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前言 本书在2007年版的基础上,经过3年来的教学实践,对版的章节和内容进行了重新整理。通过综合比较和教学体会,书中仍然吸收了Ned. Nohan、 Tore M. Undeland、 William P. Robbins三位大师合编的POWER ELECTRONICS(1995年第二版)的内容,保留了德国亚琛大学Hans Christoph Skudelny教授编写的StromrichterAntriebeBatterien(1997年版)的少量内容。与版相比,每一章内容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动,特别对第3章、第5章、第6章、第7章和第8章作了较大的改动。考虑到电力电子技术的实际应用需要,版的第8章在第二版中换成了吸收电路;第7章则是在传统逆变电路的基础上,引入了PWM调制电路分析,其中部分电路还参考了王兆安、黄俊教授主编的《电力电子技术》(2000年第四版)的内容;第6章则专门介绍DCDC斩波电路。考虑到全书的连贯性与统一性,本书的第5章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采用了与第4章对应的表述方式。 全书仍分为10章。第1章为概述,主要反映了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概况和发展历史,同时也介绍了电力电子技术的实际应用。作者力图使该部分的内容尽量反映的发展情况,在此部分参考了大量的权威论文。第2章介绍了主要的电力电子元器件,考虑到整书的篇幅不宜过大,该章只介绍了电力电子器件的特性及有关技术参数,至于器件内部PN结的构造及导通、关断机理可配合其他相关书籍进行了解。第3章是全书的理论基础内容,主要叙述电路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相关计算公式,特别是谐波的有关定义和分析在本章也作了说明,同时还特别强调了在有谐波存在的系统中,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基本定义。为了循序渐进地进入电力电子电路的分析,第4章主要阐述二极管全波整流器,通过单相和三相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分析了二极管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相应的工作波形,对存在变压器漏感的情况也进行了说明和公式推导。第5章对电网换流的整流电路进行了分析,主要描述了晶闸管整流电路在不同控制角下的输出波形,同时还介绍了大功率整流器的典型电路,并对分段线性和整流计算公式进行了说明和推导。第6章对直流斩波电路的原理进行了详细阐述,主要分析了Buck、Boost、BuckBoost、Cúk和全桥斩波器,后还对不同形式的斩波电路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指出了各自的特点。考虑到逆变电路的多样性,第7章详细介绍了不同结构和不同控制方式的逆变电路,并对脉宽调制技术(PulseWidth Modulation)进行了全面介绍,重点内容放在全控型器件的应用上,它也是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是研究和设计工作者的终目标,第8章对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中的保护进行了说明和分析,主要介绍了关断吸收电路、导通吸收电路和电网过电压保护的内容,同时还介绍了不同功率器件的一些特点。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对器件本身的认识,同时它也包括了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如在PWM应用过程中,具有铁心物质的元器件损耗如何,电力电子器件在工作中的发热问题怎样处理,这些都是在实际应用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第9章对于电力电子器件的散热技术进行了理论说明和分析,并给出了设计步骤。第10章针对变压器和电感的物理模型,介绍了铁心材料的铁损,以及减少铁损的设计方法等,同时还给出了设计示范例程。 本书在内容的总体排序上,主要是以电力电子器件的不可控型→半控型→全控型的思路进行编排的,并没有完全采用由单相电路到三相电路,后再考虑变压器漏感的传统方式,这应该说是本书的一大特点。此外,无论是哪一章的内容,都包含了它的新颖性,不存在哪一章简单哪一章难的问题,每一章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难点。在学时的分配上,可根据总学时的要求安排具体讲授的内容。一般来讲,前七章是本书的基本内容,对本科生而言是必须掌握的。40~50个学时基本上可完成这些内容的讲授,其中,前两章可用6个学时,第3章一般需要约4个学时,第4章是后续各章的基础,大约需要8~10个学时,第5章可安排6个学时,第6章不少于8个学时,而第7章应保证8个学时以上,若学时不够,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前七章的内容进行适当增减,或对部分章节的学时进行适当调整。一般来讲,总学时为50个学时。后三章是扩展内容,也可作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内容,它有利于研究生或工程研究人员掌握设计和应用的具体要求,并扩大他们的思维。该部分的教学大约需要20个学时。 本书由程汉湘编写了第1、第5~10章的内容,并负责全书的审核工作,武小梅对版第2、3章进行了修改,对第4章进行了校正。此外,本书的完成还得到了许多老师的大力支持,其中吕红对全书大部分图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加工,张淼、张琪、周永旺和杨玲玲等几位老师对全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审核,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在此,对他(她)们所做出的努力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书出版的前前后后一直得到了科学出版社的积极关心、支持和帮助,对他们的辛勤劳动也表示真诚的谢意!版前言 本人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多次到国外对有关内容进行了系统了解和综合分析,并广泛阅读了电力电子技术方面的有关文献,终才形成了本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于2005年被评定为广东省精品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并进行了综合比较和认真分析,本书主要吸收了Ned. Mohan、Tore M. Undeland、William P. Robbins三位大师合编的POWER ELECTRONICS(1995年第二版)、德国亚琛大学Hans Christoph Skudelny教授编写的StromrichterAntriebeBatterien(1997年)和王兆安、黄俊教授主编的《电力电子技术》(2000年第四版)的关于DCAC部分内容。此外,本书还吸收了作者博士论文的有关基础内容。作为对应用的实例分析,本书还介绍了电力电子技术在无功补偿方面的应用,同时也叙述了直流电容设计的有关计算方法。 全书共分为10章。第1章介绍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主要反映了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历史和发展概况,同时也介绍了电力电子技术的实际应用。作者力图使该部分的内容尽量反映的发展情况,从而在此部分参考了大量的权威论文。第2章概述了主要的电力电子器件,考虑到整书的篇幅不宜过大,该章只介绍了电力电子器件的特性曲线,至于器件内部PN结的构造及导通、关断机理可配合其他相关书籍进行了解。第3章是全书的理论基础内容,介绍了电路和磁路的基本概念,主要叙述电路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相关计算公式,特别是对谐波的有关定义和分析在本章也做了说明,同时还特别强调了在有谐波存在的系统中,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基本定义。为了循序渐进地对电力电子电路进行分析,第4章主要阐述了线频二极管全波整流器,通过单相和三相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分析了二极管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相应的工作波形,对存在变压器漏感的情况也进行了说明和公式推导。第5章对基于晶闸管的电网换流的整流电路进行了分析,主要描述了晶闸管整流电路在不同控制角下的输出波形,同时还介绍了大功率整流器的典型电路,并对分段线性和整流计算公式进行了说明和推导。第6章对自换流型电路的原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其中包括直流斩波电路、全控型开关器件的整流电路及直流交流的逆变电路。该章内容的重点放在全控型器件的应用上,它也是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考虑到脉宽调制技术(PulseWidth Modulation)在电力电子技术的实际产品中已得到广泛的使用,因此,本书专门设置了第7章对脉宽调制技术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采用国际规范术语进行了原理分析和说明。由于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是研究和设计工作者的终目标,本书的第8章对电力系统中静止型补偿器的应用进行了说明和分析,主要是对SVC和StatCom的工作情况和控制进行了叙述,该章的后还对直流电容的设计原理进行了详细分析,有些电路模型和计算公式都是作者在长期研究工作中总结出来的。该章主要是通过应用实例让读者对电力电子系统的控制有个感性认识,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能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对器件本身的认识,同时它也包括了其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例如,在PWM应用过程中,具有铁心物质的元器件的损耗如何,电力电子器件在工作中的发热问题怎样处理,这些都是在实际应用中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本书的第9章对电力电子器件的温度控制和散热技术进行理论说明和分析,并给出了设计步骤。第10章针对变压器和电感的物理模型,介绍了铁心材料的铁损,以及减少铁损的设计方法等,同时还给出了设计示范例程。 本书在内容的总体排序上,主要是以电力电子器件的不可控型→半控型→全控型的思路进行编排的,并没有完全采用由单相电路到三相电路,后再考虑变压器漏感的传统方式,这应该说是本书的一大特点。此外,无论是哪一章的内容,都包含了它的新颖性,不存在哪一章简单哪一章难的问题,每一章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难点。在学时的分配上,可根据总学时的要求安排具体讲授的内容。一般来讲,前七章是本书的基本内容,对本科生而言是必须掌握的。40个学时基本上可完成这些内容的讲授,其中,前两章可用6个学时,第3章一般需要约6个学时,第4章是后续两章的基础,大约需要8~10个学时,第5章可安排6个学时,第6章不少于8个学时,而第7章应保证有6个学时以上,若学时不够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前七章的内容进行适当增减,或对部分章节的学时进行适当调整。一般来讲,总学时为50个学时。后三章是扩展内容,也可作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内容,它有利于研究生或工程研究人员掌握设计和应用的具体要求,并扩大他们的思路。该部分的教学大约需要20个学时。 本书全部内容均由作者本人编写,并绘制和修改了大部分图形。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其他同行的大力支持,主要有尹先锋、孙丹婷、王玲、罗其峰等人,其中尹先锋帮助整理和校对了书中第7~10章的内容,并对全书的符号统一进行了全面校核;王玲负责整理和校对了第1~3章的内容;孙丹婷负责整理和校对了第4~6章的内容;罗其峰对全书的部分图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加工。此外,张淼、曾岳南两位教授和周永旺老师对全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审核,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作者也吸收了他们提出的改进思想。在此,作者对他(她)们所做出的努力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本书出版的过程中一直得到了科学出版社的积极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得到了赵卫江同志的积极配合,作者对他(她)们的辛勤劳动也表示真诚的谢意! 本书配有电子教案,读者可以直接与作者联系:chx007@189.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