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HK$
66.1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HK$
77.3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HK$
99.7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HK$
62.7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HK$
58.2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HK$
524.2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HK$
221.8
《
耕读史
》
售價:HK$
109.8
|
內容簡介: |
本书作者尚塔尔 middot;托玛为法国文坛名家、著名思想史家、费米娜文学奖得主,
文笔细腻优雅,尤其擅长出入历史掌故之间,提炼笔下人物*生动精细的多面肖像。
而她,曾受教于当代著名思想家、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罗兰 middot;巴特。
这本书写大师的致敬作品,以近乎零距离的直击视角,
原音原地重现罗兰 middot;巴特生活的时空场景,
为1970年代人才辈出、灵光四射的巴黎知识界,写下深刻、迷人的注脚。
作者眼中的符号学泰斗,不再只是活在零度写作中的神话分析师,
而是一位沐浴在南法家乡日光中的日常沉思者。本书作者尚塔尔托玛为法国文坛名家、著名思想史家、费米娜文学奖得主,
文笔细腻优雅,尤其擅长出入历史掌故之间,提炼笔下人物*生动精细的多面肖像。
而她,曾受教于当代著名思想家、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罗兰巴特。
这本书写大师的致敬作品,以近乎零距离的直击视角,
原音原地重现罗兰巴特生活的时空场景,
为1970年代人才辈出、灵光四射的巴黎知识界,写下深刻、迷人的注脚。
作者眼中的符号学泰斗,不再只是活在零度写作中的神话分析师,
而是一位沐浴在南法家乡日光中的日常沉思者。
他以带有天鹅绒般丰润质感的嗓音迷倒众人,穿着湖水绿的柔软棉衣,
笔下的蓝墨水在讲究的纸张上添加思绪的色彩。
他也在冬日花园的幽暗影像中,涤化了对母亲的哀悼,
却在与历史学家的跨时空神交时犯了偏头痛
在作者看来,罗兰巴特是一个个完全被写作欲望所栖息的作家,而且他有写作的特殊性,可以让人感受到这种欲望,分享他的小说。同时,他的教学是理性分析和禅意留白的混合体。作者通过这部语言优美,感情充沛的作者为读者刻画出一代符号学大师罗兰巴特的价值观:对语言的热爱,用差异代替冲突,对当下的品味和生活的欲望。
|
關於作者: |
法国知名作家、史学家、费米娜文学奖评审会委员、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以其关于萨德、卡萨诺瓦、玛丽安托奈特及18世纪自由主义思想的学术研究最为知名,曾多次受邀于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名校讲学。
她曾在罗兰巴特指导下撰写博士论文,深受恩师影响,其各类著作跨越史学、哲学和社会学的边界,文字风格含蓄典雅,细腻笔触衬托诗性韵味,处处显露睿智思辨。作品《再见,我的王后》(Les Adieuxla reine)以宫廷朗读官的第一人称视角出发,凝望法国末代王后玛丽安托奈特,以娴熟运用史实掌故和深刻描写心理情感的书写艺术,荣获法国重要文学奖项费米娜文学奖,改编的同名电影作为2012年柏林电影节开幕影片于全球上映。
|
目錄:
|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来自另一个时空的嗓音
第二章 语言艺术家
第三章 研讨课或在舞动中书写
第四章 不写论文的研究生
第五章 我的日记选摘
第六章 对象─时尚
第七章 巴黎与西南方:两个端点
第八章 巴特与米什莱:互为对照的研究模式,平行的渴慕
第九章 单一生命体难以达致的科学
第十章 绉纱的轻柔
第十一章标点符号
第十二章事故
前言罗兰 middot;巴特的价值
我经常重读伊塔洛 middot;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的《新千年文学备忘录》,这是他计划于1985年至1986年间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的一系列讲座,但他后来检查出致命癌症,未能成行。我想,我们可以将这些讲座内容视为一项智识的证言。与罗兰 middot;巴特相当亲近的卡尔维诺自问道:有哪些与文学相关的价值是我所心心念念的呢?他为此列了一份清单,并分别解释了为何他希望这些价值可以延续到下一个千禧年也就是我们这代人所经历的千禧年。罗兰巴特的价值
我经常重读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的《新千年文学备忘录》,这是他计划于1985年至1986年间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的一系列讲座,但他后来检查出致命癌症,未能成行。我想,我们可以将这些讲座内容视为一项智识的证言。与罗兰巴特相当亲近的卡尔维诺自问道:有哪些与文学相关的价值是我所心心念念的呢?他为此列了一份清单,并分别解释了为何他希望这些价值可以延续到下一个千禧年也就是我们这代人所经历的千禧年。
于是,卡尔维诺想要尽力挽救:1. 轻;2. 快;3. 准(在文学构思和文学语言方面皆然);4. 显(或想象力;接着,卡尔维诺引用了但丁的一句话:Poi piovve dentro a l alta fantasia/在我翱翔的想象中像雨一样落下,并继续说:我今晚的演讲将从这点开始谈:想象力是雨落之处)5. 繁(他发展出百科全书式小说的概念,它既是知识的工具,也建立起事实、人物与事物之间的网 络)。这几项都是我也愿意捍卫的特质;尤其,卡尔维诺的《新千年文学备忘录》激发了我的欲望,让我想借此追问罗兰巴特的作品与人格所传递、彰显的价值。在我看来很关键的一件事情是,不论在今日还是未来,我们都必须去肯定或重申这些价值。根据巴特的雄心壮志,即欲望的破译超越了书籍,延伸至环绕我们的世界,成为生命之丝,更跨越了文学领域,关切生活与思考的方式。这样的特质有很多。但是我将在罗兰巴特身上区分出四种,而且全部都源自他对语言的原始的、绝对的热情,语言就是我们自身,它定义了我们是 谁。
(一)对语言的热爱
从他的第一部作品《写作的零度》(Le Degr zro de lcriture,1953)开始,巴特就展现了过人的天赋,让我们注意到他提问的原创性,以及它如何与更广泛的、对语言的好奇探求相互联系。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他对语言的热情可能以五花八门的形态展现,探讨非常多元的主题,但永远不会失去它的严格标准正好相反。而且,如果我们真的是由自身的语言所构成的,那么我们说话和写作的方式就揭露出我们与自己以及与他人的关系:它涉及一种道德观。聆听巴特讲话或阅读巴特的作品,会提醒我们严谨思考、慎选字词的重要性,注重句子架构的重要性,以及对某人真心说出一段话的重要性。他对语言的热爱,激发我们对如下的语言状态更为敏感:马虎随便的语言;任何如同碎片或紧急呼喊一般随意抛掷出来的字句;机械式的发话;未完成、囫囵吞枣、重复厌烦到令人作呕的句子等。这是一种坚持贯彻沟通需求的共同态度,不带个人标记的影子,也没有对受话者的利益渴求。出于疲惫或傲慢,我们已经抛下了诱惑、温柔,也抛下了玩乐的欲望。人们自动发出讯息,让一台机器代替自己发言。此外,在许多设备上例如电话我们听到的是一段具象化或人造的声音,它释放出命令与答复。机器说:我现在不在这。但有时候,不幸地,它所安置的是一个永远(对自己、对他人来说)缺席的机制。
巴特在1979年的一次采访中说道:并不存在语言的危机因为词语总是能够设法存活下来;但存在一种对语言保有热爱的危机。巴特高瞻远瞩,预见了词语崩毁的彼岸。他补充道:可怕的是[]在整个社会中,出现了一种味如嚼蜡、不具多样性、缺乏特殊性的标准句型:沟通式社会的怪物型句子。我们的责任就是不向这种缺乏味道和多样性的语句让步。并非一味排斥速度的优势,而是不要被短信讲求速效的调性所控制,到了这个阶段,文字趋于被数字与代码所取代。从此以后,它不只是一种怪物型句子,而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代码,一个被缩减的组合。
(二)接受差异的权利
对语言的热情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他清晰的书写风格与发音咬字以及他的教学工作中,引领他对痴迷和狂热保持警觉,远离对立这些对立即便不以暴力解决,至少也会导向暴力因素。他的讲课,尤其是他的研讨课,旨在解读特异性、提炼差异性、理解细微差别。面对力量的挑战,巴特以智慧来替换,推敲出陷阱、打乱对手的平衡。他在《神话修辞术》(Mythologies,1957)一书中,分析并揭露了天真地依附口号、广告文案和最新时尚潮流的现象,这种接收话语、说教和宣传的方式,欠缺安全距离与警惕之心,也缺乏批判精神和幽默的矜持。
巴特的著作反对那些消灭或抑制我们的理解的事物。这些作品是所有反智主义语调的解药:从一时心动到一拳击中,把智慧表现为一股欢愉和一件武器。
若用卡尔维诺所揭橥的价值来检视,这些作品的笔法偏重于精确与简练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形式的持续关切。
(三)品味当下
巴特个人并不倾向于回溯过往,他并不把对语言的热爱与乡愁怀旧或其变形的封闭感联系在一起(他对先锋派文学的投入,体现了这股惊喜的渴望)。他捍卫创新、新式语言以及对外国语言的转借用法。深爱一门语言,就是希望它有机会演进、改变。一如对智慧的珍视,培养博学就是以现代的观点来面对知识,以开拓我们的视野,使智识的激荡点趋于缤纷多样。
(四)欲求渴望
巴特具备研究者与发现者的气质。他只保留能够让他进入下一个阶段的知识。即便在他最富科学精神的时期,当他的实践更贴近人文社会科学而非文学时,他也被一股发掘新事物和不断重新定义游戏规则的欲望所驱使。他支持一切知识过程中的幻想部分,以及一切教学关系中的欲望部分。借由这种对身心一体的提点,以及被贴上真理标签的结果(它总是具备临时暂定的特色),巴特痛斥了清教徒式的偏见对脱离肉身的关系以及对永恒的价值具备一定信念。他协助我们提防教条之害及其麻痹人心的力量,避开死气沉沉的教师和屈辱苦修的学生,远离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与虚无的知识(具有虚荣和无用的双重意义),这是一种西西弗斯式的行为,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早在18世纪就将其揭露:我见过许多人,他们比我更博学地研究哲学,但他们的哲学对他们来说,可以说是相当陌生[]。他们研究人性,目的是用渊博的口吻来谈论人性,却不是为了认识自己;他们认真地指点他人,却不是为了启迪自身的内在。他们之中不少人只想出书,什么书都好,只要能被接受就行。当他们的书写完出版之后,他们对书中的内容却已没有任何兴趣,只是为了让别人采用,或是在内容遭受批判时为之辩护,除此之外并不会从中汲取任何东西为己所用,甚至只要没人反驳,就不必为了内容真假瞎操心。对我而言,我渴望学习是为了了解自己,而不是为了教别人[]。
对巴特而言,在学习的渴望与教学的渴望之间,有一道至为重要的关联。在他的教学语言中,为自己而学的学习渴望并未失去,也不曾僵化。
对语言的热爱、接受差异的权利、品味当下、欲求渴望:这些价值都是基于一种和谐,一种融洽和顺的关系,归于一种精致的原则。这并不妨碍必要时它们能够表现出战斗力。巴特与他蔚为传奇的温柔谦和、彬彬有礼、良善慷慨并存于世,坚韧不拔且耐心十 足。
某些启蒙时代的东西乐观主义、求知欲、强调自由与个体性的顽强意识(这种对于观点的照看,即便迎向外部世界,却永远不会停止对内心的启迪)、风格借由巴特的作品得以延续。读罗兰巴特的书,对智力的滋补效果非凡,更向我们传递了一股清晰明确的能 量。
某一天,一位朋友告诉我,她感到非常难过,因为她再也感受不到微风吹过发际的舒适。我们读书写作也是一样,必须有一股空气在文字之间流转,让一阵清爽的和风维持文字与世界之间的连结互通。
一项表达仰慕的练习
本书是一项表达仰慕与致谢的练习:我曾有机会遇到一位完全被写作欲望占据身心的作家,且他的才华足以让读者感受到这股欲望,却没有让他因为已完成的实践结果而停下脚步。这片欲望的灿烂辉煌,这股幻想的魅力,并非立即出现在巴特的智识历程中也许有,但要让它们扮演关键角色,还需要一段过程。我是在对传统大学教育极度失望的状态下去寻找巴特的,他当时刚出版《文之悦》(Le Plaisir du Texte,1973)。巴特并未消解或否定那种灿烂与魅力,他派生出科学的归类,也从艰涩的结构主义中分离出明确的分类方式,冒险深入变化不定的地带,遭逢满满的阻碍与不可知,也遇见写作的愉悦或快感,他冒险追随欢快的知识,决定不要忽略恐惧和充满魅力的另一面。幸亏有巴特的教诲,我才得以从令人沮丧的浮动状态过渡到幸福快乐的浮动状态。
《我的老师罗兰巴特》这本书最初是由1982年到2014年间发表过的文章集结而成。我借着录制《语言的戏剧》(Le thatre du langage)这部纪录片旁白的时候,将上述文字重新整理(这部关于巴特的影片由我弟弟蒂埃里托玛拍摄,在2015年于Arte电视台上映)。我们可以根据两种结构或主题来阅读它:教师巴特与成为作家,或是写作的欲望里程碑式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的主要动机如何在此被分散为一系列的智识小说,其中,幻想奇趣越发明显,甚至超越了写作欲望本身。这些在时间轴上渐次开展的文章,总是萦绕我心,但也激励了我。它们近乎某种幸福的标记,这种幸福,是写作在我身上所牵动的幸福感。开始动笔的激越之情,探索未知的兴奋之感。当然,客观地来看,巴特的作品丝毫不过时(持续有人翻译出版他的著作,激发大众的热情与崭新思考,召唤人们投入写作)。此外,更令我由衷感念的是,将我与巴特紧密相连的依恋关系与移情作用并未磨灭。与工作和岁月密不可分的学习过程让这种感觉日渐细腻,同时也逐渐强化;甚至成为构成我的积极要素之一。
因此,我决定不去大幅修改这些文章(尤其通过剪贴或增补的方式),而且将它们与尚未发表过的新作并列。两种来源的文字,用意皆不在于拼命挖掘晦涩难解之处(巴特本人是评论他自己最好的人选),而是想延伸扩展那些语汇、概念、想象,并以这种既忠实恳切又断断续续的伴奏风格呈现出来,而这一切,都来自这位被我们选定的作家。一切由他而起。
|
內容試閱:
|
罗兰巴特的价值
我经常重读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的《新千年文学备忘录》,这是他计划于1985年至1986年间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的一系列讲座,但他后来检查出致命癌症,未能成行。我想,我们可以将这些讲座内容视为一项智识的证言。与罗兰巴特相当亲近的卡尔维诺自问道:有哪些与文学相关的价值是我所心心念念的呢?他为此列了一份清单,并分别解释了为何他希望这些价值可以延续到下一个千禧年也就是我们这代人所经历的千禧年。
于是,卡尔维诺想要尽力挽救:1. 轻;2. 快;3. 准(在文学构思和文学语言方面皆然);4. 显(或想象力;接着,卡尔维诺引用了但丁的一句话:Poi piovve dentro a l alta fantasia/在我翱翔的想象中像雨一样落下,并继续说:我今晚的演讲将从这点开始谈:想象力是雨落之处)5. 繁(他发展出百科全书式小说的概念,它既是知识的工具,也建立起事实、人物与事物之间的网 络)。这几项都是我也愿意捍卫的特质;尤其,卡尔维诺的《新千年文学备忘录》激发了我的欲望,让我想借此追问罗兰巴特的作品与人格所传递、彰显的价值。在我看来很关键的一件事情是,不论在今日还是未来,我们都必须去肯定或重申这些价值。根据巴特的雄心壮志,即欲望的破译超越了书籍,延伸至环绕我们的世界,成为生命之丝,更跨越了文学领域,关切生活与思考的方式。这样的特质有很多。但是我将在罗兰巴特身上区分出四种,而且全部都源自他对语言的原始的、绝对的热情,语言就是我们自身,它定义了我们是 谁。
(一)对语言的热爱
从他的第一部作品《写作的零度》(Le Degr zro de lcriture,1953)开始,巴特就展现了过人的天赋,让我们注意到他提问的原创性,以及它如何与更广泛的、对语言的好奇探求相互联系。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他对语言的热情可能以五花八门的形态展现,探讨非常多元的主题,但永远不会失去它的严格标准正好相反。而且,如果我们真的是由自身的语言所构成的,那么我们说话和写作的方式就揭露出我们与自己以及与他人的关系:它涉及一种道德观。聆听巴特讲话或阅读巴特的作品,会提醒我们严谨思考、慎选字词的重要性,注重句子架构的重要性,以及对某人真心说出一段话的重要性。他对语言的热爱,激发我们对如下的语言状态更为敏感:马虎随便的语言;任何如同碎片或紧急呼喊一般随意抛掷出来的字句;机械式的发话;未完成、囫囵吞枣、重复厌烦到令人作呕的句子等。这是一种坚持贯彻沟通需求的共同态度,不带个人标记的影子,也没有对受话者的利益渴求。出于疲惫或傲慢,我们已经抛下了诱惑、温柔,也抛下了玩乐的欲望。人们自动发出讯息,让一台机器代替自己发言。此外,在许多设备上例如电话我们听到的是一段具象化或人造的声音,它释放出命令与答复。机器说:我现在不在这。但有时候,不幸地,它所安置的是一个永远(对自己、对他人来说)缺席的机制。
巴特在1979年的一次采访中说道:并不存在语言的危机因为词语总是能够设法存活下来;但存在一种对语言保有热爱的危机。巴特高瞻远瞩,预见了词语崩毁的彼岸。他补充道:可怕的是[]在整个社会中,出现了一种味如嚼蜡、不具多样性、缺乏特殊性的标准句型:沟通式社会的怪物型句子。我们的责任就是不向这种缺乏味道和多样性的语句让步。并非一味排斥速度的优势,而是不要被短信讲求速效的调性所控制,到了这个阶段,文字趋于被数字与代码所取代。从此以后,它不只是一种怪物型句子,而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代码,一个被缩减的组合。
(二)接受差异的权利
对语言的热情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他清晰的书写风格与发音咬字以及他的教学工作中,引领他对痴迷和狂热保持警觉,远离对立这些对立即便不以暴力解决,至少也会导向暴力因素。他的讲课,尤其是他的研讨课,旨在解读特异性、提炼差异性、理解细微差别。面对力量的挑战,巴特以智慧来替换,推敲出陷阱、打乱对手的平衡。他在《神话修辞术》(Mythologies,1957)一书中,分析并揭露了天真地依附口号、广告文案和最新时尚潮流的现象,这种接收话语、说教和宣传的方式,欠缺安全距离与警惕之心,也缺乏批判精神和幽默的矜持。
巴特的著作反对那些消灭或抑制我们的理解的事物。这些作品是所有反智主义语调的解药:从一时心动到一拳击中,把智慧表现为一股欢愉和一件武器。
若用卡尔维诺所揭橥的价值来检视,这些作品的笔法偏重于精确与简练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形式的持续关切。
(三)品味当下
巴特个人并不倾向于回溯过往,他并不把对语言的热爱与乡愁怀旧或其变形的封闭感联系在一起(他对先锋派文学的投入,体现了这股惊喜的渴望)。他捍卫创新、新式语言以及对外国语言的转借用法。深爱一门语言,就是希望它有机会演进、改变。一如对智慧的珍视,培养博学就是以现代的观点来面对知识,以开拓我们的视野,使智识的激荡点趋于缤纷多样。
(四)欲求渴望
巴特具备研究者与发现者的气质。他只保留能够让他进入下一个阶段的知识。即便在他最富科学精神的时期,当他的实践更贴近人文社会科学而非文学时,他也被一股发掘新事物和不断重新定义游戏规则的欲望所驱使。他支持一切知识过程中的幻想部分,以及一切教学关系中的欲望部分。借由这种对身心一体的提点,以及被贴上真理标签的结果(它总是具备临时暂定的特色),巴特痛斥了清教徒式的偏见对脱离肉身的关系以及对永恒的价值具备一定信念。他协助我们提防教条之害及其麻痹人心的力量,避开死气沉沉的教师和屈辱苦修的学生,远离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与虚无的知识(具有虚荣和无用的双重意义),这是一种西西弗斯式的行为,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早在18世纪就将其揭露:我见过许多人,他们比我更博学地研究哲学,但他们的哲学对他们来说,可以说是相当陌生[]。他们研究人性,目的是用渊博的口吻来谈论人性,却不是为了认识自己;他们认真地指点他人,却不是为了启迪自身的内在。他们之中不少人只想出书,什么书都好,只要能被接受就行。当他们的书写完出版之后,他们对书中的内容却已没有任何兴趣,只是为了让别人采用,或是在内容遭受批判时为之辩护,除此之外并不会从中汲取任何东西为己所用,甚至只要没人反驳,就不必为了内容真假瞎操心。对我而言,我渴望学习是为了了解自己,而不是为了教别人[]。
对巴特而言,在学习的渴望与教学的渴望之间,有一道至为重要的关联。在他的教学语言中,为自己而学的学习渴望并未失去,也不曾僵化。
对语言的热爱、接受差异的权利、品味当下、欲求渴望:这些价值都是基于一种和谐,一种融洽和顺的关系,归于一种精致的原则。这并不妨碍必要时它们能够表现出战斗力。巴特与他蔚为传奇的温柔谦和、彬彬有礼、良善慷慨并存于世,坚韧不拔且耐心十 足。
某些启蒙时代的东西乐观主义、求知欲、强调自由与个体性的顽强意识(这种对于观点的照看,即便迎向外部世界,却永远不会停止对内心的启迪)、风格借由巴特的作品得以延续。读罗兰巴特的书,对智力的滋补效果非凡,更向我们传递了一股清晰明确的能 量。
某一天,一位朋友告诉我,她感到非常难过,因为她再也感受不到微风吹过发际的舒适。我们读书写作也是一样,必须有一股空气在文字之间流转,让一阵清爽的和风维持文字与世界之间的连结互通。
一项表达仰慕的练习
本书是一项表达仰慕与致谢的练习:我曾有机会遇到一位完全被写作欲望占据身心的作家,且他的才华足以让读者感受到这股欲望,却没有让他因为已完成的实践结果而停下脚步。这片欲望的灿烂辉煌,这股幻想的魅力,并非立即出现在巴特的智识历程中也许有,但要让它们扮演关键角色,还需要一段过程。我是在对传统大学教育极度失望的状态下去寻找巴特的,他当时刚出版《文之悦》(Le Plaisir du Texte,1973)。巴特并未消解或否定那种灿烂与魅力,他派生出科学的归类,也从艰涩的结构主义中分离出明确的分类方式,冒险深入变化不定的地带,遭逢满满的阻碍与不可知,也遇见写作的愉悦或快感,他冒险追随欢快的知识,决定不要忽略恐惧和充满魅力的另一面。幸亏有巴特的教诲,我才得以从令人沮丧的浮动状态过渡到幸福快乐的浮动状态。
《我的老师罗兰巴特》这本书最初是由1982年到2014年间发表过的文章集结而成。我借着录制《语言的戏剧》(Le thatre du langage)这部纪录片旁白的时候,将上述文字重新整理(这部关于巴特的影片由我弟弟蒂埃里托玛拍摄,在2015年于Arte电视台上映)。我们可以根据两种结构或主题来阅读它:教师巴特与成为作家,或是写作的欲望里程碑式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的主要动机如何在此被分散为一系列的智识小说,其中,幻想奇趣越发明显,甚至超越了写作欲望本身。这些在时间轴上渐次开展的文章,总是萦绕我心,但也激励了我。它们近乎某种幸福的标记,这种幸福,是写作在我身上所牵动的幸福感。开始动笔的激越之情,探索未知的兴奋之感。当然,客观地来看,巴特的作品丝毫不过时(持续有人翻译出版他的著作,激发大众的热情与崭新思考,召唤人们投入写作)。此外,更令我由衷感念的是,将我与巴特紧密相连的依恋关系与移情作用并未磨灭。与工作和岁月密不可分的学习过程让这种感觉日渐细腻,同时也逐渐强化;甚至成为构成我的积极要素之一。
因此,我决定不去大幅修改这些文章(尤其通过剪贴或增补的方式),而且将它们与尚未发表过的新作并列。两种来源的文字,用意皆不在于拼命挖掘晦涩难解之处(巴特本人是评论他自己最好的人选),而是想延伸扩展那些语汇、概念、想象,并以这种既忠实恳切又断断续续的伴奏风格呈现出来,而这一切,都来自这位被我们选定的作家。一切由他而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