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前言
我自1991年从美国爱荷华大学博士毕业起,就一直在医药工业领域从事药物制剂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工作,迄今已有30年。在过去的职业生涯中,我先后在美国惠氏(今辉瑞)、雅培、施贵宝工作,领导和参与开发了多个“重磅炸弹”级别的新型制剂,同时也见证了新型释药系统技术在制药工业中的高速发展。新型释药系统技术的应用,已成为解决创新药物普遍存在的溶解性差、生物利度用低的重要手段。同时,新型释药系统也为众多已上市产品的二次开发提供了机会,许多利用新型释药系统技术开发的老药,在临床上和市场上都实现了新的价值。
2013年,我回国创立了广州玻思韬控释药业有限公司,并将公司定位为一个“一站式”的制剂技术合作平台,希望能通过技术合作,将国际先进的制剂技术与开发理念带给国内同行,共同推动中国制剂技术的发展。在与同行的合作与交流中,我发现很多同行对新型制剂技术十分感兴趣,并希望能有一本专业的制剂技术的工具书可以供他们参考。我向他们推荐了《Water-Insoluble Drug Formulation》(第三版)一书。这本书是由我主编、并联合国际多位药物制剂专家共同撰写的难溶性药物开发的专业著作,全书收录了国际的难溶性药物开发理论与新型制剂技术,对国内的广大同行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9年,应众多同行和读者的要求,我决心将《Water-Insoluble Drug Formulation》(第三版)翻译为中文,并在中国出版。直至今年,在一帮与我一起创业的青年制剂科学家共同努力下,全书终于完成翻译并即将出版。我非常感谢他们为本书中文版的出版所做的辛勤付出,也非常感谢化学工业出版社对本书出版工作的支持。同时,由于本书的专业性很强,翻译难度较大,如有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证。
刘荣
2021年6月
原著前言
《难溶性药物制剂技术》一书在2000年首次出版。八年后,即2008年,我们对版原章节进行了更新,并新增了6个章节,再次出版。该书出版后的近20年以来,我们不断地收到很多积极的反馈。我们很高兴得知,不管是在工业界还是在学术界,该书为很多从事难溶性药物研究的科学家提供了帮助。该书第二版出版到现在,又过去了9年,这期间,又有很多新的技术被发明,许多采用先进难溶性药物制剂技术开发的新制剂产品上市销售。与此同时,行业的监管指南也有很多的变化与更新。因此,我们决定再次对该书进行更新,并收录难溶性药物制剂技术领域的进展。
在本版中,几乎所有章节都有所更新,特别是第4章、第10章、第11章、第13章、第14章、第17章、第18章、第20章、第22章。本版还增补了新的表格、数据和的研究案例。其中还对第20章“药物微粉化技术——ICH Q8 和构建知识金字塔”重新进行了撰写,以收录的技术。
除要对前两版前言中提及的为本书出版做出卓越贡献的药物及相关科学领域的专家表达再次感谢外,还要特别感谢为第三版更新做出巨大贡献的以下专家:Joseph Boni博士(Pfizer Oncology);Isidoro Caraballo博士 (University of Sevilla,Seville,Spain);Kun Cheng博士(University of Missouri-Kansas City,Kansas City,Missouri);Caly Chien博士(Janssen Research&Development,Raritan,New Jersey);Gerard M. Jensen博士(Gilead Sciences,Foster City,California);Peter Kleinebudde博士(Heinrich Heine University,Düsseldorf,Germany);Feng Qi(齐峰)博士(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Missouri);Robert G. Strickley博士(Gilead Sciences,Foster City,California);Vicky Wang博士(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Tarrytown,New York)。我还非常感激Zhanguo Yue(岳占国)博士在第三版的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在作者的组织协调及出版社的沟通中所做出的贡献。后,我想借此机会向我深爱的妻子Ping Chen表达谢意和赞赏,感谢她对我工作的持续支持和理解。还有我的家人:我的女儿Catherine和女婿Dan,我的儿子Eric,我可爱的孙子Sebastian,还有我美丽的孙女Elle,非常感谢你们的爱。我非常爱你们!
所有的撰稿人和我都希望,本书第三版能继续为从事难溶性药物研究的科学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帮助。
Rong(Ron)Liu
2017年
原著版前言
这本书早源于6年前由美国药学科学家协会主办的题为“药物溶解度在药物开发中的地位”的培训课程。这个课程是为了帮助年轻的药学科学家和药学研究生解决他们在药物开发及药物研究课题中经常遇到的难溶性药物问题。当时该课程由爱荷华大学药学院Maureen Donovan 博士主持,并由萨斯城大学药学院的Steven Neau博士、雅培制药的Pramod Gupta博士以及当时在美国惠氏制药工作的我共同讲授。该培训课程结束约一年后,出版社Interpharm Press找到我,与我讨论出版一本关于难溶性药物技术开发的书。
作为在美国Cyanamid和Abbott从事药物研发支持、处方前研究及制剂研究领域工作多年的药学研究者,我在日常工作中渐渐认识到利用增溶技术解决药物难溶性问题的重要性。我也意识到制药行业对收集现有的和的关于难溶性药物的知识和技术的急迫性。经过多位撰稿人多年来的辛勤努力,使本书的出版成为现实。我在此要感谢他们的辛勤工作和贡献。
在我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许多制药和相关科学领域的杰出学者对本书给予了许多有益的讨论和宝贵的建议。我想借此机会由衷地向他们表达感谢,这些专家包括:
J. B. Cannon博士(Abbott Laboratories,Chicago,Illinois);P. P. Constantinides博士(Sonus Pharmaceuticals,Bothell,Washington DC);M. D. Donovan博士(University of Iowa,Iowa City,Iowa);J. L. Ford博士(Liverpool John Moors University,Liverpool,England);S. G. Frank博士(Ohio State University,Columbus,Ohio);J. K. Guillory博士(University of Iowa,Iowa City,Iowa);R. J. Y. Ho博士(University of Washington,Seattle,Washington);V. Kumar博士(University of Iowa,Iowa City,Iowa);M. Long博士(Abbott Laboratories,Chicago,Illinois);S. H. Neau博士(University of Missouri-Kansas City,Kansas City,Missouri);J. T. Rubino博士(American Home Products,Chicago, Illinois);A. Sinkula博士(West Pharmaceutical Services,West Whiteland Township, Pennsylvania);W. Q. Tong博士(Glaxo-Welcome,Inc.,Brentford,UK);V. P. Torchilin博士(Northeastern University,Boston,Massachusetts);M. R. Violante博士(Medisperse);Y. Wei博士(R.P. Scherer);G.? Zografi博士(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Wisconsin)。
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妻子Ping Chen,我的女儿Catherine和我的儿子Eric,感谢他们在我写这本书的过程中给予我的爱、理解、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