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HK$
80.6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HK$
87.4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HK$
66.1
《
周易
》
售價:HK$
44.6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HK$
67.2
《
乾隆制造
》
售價:HK$
87.4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HK$
304.4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HK$
316.2
|
編輯推薦: |
本画册为作者2018年202幅作品的第一次个展和2021年126幅作品的第二次个展上作品的结集,共包含300余幅作品,“不忘初心”与“赤子情怀”分别是这两次个展的主题。本画册内容可按类别分为山水作品,花鸟作品,风景、人物及其他作品,书法作品四类,是作者日常根据所见、所闻、所思而画,另有前言及后记各一篇,包含有作者对绘画的感悟、总结,提出书画的创作必须:参造化,进而得造化;师古法,最终至无法;宣心源,幻天宝物华。强调书画创作应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大众而创作。
|
內容簡介: |
《不忘初心?赤子情怀——王凤垒书画集》,王凤垒著,为作者2018年、2021年两次个展的书画作品合集。包含300余幅作品,分为山水作品,花鸟作品,风景、人物及其他作品,书法作品四类。另有前言及后记各一篇,体现作者的创作所思所感。
|
關於作者: |
王凤垒,笔名赤婴, 河南濮阳县人,西南政法大学的法学学士,郑州大学的法学硕士,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参加工作,濮阳市美术家协会顾问,濮阳市书画院名誉院长。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展出获奖;举办“不忘初心”与“赤子情怀”两次个展,为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建党一百周年、党的二十大创作的书画作品被中国邮电、中国国际集邮网出版为邮票、邮品,获广泛赞誉。被国内多家媒体单位聘请为特约书画家、书画鉴赏家、书画评论家。
|
目錄:
|
目录
怡情:花鸟作品 | 1
寄怀:山水作品 | 87
感悟:人物、风景及其他作品 | 157
体道:书法作品 | 171
后记 | 193
|
內容試閱:
|
书画是人生的一场修行(代序)
(节选)
王凤垒
感极而志,志高而诗,诗至而画。诗情并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便是画意,文心即为画海。书画乃人生一场大修行。对自然、社会、人生领悟到一定程度,对道的体味、把握到一定深度,人文理性达到一定境界,便会自然而然回应自然、社会与人生。书画是寄托理想、抒发胸臆、释放情怀的一种方法与选择;中国书画艺术是承载民族文蕴、文明发展及其价值取向的特定标识与图式。
一、书画概述
五千多年文化一脉相承,书画同源同体,河图洛书。文字是用线条记载的物象,是从具象而抽象出来的线条,必须如画般书写和欣赏。画,是用线条和墨彩记载具象与抽象的图形。“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世上一切有形有影、有声有色的万象,都是书画状物象形的源泉。书画既叙写描摹客观世界,又返照主观心灵,万物已是纷纭,人心更为诡杂,由此可以想象决定和影响书画品质的元素是何其繁多!因此,作为一名书画人, 不仅要有明道会义的文化底蕴,更要有弘道守正、止于至善的奉献精神,且要遵循艺术审美规律。只有如此,才能抢占艺术鳌头,创制出气度恢宏、润泽浑厚、钟鸣鼎盛的历史画卷。
书法与国画,是用线条与色彩宣泄情怀、寄托思想、记录生活的标识符号。所谓画画, 就是用一定的工具和色彩,按照一定的规律,把形色不同的点线面组合成令人赏心悦目的图案。对于中国画而言,一定的工具,主要是毛笔、宣纸与墨(彩);一定的规律,主要是主观与客观辩证统一的关系,具象与抽象的辩证关系,以及构图中笔墨、虚实、阴阳、浓淡干湿焦枯、呼应、疏密、明暗、冷暖、远近(层次)、烘托、渲染等画道诸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
大道平衡、天序循环、物象轮转,这是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总规律(大道);而书画正是天人合一、物我感应的产物。“我与天地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纵观古今中外历代群贤之图画,无不是遵循大道才得以流传。平衡中静韵流淌,动态下气势昂扬,让人过目不忘。宋代苏东坡云:“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古代文人高士大多诗文之极而成图画,并且视画为言志的最高形式,不屑于或耻于贩卖作品, 因而其作品流传甚少。
所谓画论,就是关于绘画艺术总的观点与学问。其包含画道与画技两部分;画道是总论(则),是有关绘画的一般规律与原则,画技是分论(则),是各种各类画的具体的绘制方法。画道千秋,就是无论古今画者如何表述,画道永远为一。画技,则因人、因时、因物之不同, 异象纷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古往今来,为画立论者甚多。书画者发表观点,力求揭示绘画的认知规律、总结各自的绘画技法。史上烟海繁星般的画论,概括起来一句话就是:画道简约如一、画技灿若星河。这是因为国画是作者本人所思所悟的自然流露,绘画者各有灵犀、自立风格,如果绘画技法统一如制,势必扼杀艺术的丰富性与创造性。古人画论影响至今的很多,如谢赫的六法论,归纳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延续几千年的画论,言辞迥异,文心精义却大体相同,拥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源于诗心相通、文脉相承,薪火相传。正所谓妙悟者无须多言,只有多多加以鉴学践悟,才能不断提高艺术境界。
结合创作实践,中国画创作的基本步骤可概括为:确立主题、选择素材、构图布局、渐次生发、韵色收拾。主题往往就是主客观交集碰撞出的灵感火花、感慨意念;尔后,围绕主题选择最能突出、彰显主题的创作素材;然后按照虚实浓淡远近疏密等美学原理将创作素材予以布局安排,注意留白,不要太满,大体确定这幅画的构图;再后,一景一物的生发创作, 从何处开笔无关紧要,可根据主题需求或者自身把握与熟悉程度而灵活决定,创作中注意笔墨关系,笔法、墨法、染法要丰富、灵活,点线面(块)要通灵出韵,气息通畅,富有节奏感、韵律美;最后,晕染收拾,注意染法与细节,中国画是世界上唯一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艺术形式,题字、落款与钤印要符合中国画的章法。以上五个环节紧密衔接、一气呵成,共同决定着作品的优劣、能否出彩、有没有品位,以及欣赏性、可读性、感染力等艺术能量与活力。
书画创作有其总的一般性规律,即:大胆落笔、合理构图、细巧生发、精微收拾。其一, 大胆落笔。包括大胆用墨、大胆用色。其二,合理构图。布局符合画道的要求。按照画的中心思想、创作主题,取舍素材,经营位置;把重心、重点,也就是画眼,布局在最抢眼、最突出、最合乎审美的位置,一般是三七线或者四六线交叉点。中国的道,有其特殊含义,其玄之又玄,是万物之母,是万物寻找阴阳平衡的循环往复,是宇宙的永恒的总法则,是理解宇宙生灭变幻、开合流转的总钥匙。符合画道的构图,就是造境寓道、起承转合的逻辑摆布, 让人看上去顺畅、雅致、舒心,比如阴阳 S 形、“之”字形、三角形、对角线构图、三分法构图等;把握审美比例,巧置动静传情、虚实相间、开合取势,以及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呼应流转,处理好主与宾(主次)、远与近(宋郭熙“远观其势,近取其质”)、长与短、多与少、大与小、冷与暖、疏与密、明与暗、曲与直、奇与正、粗与细、厚与薄、轻与重等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其三,细巧生发。就是一笔一画、一点一线一面创作的过程,创作就是不断生发的过程。细,就是考虑到细节,比如层次关系、动静关系、呼应关系、浓淡关系、虚实关系、开合关系、笔墨关系、疏密关系、冷暖关系、明暗关系、清浑关系等不一而足, 这些关系均要为渲染、烘托主题而被灵活巧妙地运用、处理。最后,精微收拾。对作品做最后的点缀。要把对道的认识用尽、把绘画的技巧(多为自发首创)本事用尽。应该一遍一遍地思、一遍一遍地想、一遍一遍地收拾。因此,遵循画道与摆正关系,是书画创作的两条基本原则。遵循画道就要摆正关系,而摆正了绘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遵循了画道。
二、书画创作需要摆正的五种辩证关系
(一)心画与画心
书画,是心灵的电闪烛照,是心声的回荡反响,是心力的澎湃激昂,是心神的温蕴藉养, 是心路的丰碑典藏,是心性的率真洒脱,是心源的澄明反照。书画,既是用心而画的,又是用来画心的,更是化育人心的。基于我对书画本质的这种认知,所以我戏称我的画论为新心派画论;我自然也是新心派画论的首倡者。
从书画的本质而论,书画是一场人生修行,是怀仁体道、尊礼尚贤的逐步提升的过程; 是用点、线、面、色以及各种技法,抒写人生对真善美正(后文有“正”之专论)的感悟; 是书画者与社会、自然、人生的古往今来的对话。书画从情志诗文而来,从身心修行而来, 从人文传承而来;这种定位,也就决定了书画是画理想、画志向、画修养的;人的理想、志向、修行属于人的心性;心性的东西,就必须用心来画。所以,心正则画正,人品即画品。从创作技法而言,唐代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又东晋顾恺之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几句话都是在讲主观与客观之间用心印证的构思活动。这是从学习客观到主观思考、捕捉灵感、酝酿意象,得其“心源”,完成由形到神、由物质到精神的第一次飞跃;尔后再经过心造,经过由“迁”到“妙”的华丽转身与蛹蜕蝶变,把所思所想定格为艺术形象, 完成由神到形、以形写神、由精神到物质的第二次飞跃。这是一个完整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规律,也是一个完整的绘画创作规律。其间,心的认知境界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正所谓,世间无处不蕴藏着艺术之美,生活赋予创作者无尽的创作主题、创作灵感、创作激情与原动力,得由启智寓教之心,触景传情,妙笔生花,脱俗洗铅,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 点顽石以成金,起死寂为生发。正如程明道所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真乃天下大同,万物同理是也!
综上所述,书画的创作必须:参造化,进而得造化;师古法,最终至无法;宣心源,幻天宝物华,“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王维《山水诀》)。画是无言的诗文,是无声的音乐。“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初闻不知画中意,再见已是画中人。”“我从画里写诗意,想见先生觅句时。”正所谓诗心必画意、画意满诗情, 每一幅画,都是创作者个人情感与思想的表达,都是创作者与天地万物、人类社会的对话。所谓心画,就是用心来画,用参天悟地之神悟来画;就是以道为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不是用眼睛、用手、用死板教条以及用任何感官的东西来画。用眼画的是皮毛, 是具象;用心画的是精神,是灵魂。所谓画心,就是画心源,画自己的感悟,画内心世界对外在世界的、社会的、历史的、古人的、未来的感悟;画内心与道的探寻、交流;画内心体悟而升华的造化。因此,心画与画心,就是用感悟来画,画内心之感悟;就是体道、寻道、悟道、得道、弘道的绘画规律。这就是画道。
(二)有法与无法
这里讲的法,特指书画创作技法。主要包括:构图、笔法、墨(彩)法等。技法是相对的, 是相对于画道而言的。画道是绝对的,恒定且蕴意深奥,处于支配地位;而技法是从属于画道的。有法,是传统与传承;无法,是革故与鼎新。没有传统,不被接受与认可;没有创新, 就没有个性与灵魂,就不能孤高与走远。
载入史册的艺术家都是“立法者”,都有自己的独有技法;也正因为如此,其作品才得以永世流传,占据某一历史时期的制高点。笔墨随时代,无论哪个方面,艺术都在向前发展。这也让历史上的艺术家灿若星河,其技法与流派也浩如烟海。所以,万法归于无法。
艺术是心灵的反映,是劳动者的璀璨灵光;艺术本身是灵光一现的产物,其本质属性是无法的。但,万事万物都有其循环往复的过程,某一最初的开始,如何表现灵感、捕捉灵感、幻化成艺术,是需要借以某种形式或技法的。因此,师传统、师造化就比自我摸索更为直接、快捷、便利、得体,因为造化是永恒的老师,传统里有无穷无尽的表现符号与技能。于是乎, 写生、读画(帖)与临摹,便应运而生。学院派都是走这一路,学习书画史,临摹名品名帖,走进大自然写生。创作者每每拜师学艺,师自然、师古人,逐渐掌握一定的创作技能,并日臻娴熟,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随心所欲,加之个人丰厚的素养、学养、涵养与修养(合称“四养”)的积淀,最终实现艺术的推陈出新、脱胎换骨,“会当凌绝顶”,与时代同频共振,或者高瞻远瞩、超越时代,为历史注入个人的标记。这是一个从无法、借法、逐渐有法,最终达到万法归于无法的至高境界且不断循环的辩证过程。总之,万法无法,就是艺术技法的制高点。包括从无法到有法,再从有法到无法,这样两个循环。但是,现实中许多书画人终其一生也没有达到无法的境界。
学习书画,今人有着古人不可企及的便利条件。卷帙浩繁的书籍、打开就有的音像资料、各种培训交流展览拍卖活动,纷至沓来、充人耳目、应接不暇,需要慧眼选择,悠着点、拣好的、守朴拙、师高人。下面,点其要领,概念性地谈谈学习书画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读画、临摹与写生。①读画:要用心去读,全面、深刻、细致地读;既包括鉴赏、甄别, 也包括评判。所以,现实中又有了艺术鉴赏家与评论家。读画,要用尽功夫,反复品味,用心走进去,既读出画中的诗情画意以及作者的哲思,又要况味作品的风格、品位、气韵、优异之处及其原因。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而做到自知与知人。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与深度汲取作品的艺术之美、趣、韵、养。会读画、赏画、鉴画,是一个人的艺术修为和境界。人的综合素质不同,从画中读出的滋味、境界高低、层次深浅、内容多少也就不同。平淡出静真,陋劣存至好。中国画是哲理性很强的艺术,幽默风趣、高山流水、雪泥鸿爪、雅俗共赏,既启迪人生、增强修养,又陶冶心性,加深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认知与热爱。②临摹:包括描临、对临、背临、意临。多个相似的临摹对象,经过潜移默化、拆解组合, 也可另有建树。③写生:包括写实与写意,对写与默写;注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懂取舍, 会构图,重留白,通虚实。
关于墨法、笔法、染法、笔墨关系。真正理解把握这些东西,必须从大量实际操作中总结体会,反复推敲、比较、提炼。水与墨的结合,幻化出无穷的韵味,远非墨分五彩所能概括;创作中,笔尖、笔肚、笔根,尽量都用上,每一部位的水墨成分,心中要有数;中锋取质,偏锋取势,曲直奇正、轻重缓急、连断光毛、方圆粗细、浓淡疏密要按照创作主题需求来把握;点、顿、戳、挑、挫、转、折、扫、拉、剜等皴擦点染,勾勒成势,厘清层次, 拓开空间,丰富画面,使之阔朗泽韵;把握水墨比例,浓淡干湿焦枯,中锋、侧锋、逆锋、散锋、回锋、颤笔、顿笔、旋笔、复笔,一笔有浓淡,笔笔见精神,使之苍然古拙,润泽厚重、趣味盎然。积墨法,由淡到浓,与浓淡干湿焦枯结合起来,可有无穷变化;破墨法,包括浓破淡、淡破浓,恰当运用能增添画面气韵。还有一种泼墨、泼彩的画法,笔墨淋漓,恣肆纵横,大快心志;尔后用常法收拾,自然天成。笔法中第一要诀,就是提得起、留得住、三过笔。即用笔要运转自如,提按流收,疾徐顿回,合理合势,富于变化。前人曾将笔线总结为“十八描”,且常用锥画沙、折钗股、屋漏痕以及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等形容线条之美、力、韵;以上虽有冗赘啰唆、故弄玄虚的成分,但也不无道理,实践中渐次体会。至于染法, 更不用拘泥古法,烘染、渲染、分染、层染(打底色)、背染、罩染、接染、混染、灌染、复染、积染等,信手拈来、遍遍润接、不厌其烦,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让画面活色生香、无比精彩。我在创作中,从不浪费颜料、墨汁与纸张。一幅画画好,正好水墨、调彩差不多用完;而且总能修改出彩,找到随心顺意的感觉。
(三)写意与传形
中国画画的是心源、意象。其意象性特征,经过千百年来的赓续传承、演绎,使得“写意”成为国画审美意识中物化形态的独家专利,成为释道蕴道的文化载体,成为衡量作品得失成败的重要依据之一。东方神韵在于含蓄,通过对生活中实体形象的抽象概括、归类提炼、升华特征,达到意似、神似、韵似,从而揭示物体的本质特征,进而寻幽探微,寄寓意趣、抒发情志。而意趣、神韵,是存在于一定形体之上的,所谓“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 这就是写意与传形的辩证关系问题。写而必有形,形而必传意。“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心中、眼中、手中之物都是不同的,“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也”。即使再抽象的大写意,也要把画者之意蕴寓在一定的形状之中,而一定的形状也必然传递一定的胸臆。清人范玑说“故凡论画,以法为津筏,犹非究竟之见;超乎象外,得其环中,始究竟矣”。可见写意是国画的艺术准绳与核心,是中国画独有的审美体系。
如何界定国画的意,可谓见仁见智,以作者文蕴而异同。意是国画主旨、绘画理念,又是创作方法。意的内涵宽泛而多义,意志、情意、意旨、意蕴,理所当然包括神似、神韵、意趣、意境,含蓄与概括也是会意的形式与方法。张彦远说“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其“形似”即为写意。国画以追求气韵、神韵、意趣为高,则必然重在意的表现。屠隆说“意趣具于笔前,故画成神足”。所以,若画而无趣无神则必无意无韵。袁宏道说“趣”: “唯会心者知之。……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此乃天然浑成,不加斧琢雕饰的朴拙之美。国画讲究不似而似、不到而到, 贵在似与不似之间。清人查礼在他的《画梅题跋》论画梅:“画梅不要像,像则失之刻。要不到,到则失之描。不像之像有神,不到之到有意。”国画的密不透风与疏可跑马,都是要服从、服务于似与不似、到与不到。线条的规律性表现程式与夸张性概括手法,适用了大道至简的物象简化,既舍弃了不适合线条表达与难以表达的部分物象,也起到画龙点睛、意似存质的写意效果。真真“不离乎形,亦存乎质”。
作者的情意,以笔线表达为基础。笔有刚柔动静,更有笔意韵致趣味。作者情感往往藉于各种笔意宣泄。“意欲苍老,笔重而劲,笔笔从腕力中折出”“意欲淋漓,笔需爽朗流动”“意欲简古,笔需少而秃拙”。
国画之形,仅在乎“得其意思所在”“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山水画可以“重重悉见”,人物画可以“见前庭后巷中事”,所有画的背景也均可以是空白,一切在于达心适意。“以意写之,不在迹象”,既可运实入虚以求画内直观之意,也可运虚入实以求画外联想之意。
国画重写意,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产物。中国文人崇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文化理念,将悲天悯人、望月怀远、进退两忧的家国情怀,寄予绘画,直抒胸臆,造就了中国画独特的写意秉性。
(四)传统与创新
传统与创新,也可以说是师古与突破的关系。泱泱华夏五千载,人文同祖共根、同源共流, 历史不能也不会割裂。书画从何而来、到何方去的关系,个中人必须明白。
师古,就是为了创新;借古,就是为了开今。借前人的艺养丰富武装自己。前人,包括古今中外;只要是优秀的,适合自身特点的,都可拿来我用。
一切的学习与继承,都是为了创新。国画,既是思想载体与精神寄托,又是价值坐标与灵魂皈依;其所承载的文化理念和社会功能,远远超越画面本身。因此,绘画者绝非为绘画而绘画这么简单,而是为了托付内心的某种念想或范畴,且这种认知或意识必须是有价值的、不吐不快的,还必须是超越古人、前人、外人,引领时代潮流的,有自己艺术个性、风格与特点的;只有这样,绘画者才能立稳脚跟,才是真正的不负时代的艺术家,才能在美术史上留下脚印。这就是创新,这就是破与立的关系,这就是所谓不破不立。因此,创新是一切艺术的归宿与灵魂;只有创新,才是鲜亮、活泼有力量的,才是个性飞扬的,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的生命力。创新是值得鼓励的艺术正能量。艺术创作不能活在古人、别人的阴影下!“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每位艺术家活出来、留下来的,都是自己!这是艺术生涯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也是鉴别真正艺术家与庸俗名利之徒的分界线。以走市场为主的行画, 泯灭、弱化、淡化了艺术的思想性,其作品以装饰为主,往往是托古而来,描摹嫁接、迎合媚俗的线条与色彩。行画在技法上千篇一律、雷同重复,没有灵魂与创新。创新是需要点野性、叛逆、斗争精神的,是需要点张力、对抗、碰撞胆识的;这种精神与胆识,来源于书画者对自然、人文理性的判断与认知,来源于孜孜不倦的大胆尝试与探索; 是遵循了人文观念、审美规律的艺术创新。正所谓“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推陈更是为了出新。中国书画是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与精神标识;传承不是故步自封,因循守旧,更不能照搬硬套,跟风克隆;创新不是割断血脉,凭空虚造,甚至荒诞滑稽、哗众取宠。我的画论、画理一般直接题在我的画中,前两天刚好有:“率真得天趣,透脱自孤高。气象万千处,方谓得正道。” (后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