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HK$
55.8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世界重归混乱,文明岌岌可危,法律与秩序是我们仅有的武器。穿越时间,鸟瞰全球,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
》
售價:HK$
154.6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HK$
99.7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HK$
33.4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HK$
188.2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HK$
66.1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HK$
87.4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HK$
167.3
|
編輯推薦: |
“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江苏省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从文化和哲学视角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深入认识“第二个结合”的逻辑意蕴
追寻“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的中华智慧
|
內容簡介: |
本书坚持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从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一般关系切入,追问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是“中国式”以及回应著名的“韦伯命题”,追溯新文化运动以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百年“恩怨”,简评现代化浪潮中的各种传统文化观,最终确认中国共产党的唯一正确态度,并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从历史探讨中归纳有关“根基”的既有观点,从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国特色”挖掘其传统文化底蕴,进而提出并论证了“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的理念与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根基。“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的中华智慧必将牵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也必将助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
關於作者: |
沈湘平,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社科联常委。
主要研究一般哲学理论、马克思学说、人学、价值与文化问题。
出版《哲学导论》《唯一的历史科学:马克思学说的自我规定》《全球化与现代性》《理性与秩序——在人学视野中》《中国公民价值观调查报告:国家?社会?个人》《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实现》等著作。主编全国高职高专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走进人文社科”(7卷)、“首都文化研究jiaoyu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jiaoyu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项目等课题。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
|
目錄:
|
导 语 中国式现代化有其传统文化根基 1
一、 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 3
二、 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是“中国式” 6
三、 “韦伯命题”的中国解答 11
第一章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百年“恩怨” 19
一、 “五四”的矫枉过正 19
二、 中国共产党形成辩证态度 23
三、 新儒家的“旧邦新命” 31
四、 经历曲折而拨乱反正 37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论现代化与传统文化 45
一、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6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根脉 56
三、 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内容精华和当代价值 64
四、 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之根 75
第三章 现代化之传统文化根基的探讨回顾 85
一、 “觉醒年代”的“觉醒” 86
二、 海外新儒家的“心性”之学 95
三、 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学者的讨论 101
四、 国外学者的“旁观”结论 121
第四章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底蕴 145
一、 “生生”而“人口规模巨大” 146
二、 “天下同利”而“共同富裕” 155
三、 “文明以止”而“文明相协调” 162
四、 “天人合一”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71
五、 “协和万邦”而“走和平发展道路” 178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的理念与实践 184
一、 “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的核心要义 185
二、 “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的历史实践 199
三、 “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的人类普遍性 207
第六章 中国式现代化继承发展“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理念 218
一、 “生”:生命至上和美好生活 220
二、 “位”:秩序优先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225
三、 “所”:各得其所和各尽所能 229
四、 “育”:以存在看待发展和以发展成就生命 231
五、 作为存在理性的实践理性 236
结 语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助益人类美好未来 242
后 记 251
|
內容試閱:
|
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是“中国式”
中国式现代化在什么意义上是“中国式”的? 其在众多现代化模式的“他者”“既有”中有什么独特规定? 其自身又是如何可能的? 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作出了专门论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实,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是“中国式”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说到底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是,正如习近平所说的,“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在中国人内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如此博厚、高明、坚韧和强大,以致其作为近现代历史一种先在、先验的力量,不是人们去选择它,而是它在筛选所有的思想主张和政治力量——谁能继承、发扬这种强大的基因并能实现其现代性的转换,谁就能站得住脚、生根发芽、蓬勃发展。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到了! 中国共产党最终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习近平还以反问的方式确认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对于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我们不仅要追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还要追问共产党为什么能,而答案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不仅因为其基本原理是科学的,还因为其拥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品质,或者说与时俱进是其科学性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中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基本内涵、工作要求作出了经典论述:“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这成为人们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和传统文化关系的经典纲领和根本遵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新征程中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基本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由不太自觉到高度自觉、由表浅结合到深度融合的历史。如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根脉”。习近平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观乎今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对这一结合的高度自觉,既有“更好”的应然范导,也是对已然、实然状态的客观认识。相对于过往,这种自觉无疑是更加凸显了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确,在今天看来,“中国现代化除有‘普遍性’的性格外,必然还有‘特殊性’的性格。这个特殊性的性格是由中国的文化传统所影响、型塑的”。
如前已及,“中国式”有一个重要的“他者”即西方现代化。西方是现代化的发源地,至今拥有着包括话语权在内的极大势能。中国式现代化事实上与之在逻辑上不是“同时代”的,而是性质迥异的扬弃、超越关系。这种扬弃与超越至少包含着三重逻辑:一是中国具体实际的逻辑,这是从近代西方现代化引入中国之初就自觉不自觉地存在着的,更多地是从形式上解决本土化的问题。二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不仅是以所有制为核心的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也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全方位扬弃。从思想文化的角度看,主要是自觉解决了精神主动性和指导思想先进性的问题。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逻辑,对现代化起到濡化、矫正、加魅的作用,解决的是文化滋养与精神家园的问题——习近平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为西方现代化理论鼻祖的马克斯·韦伯就认为现代化就是合理化,本质上是工具理性化,世界因之“祛魅”(Disenchantment)。当然,相对于西方而言,“在现代化阶段缺少工具理性价值的文化资源,被西方价值观视为无价值的东西,也可能具有超越的价值”。这种“可能”在今天中国已经变成生动的现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间上产生于前现代时期,但其从未中断,始终作为基因而延续,始终无声、无形地发挥着作用,尽管其发挥作用的机制迄今人们还研究甚少。毋庸讳言,当今人类处于一种总体性的困境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都面临着诸多难题、挑战和危机。从根本上说,这种困境主要是西方文明及其现代化发展所孕育和带来的。着眼于人类未来,在反思西方现代化的同时,激活非西方的文化智慧以破解人类困境是当务之急。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孕育和积淀了与源自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文化迥异的智慧,其中许多都与科学社会主义主张高度契合、与当今时代具有共鸣点,具有永恒而普遍的意义。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在此意义上,作为对西方现代化扬弃与超越的重要逻辑之一,产生于前现代、曾经仅仅被视作地方性知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本身就具有了世界性、人类性的维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