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HK$
68.9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HK$
64.4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HK$
113.9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HK$
124.2
《
清洁
》
售價:HK$
66.7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HK$
79.4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HK$
55.2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9.9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人格心理研究丛书”之一,该丛书旨在探讨当代人格心理学的基本主题,追踪国际学科前沿,系统总结人格心理学领域一百多年来的学术成就,向国内学术界全面展示人格心理学的最新成就,而且以富有人文气息和阅读亲和力的方式来传达心理学的知识以及心理学家的智慧和人文关怀,帮助读者了解自我。本书阐述人格的生理基础这一主题,全书由7章构成,分别阐述了人格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身体结构与人格、外向性的生理机础、神经质的生理机础、感觉寻求的生理基础、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生理基础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生理基础。
|
關於作者: |
贺金波,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注册执业医师、心理治疗师、注册心理师、注册督导师。任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情绪与健康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脑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体健康促进学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研究方向主要为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心理障碍的发生机制和防治,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发生机制和防治,动机式访谈法的理论和实践。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和SSCI等专业论文50余篇,独著或参编论著和教材10余部。
|
目錄:
|
绪论 1
1 研究方法 5
1.1 生理多导技术 5
1.1.1 皮肤电 6
1.1.2 心率 7
1.2 眼动技术 9
1.3 脑电技术 11
1.3.1 自发电位 12
1.3.2 诱发电位 14
1.4 磁共振成像技术 19
1.4.1 磁共振成像的生理学原理 20
1.4.2 磁共振成像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22
1.5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 26
1.6 生物化学研究方法 33
1.6.1 神经递质检测方法 33
1.6.2 内分泌激素检测方法 35
2 身体结构与人格 39
2.1 体液说 39
2.1.1 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的体液说 40
2.1.2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理论 41
2.1.3 艾森克的类型特质理论 42
2.1.4 血型观点 43
2.1.5 星座观点 45
2.2 体型说 47
2.2.1 克雷奇默的体格类型说 47
2.2.2 谢尔登的体型说 49
2.2.3 腰臀比与性别 49
2.2.4 体型认知 55
2.3 颅相学 57
2.4 手指2D∶4D理论 61
2.4.1 2D∶4D的性别差异 61
2.4.2 2D∶4D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联 66
2.4.3 不足与展望 68
3 外向性的生理基础 70
3.1 大脑结构 71
3.1.1 边缘系统 71
3.1.2 前额叶 73
3.1.3 眶额皮质 74
3.1.4 行为激活系统和行为抑制系统 75
3.2 大脑功能 76
3.2.1 皮质唤醒 76
3.2.2 体感活动 80
3.2.3 社会认知 82
3.2.4 运动知觉和反应 84
3.2.5 复合认知 87
3.3 神经递质和激素 90
3.3.1 神经递质 90
3.3.2 激素 96
4 神经质的生理基础 103
4.1 自主神经反应 104
4.1.1 呼吸频率 104
4.1.2 皮肤电反应 105
4.1.3 心血管反应 106
4.1.4 心率变异性 107
4.2 大脑结构 108
4.2.1 边缘系统 111
4.2.2 前额叶 113
4.3 大脑功能 115
4.3.1 负性情绪唤醒 115
4.3.2 情绪效价区分 118
4.3.3 奖赏敏感性 120
4.3.4 自我意识参与 122
4.3.5 三环节认知神经模型 124
4.4 神经递质和激素 125
4.4.1 多巴胺 125
4.4.2 5 羟色胺 126
4.4.3 γ 氨基丁酸 127
4.4.4 皮质醇 128
4.4.5 黄体酮 132
4.4.6 睾丸素 133
5 感觉寻求的生理基础 137
5.1 大脑结构 138
5.1.1 大脑不对称性 138
5.1.2 海马 140
5.1.3 杏仁核—眶额皮质 141
5.1.4 奖赏回路 142
5.1.5 认知控制回路 144
5.2 大脑功能 145
5.2.1 扩大—缩小理论 145
5.2.2 前注意 147
5.2.3 习惯化 149
5.2.4 趋近—回避动机理论 151
5.2.5 决策 155
5.2.6 记忆 161
5.3 神经递质和激素 163
5.3.1 神经递质 163
5.3.2 激素 170
6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生理基础 178
6.1 大脑结构 179
6.1.1 边缘系统 179
6.1.2 大脑皮质 184
6.2 大脑功能 191
6.2.1 情绪敏感性 192
6.2.2 情绪失调 197
6.2.3 认知失调 199
6.2.4 行为失调 201
6.3 神经递质和激素 206
6.3.1 γ 氨基丁酸 207
6.3.2 5 羟色胺 208
6.3.3 单胺氧化酶 209
6.3.4 性激素 210
6.3.5 皮质醇 215
6.3.6 甲状腺激素 218
7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生理基础 222
7.1 大脑结构 222
7.1.1 脑干网状结构 222
7.1.2 纹状体 223
7.1.3 楔前叶—右顶下小叶 224
7.1.4 前额叶 225
7.1.5 白质通路 228
7.2 大脑功能 239
7.2.1 情绪注意功能缺陷 239
7.2.2 注意保持能力下降 241
7.2.3 抑制控制能力低下 242
7.2.4 欺骗敏感性降低 244
7.2.5 道德感缺失 247
7.3 神经递质和激素 249
7.3.1 5 羟色胺 249
7.3.2 单胺氧化酶 250
7.3.3 睾丸素 253
7.3.4 催产素 255
7.3.5 甲状腺激素 257
参考文献 259
|
內容試閱:
|
自 序
时光荏苒,自2003年弃医改学心理学以来,师从郭永玉教授学习人格心理学已经18年。如果按照当下流行的“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规则,我给导师写的第一个关键词一定是“学者”。“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腹有诗书气自华”几乎就是导师的原型。记忆中郭老师好像是2000年左右开始对人格感兴趣,2001年在武汉大学跟随邓晓芒先生做博士后时开始深入研究人格问题。18年来,无论是与导师单独面谈,还是集体讨论,“人格”“教材”“专著”等词总是高频出现。每次到导师办公室,首先看到的就是满满十几个大书柜的书。翻译、编书、写书成为导师的很多研究生读研期间的主要记忆内容。有时候想,如果没有导师这些年的辛勤耕耘,中国人格心理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资料一定会贫瘠很多。每有此念,对导师深深的敬意和敬仰之情总是油然而生。因为学医的缘故,读研究生时导师给我作了两个安排。一是学习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二是研究人格的生理机制。现在想来,我还算是一个听话的学生,这18年来的心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似乎就在做这两件事。学习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让我这个大龄研究生在大学谋到教职,可以养家糊口;研究人格及其生理机制让我更为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收获了内心的成长和幸福。因此,2015年郭老师向我们几个学生提出他的“人格心理研究丛书”出版计划时,我虽然不太自信是否能胜任《人格的生理基础》一书的写作,但还是硬着头皮应承下来。接下来的三年,先后有三届我的部分研究生参与了相关文献的收集和总结工作,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原来以为国内外有关人格的生理方面的实证研究可能较为薄弱,但学生给我反馈的结果是资料很多,仅近20年内的相关文献就有上千篇之多,而且研究的关注点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数次努力想找到某种理论框架以最大限度把这些研究囊括进来,但都不尽如人意。静心思考后觉得,本书的写作策略似乎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追大求全”予以描述,但结果肯定是泛泛而谈;要么“求主舍次”,深入介绍较为成熟的部分研究,但会牺牲一些研究文献的内容。反复权衡之后,决定选择后一种策略。因此,最后选择的人格特质都具有三个方面较为完整的生理基础研究成果:静息态的脑结构、诱发态的脑功能,以及体液态的神经递质和内分泌激素。这些人格特质中,有三个是共同特质:外向性、神经质和感觉寻求。有两个是心理障碍性特质:边缘型人格障碍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考虑到人格的生理基础的研究源于古希腊时期的体液说,而且后来在不同历史阶段曾经流行过颅相学、体型说和手指长度比例理论,因此增加了一章“身体结构与人格”。这样的安排是想既纵向反映人格
的生理基础研究的发展历史,又重点介绍近年来这方面最新的且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也许是因为掌握的资料还不够齐全,目前我们查阅到的人格的生理基础研究的专著只有朱克曼的《人格心理生理学》(剑桥大学出版社,1991年初版,2005年再版)。因为编写的年代较早,加上当时认知神经科学刚起步,因此朱克曼的这本专著基本只介绍了人格的生理基础科学研究最早期的一些成果。为了避免重复,我在撰写本书时对朱克曼在其专著中已经详细介绍的内容基本不再介绍或者仅简单带过,但提供了相关参考文献,方便有兴趣的读者查阅。本书总结和介绍的基本是21世纪以来人格的生理基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就目前总体研究结论来看,我们每个人的人格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生理因素决定的。我希望并相信,无论是对想了解人格形成奥秘的普通读者,还是专门从事人格研究和应用工作的专业人士,本书都会有所帮助。跟导师郭永玉教授相比,我较为缺乏写书和编书经验,加上能力和时间有限,书中缺点和错误肯定不少,非常希望能得到导师、同仁和热心读者的支持和赐教。
贺金波
2021年2月
于武昌桂子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