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次接触到Casimir效应是在2004年左右,当时我正处于研究生一年级阶段,并且已经申请了硕博连读。我的导师罗俊院士将我带进了这个领域的大门。他告诉我这个领域确实有很多有科学意义的事情值得去做,并建议我将Casimir效应的研究作为我攻读博士学位的主要研究方向,从此我踏上了Casimir效应相关研究的“不归”之路。在刚刚涉足该领域的时候,年轻的我并没有真正意识到Casimir效应的重要性。但是随着我的研究工作逐渐深入,我也慢慢发现Casimir效应是一个多么迷人的科学“尤物”。所以我才一直持续“不归”的十几年在这个领域中开展研究,可以说我从博士期间一直到现在,科研上90%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个领域。这也是为什么前面我称这条路是“不归”之路。时至今日,连电视剧和微信公众号上都不断出现Casimir效应这个名词。这也让我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然而,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也不可能兼顾Casimir效应研究领域全部的方面。*初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精密扭秤测量Casimir力的实验研究上。但是通过两三年摸索,更换了几种方案,团队发现要让两个面积达到平方厘米级别的平行平面靠近到1微米以内距离是一件技术上难以实现的事情,于是我将注意力转移到Casimir效应理论研究上。2007-2008年,几篇关于meta-material等人造材料之间的Casimir效应研究的论文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觉得这些研究很有意思,于是将个人研究的重心放到介质各向异性对Casimir效应的影响上。相关研究让我人生次在Physical Review系列上发表了论文,该论文和后续的工作也帮助我拿到了博士学位。我进入湖北工业大学工作后,继续该方向的研究,相继获得了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太阳能高效利用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2017年左右,一位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工作的师妹和我交流中建议我将我十几年的持续研究内容写成一本专著。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建议,因为自己十几年来一直是在持续集中在一个领域研究,研究内容具有持续性和系统性。将这些内容整理成一本专著既是对个人工作的一个总结,也能让同行更方便了解这方面工作,还能让跟多的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被吸引到这个领域的相关研究中。所以无论是从知识的总结还是传承的角度,这样一本专著都是很有意义很有必要性的。于是,我从2018年开始筹备,2019年签约正式推进这一工作。2020年的新冠疫情给全球带来了一场灾难。疫情期间,我正在武汉,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作为武汉人我也参与了抗疫工作,最终全国人民同心协力战胜了疫情。虽然使本书撰写工作也由于疫情被延迟,但最终还是顺利完成了。本人也对延迟交稿表示歉意。本书的内容实际上是本人*近12年的研究内容的一个总结和对该领域其他相关内容的简单介绍,主题是介质的单轴各向异性对Casimir效应的影响。本书撰写的目的是让读者对这个主题相关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个主题仅仅是Casimir效应研究中一个小领域中的一个方面内容,因此难免有一些相关内容没有没覆盖到,或者有一部分成果没有没引用到,还请相关成果所有人海涵。此外本书主题内容是本人团队的研究,所以难免在有些地方的描述上具有一定主观性,也欢迎读者提出不同意见和相关建议。本书的出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605050)的全额资助,涉及的研究内容获得国家基础研究计划(2003CB7163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605050、91636221、11604089、10505009)、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13CFB29)、太阳能高效利用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开放基金(HBSKFMS2014042)的资助。感谢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2018]5028)为本人赴加拿大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访问交流提供机会和经费支持。感谢中山大学罗俊院士对我的培养,带我走上这条科研之路。感谢湖北工业大学对本书出版以及对相关研究开展的支持。感谢华中科技大学的邵成刚教授、罗鹏顺教授和王建波博士、俄罗斯科学院的Mostepanenko教授和Klimchitskaya教授、中山大学杨山清教授和刘祺博士等国内外专家在本书撰写以及相关内容研究过程中的交流和建议。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易彩萍女士为本书撰写和出版提供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