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售價:HK$
188.2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HK$
65.0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HK$
96.3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HK$
291.2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HK$
177.0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HK$
177.0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HK$
109.8
《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售價:HK$
76.2
|
內容簡介: |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报告》是为适应事业发展、时代需求和政策调整,在历年《孔子学院研究年度报告》基础上编撰出版的年度系列成果。报告在原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文献来源,尤其关注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文献。《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报告(2020)》从教学、发展、影响、案例等四个维度,对年度文献进行集成与梳理, 对研究现状开展综合分析,目的是呈现学界对新时期国际中文教育和孔子学院转型升级的总结与探寻、展望与期许,以使国际中文教育在社会语境和学术语境中、在国际需求和国家发展中获得相应的定位和意义空间。
|
關於作者: |
宁继鸣,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主任/首席专家,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常务理事。曾任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2000-2018),一、二届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007-2016)。研究领域为语言经济、传播理论、孔子学院与国际中文教育。
|
目錄:
|
前言
章 研究概述
节 基于基础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第二节 基于研究内容的比较与分析
国际中文教育框架下的孔子学院研究
第二章 教学研究
节 学科专业建设:基础回归与现实反思
第二节 教师发展研究:体系建构与方法转向
第三节 国际中文教育:从汉语教学到中文教育
第四节 “互联网 ”中文:从技术影响到教学应用
国际中文教育框架下的汉语教学及研究前沿
第三章 发展研究
节 空间规划和区域布局
第二节 政府角色和社会参与
第三节 社会服务和特色发展
第四节 转型路径和创新建设
基金会模式下的孔子学院: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第四章 影响研究
节 高等教育国际化
第二节 中国形象与文化理解
第三节 语言服务与经济效应
第四节 舆情话语与国际关系
孔子学院影响的回溯、沉淀与发展探微
第五章 案例研究
节 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基础教育
第二节 国际中文教育中的高等教育
第三节 国际中文教育中的职业教育
第四节 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华文教育
第五节 国际中文教育中的社会组织
国际中文教育框架下的孔子学院实践
编撰说明
|
內容試閱:
|
一个重大概念的形成,通常是历史积淀与时代命题的结合。“国际中文教育”也不例外。
2019年12月9日至10日,国际中文教育大会在湖南长沙召开,主题是“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孙春兰副总理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加深,政治、经贸、人文等交流合作更加广泛。中国政府把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发挥汉语母语国的优势,在师资、教材、课程等方面创造条件,为各国民众学习中文提供支持。我们将遵循语言传播的国际惯例,按照相互尊重、友好协商、平等互利的原则,坚持市场化运作,支持中外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开展国际中文教育项目和交流合作,聚焦语言主业,适应本土需求,帮助当地培养中文教育人才,完善国际中文教育标准,构建更加开放、包容、规范的现代国际中文教育体系。会议期间,来自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名中外代表围绕国际中文教育政策、标准、师资、教材、教学方法、考试、品牌项目建设,以及深化中外合作等国际中文教育相关议题,以大会报告、专题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展开讨论发表见解。本次会议是在孔子学院创办15年、连续举办13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基础上召开的,人们对于本次会议充满了想象和激情,普遍认为此次大会标志着国际中文教育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事实的确如此。正是从此次大会起,关于国际中文教育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探讨和分析,瞬间成为一个受到广泛关注与普遍应用的“热词”或“符号”,并深入人心。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关于国际中文教育运行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以及关联机制的调整与完善陆续拉开帷幕。2020年6月18日,教育部发文: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做好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工作,根据中央编办批复,经教育部党组研究决定,将孔子学院总部更名为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以下简称“语合中心”),不再对外使用“国家汉办(英文HANBAN)”名称。该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承担参与制定和实施国际中文教育总体战略和系列国家标准,建设、管理国际中文教育资源体系,运行国际中文教育项目,开展相关国际交流合作等。7月5日,新成立的语合中心发布公告: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为中国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是发展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专业公益教育机构。具体负责统筹建设国际中文教育资源体系,参与制定国际中文教育相关标准并组织实施;支持国际中文教师、教材、学科等建设和学术研究;组织实施国际中文教师考试、外国人中文水平系列考试,开展相关评估认定;运行国际中文教育相关品牌项目;组织开展中外语言交流合作等。①公告特别指出,孔子学院品牌将由“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全面负责运行。该基金会于2020年6月在北京成立,根据基金会章程,其宗旨是通过支持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中文教育项目,促进入文交流,增进国际理解,为推动世界多元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其公益活动的业务范围包括:研究提出全球孔子学院和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愿景;制定孔子学院品牌标准和规范,授权设立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评估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办学质量;开展其他符合基金会宗旨的国际中文教育项目等相关业务。②可以看出,在孔子学院品牌由基金会全面负责运行后,除支持和服务的机构改变外,还有两方面的变化:一是性质的变化,基金会在民政部注册,属民间公益教育机构;二是模式的变化,基金会从社会上筹集资金,同时依靠孔子学院中外方教育机构发挥办学主体作用。
无论是从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与展望,还是从理论和实践的分析与研判,国际中文教育这个概念都将被深深地镌刻上时代的印记;无论是作为一项事业还是一个学科,它都将在使当代中国融人世界的使命中,成为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教育实践工程。
国际教育援助是现代国际援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跨国性、文化性、公益性的国际公共品,国际教育援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主要途径之一。陈莹《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国际教育援助》一文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框架下,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国际教育援助的内在逻辑联系,探讨了中国国际教育援助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角色定位,进而分析了如何在扩大中国国际教育援助规模的同时,创新中国国际教育援助的方式,提高中国国际教育援助的效率,探索中国特色的国际教育援助体系。
文章指出,国际教育援助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有天然的内在契合性和紧密的逻辑关联性,国际教育援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是帮助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桥梁纽带,也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选择。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中国国际教育援助通过主权国家双边和国际组织多边的援助项目,为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帮助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教育发展道路,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中国国际教育援助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角色定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援助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项目,保障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导向在中国国际教育援助领域的具体表现。基础教育援助是减贫消困、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基石;职业教育援助则是为贫困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青年获得就业机会和生存技能的重要途径。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通过职业教育援助,这些弱势群体有机会接受基本知识和技能教育,他们将有更多的均等机会去寻找摆脱贫困的道路。例如中国计划在东南亚、非洲等地设立更多的“鲁班工坊”,以向当地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第二,援助汉语推广和人才培养项目,促进文明交流与对话,加大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理解。孔子学院是语言学习领域国际教育援助的重要平台之一。通过孔子学院平台,中国提供了语言文化类的教育援助。在资金援助方面,主要是依托“汉语桥”“理解中国”“孔子新汉学计划”“青年领袖”等品牌项目,向对外汉语教师、国外学生、开展中国学研究的国外科研人员、青年企业家等不同群体提供资助;派遣和培训汉语教师也是中国国际教育援助的方式之一,各国的民众通过学习汉语、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立足在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积淀基础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此外,中国国际教育援助还包括各类人力资源培训项目,培训内容涵盖农业、医疗、工业、贸易、环保、减贫等多个领域,培训范围覆盖各国政府官员和管理人员、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中小学校长等。通过这些教育援助方式,中国主动向发展中国家分享了中国的发展经验和国家治理理念,在提高受援国自主发展能力的同时,增进发展中国家中高级管理层和高层次人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解。
第三,援助政府奖学金和海外志愿服务项目,促进青年交往和民心相通,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民意基础。青年的人文教育交流是促进民心相通的未来社会根基,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青年来华留学生提供更多的政府奖学金是中国国际教育援助的重要方式。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内,中国多次承诺加大来华留学生政府奖学金援助力度,促进学生的全球化流动和青年的跨文化教育。
文章提出了对中国国际教育援助的思考与建议:,应加大中国国际教育援助力度,调整援助结构,不仅仅依靠单纯的硬性援助,而是更多地依靠国际教育援助等软性方式,这对于塑造中国和平。、合作和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增强国家对外软实力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第二,多管齐下,扩大援助主体,培养国际教育援助的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这不但能拓宽资金募集渠道,补充官方援助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的不足,还能有利于稀释政治性和淡化官方色彩,推动中国国际教育援助向宽领域、深层次发展,促进民心相通。第三,精准施策,完善援助管理,一方面要更多地注重向发展中国家展示中国教育发展的理念,提供教育解决方案,增强受援国自身教育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也要促进健全中国国际教育援助的信息公开、效果评估和监督问责等管理机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