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HK$
55.2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HK$
82.8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HK$
80.2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HK$
61.4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HK$
103.8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HK$
470.8
《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售價:HK$
66.1
《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售價:HK$
115.6
|
編輯推薦: |
☆从优秀到卓越并不难,你只需要做一些简单而有趣的小事,并坚持下来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从现在开始,确立一个崭新的目标,学习高效的方法,行动起来,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每天睡前一小时,3个月全面提升个人内涵修养,让你拥有走向卓越的内在能力
每天只需花一小时,在点滴中发生改变;坚持3个月,从量变到质变;只有相信自己,一切皆有可能。
☆用短的时间就可以学完名牌大学研究生用两到三年才能学完的通识课程
要想成为一个新领域的专家,就需要在学习的时候将知识阶段性地整理起来,等到了关键的时刻,才可以自在地将其运用。
☆日本畅销的人文通识课,畅销30万册,每30个大学生里,就有一人通读
质的内容,畅销的数量,广的受众面,只要保持不断学习的动力,你也可以做到。
☆这套书给优秀年轻人树立的个人生目标:做一个年薪百万而又卓尔不凡的精进者
学会运用恰当的方法,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新的知识,以及跨越阶梯的勇气,就可以拥有高级又完美的成功人生。
|
內容簡介: |
《这就是语言学》,一次让人神往的语言学探秘之旅,一堂终身受用的语言学入门课。不仅如此,还可以为您解答诸多问题,如:语言的作用是什么?英语早教越早越好吗?如何识别语言的真假?语言是如何通过我们的想法影响我们的决策?如何借助语言达成合作?颜文字属于文字吗?等等。
《这就是伦理学》主要阐明了道德情感的本质、道德评价的性质和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作者用同情的原理来解释人类正义感和其他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源,并以此为基础论述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应该怎样控制自身的感情和行为,以及如何建立一个有确定的行为准则的社会。
《这就是逻辑学》是写给读者的逻辑学入门读物,帮助读者认识逻辑学的基本原理,继而从论证到反驳,从提出问题到发现逻辑谬误,带读者体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逻辑陷阱。《这就是逻辑学》在强调逻辑本身的标准的同时,也力求探询逻辑的伦理标准。即正常有效的人际沟通如何在必须符合逻辑思维规则和规律的同时,也必须要符合沟通交际的伦理规范。
《这就是哲学》宇宙的外面是什么?
世界会不会是假的?
我是不是活在虚拟世界、别人梦中?
上帝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
……
你知道吗,你想过或者没想过的这些奇形怪状的问题,早在几千年前就被哲学家们一本正经地提出,挖空心思地找证据,面红耳赤地争论过了。在整个世界忙着探索、开垦、打仗、上天、发展的漫长历史中,这帮哲学家们却神经质地死磕这个世界的真相和人生的意义,就好像一个网络游戏里的角色试图琢磨自己手里武器的代码是什么……
翻开本书,从神烦的苏格拉底开始,彻底了解人类史上的哲学家们,以及他们穷尽毕生的经历和苦思后提交的答卷。
《这就是心理学》是一部心理学入门的典范之作,在日本连续畅销十余年。作者是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植木理惠,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书中的心理学知识,专业性与趣味性并重,侧重从实用性出发,为读者朋友们提供了高效学习能力、增强人际关系、提升工作业绩以及释放心理压力的方法。
本书共分为六章,每一章内容都相对独立,读者可以从章节开始渐入佳境,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自由阅读:章为全书总括,介绍了“心理学究竟是什么”。其余五个章节分别通过10个现象、8大实验、9个方法、10个理论以及10个观察对心理学全面讲述,帮助读者拉近与心理学的距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一个更有趣的思考维度。
你真的了解自己吗?高效学习的方法是什么? 怎样才算客观的思考? 第六感到底准不准?这些疑惑在书中得以解决。这本书通过现象、实验、观察和技法对青少年的心理危机、自我焦虑、情绪管理有很大帮助。高情商不是天赋而是认知升级,“从现在开始”找到喜欢上自己的方法。这本书从“知、情、意、行”中提升自我认知、情绪管理、洞察意识、行为约束的能力。
《这就是社会学》社会学入门读物,帮助我们思考气候变化、社会公正和社交媒体等问题的后果,告诉我们如何组织社会,认识自我,并开展我们的生活。几个突出的主题是:“人在社会”“社会在人”和“社会如戏”。这部权威学者的经典著作宛若浓缩而精美的靓汤,带给我们丰富的人文主义营养。
|
關於作者: |
【日】山竹伸二:
1965 年生于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1998 年凭借《追求自由与主体性》获得第十四届晓鸟敏奖。主要著作有《“真正的自己”的现象学》《“渴望得到认可”的真相》《看似晦涩实则通俗的哲学》,合著有《了解弗洛伊德思想》等。受日本朝日新闻社邀请为大众撰写哲学类普及读物《不安时代的生存哲学》。
【日】植木理惠:
1975年出生。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毕业于大分县立大分上野丘高等学校,并在东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肄业。2004 年至2007 年担任文部科学省特别研究员,从事心理学的实证研究。
【日】堀内进之介,大河原麻衣,山本祥弘等著:
堀内进之介:
1977 年出生。现代相位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青山学院大学大学院兼职讲师。专业是政治社会学和历史社会学。
大河原麻衣:
1979 年出生。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现代相位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社会学、家族社会学。
山本祥弘:
1978 年出生。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现代相位研究所主干研究员,研究领域为科学社会学、应用伦理学、社会系统理论。
【日】见里敏比古:
1959年出生。毕业于东京大学大学院比较文学专业。现任和洋女子大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美学、分析哲学、形而上学等。
【日】田上孝一:
1967 年出生于日本东京。立正大学哲学硕士,现为立正大学特聘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哲学、伦理学。
【日】佐久间淳一:
1963 年出生于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语言学专业。东京大学文学部语言学专修课程毕业,东京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科语言学专业博士。
译者:
钟小源:
毕业于福建华侨大学日语系,曾译有《如何有效阅读》《了不起的孩子》等十余部作品。
蔡月:
日语专职翻译,曾译有《风与光与二十岁的我》、《晚夏》等多部作品。
杨红霞:
多年日语翻译工作经验,发表过多篇论文及著作。
彭赛赛:
从事多年翻译业务,日语能力试验一级。
范莉婷:
任教于西安翻译学院日语系。发表过多篇论文及著作。
程茜:
任教于西安翻译学院日语系。从事多年翻译工作。
|
內容試閱:
|
社会科学方法
众所周知,社会学是处理社会问题的学科。即使是次接触社会学的人,也会想到这一点。但是,自社会学建立以来,“如何思考社会、如何研究社会,以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 诸如此类的问题开始发酵。社会学由此被划分为两个阵营,分别是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以个人为起点来思考社会。粗略地说,个人主义主张社会是由个人的思想决策积累而成的。但也有比较的观点认为社会其实就是人的集合,即社会唯名论1①。社会唯名论着眼于个人行为,通过个人行为的动机,深入研究制度的制定和组织的成立。
个人主义理论出自马克斯·韦伯的理解社会学。韦伯认为,要解释说明社会现象,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的因果关系,必须要弄清楚行为者的行为意义和动机。韦伯将带有主观意识的动作称为行为、与他人建立相互联系的行为称为社会行为,将个人行为的意义和动机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例如,与私人日记有着相同的内容,但能在公开的博客中出现的日记,就有研究个人行为的意义和价值,这属于社会行为。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恰恰相反。集体主义是以跨越个人并以实际存在的社会为前提来思考社会,即社会实在论。与个人主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集体主义研究的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有机体,如何作用于个人的行为和想法。社会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是埃米尔·涂尔干。涂尔干主张从外部环境约束个人,并将集体中普遍存在的行动及思考方式称为社会事实,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正是社会事实。
除的社会唯名论外,基本上可以认定社会学是以“社会是人的集合”的观点为前提进行研究。如果集体只是单纯地由个人组成,那么只需要研究集体中每个人的心理学就足够了。因此,着眼于社会事实的涂尔干与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学者加布里埃尔·塔尔德展开了多方面的争论。但是,站在唯名论立场的塔尔德并没有否定过集体力量。归根结底,他们争论的焦点是,在考虑通过个人聚集形成的社会时,思考的起点应该是放在个人,还是影响个人的社会呢?
社会学在试图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这两个立场进行融合的同时,也在不断发展。
看不见的东西,实际不存在吗? 潜意识与深层心理
如果有人问你“心理学之父是谁”,首先浮现在你脑海中的会是哪个人呢?很多人可能会说是弗洛伊德或荣格。我曾经也是这样认为。
自我、性冲动、情结、梦的解析……这些出自他们口中的概念,无不充满了神秘和魅力。今天还会让我们这些现代人踏上前往“深层心理”的奇妙之旅。
不科学的19世纪的“心理学”
但我希望大家再仔细想想,究竟有谁亲眼看到了“自我”,又有谁将“情结”数值化了呢?
在弗洛伊德、荣格和阿德勒等人潜心研究“心理”的19 世纪,还是一个心理学或多或少都要受到哲学和基督教影响的时代。也就是说,才诞生不久的心理学,还不具备完整的“现代科学”体系,还没有从当时的思想、文化和神话中独立出来。
当时大家所重视的是可信度(believability)。因此,对于思想家而言,让潜意识与压抑这样的概念可以用“眼睛”去测量,或是去“证明”这样的概念是否“实际存在”的这类行为,对他们没有那么重要。
一个东西,哪怕用眼睛看不见,用手也无法触碰,但只要它在思想上具有整合性与优美性,那么这个东西无疑就是伟大的。这可以说是当时主流思想的总结归纳方式。也就是说,当时风靡一时的心理学,只不过是某种魔术性的、精神性的思想。
而且,“受压抑的深层心理”是看不见的(因为它在“深层”),潜意识也是无法观测的(因为它是“无”意识的)。因此,从科学层面来说,这些东西的存在与否,至今都还是个谜。并且,今后要想证明弗洛伊德等人所提出的种种概念“是否实际存在”,理论上来说,或许也是不可能的。
尽管如此,150 年间,他们的思考方式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人们的热情支持,不仅研究学者被他们所打动,普通民众也为他们着迷。据我观察,女性更容易醉心于他们的理论概念。
当心理分析师一本正经地告诉你:“你正因潜意识中的自我而饱受痛苦”时,大多数女性会流泪。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实际上,在我所任职的心理咨询室,有不少患者也是如此。次来谈话的时候,比起近代的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患者对欧式传统的精神分析更感兴趣。
被误解的“心理学”
也许是受到了精神分析的影响,“心理学”正在被误解。
“你的潜意识中隐藏着这样的欲望”“有这种举动的人,实际上有这样的愿望”,类似这样的心理学话题,似乎在年轻人中十分流行。综艺节目、杂志和出版社对各类心理学的话题也是青睐不已。而我没法像它们这样,把不确切的东西鼓吹得像真的一样来蒙骗大众,我不想再让心理学的真正意义就这样一直被人误解下去。
即使眼睛看不见,实际也会存在。这样的观点听起来的确既浪漫又充满了幻想。但是,至少在现阶段,“心理学”还无法称为“科学的学问”。
尽管可能会得罪“弗洛伊德派”和“荣格派”的狂热粉丝,但我还是要说,他们的主张,不过是一种系统地复述传诵“古典神话”的行为。应该要和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学研究”进行区分。
语言学家的日常研究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学问,隶属于不同的领域,我们将各个领域的专家称为某某学者。
语言学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即使不是语言学的一部分,只要和语言有关,只要涉及相关的学科,语言学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就会急剧扩大。因此,虽说同是语言学家,但所从事的研究却因人而异。
说到语言学家,我们想到的也许就是能够流利地说几国语言的人。当然,语言学家中确实有这样的人,但并不是所有的语言学家都是这样。因此有必要区别考虑研究语言结构的学问和将语言作为实际交流手段的学问。
即使能流利地说几国语言,也不能仅凭这些就理解语言的结构;反之,即使懂得语言的结构,也不一定就能流利地说几国语言。
的确,作为语言学家却不擅长语言是很难的。实际上,语言学家虽然一般都是语言方面的佼佼者,但在平时的研究中,更多的人是对特定语言、特定主题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
所以,问题在于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样的语言?
世界上既有使用者人数众多的语言,也有使用者人数较少的语言;既有新兴的语言,也有古老的语言。世界上有数以亿计的说话者,事实上,无论是正逐渐成为世界通用语的语言,还是只有极少数人使用的语言,都是语言中的分支。当然,通过选择不同的语言作为研究对象,语言学家所进行的研究也大不相同。
以一种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家,如果不去完全使用该语言的地区,就无法进行研究。因为这种语言或许没有被记录下来的资料,所以记录该语言的实际情况就迫在眉睫。研究这类语言的学者当然是少数,也几乎没有其语言使用的社会情况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问题的研究,所以有时也不得不跳出语言学,着手于人类学或是民族学的研究。
相反,如果是英语等主流语言,即使不去当地也可以进行研究。当然,如果要以口语或方言作为研究对象,进而深入研究主流语言,也有必要去当地搜集数据。另外,如果追溯所研究语言的早期阶段,即便是在语言使用的当地可能也搜集不到有效的资料。不过从事研究主流语言的人很多,前辈们可能已经搜集了很多的数据。更重要的是,近年来研究者们公开了将语言资料电子化的语料库,人们可以在全世界任何地方用计算机提取数据,研究变得更容易了。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很多研究者以主流语言为研究对象,并倾向于细致化的研究。当然语言学的目标是阐明语言的结构,所以不必过分拘泥于细节,但实际问题是,一个研究者很难对语言的语音、语法、意义及方言等所有方面同时进行研究。
与此相对,如果是非主流语言,至少也要由一名研究人员对该语言的整体进行研究。用于研究的工具和方法也会根据研究的内容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有研究人员认为用摄像机进行观察是研究的必要条件。这些通常是研究幼儿语言习得过程的研究者、研究人们交谈时使用的策略的研究者或者是手语的研究者。另外,在调查方言、代际之间的语言差异、双语使用等群体语言使用情况的研究中,采访调查和统计处理结果是必不可少的。
另外,还有一些人专门坐在研究室的桌子前,只利用书和电脑进行研究。
像这样,虽说都是语言学家,但其日常研究却大不相同。一方面,语言学涉及的领域很广,而另一方面,由于各个研究者的研究内容被细分,语言学家之间的共同体也倾向于在小范围内被封闭起来。
是否应该向癌症患者告知其病情
伦理学虽然是探究事物的善恶,为进行选择而寻求基准的学问,但其基准有时又会把执行的事情判断为“义务”。所以,义务是什么呢?义务是必须无条件履行的吗?又或是被附加了什么条件吗?
例如,“应该孝敬长辈”这一说法是以义务的形式表述的伦理规范的典型。若说这句话属于义务的范畴,很多人应该不会提出异议。还有“对人要热情一些”,这样的表述也是应该履行的义务的代表例子。那么,这些义务不论何时,不论何种场景都必须执行吗?
有一些科学家试图把伦理作为“义务的体系”进行说明,还有人将义务分为“完全义务”和“不完全义务”。完全义务是指不论是什么场合都必须无条件履行的义务。不完全义务是指在能力范围内应该履行的义务。也就是说,二者是“性命令”和“努力目标”的关系。
那么,如果义务都是完全义务会怎么样呢?举个例子,我们把“不能撒谎”看作一个完全义务。假设你是一名医生,某一天在你面前出现了一位看起来脸色很差的患者。这个患者以前就常常感到肠胃不适,一直以来只是在药店买点药对付着。就这样,他肠胃的状况丝毫未见缓解,病情不断恶化了下来,不仅变得没有食欲,还反复发生严重的便秘和腹泻。他想着这样下去可不好,于是来寻求你的帮助。
你对患者进行诊断,并立刻告诉患者此病非同寻常,建议他接受进一步的精密检查。几天后,检查结果出来了。患者的消化器官发现癌细胞病变,且已经大范围转移,已经没有办法采取有效治疗手段了。那么,你将怎么面对你的患者呢?
在近的癌症治疗中,虽然建议尽可能地向患者告知其病情,但是应非常“慎重”。可是,假设你是一个把告知真相作为完全义务的义务论者。也就是说,你应该做的事情是向患者告知真相,尽可能正确且具体地告知患者为什么无法采取措施。
但是这样好吗?假设真的有这样的医生,那么患者会绝望,甚至可能发生患者自杀的事件。这样一来,本该是拯救患者生命的医生,反而间接夺走了他的生命。
仅从这一案例就可以看出,在任何场合都把义务看作“要执行”的这一观点是不妥的。但是,在得出结论之前,我会在下一小节中就“完全义务”这一问题进行简短说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