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盲目心理学(是备受瞩目的心理学著作,也是美国知名心理学家赫夫南的代表作)

書城自編碼: 389264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心理百科
作者: 玛格丽特·赫夫南[Margaret Heffernan]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72611834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3.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HK$ 99.7
炙野(全2册)
《 炙野(全2册) 》

售價:HK$ 78.2
女人的胜利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HK$ 55.9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HK$ 266.6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HK$ 53.8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HK$ 80.6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HK$ 87.4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HK$ 66.1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0.8
《非理性思维的力量:深度揭秘牛津大学研究员是如何重塑思维的》
+

HK$ 72.0
《精神内耗自救指南:有效心理自助的100个练习》
+

HK$ 82.8
《美好生活》
編輯推薦:
《盲目心理学》是备受瞩目的心理学著作,也是美国知名心理学家赫夫南的代表作,被《金融时报》评为“近十年来颇具影响力的图书之一。”
2. 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阿尔伯特·班杜拉高度评价,深度解读人性盲点,揭秘荒诞行为的本质。
3. 被评为《金融时报》年度图书,《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书单》《福布斯》等知名媒体一致盛赞!
4. 人们失去判断,背后是心理学与社会学、脑神经科学的较量。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拒绝冲突,从而盲目逃避,对风险视而不见
5. 精选有代表性的新闻事件和心理学实验,入木三分地剖析如群体意识、旁观者效应、鸵鸟心态、自我麻痹、沉默的大多数等心理现象,直击逃避心理,发人思考
6. 自从2011年出版以来,备受关注,本次出版作者对其进行了全面修订,增加新的案例,内容更加丰富翔实。
7. 封面设计精美,有深刻寓意,内文双色设计,金句突出,阅读体验更佳
內容簡介:
你一定发现了——
热恋中的人看不到对方的缺点;
人们更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
偏见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有些人宁愿听从错误的命令也不独立思考;
即便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会说出来……
你会在这本书里看到群体意识、旁观者效应、鸵鸟心态、自我麻痹、沉默的大多数等心理学现象。
作者在书中指出——
偏见被放大,就形成认知盲区;
服从命令最容易,也最危险;
所有人都听话,这个组织就完了;
今天袖手旁观,早晚轮到你自己……
赫夫南将心理学与社会学、脑神经科学相结合,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荒诞行为,发现人是一种非常荒谬的生物:为了大脑的舒适感,人们会盲目接受风险,直到灾难性的后果来临才后悔不已。人性的盲点造就了这个“荒谬”的世界,深度解读人类荒诞行为的本质。
看透人的非理性行为,
保持清醒通透,对惯性思维、逃避心态说不!
關於作者:
【美】玛格丽特·赫夫南(Margaret Heffernan):
享誉全球的心理学家,畅销书作家,英国巴斯大学荣誉博士,TED演讲嘉宾。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毕业于剑桥大学,曾任BBC电视台制作人,做过多部广受欢迎的纪录片。她长期专注于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荒诞行为,《盲目心理学》是她的代表作,被《金融时报》评为“近十年来颇具影响力的图书之一”。
《盲目心理学》于2011年首次出版,本次出版作者对其进行了全面修订,增加新的案例,内容更加丰富翔实。
目錄
第一章 我们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
被差异吸引,却渴望相似 /002
熟悉的东西给人安全感、舒适感 /007
熟悉产生偏见,使相似的人更加聚集 /012
偏见被放大,产生盲区就危险了 /018
捷径是柄双刃剑 /023

第二章 爱情让人盲目
爱情是盲目的,所以美好 /028
爱让人们对伴侣的伤害行为视而不见 /034
多数虐待儿童行为来自家庭 /042
“需要爱”,这个幻想蒙蔽了我们 /047
第三章 危险的信念
大脑不喜欢冲突,它会拼命解决冲突 /062
人们只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的事情 /071
正常的表象可能具有欺骗性 /079
第四章 你无法控制大脑,是大脑在控制你
疲劳的状态会使人思维僵化 /090
睡眠不足会使认知能力受损 /097
对大脑来说,注意力是一个零和博弈 /100
脑力资源枯竭会阻碍认知的精细程度 /105
第五章 都知道有问题,却没人说出来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来躲避冲突 /112
有意视而不见 /117
都知道有问题,却没人说出来 /127
没有人想知道真相 /133
不要当一只鸵鸟 /140

第六章 服从命令最容易,也最危险
无条件服从 /148
服从是本能吗? /152
服从是集体所必需的 /156
真实的自我何去何从 /165
服从是另一种捷径 /171
第七章 所有人都听话,这个组织就完了
从众行为是自愿的 /180
小团体带来归属感 /188
从众使人丧失自制力 /196
从众让我们对危险视而不见 /199
从众使人失去责任心 /207
第八章 袖手旁观,早晚轮到你
旁观者效应 /214
我们都有可能会这么做 /218
责任分摊制 /222
旁观者行为从小就开始了 /231
这只是一件小事,不值得大惊小怪 /235
第九章 眼不见,心里就踏实了?
一种奇怪的漠不关心 /240
等级制度拉开了人与人的距离 /248
权力会使人们之间产生隔阂 /258
分工导致结构性的视而不见 /263

第十章 金钱,会让人忽视道德标准
我们会被金钱激励 /276
金钱会改变你的思维方式 /280
过度关注金钱会蒙蔽你 /284
金钱会使社会关系退化 /288
从金钱到对道德的思考 /295

第十一章 真相只有少数人能看到
揭示真相的人 /304
出于忠诚而说出真相 /312
为了真相挑战权威 /319
局外人的视角 /327
看到却不一定能改变 /334
只要出现一个真相,幻想就会破灭 /341

第十二章 做一个掌握真相的“少数派”
解决问题需要的是行动 /348
每个人都应该说出自己的想法 /350
要敢于质疑 /359
决策者也要承担过失 /363
提倡民主 /370
致 谢
內容試閱
引 言
本书的诞生纯粹是巧合使然,就在我为英国广播公司撰写两部有关安然公司破产的剧本时,银行开始倒闭,受此启发,我产生了要写一本书的想法。讲到这两场灾难时,舆论似乎出奇地一致:没有人能预见灾难的来临。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这两种情况下,专家、经济学家和普通民众都发现了危险,并想方设法敲响警钟。问题不是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真正的失败在于拒不关注。我称之为“有意视而不见”。
……
当我跟朋友和同事提及有意视而不见这一现象时,他们的眼睛为之一亮,对于我所谈论的,他们也深有同感。医生称他们会应患者的要求进行治疗,然而,患者得到的这些治疗却是不必要的。律师会详细讲述他们如何费劲地忘记委托人不应与他们分享的信息。监狱管理者谈论自杀事件,会计师都知道要在企业倒闭前进行一次确认财务报表没有问题的审计。情报官员告诉我他们没有把导致9·11事件或阿拉伯之春的线索关联起来,企业高管们则透露其工作中最困难的事是了解发生了什么,即使在一家小公司,他们也难以了解它的经营状况。几乎每个人都在谈论伊拉克战争和全球变暖,而造成它们的原因或者说使其恶化的原因是没有人愿意面对令人不安的现实,这使其对公众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有创造力的人还发现,不仅糟糕的选择缘于有意视而不见,富有创造力的机会被忽视也是因为有意视而不见。微软没有看到互联网的到来,谷歌被社交网站打了个措手不及,技术专家们对此惊讶不已。为什么那些在家里很有创造力的人到了工作上思维却受到了束缚?经验丰富的招待行业专业人士怎么会看不清楚爱彼迎的承诺意味着什么呢?有意视而不见并不必然涉及犯罪,只是错在浪费了机会。
有意视而不见始于19世纪,当时是作为一个法律概念被提出来的。在雷吉娜诉斯利普(Regina vs Sleep)一案中,一位法官做出了如下裁决:除非陪审团发现,被告要么知道财物来自政府库存,要么“对事实装作看不见”,否则,他就不能被宣判犯下了侵占政府财物罪。从此之后,英国的司法机关就将“故意闭眼”的人所具有的心理状态称为“默许”或“推定知情”。从那以后,又出现了多个其他说法,如“蓄意”“装作不知”“有意逃避”和“故意漠视”等。这些称谓有一个共同的理念:有机会获知,也有责任知情,但这两种责任都被逃避了。现在,这一法则最常用于洗钱和贩毒的案例:如果有人给你一大笔钱,托你捎带一个手提箱,那么,如果不查验箱子里是什么,你就属于有意视而不见。
法律不关心你为什么无知,只关心你的无知。但让我感兴趣的是,为什么我们选择把自己蒙在鼓里。是什么力量在起作用,即使公开的秘密就摆在我们眼前,我们仍然否认它的存在?不承认知情只会让无知威力更大,让我们更容易受到伤害,那么是什么阻止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呢?为什么在严重故障或灾难之后,总有声音说他们看到了危险,并就风险提出了警告,但他们的警告无人理会呢?不论是个人、公司还是国家,为什么我们总是对着镜子中的自己大叫:我们怎么会如此盲目?
我对有意视而不见产生的原因及其模式进行了调查,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一直观察到跨国公司的董事会会议室,随着调查的进行,我本可以将自己的考察范围限定在企业,因为企业方面的资料比较多见。但让我震惊的是,我们在工作中视而不见的一个原因竟然是生活和工作的人为分隔。企业常常运行在真空之中,但事实上,真空是不存在的。企业员工是个体的集合体,在被雇用之前,这些人的行为和习惯都显得良好。无论是作为一个个体,还是处于团队之中,个人都有可能染上视而不见的毛病。让一个企业与众不同的纯粹就是员工的视而不见造成损害程度的大小。把家庭生活和工作分开的规则和固定程序只会让人更容易视而不见。
……

【被差异吸引,却渴望相似】
丽贝卡和罗伯特对他们相似这一事实感到很愉快,因为这让他们感到舒服和安全,彼此相通。
“我们喜欢的东西并不全都一样,”在她单独一个人的时候,丽贝卡说,“我喜欢散步,罗伯特就得学着喜欢!但我们生活的最基本构成是我们的共同点。例如非常稳定的家庭生活,父母仍然生活在一起,而且总是鼓励他们的孩子。当我们开始外出约会时,我们没有故意思考过这些事情,只是当你回头看时,才会看到这些,看到这些方式。”
然而,丽贝卡和罗伯特几乎没有意识到,他们的相似性对他们构成了限制,使得他们对生活的看法变得狭隘,或者对更广泛的意见、经验以及不同的思维和存在方式视而不见,只是他们很少感觉到这种状况的存在。人类有一些基本的偏好,比如喜欢熟人而不是生人,喜欢已知的而不是未知的,喜欢让人舒服的而不是不和谐的。这些偏好在这对夫妻身上都有所表现,它们正在暗中为害,并且有着重大的影响。这种偏好在我们的自我界定中根深蒂固,我们建立了关系、制度、城市、系统和文化,而在重申我们的价值观时,它们却让我们对可替代方案熟视无睹。我们的有意视而不见恰恰源于此:在天性之中,人们总是期望得到熟悉的或相似的东西,这正是我们的大脑发挥作用的基本方式。
确切地说,因为相似之处非常明显,丽贝卡和罗伯特成为很典型的例子。大部分人会跟与自己非常相似的人结婚,即相似的身高、体重、年龄、背景、智商、国籍和种族。我们也许觉得与自己相反的人很有吸引力,却不会与他们结婚。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这种现象几十年了,他们称之为“正选型交配”,这实际上只不过表示我们会跟和我们相似的人结婚。当爱情降临时,我们的视野便不再那么宽广。
在离职加入在线约会网站宜合(eHarmony)之前,吉安·贡扎加(Gian Gonzaga)是一位高级研究员。该网站坚称它不是一个在线约会网站,而是一个在线“关系网站”。它依赖的是“匹配度技术”,可以从“32个维度预测出令人满意的关系”。但这并非为了浪漫,而是为了生意。所以,宜合的成败取决于用户能否找到真正相互喜欢的人。自1997年宜合成立以来,在线婚介的世界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情侣约会的常见方式之一。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始于网上约会的婚姻破裂率略低。
“我们知道用户会以貌选人,这也是你要上传照片的原因。我们的调查问卷会提出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实际上这基于我们知道什么样的信息会起作用。因此,我们会问很多有关性格的问题:你喜欢整洁的程度如何?有多守时?还有一些是关于价值观的:你如何评价宗教信仰、利他主义和志愿活动?价值观是一个人所坚持的信念,即使在艰苦困顿时也不会改变,它们也是你最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东西。当然,兴趣爱好也值得重视,但是它们会改变。你可以学着喜欢散步,但价值观一旦确立就难以改变。”
“人们可能会对与自己有差异的人感兴趣,但不会跟那些人结婚。他们寻找的是认可,是舒服。”
贡扎加的结论建立在2 500万份调查问卷所获数据的基础上。这些数据告诉他,无论你是利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还是使用宜合的软件做比对,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让我们感觉舒服的人,因为他们与我们非常相似。我们可能会被差异吸引,但最终还是不会接受它。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