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清洁
》
售價:HK$
65.0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HK$
77.3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HK$
53.8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5.7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HK$
89.4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HK$
67.2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HK$
78.4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HK$
67.0
|
編輯推薦: |
本书有以下六个卖点:理念先进、实用性强、易读性强、全球视野、前沿性强、可视化强。
|
內容簡介: |
本书通过对大学科研评价研究的文献计量与个案分析,展示了大学科研评价研究的基本走向、主题、热点以及学科渗透状况,从中洞察大学科研评价研究在主题、技术、应用、方法、政策之间的共进关系,同时发现漏洞及问题,精准定位知名专家、经典文献、重要观点及创新景气,为我国大学科研评价改革提供理论和证据支持。
作者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科研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基础、评价标准、评价模式、评价方法、评估文化、网络机制六个方面提出了大学科研创新评价六维模型;结合对国内外大学科研评价活动的比较研究、大学科研创新生态研究以及大学科研的文化人类学考察,提出了我国大学科研治理的对策与路径。在科研管理上,强调科研评价的语境性、生态性和全景式管理,将生态性、实践性、社会性、学生科研及办学特色等指标与学术性指标一起纳入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方法上,将引文分析与同行评议、问卷调查、访谈、叙事、人类学考察等方法相结合,推动科研评价范式的转换。
本书适合大学教师、研究生、科研管理人员、政策制定者、知识产权部门人员、图书馆馆员以及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
關於作者: |
王玉秋,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教授。山东省教育理论专家组成员,山东省社科评估专家组成员。山东省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核心成员,山东省精品课程群现代教育理论课程建设核心成员,公共事业管理国家特色专业骨干成员。 承担教育部规划课题1项,完成省级规划课题2项,出版专著4部,译著1部,参编教材5部,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主讲10门本科生、研究生专业课程,3门大学通识课程,其中《管理思想史》被确立为校级双语特色课程。曾荣获山东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及二等奖、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获得山东省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近年来先后参加在清华大学及德国海德堡举办的国际创新会议,在上海、西安、成都、武汉、哈尔滨、大连、威海等地举办的全国科技评价、科学学与科学哲学等高层次学术会议,积极提交会议论文并在会上做专题发言,开阔了视野,为科研创新评价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基础。
|
目錄:
|
第一章绪论
一、本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大学科研评价研究的目的
(二)大学科研评价研究的意义
二、本书研究的基本框架
三、大学科研评价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二)量化评估和质性评估相结合的原则
(三)理论、方法、实践相适应的原则
(四)适切性和导向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本书采用的研究方法
一文献计量分析法
(二)叙事研究法
(三)个案研究法
(四)比较研究法
(五)调查研究法
五、大数据支持下的大学科研创新评价六维模型
第二章基于文献计量的大学科研评价元研究
一、大学科研评价研究的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
(一)英文相关文献分析
(二)中文相关文献分析
二、研究发现
(一)重视科研评价的元研究和反思改进
(二)科研评价研究的公共责任意识增强
(三)大学科研评价研究具有STAMP共进特征
三、政策建议
(一)加强科研评价的元研究和学科建设
(二)完善基于绩效的科研评价与资助体系
(三)建立STAMP科研评价创新共进模型
(四)形成共进评估思维和创新文化
第三章大数据支持下的大学科研全景式管理
一、大数据与全景式管理研究的文献分析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二、大数据支持下的科研范式转换
(一)从因果关系到相关研究
(二)大数据支持下的科研技术与工具改进
三、全景式管理理论、模型与研究趋势
(一)全景式管理理论及模型分析
(二)全球科研与专利总量及区域分布图景
(三)不同类型大学科研与专利总量及趋势比较
四、加强大学科研全景式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科研虚拟社区和信息平台建设
(二)加强大数据分析、预测技术研究
(三)加强大数据科研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建设
(四)提高科研管理者与决策层的大数据决策能力
(五)加强大数据支持下的产学研深度整合
第四章国内外大学科研评价活动比较研究
一、大学学术评价与学术生产力
二、英、美、澳大学科研评价活动及其启示
三、我国大学的科研评价活动
四、我国大学科研评价的制度构建
(一)进一步明确大学评估的目标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大学科研评价指标体系
(三)重视分类评估以及价值链评估
五、从科研评估到社会语境评估
六、我国大学科研创新制度环境优化
第五章大学科研创新生态研究
一、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解读
二、全球创新经济体个案研究
(一)巴西能源创新生态系统与政策支持
(二)中国能源创新的探索与政策支持
(三)大学在推动创新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三、从知识供给侧创新向融合创新转化
四、美国大学知识生态圈个案研究
(一)哈佛大学社会学系与哈佛圈
(二)斯坦福大学学术生态圈及学术创业
第六章大学科研评价的文化人类学考察
一、中外科学人类学研究述评
二、科学的独立性与人类学关怀
三、大学科研的性质及其历史嬗变
四、大学科研范式转换及其对科研评价的影响
五、科研评价的文化维度
六、大学科研生活叙事研究
(一)生物人类学界女性学者学术生命史研究
(二)科研项目对大学教师科研影响的访谈
(三)我国大学教师科研生活叙事研究
(四)大学院系科研生活叙事研究
七、大学科研评价范式重建
第七章大学科教融合及其实现路径
一、大学科教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综述
(一)有关科教融合的文献分析
(二)有关研究性学习的文献分析
(三)有关大学生顶点项目的研究
二、加强大学科教融合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灵活多样的本科生导师制
(二)加强大学生虚拟学习社区建设
(三)加强课程整合,提高创造能力
三、加强大学科研方法研究及教育
(一)加强大学科研方法教育的意义
(二)加强大学科研方法教育的途径
(三)科研的一般程序和基本要求
四、加强大学科研伦理研究及教育
(一)科研伦理研究的主题和趋势
(二)加强大学科研伦理教育的对策
五、加强大学知识产权研究及教育
(一)知识产权对创新的作用
(二)知识产权推动创新的个案研究
(三)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知识产权教育的对策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2017年对我来说是值得庆贺的一年。这一年我首次获得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数据支持下的大学科研创新评价模型及其网络机制研究(17YJAZH085)。感谢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委对我的信任,给我这样一个系统反思和深化研究的机会,激励我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地探索前行,促进学术创新和专业发展;同时我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学术责任。
为了更好地实现研究目标,我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研究资料,实地考察和访谈了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大学科研管理机构和教师,收集了大量科研评估文件和实施方案,并利用问卷星软件通过新媒体针对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与对策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课题组成员邢占军、李中国、刘兰剑、辛琳琳、李正堂、王保宁、初承桢一起通过线上和线下多种形式进行研讨,对一些重要问题达成了共识,最终确定由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对研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梳理评估历史,夯实理论基础,构建评估模型,完成书稿写作。
大学科研评价是一个中国难题。一是因为科研本身具有价值的多维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二是由于中国大学层次、师资水平和研究质量参差不齐;三是因为对大学科研评价的研究不仅是为了鉴别和评等级,更重要的是建构和引领,通过评价,更好地发现问题、推广典型,促进科研创新和共进机制的形成,也促进各研究主体科研评估素养的提升。
相关学者对我国大学科研评价存在的问题揭示得比较透彻,但建构不足,现有的研究多是强调要根据不同的大学、不同的学科采取区分性评价,但具体到实践中如何操作没有更好的指导性建议。本书在系统梳理国内外评价历史和评价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科研评价的文化人类学路径,并且结合具体案例提供了可操作性方案,希望能够为我国大学科研以及科研评价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013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走向生活世界的教师对大学教师生存方式的考察》一书,书中以生活世界理念为指导,对大学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生活进行了文化人类学和现象学考察;提出科研是大学教师的一种生存方式,大学科研评价要将理性范式与非理性范式相结合,重视叙事和地方性知识,重视评价的适切性和导向性,重视教师生活世界的重构。既关注知识管理的研究也关注生活世界和本地行动,如工作中的讨论、师徒制、专题研讨会、组织学习与咨询等。
2017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教育生态研究》一书,书中强调通过评价改革加强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建设良性教育生态。大学教师基于自己的教学,选择自己感兴趣并且能够胜任的课题,采用适切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深化对所教学科知识的理解,培养科学精神和证据意识,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同时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加以研究,教学和研究相互促进。为了保持较高的学术水准,了解科学规范、学科文化以及科研伦理、科研范式,寻求科学共同体的认同和支持,大学教师需要加入学术组织,加强学术交流,不断促进学术能力和人格的提升。该书还从科学哲学及科研生态两个方面对大学科研及科研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性反思和现实考察,并从生态学视角提出了改革建议。
《大学科研评价全景考察与范式转换》是课题负责人对自己多年科研实践和科研积累的一次反思和升华。三者既有一致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三者都是在后现代社会学方法论指导下,对大学科研和管理中的过度理性化倾向进行了批判,主张大学科研要回归生活和生态范式,找回科学研究的人类学意义,同时遵循科研伦理和学术规范,将科学的求真与求善价值相统一。但三者所强调的重点不同,《走向生活世界的教师对大学教师生存方式的考察》强调了生活世界理念,反对科层化组织模式和管理主义倾向;《教育生态研究》强调了生态理念,强调多样性、交互性、自适应性,并且结合新技术语境和泛在学习分析了大学科研和教学的新形态,旨在从人的生态、科学生态和社会生态三个维度促进科学、社会和人的健康发展;《大学科研评价全景考察与范式转换》则利用文献计量分析、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方法对全球创新指数、创新模式以及大学科研评估指标体系、评估范式进行了全景式考察,探索了知识生产模式2语境下大学科研以及科研评价范式的转换。例如,特别关注了科研评价的社会语境和人类学方式,加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加强可视化、数字模拟、计量分析以及全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在科研成果和专利评估中的应用,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和证据感。数字化时代,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不仅包括文字成果,也包括音像成果,科研评价要及时反映采用不同形式表达、存储和传播的科研成果;数字时代的新媒体技术越来越精密和灵敏,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文与技术的结合也越来越密切。文化创意诸如建筑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园林设计、工业设计、时装设计、装潢设计、多媒体设计、动漫及衍生产品设计也都被纳入全球创新指标体系中。这些都为科研评价提出了新的视角、新的问题和新的方法,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评估观念、技术和方法,通过评估激发各类人员的创新潜能,促进科技和社会的创新发展。
科学人类学强调用人类学的参与性观察和叙事的方法来研究科学活动和科学家群落。科研是一种人类文化的存在方式,科研评价要结合大学组织目标、科研的性质以及大学教师科研的特点采取适切的方式进行,在利用科学计量和引文分析等定量分析工具的同时,要加强科研的文化人类学考察,加强质性评估、参与性观察和叙事评估,加强科研的社会语境关联性评估,从而更好地评估科研的质量和价值,明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意义,找到改进的具体路径和创新点、生成点,获得科研评价的增值效果,形成可持续的创新价值链。
王玉秋
2019年6月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