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HK$
78.2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HK$
55.8
《
收尸人
》
售價:HK$
72.8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HK$
89.4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HK$
67.0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HK$
110.7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HK$
132.2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HK$
55.8
|
編輯推薦: |
①微观层面:帮助企业在观念上树立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转移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知,更主动积极的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帮助企业正确理解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转移机理,为企业积极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有效的管理和运作机制,有效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教学水平、知识成果的转化率、社会影响、社会声誉和整体实力。 ②中观层面:可以解决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效率低的问题,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和高水平运行,进而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真正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双赢目标。③宏观层面:有利于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知识增值效率,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对提高国家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
內容簡介: |
科学界定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的概念、内涵和特征,详细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含义及其独特的特点。依据系统论的思想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系统的熵变模型,基于耗散结构理论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过程模型,揭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实质。以团队效能理论和复杂性科学为基本思想,提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机理的I-P-O理论模型;对各研究变量维度进行科学界定,构建了知识转移影响机理的概念模型;分析了各个影响因素对知识转移效能的影响程度与方式,确定了研究变量之间的假设关系,构建了本书的假设模型。采用小规模深度访谈的定性方法和统计分析的定量方法,设计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机理的测量工具。选取调查对象进行问卷发放与回收,通过数据分析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机理进行实证检验。*后提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效能的优化策略。
|
關於作者: |
作者:刘春艳
刘春艳,1994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知识管理、数字信息资源管理、知识服务、竞争情报等方面的研究。主编专业教材1部,参编专著及专业教材3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佳作奖2项,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三等奖1项;主持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项,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项,黑龙江省统计局一般项目1项。
|
目錄:
|
第1章绪论
1.1本书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本书总体设计
第2章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基本理论
2.1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的含义和特征
2.2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内涵与特点
2.3理论基础
2.4本章小结
第3章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过程研究
3.1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系统的耗散结构分析
3.2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系统的耗散结构演化研究
3.3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过程研究
3.4本章小结
第4章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机理的模型构建
4.1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机理的I-P-O理论模型
4.2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机理的变量界定与概念模型
4.3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机理的变量关系与假设模型
4.4本章小结
第5章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机理的量表设计与评估
5.1量表测量问题的设计
5.2初始量表的定性修订与定量评估
5.3正式量表的形成
5.4本章小结
第6章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机理的实证研究
6.1实证数据的收集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6.2模型验证的分析方法
6.3测量模型验证
6.4结构模型验证
6.5假设模型验证结果与讨论
6.6本章小结
第7章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效能的优化策略
7.1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层面的优化策略
7.2产学研参与组织层面的优化策略
7.3政府相关部门层面的优化策略
7.4本章小结
第8章全书总结与展望
8.1主要结论与创新
8.2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1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机理的 初始量表汇总
附录2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3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检验潜变量中介效应Mplus程序
|
內容試閱: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创新驱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大力开展协同创新,形成促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协同创新的主要运作形式是产学研协同创新,因此产学研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它是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中,协同创新团队是保证其协同创新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目前,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多数是以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以承担国家或地区战略发展需求和重大科技任务为目的,以推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业创新为目标,从事与科技创新相关的知识创造性活动,比一般知识密集型组织更强调知识创新。
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成员间的知识在流动中不断增值,通过知识转移来实现资源互补、协同发展,知识在各个成员之间能否顺畅流动决定了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的大小。因此,知识转移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本质,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必要过程。知识转移的成功有效推动了高校、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及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快了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对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科学认识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转移的规律,并在实践中驾驭它并非易事。文献调研和实地调研发现,目前在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中,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分享和知识吸收普遍存在一定的困难与障碍,既制约了知识转移活动效果,也影响了团队协同创新水平。因此,急需解决如何提高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效能问题。
本书基于知识协同、复杂性科学、团队效能等理论和思想,采用结构方程建模的研究方法,以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为对象,系统研究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影响机理。本书丰富和发展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活动的理论和观点,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实践提供了可行性建议和参考。
本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借鉴团队的定义并结合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含义,界定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的概念,从目标层面、操作层面、组织层面阐述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的内涵和特征;科学界定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含义,从任务复杂性、转移主体之间的知识深度与宽度、转移的知识特性、团队内部信任关系的建立时间、多重调控等方面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独有特点。
依据系统论的思想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系统的熵变模型,分析知识转移系统的耗散结构演化。并基于耗散结构理论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过程模型,分析知识转移构成要素和主要过程,揭示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实质。
以团队效能理论和复杂性科学为基本思想,提出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机理的I-P-O理论模型;对各研究变量维度进行科学界定,构建知识转移影响机理的概念模型;分析各个影响因素对知识转移效能的影响程度与方式,确定研究变量之间的假设关系,构建本书的假设模型。
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设计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机理的初始测量问题;采用小规模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初始量表进行必要的定性修订,通过小样本预先调查对初始测量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的定量评估;在定性修订与定量评估的基础上,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机理的正式测量量表。
运用正式测量量表,选取调查对象进行问卷发放与回收,通过数据分析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机理进行实证检验,主要包括:实证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方法的介绍和统计分析软件的选取,测量模型验证,结构模型验证;汇总实证研究结果并进行讨论。
最后,从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的微观视角、产学研各组织的中观视角、政府相关部门的宏观视角,立体化全方位地提出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效能的优化策略。
本书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基于耗散结构理论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过程模型,揭示了其知识转移的实质;基于团队效能理论和复杂性科学的思想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机理的理论模型,分析了知识转移系统中各输入要素如何通过知识转移过程中团队互动的中介作用来影响知识转移效能,并运用PLS结构方程建模方法实证检验了沟通质量、创新支持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机理中的中介作用,发现了沟通质量、创新支持对知识转移发挥更大作用的条件;基于实证研究结论,提出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效能的优化策略。
在研究与写作阶段,笔者有幸得到了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伟教授、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毕强教授以及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马海群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深致谢意!另外,也非常感谢为调研提供帮助的朋友们!最后,感谢我的爱人张显和宝贝女儿张瑞桐,你们是我完成写作的最好理由和支撑!
本书引用的参考文献虽已一一标注,但难免会有疏漏,敬请谅解!由于著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欢迎斧正!
刘春艳
2017年8月于哈尔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