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HK$
67.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HK$
110.9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HK$
77.3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HK$
78.2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HK$
77.3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HK$
143.4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HK$
99.7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HK$
44.6
|
編輯推薦: |
珠江,产卵(鱼类),生物监测,肇庆,2009,珠江,鱼苗,生物监测,肇庆,2009
|
內容簡介: |
《珠江肇庆段漂流性鱼卵、仔鱼监测日志(2009)》是对农业农村部珠江中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于2009年在珠江肇庆段开展漂流性鱼卵、仔鱼监测工作的总结和整理。通过定点和周年监测的方法,呈现肇庆段漂流性仔鱼补充群体的周年动态变化、群落结构组成、相对多度等。《珠江肇庆段漂流性鱼卵、仔鱼监测日志(2009)》是“河流生态丛书”的组成部分,内容丰富,数据翔实。
|
目錄:
|
目录
“河流生态丛书”序
“漂流性鱼卵、仔鱼监测日志系列”序
**章 绪论 1
一、实验站概况 1
二、珠江流域 2
三、珠江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研究历史 3
四、珠江肇庆段鱼类早期资源监测 4
第二章 2009年珠江肇庆段鱼类早期资源总体状况 7
一、早期补充群体周年动态与群落结构 7
二、主要早期补充群体类群数量时间动态特征 8
第三章 2009年监测日期环境特征及仔鱼群落结构组成 19
参考文献 127
附录 129免费在线读**章 绪论
一、实验站概况
1. 历程及发展定位
农业农村部珠江中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依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负责珠江中下游至珠江口水域的资源环境调查监测工作,调查水域属于亚热带河流生态系统。实验站自2005年成立开始运行,2008年授牌(农业部珠江中下游渔业资源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010年更名为“农业部珠江中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现隶属于农业农村部。
珠江是我国径流量第二大河流,中下游水域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全球北回归线两侧附近大部分是沙漠地带,珠江流域是仅有的绿洲。在我国众多河流中,珠江是热带亚热带典型河流,生物多样性丰富,是目前水生态系统质量保持相对较好的河流。实验站以珠江中下游为重点监测水域,兼顾珠江主要干支流,以漂流性鱼卵、仔鱼补充群体,鱼类群落、浮游生物及水环境状况为重点监测对象,建立河流生态系统野外观测与科学研究平台。通过长期、定点、系统、高频基础性数据采集与积累,为流域渔业资源的变动规律、资源养护与开发利用、水生态环境修复等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对掌握热带亚热带河流生态系统的演化特征,制定流域生态修复计划,保障地区和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2. 研究方向
通过鱼类早期资源的连续监测,掌握鱼类早期补充群体的种类、数量、结构及变化趋势,掌握鱼类早期补充群体变化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鱼类在河流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评估江河鱼类产卵场功能状况,掌握鱼类产卵场位置、规模及其变化趋势,针对梯级开发、水文调控对鱼类产卵场功能影响进行分析,阐明影响鱼类产卵场功能的关键水文要素,指导开展基于鱼类产卵繁殖的生态调查工作;针对鱼卵、仔鱼资源量与产卵场水动力学要素进行分析,研究鱼类产卵场修复技术;研究河流生态系统能量传递与鱼类功能群关系,研究基于鱼类早期补充群体的河流生态系统状态的诊断技术和评价标准;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角度研究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的鱼类群落保障需求问题。
二、珠江流域
珠江流域是我国七大流域之一,由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河网组成,经西江干流入海水道注入南海,全长2214 km。自源头至入海口,依次分为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西江和西江干流入海水道6个河段。其中,南盘江和红水河为上游,黔江、浔江为中游,西江为下游。珠江流域位于北纬21°31′~26°49′,东经102°14′~115°53′,流经我国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6省(自治区)和越南东北部。流域面积45.37×104 km2,其中44.21×104 km2在中国境内,1.16×104 km2在越南境内(《中国河湖大典》编纂委员会,2013)。
1. 主要河流水系
西江,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马雄山东麓,珠江的干流,在佛山市三水区的思贤滘与北江汇合,进入珠江三角洲河网,长2075 km,河道平均比降0.58‰,流域面积35.31×104 km2,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77.83%。自上游而下由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及西江等5个河段所组成。自源头至贵州望谟县蔗香村双江口为南盘江,长914 km;双江口至广西象州石龙镇三江口为红水河,长659 km;石龙镇三江口至桂平市郁江口为黔江,长122 km,桂平市郁江口至梧州市桂江口为浔江,长172 km;桂江口至广东佛山市三水区的思贤滘西滘口为西江,长208 km。流域内集水面积大于10 000 km2的一级支流有北盘江、柳江、郁江、桂江和贺江,流域内分布有抚仙湖、星云湖、阳宗海、杞麓湖、异龙湖等高原湖泊。
北江,珠江流域第二大水系,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油山镇大茅坑,自源头流入广东省南雄市境后称为浈江,在韶关市区与武水汇合后称为北江,至三水思贤滘与珠江干流交汇,由沙湾河道注入狮子洋,经虎门出南海。思贤滘以上北江干流全长468 km,流经江西信丰,广东南雄、始兴、韶关、英德、清远和佛山等市(县)。河道平均比降0.26‰,流域面积4.67×104 km2,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10.29%。主要的一级支流有武水、南水、滃江、连江、滨江和绥江等。
东江,珠江流域第三大水系,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桠髻钵山,干流上游称寻乌水,至龙川五合与定南水汇合后称东江,至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以下进入东江三角洲,经虎门出南海。石龙以上东江干流全长520 km,流经江西寻乌、安远,广东龙川、河川、河源、紫金、博罗、惠州和东莞等市(县)。河道平均比降0.39‰,流域面积2.71×104 km2,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5.96%。主要的一级支流有定南水、浰江、新丰江、秋香江和西枝江等。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的第二大三角洲。其范围是指西江、北江思贤滘以下,东江石龙以下,以及注入三角洲内的高明河、沙坪河、潭江、流溪河、西福河、增江、茅洲河和深圳河等。流域面积2.68×104 km2,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5.91%,其中西江、北江三角洲8370 km2,东江三角洲1380 km2。三角洲内河网密布,水道纵横。呈现“三江汇集,八口分流”的特点,即汇集西江、北江和东江的河川径流,又分八个出海口门(水道)泄洪纳流,自东向西依次为虎门水道、蕉门水道、洪奇沥水道、横门水道、磨刀门水道、鸡啼门水道、虎跳门水道和崖门水道。
2. 气候与水文
珠江流域地处亚热带气候区,北回归线横贯流域的中部,气候温热多雨。多年平均温度在14~22℃,多年平均湿度71%~82%,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282~2243 h,多年平均风速0.7~2.9 ms。降水在空间上呈由东向西递减的特征,多年平均降水量1470 mm。流域年水资源总量3385×108 m3。入海河川年径流总量约为3260×108 m3,其中,西江(马口站)2380×108 m3,占入海河川年径流总量的73.0%;北江(三水站)395×108 m3,占12.1%;东江(博罗站)229×108 m3,占7.0%;珠江三角洲河网256×108 m3,占7.9%。
西江流域区域间降水量差别显著,多年平均降水量上游1100~1300 mm,中游1500~1800 mm,下游1600~3000 mm。由于径流主要来自降水,汛期流量占全年的75%~85%。汛期洪水峰高、量大、历时长。枯水期一般为10月至翌年3月,仅占全流域年径流量的15%~25%。北江流域区域间降水量差别不大,但年内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水量1724 mm,集中在每年4~9月,占全年的70%~85%。东江流域同北江流域相似,汛期4~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9.4%。珠江三角洲河网多年平均降水量1600~2300 mm,其中汛期降水量占全年的81%~85%。珠江口受潮汐影响,其潮汐特征为不规则的半日潮,潮差较小,平均潮差为0.86~1.6 m,**潮差为2.29~3.36 m。
三、珠江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研究历史
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研究是指以江河中早期生活史阶段的鱼卵、仔鱼、稚鱼和幼鱼为调查对象的研究工作,通过该项调查研究可以了解鱼类产卵位置、产卵规模,早期补充群体种类组成、季节变动及群落结构特征,可以推断产卵群体资源量及了解早期补充群体长期演变规律等,是鱼类资源与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于珠江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研究,*早可追溯至陈椿寿(1930)发表的《广东西江鱼苗**次调查报告》,是我国*早关于江河鱼苗调查的报道,详细记载了捕捞天然鱼苗的工具及操作方法,采捕鱼苗种类及时间等。1933年,林书颜发表《西江鱼苗调查报告》,记载了产苗量与天气、水温、流速等的关系,列举了西江鱼苗种类名录。1935年陈椿寿、林书颜的《中国鱼苗志》对西江鱼苗的出处,即产卵场进行了简单的阐述。1981~1983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组织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对珠江水系渔业资源状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初步查明了西江流域主要经济鱼类产卵场位置,并对红水河、黔江、大藤峡、东塔及柳江的产卵场规模、鱼苗种类进行了初步的调查(陆奎贤,1990)。梁秩燊等(1985)在《西江常见鱼类早期发育的分类鉴定及其产卵类型》中描述西江49种鱼类早期发育特征,并对其鉴定依据进行了整理。梁正芳等(2002)在对武江、浈江和韶关市北江段的鱼类产卵场位置、种类及规模进行了报道。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自2005年开始在珠江肇庆段开展基于漂流性鱼卵、仔鱼的周年动态监测工作,建立了“断面控制方法”监测体系。基于多年的调查经验和研究成果,制定了《河流漂流性鱼卵、仔鱼采样技术规范》(SCT 9407—2012)和《河流漂流性鱼卵和仔鱼资源评估方法》(SCT 9427—2016)两项水产行业标准,为江河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监测和量化评估建立了标准与规范。之后,逐步在珠江主要干支流增设了10余个监测断面。截至目前共采集鱼卵、仔鱼样品超50 000瓶(次),每年新增约4000瓶(次)入库,建立了“珠江漂流性鱼卵、仔鱼生态信息库”,成为珠江中下游鱼类资源研究的重要平台,该平台已经在鱼类产卵场功能评价、鱼类早期补充群体动态特征、鱼类资源演变趋势、禁渔期效果评估、水文生态调度、涉水工程影响评价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珠江流域渔业资源养护与生态修复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珠江肇庆段鱼类早期资源监测
1. 监测位点
珠江鱼类的产卵场主要分布于广西的红水河、黔江、柳江和郁江等江段,但是由于水利梯级开发,支流许多产卵场丧失功能,仅干流红水河下游至西江以及柳江下游还存在小规模的鱼类产卵场。珠江肇庆段位于西江下游,是珠江漂流性鱼卵、仔鱼向下游育肥场扩散的必经之地,在珠江肇庆段设立固定监测点可采集到上游约400 km内(即来自黔江、浔江和西江)的漂流性鱼卵、仔鱼,监测结果可反映珠江中下游鱼类早期补充群体动态变化特征及资源状况。
采样点选择在靠近主流一侧,河床相对平直,水流平缓、速度在0.3~0.5 ms、流态稳定的区域。具体位于肇庆市区肇庆渔政码头上游约50 m处(北纬23°2′40″,东经112°27′5″),距河岸10~15 m,水深2~5 m。
2. 样品采集与保存
采样用定置弶网进行,网口为1.5 m×1 m的矩形,网长5~6 m,呈四棱锥形,后部与集苗箱相连。集苗箱长80 cm,宽40 cm,高40 cm。网身网目500 μm,集苗箱网目300 μm。采样时,网口逆水流方向,保证网口与水流方向垂直,网口完全沉入水下,每次采集持续时间2 h。每天分别于早上、中午和傍晚采样3次。由于鱼类的产卵繁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调查采样以定点连续周年采样的方式进行,至少需包含整个鱼类繁殖期。
每次采样结束后,将集苗箱中的鱼卵、仔鱼用5%的福尔马林溶液或95%的乙醇固定保存,记录采样日期、时段、固定液等信息之后带回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分析。
3. 种类鉴定
福尔马林固定保存的样本利用体视镜通过形态特征鉴定至*小分类单元。鉴定依据通常为体型、头型、个体大小、眼径、听囊、肌节分布、色素性状等。根据鱼卵发育阶段估算发育时长,初步估算产卵场位置。
乙醇固定样本,利用DNA条形码技术进行种类鉴定。DNA条形码是目前流行的种类分子鉴定方法,工作流程主要包括提取待测样品总DNA、用通用型引物扩增靶标COI基因序列、电泳检测、序列测定,将得到的序列与数据库已有物种信息进行相似性比对,从而确定仔鱼个体的种类。
4. 鱼卵、仔鱼资源量估算
各种类仔鱼总量及其相对多度的估算根据《河流漂流性鱼卵和仔鱼资源评估方法》(SCT 9427—2016)中的方法进行。
一次采集时间内流经采样点断面的鱼卵和仔鱼资源量,按公式(1)计算:
(1)
式中, ——采集时间内流经采样点断面的鱼卵或仔鱼总量,单位为ind.;
C——采样点的鱼卵或仔鱼断面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