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HK$
1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HK$
81.4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HK$
81.4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HK$
87.8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HK$
705.6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HK$
76.7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HK$
80.2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HK$
94.4
編輯推薦:
本书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深度剖析了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困境、困境产生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同时提出构建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模型,为我国大学生体育发展提供一种新的理论依据和支撑,完善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理论,拓展了相关理论研究的空间。本书在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相应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举措,为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改革大学体育教育教学、制定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制度和政策以及确实可行的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行动路径,提供政策、方法和路径的借鉴,也为政府相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內容簡介:
本书基于高等教育价值理论和社会生态模型理论等,以大学生体育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为切入点,深度剖析了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同时提出构建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模型,为我国大学生体育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依据和支撑,完善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理论,拓展了相关理论研究的空间。在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基础上,本书建设性地提出推进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举措,对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改革大学体育教育教学、制定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制度和政策以及切实可行的行动路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關於作者:
黄美蓉,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2年获扬州大学教育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扬州大学理学硕士学位,2014年获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2016年在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访学。主要从事体育运动心理神经免疫学和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研究。在《体育与科学》、《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沈阳体育学院学报》、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省级项目1项、校级课题4项、横向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课题7项。
目錄 :
序一 丁三青1
序二 程志理1
绪论1
一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1
二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6
三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9
四 研究综述10
小结28
第一章 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内涵、特征及发展历程29
第一节 相关概念解析29
一 体育生活化29
二 终身体育32
三 体育生活方式34
四 体育生活化、终身体育与体育生活方式概念辨析34
第二节 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内涵与本质35
一 体育生活化的内涵35
二 体育生活化的本质37
三 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概念与内涵39
第三节 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特征42
一 体育生活化的特征42
二 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根本特征43
第四节 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发展历程44
一 体育生活化的历史嬗变44
二 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发展历程54
第二章 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功能、价值与现状65
第一节 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功能与价值65
一 个体人本价值:人的全面发展与生命质量的提升66
二 社会服务价值: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74
三 学科发展价值:推动大学体育健康发展76
四 帮助大学体育走出合理性危机79
小结88
第二节 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现状透视88
一 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现状调查88
二 问题描述112
三 原因剖析123
小结145
第三章 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影响因素与行动路径147
第一节 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社会生态模型构建 147
一 影响因素理论分析148
二 模型构建158
三 基本假设170
四 验证假设170
五 影响因素对大学生身体锻炼影响的实证180
第二节 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行动路径185
一 转变理念187
二 转化制度191
三 完善行动197
小结219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220
一 研究结论220
二 研究创新221
三 主要不足222
四 研究展望222
参考文献224
附录1235
附录2242
附录3247
后记248
內容試閱 :
序一 体育生活化:破解大学生体育教育困境的新出路
黄美蓉博士的专著《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研究》即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她嘱我写序。这些年,每个博士生的著作出版,都希望我写序,我都答应了,并且认真去写。因为我把写序看作自己再学习、与学生再对话的事。
黄美蓉的本科、硕士都是在扬州大学度过的,其间,她从事体育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熟悉实验研究。硕士毕业后,到中国矿业大学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攻读博士以后,我建议她进行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研究。这对她来说,难度很大,因为,其一,这是跨学科的研究,需要扎实的管理学、高等教育学、教育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重新学习是必须的。其二,学术界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研究得很少,只有少量的关于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或轻描淡写地进行概念界定。这些研究虽然为黄美蓉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但是所提供的帮助并不多。特别是要进行英文文献检索时,体育生活化究竟怎么翻译成英文,也产生了争议。黄美蓉用了两年的时间才搞清楚什么是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问题,又用了两年的时间来研究大学生体育为什么要生活化的问题,还用了一年的时间回答大学生体育如何生活化的问题。2014年12月,黄美蓉完成了博士论文,并且顺利通过答辩。在接下来的5年多时间里,黄美蓉对论文各个部分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和补充,增加了许多文字。特别是2016年在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构建了大学生身体锻炼影响因素社会生态模型,再次考量了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影响因素模型,发表了数篇高水平学术论文。2017年,黄美蓉成功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研究),可谓十年磨一剑。10年学术磨砺的个中滋味可想而知。
这部著作是黄美蓉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的成果,也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的结题成果。作为黄美蓉的导师和学术伙伴,虽然这部专著我多次进行了研读,但是再读这部专著,有了更多新的认识。应该说,这是一部对大学体育教育领域和体育管理学领域进行新探索的专著。
一 新的视角:高等教育价值视角的引入
从高等教育价值的视角研究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该书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发展价值、学科发展价值和个体人本价值三种取向统整的基础上更强调学生个体的价值。该书从高等教育价值观出发,考察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价值,分析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在个体人本价值、社会发展价值和学科发展价值层面的意义及必要性。个体人本价值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生命质量的提升、生活尊严的提升。社会发展价值包括: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为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技术;从政治的视角看,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满足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学科发展价值包括:确立大学体育学科地位;推动大学体育学术研究;促进体育学科专门人才培养。
为进一步夯实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价值观,黄美蓉博士从纵向依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几个重大转折时期,从高等教育价值的视角,把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在我国高等教育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及特征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分析了其中的教训,从而在历史的纵深上夯实了当代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价值观。
随后,黄美蓉对高等教育价值观从两点论发展到三点论着手,重新审视了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现实困境。通过考察,她认为,当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进程仍受两点论(即社会本位和学术本位)的价值制约,仍然忽视了个体人本价值,主要表现为:大学体育重竞技化、唯形式化、偏商业化的社会发展价值凸显;大学体育学科知识化、评价数字化、技能机械化的学科发展价值占主导;大学体育被大学生学习目标、娱乐目标、就业目标、交往目标边缘化。因此,她提出,为了促进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均衡发展,大学体育教育要建立一个有机融合的价值格局形式,要以三点论为指导,构建以个体人本价值为主体、以社会发展价值和学科发展价值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大学体育教育价值结构。新的视角拓展了体育生活化研究的空间。
二 新的观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概念、内涵和特征的分析
对体育生活化概念的界定关乎体育生活化相关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制。所以,准确界定体育生活化的概念对体育生活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界关于体育生活化的界定有两种主流观点:第一种观点以卢元镇、韩丹和王广虎为代表,认为体育生活化是体育惯习与行为的养成,是人人主观自愿地随时随地都在健身;第二种观点以梁利民、肖焕禹和裴立新为代表,认为体育生活化是生活方式。黄美蓉博士对学界的已有研究进行再研究,发现已有概念存在种差和属的偏颇。根据概念界定的方法及流程,她重新界定了体育生活化的概念,提出体育生活化是体育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的过程与结果。该书在辨析体育生活化与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特性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广义的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是体育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自觉的过程与结果,狭义的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是体育行为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自觉的过程与结果。
该书诠释了体育生活化中的体育、生活和化,体育生活化的目的、方式和属。认为,体育生活化是体育向生活的回归,是体育与生活的融合,是体育自觉的过程与结果。作者指出,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内涵要求大学体育必须以大学生为本、大学体育必须去商业化、去工具化、必须弘扬体育的价值理性,必须以生活为价值取向。在阐明体育生活化特征的基础上,该书归纳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四个特征:大学生体育时常性、大学生体育与生活相融性、大学生体育价值多元性和大学生体育参与自主性。上述研究,以剖析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是什么为基础,为从社会系统论对大学体育的系统考察打下了基础,为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现状的考察提供了依据。
该书梳理了体育生活化的演变过程。体育生活化的形态演变过程:从萌芽阶段生产生活化到游戏娱乐生活化,再到体育价值遮蔽的工作生活化,最后发展到关注生命的体验生活化阶段。体育生活化的目的变化过程。从劳动目的性演变到游戏目的性,再从目的性体育演变成手段性体育,最后发展到回归阶段的生命需要理性融合,即体育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理性融合的过程。体育生活化的价值取向变化过程:由生存人本价值取向到精神人本价值取向,再到工具价值取向,最后到工具体育与人本体育的理性价值融合。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体育生活化是人的主体性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劳动游戏健康生命是体育生活化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的,它们在人的活动即生产、娱乐、(工业生产线上)工作、体验中得以体现。但是他们并不会因为后者的出现而消失,后者的出现是对不同时期的体育生活化内涵的进一步充实,是对体育生活化内涵的进一步完善。这是体育生活化逐渐丰富的螺旋上升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单调到丰富的过程。因而现今及未来体育生活化是集劳动、游戏、健康、生命于一身,缺一不可。应该说,上述研究中的不少观点是富有新意的。
三 新的方法:运用社会系统危机理论分析大学体育系统
作者从问卷调查中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调查对象包括 985和211高校、普通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院校,发放了4000份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体育时常性现状、大学生体育与生活相融性现状、大学生体育价值多元性现状、大学生体育参与自主性现状。这些调查又细分为对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类型、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时常性与体育生活化的要求有很大差距。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体育参与不是发自内心的需要,与体育生活化要求的大学生体育参与的自主性有较大的差距。上述调查印证了国家2015年发布的《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中的结果。
该书从高等教育管理学的视角分析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不容乐观现状的原因,包括:理念偏差,即高校没有形成自己的体育理念,表现为对大学体育使命与大学使命的一致性的忽视,体育对大学生教育价值的忽视;大学体育主体相关观念,即大学生对体育认知(包括身体观、体育观、健康观)的偏差。制度偏颇,大学生体育制度软化,表现为制度不完善,制度研究不足,大学体育政策与大学生体育锻炼时常性不显著相关,大学体育政策立意偏差,大学体育政策配合度偏低,大学体育制度目标偏颇,大学体育政策执行不力等。行动异化,即大学体育遗忘现实生活,大学体育脱离大学生的生活目标,大学体育剥离生活底蕴(体育娱乐化、体育工具化、生活主体的缺失、体育陷入功利主义)。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该书把社会系统危机理论引入大学体育研究领域,依据表明某一社会系统陷入危机的三个重要指标,对大学生体育这一社会子系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认为当下大学生体育已经陷入了系统危机,具体表现是:社会成员对大学体育的社会认同发生了质变(第一个指标),社会系统对大学体育的控制功能失效(第二个指标),大学体育的组织原则遭到破坏(第三个指标)。作者进一步分析了大学生体育这一社会子系统陷入危机的具体原因:大学生体育专业工具化、商业工具化、政治工具化、大学生体育脱离大学生生活目标等。这是社会系统危机理论在大学体育研究中应用的新的尝试。
作者坚信: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能够帮助大学体育走出危机。这一论断基于作者以下的分析: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确立以生活为价值取向的原则和以提升大学生素质为本的原则,实际上就是确立了大学体育的组织原则;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基本特征能够促进大学生和大众对体育生活化产生积极情感并促进他们对体育生活化的认同,从而促进社会成员对大学体育的社会认同,从而提高社会系统对大学体育的控制效率。因此,以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来引领大学体育的发展,是我国大学体育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四 新的路径:依据社会生态模型构建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行动路径
黄美蓉博士梳理和分析体育生活化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发现学术界还没有对大学体育教学生活化、大学体育生活化、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等影响因素的研究。她从动力系统的角度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构建了由学校外在拉力和大学生自身内在驱力构成的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动力系统,并指出,内外力共同作用于大学生体育生活化。
该书以社会生态理论模型为指导,建立我国大学生身体锻炼影响因素模型。用因子分析检验模型,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影响我国大学生身体锻炼的因素分布与权重,从而为实践操作提供方法参考。
专著引用了全面的、综合性的社会生态模型分析框架。应该说,社会生态模型在健康行为研究领域的应用已得到学界公认。但国内研究方法为单一的文献研究法,未能进行较深层次的、较全面的探索、分析和研究,也没有构建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影响因素的社会生态模型。黄美蓉博士运用多种方法,结合社会生态模型理论、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影响因素模型进行构建、实证和验证,厘清了大学生体育参与的促进机制。通过研究,确定了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影响因素聚类成大学生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3个主因子20个具体条目。这3个主因子权重排序依次是:大学生自身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
依据社会生态模型构建的影响因子分布与权重结果,该书构建了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行动路径,即转变理念、转化制度和完善行动。首先要转变理念。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理念要从价值的分离走向众价值的融合,以个体人本价值为体,以社会发展价值和学科发展价值为两翼,齐头并进,形成一体两翼的格局。其次要转化制度。国家应建立社会体育全民终身制,即全民性和终身性;学校体育建立融合一贯制,即大学体育要融合、学校体育要一贯。最后要完善行动。政府要变干预为监督还大学体育以自由;变过程管理为目标管理还大学体育以自主。大学体育管理机构要重心下移突出大学生主体性;强调大学体育环境设施与大学主体文化相配合;大学生要把生涯规划与主体需要相结合,把大学体育与大学生身心评价和发展相结合,把大学体育与大学生活质量评估相结合,把大学体育生活与人际交往相结合。应该说,以上对策路径既具有创新性又具有可操作性。
当然,这部专著也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在价值层面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特征的研究,在模型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数据选取的科学性。这些不足之处,黄美蓉自己也明显地感觉到了,并且决定在后续的研究中将尽力完善,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化。正如她自己所言:今天,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程度影响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新一代国民素质,关系到全民健身的实现,关系到2030健康中国战略的执行,更是国家和民族生命力、文化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保证。体育生活化作为哲学命题,值得更加系统和深入研究。后续研究可以对新时代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价值进行符合大学生特征的探析,以期能够让更多的人坚信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不仅仅是大学生个体的事、家庭的事、大学的事,更是国家、民族的事,更是全人类的事。
丁三青
2019年7月
序二
黄美蓉博士的专著《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即将出版,邀我为序。
这本专著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深化加工完成的。黄博士在做博士论文设计的时候,与我联系,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这个命题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体育运动在社会文化进程中颇有时代感的课题。如果追究体育生活化这个表述背后的观念,其实是体育手段论与体育目的论转化的价值观变迁。我在20世纪90年代初写过一篇论文,叫《余暇运动论》,就是讨论此问题的。时过二十多年黄博士能把这个命题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我还是蛮欣慰的。
《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研究》从学理上探讨了体育生活化概念的内涵本质、体育生活化研究历程、体育生活化历史嬗变,把体育生活化的理念在大学生体育这一实践领域中进行检验。该书分析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历史演变、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现实困境及原因、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促进机制、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政策分析、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困境与出路。
在高等教育由大众化走向普及化的今天,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程度如何,是影响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着新一代国民素质的重要课题。本书基于教育即生活理论、高等教育价值理论和社会生态模型理论等,以大学生体育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为切入点,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研究明线,以价值为研究暗线,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因子分析法等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是什么、大学生体育为什么要生活化、大学生体育怎样生活化进行了研究。专著界定和明晰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内涵、本质与特征,探析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发生和发展,回答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是什么的问题;考察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现状及原因,剖析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功能与价值,回答了大学生体育为什么要生活化的问题;构建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影响因素模型,提出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行动路径,解决了大学生体育如何生活化的问题。
本书在明确界定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对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进行理论解读,并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价值观的嬗变、现状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本书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模型,并通过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对社会生态模型进行检验,从中清晰地看出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因素分布状态和重要性状态。根据研究得出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核心因素,从理念、制度和行动三个角度,从政府、大学生和大学三个层面,分析并提出了转化理念、转变制度、完善行动的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路径。
大学生是青年一代的代表,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现象的研究,是现代体育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关系研究。我们知道2024年巴黎奥运会首次把街舞纳入比赛项目,街舞要进奥运会了,一系列的新型运动项目都会进奥运会,这是奥林匹克改革计划的一部分,是奥林匹克运动在新时代的新举措,是奥运会现代性走向的标志,是现代体育发展的必然。街舞让我认识到hip-pop的魅力,对身体开发的无限可能性,这就是我为何要研究身体认知,要把体认纳入认知科学体系的道理。嘻哈文化是创造性的,真正的自由奔放,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审美。街头就是一个大舞台,如何招徕视线,街舞做到了,争奇斗艳,竞争在无言中,一切都发生得那么瞬息万变。在DJ的节奏中,舞者表达无限,意想不到的惊喜,永不衰竭的表演,惊心动魄,惊艳无比,唯夺目二字才足以描摹。观赏、参与、体验是体育旅游一体化的标志,我们在街舞这种现代青年人的运动方式中,看到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具象。
刚刚研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除体育免修学生外,未达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的,不得发放毕业证书。开齐开足体育课,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科学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让每位学生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这是体育生活化的行动令,也是指航灯。政府在基础教育中对体育提出如此具体的目标与任务,可见其重要性。John Maltby等人合著的《人格、个体差异和智力》一书,提供了智商分数的正态分布,人类假如平均智商是100,标准差是15,那么智商达到140的人应不在少数,真实的情况是这些爱因斯坦级智商的人都烟消云散了。因此,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当前还存在人们对成功教育观念理解偏差的现象,以为文化学习接受高等教育就是成才,忽视体育运动,学校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被文化学习侵占,与健全的思想寓于健康的身体的身心协调发展理念相违背。正因为此,强调体育生活化具有现实的纠错价值。
在黄美蓉读博期间,我们讨论了博士论文写作的基本学术规范,以及体育学研究中的常见问题。
体育学术界追求完备的确定性知识或者体系,是有历史的,我刚刚迈入体育界时,极限论与人种论甚嚣尘上,运动极限论现在提得少了,但是人种论依然如故,这就是追求知识确定性的典型案例。我们是人,只要是人,就不可能完全理解无限。知识完备的虚妄,就是人的理性僭越行为。想想科学家还是尊重世界的神秘性,强调测不准原理。要知道被我们定义的对象,未必是客观的对象,主要是一种我们称之为知识的想象。人类的认识论史就是纠错的历史,比如地心说一千多年不被怀疑,最终还是被日心说取代了。
学术研究中的思想,如果回到学术史来看,是永远嵌入具体的时空情景中的,抽离出来的任何思想的理论表述,都天然地有局限性或者不可解释性。我在做体认研究中,理解了思想的嵌入性特征,因为思想是主体性存在,这是具身情景感使然,也是意识的具身性特征。
体育学研究中概念的牵强附会,往往是追求知识完备性的思维方式所致,比如抢花炮、抛绣球、五禽戏,这些在文化流变中形成的传统的身体运动式样,与体育关涉不多,而我们偏偏要把它们强行纳入体育麾下,只好制造出一些莫名其妙的 体育,比如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体育、民俗体育、养生体育,等等,只要是身体活动就都体育了。科学体系要求逻辑的通,人文叙事要求情感的真,当然学问最高境界是真而通,体育学不研究运动行为而追逐人体,要抢医学生物学的饭碗,就是不真又不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体认是认识的根基,唯有回到情本体,四季乘以日夜,那是全方位的关爱。对学术史而言,那些创造性的学术冲动,远比追求完备的确定性知识体系更精彩。
我们还讨论了学术论文与议论文的区别。体育学术研究中,议论文之盛不是大家不知道材料论证对于学术多么重要,主要的还是学术偷懒的心理在作怪,其实学术本来就是清苦之事,与热闹无缘。做学术唯有下笨功夫可能才有一点收获,因为笨功夫的东西能留下来。下临时功夫的,四舍五入,永远被四舍掉,五入不了,于是留不下来,每次归零,每次被格式化。笨功夫有积累感,就是从底盘一层层往上累积,像个梯田一样,为此,聪明人才下笨功夫。
是为序。
程志理
2019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