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揉碎浪漫(全两册)
》
售價:HK$
70.3
《
古籍善本
》
售價:HK$
537.6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可持续全球供应链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变革
》
售價:HK$
87.4
《
道德经新注 81幅作者亲绘哲理中国画,图文解读道德经
》
售價:HK$
143.4
《
清俗纪闻
》
售價:HK$
98.6
《
镜中的星期天
》
售價:HK$
76.2
《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售價:HK$
188.2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HK$
65.0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在结合大量现代企业在生产运作管理中所积累的经验基础上,针对企业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编写而成的。本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附有大量的案例分析,内容丰富、翔实。 全书共15个项目,主要内容有:认识生产与运作管理、生产运作战略制定、产品开发与工艺选择、生产运作系统的布局、生产过程组织、生产技术准备、劳动组织设计、生产计划制定、生产作业计划编制、独立需求库存控制、制造资源计划(MRPⅡ)、企业生产物流管理、设备综合管理、生产现场管理、现代生产系统与先进生产方式。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和成人高校生产管理课程的教材或教学辅导,也可供工商企业界和经济管理人士参考。
|
目錄:
|
项目1 认识生产与运作管理11 生产与运作管理概述 111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含义 112 生产与运作管理内容 113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目标12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121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地位 122 生产运作管理与其他职能管理的关系 123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作用13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发展历程 131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产生 132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发展14 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特征 141 传统生产管理模式及其弊端 142 传统生产管理模式更新的内容 143 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特征项目2 生产运作战略制定21 生产运作战略概述 211 生产运作战略的概念 212 生产运作战略的内容 213 生产运作战略框架 214 生产运作战略的特点 215 生产运作战略的竞争重点 216 新时期企业生产运作战略22 生产运作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221 生产运作战略的制定程序 222 生产运作战略的环境分析 223 生产运作战略的实施项目3 产品开发与工艺选择31 新产品开发与企业R&D 311 新产品的概念与分类 312 新产品的开发管理 313 新产品开发策略32 R&D与产品开发组织 321 企业R&D 322 产品开发过程 323 企业R&D技术系统 324 产品设计过程 325 产品设计原则和经济效益评价33 生产流程设计与选择 331 生产流程的类型 332 生产流程设计的基本内容 333 影响生产流程设计的主要因素 334 生产流程的选择项目4 生产运作系统的布局41 设施选址 411 设施选址的重要性 412 影响设施选址的因素 413 选址原则 414 单一设施选址的一般步骤 415 设施选址的方法42 设施布置 421 企业经济活动单元构成的影响因素 422 设施布置类型选择的影响因素 423 设施布置形式 424 设施布置方法43 非制造业的设施布置 431 办公室布置 432 仓库布置 433 服务企业平面布置项目5 生产过程组织51 生产过程及其组成 511 生产过程的概念 512 生产过程的组成 513 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要求 514 生产类型与生产过程形式52 生产过程时间组织 521 顺序移动方式 522 平行移动方式 523 平顺移动方式53 流水线生产与自动线组织 531 流水生产组织的发展过程 532 流水线生产的特征、形式和组织生产条件 533 单一品种流水线的设计 534 多品种流水线的设计 535 自动线生产组织54 成组技术 541 成组技术的概念和内容 542 成组技术的优点 543 零件分类编码 544 成组技术的生产组织形式项目6 生产技术准备61 生产技术准备的任务和内容 611 生产技术准备的任务 612 生产技术准备的内容62 工艺准备 621 工艺准备的内容 622 产品图纸的工艺分析和审查 623 工艺方案的制定和经济评价 624 工艺文件的准备 625 工艺装备的设计和制造63 生产技术准备计划 631 生产技术准备计划的种类 632 生产技术准备计划的编制、执行与检查 633 生产技术准备计划工作劳动量与周期的确定项目7 劳动组织设计71 劳动组织 711 劳动组织的主要内容 712 劳动组织的任务 713 劳动分工与协作72 工作研究 721 工作研究简述 722 工作研究的内容与任务 723 工作研究的步骤73 工作设计 731 工作设计简述 732 工作设计的社会技术理论 733 工作设计的行为理论 734 团队工作方式74 工作测量 741 时间研究 742 工作测量方法75 劳动定额 751 劳动定额的概念和基本形式 752 劳动定额的作用 753 劳动工时消耗分类和时间定额的构成 754 劳动定额的制定 755 劳动定额的贯彻和分析 756 劳动定额的维护76 劳动定员 761 定员工作的作用和任务 762 劳动定员的要求 763 劳动定员方法 764 多机床看管项目8 生产计划制定81 计划管理 811 计划管理简述 812 企业计划的层次与职能计划之间的关系 813 生产计划的内容与主要指标 814 生产计划的编制步骤 815 滚动式计划的编制方法 816 生产能力的核定82 备货型企业年度生产计划的制定 821 品种的确定 822 确定生产产量的方法 823 产品出产计划的编制方法83 订货型企业年度生产计划的制定 831 接受订货决策 832 订货型企业产品品种 833 价格与交货期的确定项目9 生产作业计划编制91 生产作业计划概述 9.1.1 生产作业计划概念及内容 9.1.2 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的要求92 期量标准 9.2.1 大量流水线生产和企业期量标准 9.2.2 成批生产企业的期量标准 9.2.3 单件小批生产期量标准的制订93 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 9.3.1 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的要求及分工 9.3.2 厂级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 9.3.3 车间内部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94 生产作业排序 9.4.1 作业计划与作业排序 9.4.2 作业排序的优先规则 9.4.3 排序问题的分类和表示法 9.4.4 作业排序中的甘特图 9.4.5 流水线作业排序问题95 生产作业控制 9.5.1 生产作业控制概述 9.5.2 实行生产作业控制的原因和条件 9.5.3 不同生产类型生产控制特点 9.5.4 生产作业控制的方法 9.5.5 服务业作业控制项目10 独立需求库存控制101 库存概述 10.1.1 库存的定义 10.1.2 库存的功能 10.1.3 库存的分类 10.1.4 库存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决策要素102 库存控制基本模型 10.2.1 单周期库存模型 10.2.2 多周期库存模型项目11 制造资源计划(MRPⅡ)111 MRP概述 11.1.1 订货点法 11.1.2 物料需求计划(MRP) 11.1.3 闭环MRP112 MRPⅡ原理与逻辑 11.2.1 MRPⅡ的概念 11.2.2 MRPⅡ实施的基本条件 11.2.3 MRPⅡ的原理113 MRPⅡ的综合分析 11.3.1 MRPⅡ与现行计划方式的主要区别 11.3.2 MRPⅡ与现行计划在效益方面的分析 11.3.3 MRPⅡ系统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11.3.4 MRPⅡ系统与我国传统管理模式的比较114 MRPⅡ在我国的应用 11.4.1 MRPⅡ在我国的应用 11.4.2 MRPⅡ在我国实施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项目12 企业生产物流管理121 企业生产物流概述 12.1.1 生产物流的含义 12.1.2 生产物流的特征 12.1.3 生产物流的类型122 不同生产类型的物流管理 12.2.1 不同生产类型的物流特征 12.2.2 不同生产模式下的生产物流管理123 生产物资定额管理 12.3.1 物资消耗定额 12.3.2 物资储备定额124 现代企业生产物流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12.4.1 基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的变革 12.4.2 基于互联网网络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的变革项目13 设备综合管理131 设备综合管理概述 13.1.1 设备综合管理的含义 13.1.2 设备综合管理的内容 13.1.3 设备综合管理的任务132 设备选择与评价 13.2.1 设备的选择 13.2.2 设备的经济评价133 设备合理使用和维护保养 13.3.1 设备合理使用 13.3.2 设备的维护保养134 设备的检查与预防维修 13.4.1 设备的磨损与故障规律 13.4.2 设备的检查与修理 13.4.3 设备的预防维修制度 13.4.4 全员生产维修制135 设备更新与改造 13.5.1 设备的更新 13.5.2 设备改造项目14 生产现场管理141 现场与现场管理 14.1.1 现场和现场管理的概念 14.1.2 现场管理的特点 14.1.3 加强现场管理的必要性 14.1.4 现场管理的任务和内容142 搬运管理 14.2.1 搬运原则 14.2.2 搬运方式 14.2.3 搬运分析143 定置管理与目视管理 14.3.1 定置管理的含义 14.3.2 定置管理的基本理论 14.3.3 如何推行定置管理 14.3.4 一个车间的定置要求 14.3.5 目视管理144 “5S”活动 14.4.1 “5S”活动的含义 14.4.2 “5S”活动的内容和具体要求 14.4.3 “5S”活动的组织管理145 生产现场诊断 14.5.1 现状和问题的调查研究 14.5.2 系统分析项目15 现代生产系统与先进生产方式151 现代企业与环境 15.1.1 现代企业生产系统环境 15.1.2 生产方式的发展 15.1.3 现代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特征 15.1.4 现代企业生产系统的功能和结构152 准时化生产 15.2.1 准时化生产方式概述 15.2.2 JIT与MRP之比较 15.2.3 看板管理 15.2.4 准时化生产方式(JIT)在我国的应用153 精益生产 15.3.1 精益生产的产生和概念 15.3.2 精益生产的核心——精益思想 15.3.3 精益生产的实施154 并行工程 15.4.1 并行工程的概念和功能 15.4.2 并行工程目标和实施步骤155 敏捷制造 15.5.1 敏捷制造的产生与概念 15.5.2 敏捷制造的基本特征 15.5.3 实现敏捷制造的措施156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15.6.1 CIMS的产生及定义 15.6.2 CIMS的体系结构 15.6.3 CIMS的发展 15.6.4 CIMS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157 大规模定制 15.7.1 大规模定制的产生 15.7.2 大规模定制生产的模式 15.7.3 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条件下企业间的合作关系
|
內容試閱:
|
本教材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系列成果之一,适于高等职业院校、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及本科院校开办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生产管理课程的专业作为教材使用,同时也可供工商企业界和从事经济管理实际工作人士参考。本教材主要编写思路 1本教材以培养生产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生产管理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选择内容,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以及与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经过行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本教材终确定了以下工作任务作为主要内容(即15个项目):认识生产与运作管理、生产运作战略制定、产品开发与工艺选择、生产运作系统的布局、生产过程组织、生产技术准备、劳动组织设计、生产计划制定、生产作业计划编制、独立需求库存控制、制造资源计划(MRPⅡ)、企业生产物流管理、设备综合管理、生产现场管理、现代生产系统与先进生产方式,这些项目分别对应着生产管理中的不同的工作岗位。教材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强调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例如“生产现场管理”这个项目,着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一些工具、方法实施现场管理与改善活动的能力,如5S活动的实施、看板管理、目视化管理、定置管理、搬运管理等。 2按照情境学习理论的观点,只有在实际情境中学生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职业能力,并获得理论认知水平的提高,因此本教材打破纯粹理论知识的学科体系模式,以案例导入为切入点,实施项目教学,以改变学与教的行为。这是教学模式的一个重大转变,要有力地推动这一转变,需要以项目为载体来组织课程内容。在项目课程设计中,项目载体设计是一个关键环节。本教材每个项目都以企业实际的典型生产管理案例或生产现场为载体进行设计,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角色扮演、仿真模拟、操作训练、现场参观、顶岗实训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以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网络学习以及调研分析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协作攻关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迁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与职业能力。本教材主要特色与创新 1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为导向。本教材建立在高职高专培养“银领”(即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办学理念基础上,从编写指导思想到内容选择、体系设计、编写模式,都以服务于培养生产管理岗位人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属,努力打造充分体现高职特色的实用教材。 2从基层生产管理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内容的实用性,限度地减少基层岗位不直接应用的理论知识,而尽可能地增加实用知识与技能的内容。 3编写形式的创新。为适应教材的编写目标,体现高职高专教材特色,建立了“栏目式”教材编写模式,这些栏目包括教学目标、能力目标、案例导入、复习思考题、案例分析等。 本书将企业的生产实践与学校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将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操作性、实践性强,着重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书由周建忠负责结构确定及全书的统稿工作,并负责编写前言及项目1~3、6、9、10、15,刘正怀负责编写项目4、7、11,俞鸿斌负责编写项目5、8、12,丁伟文负责编写项目13、14。 在整个编写过程中,作者参考了大量的中外管理类著作,引用了不少案例和阅读材料,在此谨表谢意。同时,在编写过程中还引用了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观点,由于篇幅和其他原因,在本书后的参考文献中可能有所遗漏,敬请谅解。限于作者水平,特别是高职高专教育改革还在不断深入,本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与缺憾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09年9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