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HK$
62.7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HK$
58.2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HK$
524.2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HK$
221.8
《
耕读史
》
售價:HK$
109.8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英] 罗宾·洛夫莱斯 [德]雅纳·蒙乔 [波兰] 雅库布·诺沃萨德
》
售價:HK$
12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HK$
72.8
|
編輯推薦: |
本书对产业技术升级的传统路径、现实背景及协同创新促进技术升级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对协同创新的内涵特征、核心要义进行了系统解读,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等方面对协同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的路径进行了多维度分析和阐释,并在梳理国内外相关产业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协同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的政策着力点及政策创新措施。
本书至少在两个方面丰富了现有研究:一方面,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两个维度探索了不同协同创新模式促进产业技术升级的具体路径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探索了协同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的多重路径,丰富了合作研发机制下技术升级的相关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对国内外相关产业政策的梳理和对比,针对我国现有政策的不足,提出了三大政策着力点和四大政策创新,为政府部门推进协同创新在产业技术升级中的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內容簡介: |
在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和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都面临困境的情形下,协同创新作为重要的开放式创新战略,如何充分发挥其对技术升级的推动作用备受关注。本书以制造业技术升级的传统路径及其困境切入,从分析协同创新的现状和协同创新促进技术升级的关键问题出发,有效运用案例分析、模型构建、实证分析等方法探讨协同创新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促进制造业技术升级。在内容安排上,本书注重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同类研究中的新成果,深入分析协同创新促进技术升级的多重路径,其主要内容包括:协同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协同创新的技术扩散路径检验、协同创新促进技术升级的多重路径机制,以及协同创新促进制造业技术升级的政策创新。
本书可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企事业单位从事产业经济,以及技术创新和协同创新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研究生的学习参考用书。
|
關於作者: |
黄菁菁,女,管理学博士,南京理工大学讲师,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合作研发、协同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等方面研究,在《Ecological Economics》《finance research letter》《科学学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等SSCI/CSSCI/CPCI-SSH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自科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为主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
谢荣辉,女,管理学博士,南京理工大学讲师。在《Ecological Economics》、《中国工业经济》、《中国软科学》、《管理评论》、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国家自科青年基金项目1项;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二等)项目1项;主持江苏省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项;主持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项。成果获辽宁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奖.成果奖二等奖。
|
目錄:
|
目录 1 绪论
1.1 中国产业技术升级的必要性
1.2 协同创新与产业技术升级
1.3 协同创新中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
1.4 协同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的关键问题
2 协同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的理论基础
2.1 协同创新的内涵和特点
2.2 协同创新促进技术升级的主体
2.3 协同创新促进技术升级的动因
2.4 协同创新的知识类型
3 协同创新的技术创新路径
3.1 协同创新的过程
3.2 协同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
3.3 协同创新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路径
3.4 经济全球化中协同创新与FDI 的互补创新路径
4 协同创新的技术扩散路径
4.1 协同创新的技术扩散系统
4.2 企业主导型协同创新的技术扩散路径
4.3 学研主导型协同创新的技术扩散路径
4.4 政府引导型协同创新的技术扩散路径
4.5 协同创新技术扩散的理论模型构建
5 协同创新技术扩散路径的模拟与仿真
5.1 协同创新技术扩散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基础
5.2 协同创新技术扩散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5.3 协同创新模式下技术扩散路径的系统动力学仿真
6 协同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的多重路径分析
6.1 协同创新模式下技术升级的直接路径
6.2 协同创新模式下技术升级的间接路径
6.3 协同创新模式下技术升级环境要素的影响
6.4 基于协同创新模式的技术升级路径理论模型构建
7 基于PLS-SEM 模型的协同创新技术升级路径检验
7.1 PLS-SEM 方法与协同创新技术升级路径模型
7.2 数据来源与变量处理
7.3 协同创新模式下技术升级路径实证结果分析
8 协同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的政策创新
8.1 国内产业技术升级相关政策的梳理
8.2 经济发达国家的相关政策
8.3 推动产业技术升级的政策着力点
8.4 开展协同创新的政策创新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前言
产业升级的关键在于产业技术升级,在自主创新和国外技术引进都面临困境的情况下,协同创新作为国家重要的开放式创新战略,为中国实现产业技术升级提供了新思路。本书从分析协同创新、技术创新、技术扩散与产业技术升级的关系出发,有效运用文献分析、模型构建、实证分析等方法,探讨协同创新如何实现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以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全书共包括八个章节,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本书分析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产业技术升级的传统路径、现实背景,以及协同创新促进技术升级的必要性,并对协同创新中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的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梳理,进而总结出协同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的四个关键问题。
第二,本书对协同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在分析协同创新的内涵、特点,以及技术创新的主体、动因和知识类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以下内容:协同创新中的知识创新过程,包括知识和资源的学习交流、共同创造和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协同创新对不同类型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包括是否参与协同创新与协同创新的强度对企业激进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的影响;协同创新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协同创新内生创新路径与 FDI 技术溢出外生创新路径的互补机制。
第三,本书对不同协同创新模式影响技术扩散的具体路径进行了分析。创新主体的分工和地位是当前协同创新模式分类的常见标准,再与中国当前实际结合,学者们往往根据此标准将协同创新分为企业主导型协同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的路径研究协同创新、学研主导型协同创新和政府引导型协同创新三种。本书亦采用这种分类方式,对三种协同创新模式的技术扩散路径分别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以探究不同协同创新模式技术扩散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在各个模式的相互作用下整体技术扩散的效果和变动趋势。
第四,本书结合协同创新中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理论,分析了协同创新促进技术升级的多重路径。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的作用下,协同创新促进技术升级的路径呈现出多重性、复合性的特点。本书结合协同效应,对协同创新促进技术升级的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进行分析,构建了不同协同创新模式下技术升级多重路径的理论模型,并采用 PLSSEM 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第五,本书对协同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协同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的政策着力点,以及有助于开展协同创新的政策创新思路,强调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重视人才培养及鼓励应用技术研发等策略有利于加快中国产业结构优化与技术升级的进程。
本书的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
第一,基于协同创新模式的产业技术升级路径探索。本书以协同创新模式为切入点,试图将微观层面的协同创新和宏观层面的技术升级放入一个框架进行分析。本书从企业主导型协同创新、学研主导型协同创新和政府引导型协同创新三种协同创新主要模式入手,在对协同创新的内涵、特点和主体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解析了协同创新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路径,构建了协同创新促进技术升级的多重路径理论模型,以打开协同创新促进技术升级的“黑箱”,弥补当前研究大多只重视国际技术扩散外生路径的不足,以及协同创新技术升级路径研究方面的空白。
第二,从微观层面研究协同创新技术扩散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和路径演化规律。协同创新技术扩散涉及的因素、变量众多,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抽象性,数据难以获得,且不同协同创新模式在技术扩散中各具特点却又相互联系,以往的研究也较少对此进行实证分析。本书侧重从微观层面,基于不同协同创新模式技术扩散的理论分析,构建了协同创新模式下技术扩散路径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且通过模拟仿真发现了不同协同创新模式技术扩散路径的特点、差异和影响因素,以及不同协同创新模式相互影响和作用下整体技术扩散的特点、效果和变动趋势,丰富和拓展了相关研究。
第三,构建了协同创新技术升级的 PLS-SEM 多重路径模型。传统的结构方程模型并不适用于宏观数据分析,本书创新性地将市场研究领域广泛使用的 PLS-SEM 模型运用到协同创新技术升级的路径研究中,构建了协同创新模式下技术升级的 PLS-SEM 多重路径模型,并采用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不同协同创新模式存在通过多重协同效应实现技术升级的间接路径的假设,得到了中国实现产业技术升级的启示性结论。研究发现不仅为当前协同创新在区域创新和技术扩散中的“失灵”现象提供了一种合理解释,还为我国制定提高区域协同创新水平、加速实现技术升级的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本书第一章至第七章主要由黄菁菁撰写完成,第八章主要由谢荣辉撰写完成,感谢谢荣辉对第五章和第七章提出的建设性意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