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HK$
87.4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HK$
55.8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HK$
76.2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HK$
168.0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HK$
54.9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HK$
87.4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HK$
99.7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HK$
99.7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处于向现代工业大省转型过程中的河南省为对象,从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城镇化进程中的资金供求与融资、农村金融与农业现代化、人力资本投资与河南农民工市民化等方面展开探讨,研究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性质。
|
關於作者: |
李恒,河南唐河人,经济学博士,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开放经济下的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发展。近年来主持开展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等的研究工作,出版学术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研究成果获得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及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被评为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省四个一批人才,并入选河南省百优人才工程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目錄:
|
第一章 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文献评论
第二节 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机制与理论
第三节 河南省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概况
第四节 城市化与工业化动态关系的实证研究
第五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二章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第二节 河南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测度
第三节 河南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对策
第三章 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现代化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文献评论
第二节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 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整体评价
第四节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第五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第四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文献评述
第二节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途径
第三节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模式的类型和方式
第四节 河南省信息化水平的测度
第五节 河南省两化融合的实证研究
第六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五章 城镇化进程中的资金供求与融资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文献评论
第二节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
第三节 资金供求分析与预测
第四节 融资模式比较及对河南融资的建议
第六章 农村金融与农业现代化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文献评论
第二节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第三节 农村金融作用于农业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七章 人力资本投资与河南农民工市民化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文献评论
第二节 人力资本与农民工市民化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研究
第四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前言
经济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产业发展是其子系统。虽然各子系统的内容和运行规律存在差异,但这一系统本身是完整的。每个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运行具有协调性和同步性。如果这一协调性和同步性能够得以体现,整个系统的运行是最有效率的;如果各部分之间的关联出现障碍,则经济运行效率会受到影响。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系统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质,尤其是在经济社会领域,就农业发展而言,它不但是工业化的基础,而且受工业化的进程和性质的制约,早在1948年,发展经济学的先驱张培刚先生在其获得威尔士奖的博士学位论文《农业与工业化》中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认为落后国家的工业化必然是在农业基础上的发展和转型。从产业升级角度来看,经济社会是从农业社会开始的,农业作为基本产业提供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并提供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积累,但工业社会并不意味着对农业的排斥,工业越是发达的国家其农业发展水平也越高。美国是当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创新能力和工业发展走在世界的前沿,其农业生产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就农业劳动生产率而言,美国是中国的88倍之多。同时,美国作为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其农产品贸易额占全球农产品贸易额的9.2%,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他发达国家如日本,人多地少,不能像北美及澳洲那样发展现代农场,但其农业劳动生产率在世界上居于前列。这些现实表明,发达的工业必然有发达的农业,工业与农业的关系不是替代关系,二者相互促进、互为基础。
在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种植业的发展历史悠久,在沟洫农业长达三千年的耕作史中,人们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耕种知识,这些对于农业在现代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农业生产对精耕细作的强调以及一家一户耕种的传统,把农业囿于一个封闭的系统,割裂了它与现代产业的联系。观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从一开始的家庭小农经济体系,到集体大生产形式,再到改革开放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直无法打破家庭经营的体制约束。这也导致农业发展与工业和城市的运行存在性质上的不同,在市场中的行为特征存在差异,这也是导致工业化进程中农业、工业与城镇化之间不协调的主要原因。
在有关经济发展与经济转型的文献中,人们更关注结构优化及其效果,并将结构改革和要素重置对增长和生产率的正向影响称为结构红利,并在研究中广泛应用。由于农村地区的工业化效率低下,缺乏城市工业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也降低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整体效率。国家很早就注意到了片面工业化或城镇化的弊端,一直在关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协调问题。到2011年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经突破50%,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时代。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四化同步发展目标,并对其内涵做了深刻的描述,即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四化同步本质上是一个整体系统,在互动中同步,在协调中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发展转型。
河南是一个传统农业大省,目前处于向现代工业大省的转型过程中。由于其发展历史的特殊性、发展基础的典型性和发展道路的代表性,河南对转型发展中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2010年河南八届十一次全会通过的《中原经济区纲要(试行)》指出,必须把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作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战略举措,把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在党的十八大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后,又强调了信息化在推进三化协调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对河南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四化同步一系列主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书是对这一过程中研究成果的集中呈现。参与本书初稿撰写的有刘苗(第一章)、李博(第二章)、赵明奇(第三章)、赵耀中(第四章)、李映臻(第五章)、刘琳(第六章)、王变霞(第七章),而研究和写作提纲的拟定、全书的统稿均由李恒完成。博士研究生石琳琳认真通读了书稿,订正了文献、文字、图表和体例,对她的认真工作表示感谢。同时,感谢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出版基金的支持,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田康编辑,他高效的工作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令我们深受感动。我们希望本书能够为河南省转型发展中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相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能够为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由于资料、数据的限制及自身研究能力所限,本书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希望同行指教和批评。
李 恒
2017年5月于开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