,就是一切普遍概念(在胡塞尔看来普遍概念就是本质)是如何被构成的。为此他试图发展一种构成普遍概念的可靠方法,这就是本质还原的方法。所以我在第四章中谈本质还原。胡塞尔在研究意识如何构成数学和逻辑的概念时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是心理主义的问题,因为数学和逻辑的原理是普遍有效的,而心理活动通常被认为是在一种经验的活动,不是普遍有效的。为此胡塞尔力图区分经验的心理学和先验的现象学,按照胡塞尔的看法,由先验的意识活动构成的数学和逻辑的原理能摆脱经验的特征。怎么达到先验的意识呢? 这就要通过先验的还原。所以在第五章中我谈胡塞尔的先验还原的学说。这时胡塞尔又遇到的一个新的问题是:包括数学和逻辑在内的科学和哲学的原理一方面具有普遍性,另一方面又是在历史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生活世界中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先验意识与生活世界的关系究竟怎么样呢? 所以我在第六章中写胡塞尔的历史目的论的解释方法,在第七章中写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的学说。这一部分的章节安排,既与胡塞尔的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大致相吻合,又基本包括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各主要领域。
本书第二部分包括七章,除第一章外,沿用熊十力《新唯识论》各章原来名称。细心的读者将会发现,虽章的名称相同,但节的名称并不与熊十力原书的叙述程序相一致。事实上,我力图重构熊十力的哲学思想的内在的逻辑结构,希望能使读者更加清楚地把握熊十力的唯识思想的内在联系。本书限于论题的范围和篇幅的限制没有介绍熊十力后期的思想,有关熊十力的后期著作如《体用论》和《原儒》我引证甚少。这里顺便想提一下,我觉得《体用论》与《新唯识论》的区别不是很大,尽管熊十力自己说过:《体用论》一出,《新唯识论》可以烧毁(大意)。我认为,《体用论》直接从儒家的体用观出发,而《新唯识论》从批判和改造旧唯识论出发,它们殊途同归。如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考虑,读《新唯识论》更容易弄清熊十力思想的脉络。《原儒》反映了熊十力的社会政治思想。如果我们考虑到熊十力本是一个为追求理想社会而投身推翻满清皇朝的革命家的话,那么我们就不会为他在《原儒》中对大同社会的向往而感惊讶。他绝不是为了附和现存社会而故意歪曲孔孟诸子的原意,而是为了实现他的社会理想对中国的传统思想作释义学的解释。通过与传统对话更好地认识现实,使当代人更加明确自己的目的和理想,这是古往今来的伟大哲学家常用的方法。
我自认为本书的最大特点是概念清楚,内容充实,论述层次分明,并在国内外第一次把胡塞尔和熊十力作比较。
胡塞尔的思想被公认为是很难理解的,但是如果不理解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基本概念如意向性、内在时间、本质直觉、先验还原、生活世界的话,就难以真正理解西方当代大哲学家海德格尔、萨特、加达默尔、哈贝马斯等的思想,因为他们都跟胡塞尔有师承或学说源流关系。本书对这些概念的澄清是建筑在我十年来反反复复阅读胡塞尔的原著(包括论著和课堂讲稿)以及经常跟西方现象学家讨论的基础之上。在表述这些概念的时候我决不以模糊的词句蒙混过关,而处处注意言之有据,论之有理。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在西方受到重视,一方面由于该学说体系完备,论证严密,另一方面由于所使用的是中国的哲学术语,保持了中国的哲学传统。中国的传统哲学向来留给西方人的影响是虽有深刻的洞见,但无充分的论证,是观点的堆积,不成理论的体系。许多中国的现代哲学家在看到中国哲学的这一缺陷后,力图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但他们使用的是西方的哲学术语,使西方人感到他们不是在谈中国哲学,而是在谈西方哲学,或用西方的概念框架套入中国的哲学内容。熊十力的著作使西方人耳目一新,使西方人感到熊十力的哲学不是在模仿他们,而是在走中国自己的路。熊十力的哲学概念取自中国的儒道佛三家,而大量使用佛家唯识宗的哲学术语。要澄清唯识宗的术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我反复阅读熊十力的《佛家名相通释》、玄奘的《成唯识论》等著作,此外还参阅德国哲学家翻译的一些佛家的梵文原典,印度人、锡兰人编的巴利文德文佛学字典,和美国人编的英文梵文印度哲学词典。我在说明熊十力的哲学概念时,注意考证它们的梵文原义,这样有利于人们弄清楚唐代以来中国哲学概念的演化史。
本书第三部分试比较熊十力和胡塞尔的思想,简而言之,其共同点在于:他们在建构本体论的体系时,都注意探究意识的结构,发现意识总是对于某种东西的意识,换句话说,意识行为总是以某种方式与对象相关联。他们强调:直觉,特别是反省的直觉在哲学认识中的重要性,对本体论的研究必须首先要注意到意识在认识活动中的构成作用。他们的区别点在于:熊十力主张哲学的真知灼见与道德修养相辅相成,因为本心既是本体论上的太一,又是伦理上的第一原则,本心显现在万事万物中,与人的通常的心相联结。因此人必须遵循本心安身立命,以便获得最大的人生幸福和觉悟。胡塞尔的思路与此不同,他持理智主义的立场,只注意到从理性出发研究伦理问题,没有看到道德修养是体认本体论的真理的必要途径。
本书虽是多年苦心研究的结果,但仍是初创之作,特别是第三部分还很薄弱。所作之比较是否搔到痒处,是否硬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扯到一起,请读者评价和指正。如果这本书能引起读者新的联想,引起对这里涉及的问题作新的思考,我就觉得无比宽慰。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谨对上海人民出版社陈昕总编和胡小静责任编辑的大力支持,对张汝伦的编审工作和宝贵意见,表示衷心感谢。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张玉琴这一年多来的辛勤劳作,本书的全部手稿是由她打字誊清的。
张庆熊 1995年7月序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