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HK$
88.5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HK$
490.6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HK$
109.8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HK$
76.2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HK$
54.9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HK$
781.8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HK$
132.2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HK$
80.6
|
編輯推薦: |
结合案例对理论进行传输,并且多处使用形象的图示进行解说
|
內容簡介: |
编写说明
这部商标法教材的编写力求知识点的全面性、理论的系统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通说与新观点的结合、国内法与比较法和国际法的结合,在此特作说明。
就知识点的全面性而言,与专利法和著作权法一样,商标法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权利的取得(取得的条件和程序)和维持(注销、撤销和无效宣告的条件和程序);权利的内容和范围(排他权及例外);侵权救济(侵权认定和救济程序与措施)。本教材覆盖了商标法上述所有知识点。就理论的系统性而言,商标权的取得与维持是权利有效性的正反两个方面,商标权的权利边界与侵权救济是权利范围的正反两个方面。贯穿这两个问题的一条主线就是商标的识别功能,它在上游决定着显著性这一商标权取得和维持的核心条件,在下游决定着混淆可能性这一商标侵权认定的基本条件。这一条主线、两个问题决定了本教材结构上的系统性:商标权取得和维持的实体条件基本一致,混淆可能性标准在商标权取得和商标侵权认定中基本一致,因而本教材在前面的权利取得章节分别评述具有共性的内容,而在后面的章节仅分别评述具有个性的内容。这种前后呼应的写法避免了重复并将知识点融会贯通。仅地名商标与地理标志、商标抢注和*三个内容因其在我国目前法制中的特殊重要性而以单独章节评述。编写说明
这部商标法教材的编写力求知识点的全面性、理论的系统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通说与新观点的结合、国内法与比较法和国际法的结合,在此特作说明。
就知识点的全面性而言,与专利法和著作权法一样,商标法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权利的取得(取得的条件和程序)和维持(注销、撤销和无效宣告的条件和程序);权利的内容和范围(排他权及例外);侵权救济(侵权认定和救济程序与措施)。本教材覆盖了商标法上述所有知识点。就理论的系统性而言,商标权的取得与维持是权利有效性的正反两个方面,商标权的权利边界与侵权救济是权利范围的正反两个方面。贯穿这两个问题的一条主线就是商标的识别功能,它在上游决定着显著性这一商标权取得和维持的核心条件,在下游决定着混淆可能性这一商标侵权认定的基本条件。这一条主线、两个问题决定了本教材结构上的系统性:商标权取得和维持的实体条件基本一致,混淆可能性标准在商标权取得和商标侵权认定中基本一致,因而本教材在前面的权利取得章节分别评述具有共性的内容,而在后面的章节仅分别评述具有个性的内容。这种前后呼应的写法避免了重复并将知识点融会贯通。仅地名商标与地理标志、商标抢注和*三个内容因其在我国目前法制中的特殊重要性而以单独章节评述。
就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言,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商标法实践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日趋丰富,这给法律的解释和适用带来了很多挑战,但也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本教材紧密结合我国的法律和近年来的代表性案例,分析商标法原理如何运用到规则的解释和适用中,又在规则的适用中反思我们对商标法原理的认识。就理论通说与新观点的结合而言,教材宜把理论通说介绍给学习者,但也需要就问题的分析角度和方法作出示范,包括对既有认识和做法的批判与超越。本教材在很多知识点的分析中提出了作者的观点和理由,请读者以批判眼光研读。
就国内法与比较法和国际法的结合而言,一方面,欧美法上的理论和实 践在很多问题的分析中被用来作比较;另一方面,我国商标法上相关规则的条约渊源都被评述。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与美国相比,欧盟和欧洲大陆法系国家在商标法理论和制度上都与我国更具有同质性;另一方面,我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商标法制发展道路,对外国法的借鉴或对条约项下义务的履行都必须注意到我国商标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自己的制度体系。
自2008年开始在清华大学法学院为硕士研究生讲授商标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课程以来,作者对国内外商标法及相关竞争法领域的理论、立法、实践、政策一直密切关注,并经常参与法院和商标审查机关的疑难案件、对规范性文件的研讨和论证,也为企业的商标申请和维权提供过策略性咨询意见。作者在上述理论和实践工作中的所知和所想都直接或间接地在本教材的内容中有所体现,希望这些内容对于商标法领域的研究人员、实务工作者和学习者有所帮助。书中的疏漏、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
關於作者: |
冯术杰,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巴黎第一大学法学博士和法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山东大学法学学士。主要从事知识产权法、竞争法和国际经济法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注重从部门法的一般理论出发对知识产权法相关问题进行体系化研究,关注条约和比较法对中国法的影响和参考作用,也重视本土法律的解释和适用研究。曾在米兰大学、巴黎第一大学、巴黎中央理工大学、图卢兹大学做访问学者。讲授商标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国际知识产权条约(英文)、中国知识产权法(英文)等课程。在国内外期刊发表中、英、法文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出版专著一部、有文集一本,参编教材两部。
|
目錄:
|
第一章 商标概论1
一、商标的概念1
二、商标的功能2
三、商标的构成元素8
四、商标的种类9
五、商标的权利取得方式14
六、商标的使用16
七、我国商标法的立法演变17
第二章 商标申请和注册程序24
一、商标申请和注册行为的法律性质25
二、商标注册程序30
三、注册商标的申请人37
第三章 商标注册的绝对条件41
一、商标的显著性41
二、功能性标志的认定70
三、违反公序良俗的商标75
第四章 商标注册的相对条件83
一、商标之间的冲突认定 :混淆理论83
二、在先著作权、商号权、外观设计权与在后商标的冲突96
三、在先姓名权、商品化权与在后商标的冲突102
第五章 地名商标与地理标志114
一、地名商标114
二、地理标志120
第六章 商标抢注的法律规制143
一、商标使用行为与商标上的权益产生144
二、《商标法》第15条145 2
三、《商标法》第32条后半句147
四、《商标法》第44条第1款152
第七章 注册商标权的灭失:撤销、注销和无效宣告156
一、商标的撤销156
二、商标的注销171
三、商标无效制度172
第八章 商标权的行使178
一、注册商标权178
二、商标许可179
三、商标转让189
第九章 商标权的保护190
一、商标侵权行为的认定190
二、商标侵权的抗辩事由220
三、商标侵权行为的救济程序与措施226
第十章 驰名商标的保护249
一、关于驰名商标的条约与国内法249
二、驰名商标的认定250
三、驰名商标的保护254
参考书目264
|
內容試閱:
|
编写说明
这部商标法教材的编写力求知识点的全面性、理论的系统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通说与新观点的结合、国内法与比较法和国际法的结合,在此特作说明。
就知识点的全面性而言,与专利法和著作权法一样,商标法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权利的取得(取得的条件和程序)和维持(注销、撤销和无效宣告的条件和程序);权利的内容和范围(排他权及例外);侵权救济(侵权认定和救济程序与措施)。本教材覆盖了商标法上述所有知识点。就理论的系统性而言,商标权的取得与维持是权利有效性的正反两个方面,商标权的权利边界与侵权救济是权利范围的正反两个方面。贯穿这两个问题的一条主线就是商标的识别功能,它在上游决定着显著性这一商标权取得和维持的核心条件,在下游决定着混淆可能性这一商标侵权认定的基本条件。这一条主线、两个问题决定了本教材结构上的系统性:商标权取得和维持的实体条件基本一致,混淆可能性标准在商标权取得和商标侵权认定中基本一致,因而本教材在前面的权利取得章节分别评述具有共性的内容,而在后面的章节仅分别评述具有个性的内容。这种前后呼应的写法避免了重复并将知识点融会贯通。仅地名商标与地理标志、商标抢注和驰名商标三个内容因其在我国目前法制中的特殊重要性而以单独章节评述。
就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言,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商标法实践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日趋丰富,这给法律的解释和适用带来了很多挑战,但也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本教材紧密结合我国的法律和近年来的代表性案例,分析商标法原理如何运用到规则的解释和适用中,又在规则的适用中反思我们对商标法原理的认识。就理论通说与新观点的结合而言,教材宜把理论通说介绍给学习者,但也需要就问题的分析角度和方法作出示范,包括对既有认识和做法的批判与超越。本教材在很多知识点的分析中提出了作者的观点和理由,请读者以批判眼光研读。
就国内法与比较法和国际法的结合而言,一方面,欧美法上的理论和实 践在很多问题的分析中被用来作比较;另一方面,我国商标法上相关规则的条约渊源都被评述。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与美国相比,欧盟和欧洲大陆法系国家在商标法理论和制度上都与我国更具有同质性;另一方面,我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商标法制发展道路,对外国法的借鉴或对条约项下义务的履行都必须注意到我国商标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自己的制度体系。
自2008年开始在清华大学法学院为硕士研究生讲授商标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课程以来,作者对国内外商标法及相关竞争法领域的理论、立法、实践、政策一直密切关注,并经常参与法院和商标审查机关的疑难案件、对规范性文件的研讨和论证,也为企业的商标申请和维权提供过策略性咨询意见。作者在上述理论和实践工作中的所知和所想都直接或间接地在本教材的内容中有所体现,希望这些内容对于商标法领域的研究人员、实务工作者和学习者有所帮助。书中的疏漏、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