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英国环境史学家伊恩·戈登·西蒙斯(Ian Gordon Simmons)将全球的土地依生态类型划分为“驯化之地”(tame land)和“荒野之地”(wild land)。他将前者定义为人工生态系统,将后者定义为自然生态系统。但这并不意味着后者属于非人工化的纯粹的自然生态系统,而是指人类活动并未对自然生态构成致命性破坏的地方,比如英国的高沼地。在他看来,自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除了南极大陆,地球上就再也找不到纯粹自然的生态系统了。这其中就包括气候寒冷干燥的北极地区。
人类对北极环境的开发与利用至少有两万年的历史。大量考古发现的人类活动遗址分布在广袤的北极地区,揭示了人类历史对北极景观的塑造。值得注意的是,当工业革命在西欧开始并迅速扩展到世界大部分地区的时候,这一浪潮对北极地区的影响并不明显。北极地区在席卷全球的生态灾难中得以幸免,其“荒野”状态保存至今。因而,人类文化对北极景观的构建明显不同于其他地区,因为它并未以牺牲自然生态为代价。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处于相互依存的和谐状态。
北极景观是文化性质的而非自然性质的。这样,我们首先得明白“文化景观”的概念。美国地理学家卡尔·苏尔(Karl O. Sauer,1889-1975)在其文化生态学理论中早提出了“文化景观”的概念,认为地理概念的建立必须基于景观的物质与文化的双重因素。景观是对人类有重要意义的物质区域,由于人类的使用,因而具有物质背景事实和人类文化事实。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开始启动文化景观项目,将文化景观定义为“一个拥有文化和自然资源、野生动物或家畜的地理区域,此区域与某个历史事件、活动或人有密切的关系,或展现出其他的文化或美学价值”。文化景观包含四个部分,分别是历史设计景观(historic designed landscape)、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