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坦率(社会为阅读所做的一切热热闹闹与轰轰烈烈都是为了回归最终的安静。)(布面精装)

書城自編碼: 354982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潘凯雄
國際書號(ISBN): 9787532177776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116.2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日本通史(修订本)上下
《 日本通史(修订本)上下 》

售價:HK$ 309.6
好的爱,有边界
《 好的爱,有边界 》

售價:HK$ 70.8
心悦读丛书·倍速社会:快电影、剧透与新消费文化
《 心悦读丛书·倍速社会:快电影、剧透与新消费文化 》

售價:HK$ 69.6
马王堆考古手记
《 马王堆考古手记 》

售價:HK$ 118.8
全靠演技
《 全靠演技 》

售價:HK$ 54.0
流人系列01:驽马
《 流人系列01:驽马 》

售價:HK$ 94.8
电工大手册(第二册)——电工常用电路、接线、识读、应用案例
《 电工大手册(第二册)——电工常用电路、接线、识读、应用案例 》

售價:HK$ 95.8
苏东坡传
《 苏东坡传 》

售價:HK$ 69.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7.5
《 2018中国最佳随笔 太阳鸟文学年选二十一周年 》
+

HK$ 63.9
《 2017中国最佳随笔 》
+

HK$ 115.1
《 2011中国最佳随笔 》
+

HK$ 65.0
《 我能长大 》
+

HK$ 85.0
《 心的千问 》
+

HK$ 89.4
《 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彩插新版)(21世纪的《背影》 + 感人至深的“生死笔记”+ 龙应台亲手摄影 + 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 》
編輯推薦:
资深出版人、文学评论家潘凯雄对三十九位著名作家、中国文学出版及全民阅读坦率地说
內容簡介:
本书为知名出版人潘凯雄自2016起于《文汇报》开设的第三只眼看文学个人专栏合集。内有专文50则。这50则文绝大部份都是细读某一具体文本后的心得。少数几则议论的对象是某种现象而非文本,但这些现象亦事关阅读,且对现象的阅读也算是一种阅读。 本书是作者个人四十年来阅读与专题写作的一个阶段性小结。该书中包括长篇小说的长度到底多长为适宜报告文学文体的变异信念不朽不产业无产业小说创作只有精彩与平庸之分等读书专栏文章;作者作为出版人也作为读者,既有对出版领域如重复出版实则为创意的贫瘠这样的专业点评,也有莫让阅读失其本阅读其实并不复杂安静的阅读读不读?读什么?等对于阅读本身的思考,更有对王安忆、贾平凹、迟子建、徐怀中、格非、阿来、韩少功、吴亮、陈德培、那多等名家作品的真知灼见。

读王安忆《匿名》本书为知名出版人潘凯雄自2016起于《文汇报》开设的第三只眼看文学个人专栏合集。内有专文50则。这50则文绝大部份都是细读某一具体文本后的心得。少数几则议论的对象是某种现象而非文本,但这些现象亦事关阅读,且对现象的阅读也算是一种阅读。 本书是作者个人四十年来阅读与专题写作的一个阶段性小结。该书中包括长篇小说的长度到底多长为适宜报告文学文体的变异信念不朽不产业无产业小说创作只有精彩与平庸之分等读书专栏文章;作者作为出版人也作为读者,既有对出版领域如重复出版实则为创意的贫瘠这样的专业点评,也有莫让阅读失其本阅读其实并不复杂安静的阅读读不读?读什么?等对于阅读本身的思考,更有对王安忆、贾平凹、迟子建、徐怀中、格非、阿来、韩少功、吴亮、陈德培、那多等名家作品的真知灼见。

读王安忆《匿名》
事实上,王安忆从一开始压根就没想将《匿名》写成一部悬疑小说,也无意于让故事的主人公演绎成当代版的鲁滨孙。她只是要利用这个外壳进行一场文学的实验,希望通过老头儿从人类原始状态一步步自我进化、自我命名、自我建构的过程,来探讨人类自我与历史、 语言与文字、文明与时间之间的玄妙关系。

读张悦然《茧》
李程两家三代人的命运因祖辈的孽债而作茧自缚,以孙辈的和解而破茧而出。这或许就是《茧》的叙事主线与基调,也是张悦然这部新长篇*有个性特色的地方之所在。

读张炜《独药师》
《独药师》的故事发生在清末,那是中国历史从近代向现代开始转折的拉锯期,是中国历史露出黎明晨曦前的漫漫长夜。在这翻滚不息的巨大的历史洪流面前,所谓养生、所谓长生的秘笈必然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而如何推翻那个腐朽不堪的封建王朝才是那个时代*的秘笈。

读池莉《池莉诗集69》
她平生三次大规模地烧毁诗稿,尽管其小说创作成就早已蜚声文坛 30 余年, 但出诗集还是在酒壮怂人胆状态下的冲动决定,因此这既是作者人生的*部诗集,也可能是她此生*的一部诗集。

读王树增《长征》
关于长征的读物我读过不少,但像《长征》这样从宏观入眼、从微观落笔,史料翔实、叙述平实、言必有据、针线缜密的扎实之作则着实罕见,作者从中所下的苦功夫、笨功夫绝非一般著述所能比拟。而作为编辑,我始终顽固地认为:这一个厚实的内容才是出版真正的不朽之木!

读韩少功《修改过程》
文体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当然可以是纯技术的,但这样的实验其意义终究不过只是一种实验而已,还很难说对文学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与贡献,因为文学毕竟不是文字的游戏或文体的变异。《修改过程》没有沦为纯技术的文体实验就在于其互文性的过程中突出了修改的份量。修改的结果自然意味着变化与变革,而 77 级这样一个特定的群体恰恰又是承载变革的*对象。这*的一代,其命运因其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而被修改,反过来,这一代的经历与成长又不同程度不同角度不同时段地修改着中国社会。

读贾平凹《山本》
作品营造出的整体氛围与我们从历史教育中所获得的上述印记固然十分吻合,但文本所呈现出来种种又使得上述印记鲜活灵动起来。明明就是那个时代的社会写真,但历史教科书上所记载的那个时代里的那些个叱咤风云的人与事在《山本》中又是那般的影影绰绰,似真似幻。

读迟子建《候鸟的勇敢》
从自然生态到社会生态,从苍凉到温暖与希望,迟子建用 自己迄今为止篇幅*长的这部中篇小说艺术而饱满地呈现出这一切。是巧合还是宿命?这部作品的初稿完工时恰值深秋,差 不多也是候鸟南归时,此时夕阳因为雄浑,显得无比大,有股逼视你的力量,背对它行走,在凝结了霜雪的路上,有一团天火拂照,脊背不会特别凉。作者的这些自白亦恰是我读这部作品的感觉。

读阿来《尘埃落定》
如果说异族风土人情的 呈现及土司制的逝去是一种特别,那么细究那些看似落定了的尘埃则是一种普遍。特别只是手段而不 是目的,许多流行的畅销读物不能说不特别,甚至很特 别,但遗憾的只是就此戛然而止,这就很容易走上特别 的猎奇和特别的展览之类创作歧路。《尘埃落定》的成功不同的就是阿来不是为了特别而特别,而是要从特别走向普遍,这是阿来自述的写作 追求,也是一条有可能成就经典的写作之路。

读那多《19 年间谋杀小叙》
那多在《19 年间谋杀小叙》中以自己见长的逻辑推理和对人性的拷问不断地叠加残酷和罪恶,但所有的一切动机都可以被解释。于是,人性中残酷阴暗的那一面在冷隽呈现的同时又在不断地予以洗刷。这样一种设置使得我们在进入对作品的阅读时就仿佛陷入了一片泥潭,一次次在面临着被黑暗吞噬的险境中苦苦挣扎,最终总算成功地抵达了光明的彼岸。整个过程文质彬彬、不动声色,但一股强大的力量揪着你慢慢地抵达人性的深处。

读格非《月落荒寺》
作为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出道的先锋作家之一,格非那时 的作品多以善于设置叙述的圈套为特色,经过一段时间的创作静寂而至本世纪复出后,他的画风看上去的确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而其中一个*明显的地方就是其作品好看了许多,于是就有论者据此断言:格非的写作不再先锋。对此,我想说的是所谓先锋的特征本来就不该单单只是艺术形式的陌生化,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作家对这个世界和人的认识如
何以及怎样找到与之相匹配的表现方式。而从这个角度来看 《月落荒寺》,应该说格非的创作其先锋性一如既往,所不同的只是被裹藏在可读性的外套中了。
關於作者:
潘凯雄,男,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评论家,编审,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当代》《中华文学选刊》主编。2008年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
目錄
前言自 序
我为什么要选择这第三只眼
悬疑外壳下的一场文学实验 看王安忆的《匿名》
长篇小说的长度到底多长为适宜 看贾平凹的《极花》
报告文学文体的变异 看杨黎光的《横琴对一个新三十年改革样本的五年观察与分析》
一堆碎片如何奇妙地粘成了一缕朝霞 看吴亮的《朝霞》
茧虽破,蝶如何 看张悦然的《茧》
看张炜这位药师如何耍独 看张炜的《独药师》
池莉的退隐与自媒体的狂欢 看池莉的《池莉诗集69》自 序
我为什么要选择这第三只眼
悬疑外壳下的一场文学实验 看王安忆的《匿名》
长篇小说的长度到底多长为适宜 看贾平凹的《极花》
报告文学文体的变异 看杨黎光的《横琴对一个新三十年改革样本的五年观察与分析》
一堆碎片如何奇妙地粘成了一缕朝霞 看吴亮的《朝霞》
茧虽破,蝶如何 看张悦然的《茧》
看张炜这位药师如何耍独 看张炜的《独药师》
池莉的退隐与自媒体的狂欢 看池莉的《池莉诗集69》
信念不朽 看王树增的《长征》
消费时代的高铁能否载着人们重返故乡 看阿来的《河上柏影》
一颗不掺假的心 看铁凝的《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
文学阅读的指挥棒有无可能显灵 看文学阅读
往事与回想如何微呈现 看韩少功的《枪手》
最佳飞舞当从容 看榜单
小说创作只有精彩与平庸之异 看赵本夫的《天漏邑》
不专业无产业 看徐俊的《鸣沙习学集》
毕飞宇的刀功是如何练成的 看毕飞宇的《小说课》
小说叙事还可以这样推动 看张怡微的《细民盛宴》
比天有二日更重要的 看卜健的《天有二日?禅让时期的大清朝政》
一双穿透硝烟的慧眼 看范稳的《重庆之眼》
将军驰骋岂止在战场 看朱增泉的《朱增泉散文与随笔》
命运,在战争中锤炼 看张翎的《劳燕》
生活诚如此态度尤重要 看李娟的《记一忘二三》
为渐渐老去的人们点亮一盏灯 看周大新的《天黑得很慢》
真学问是这样做出来的 看陈尚君的《星垂平野阔》
创意的贫瘠 看重复出版
平凹三搏 看贾平凹的《山本》
候鸟来了 看迟子建的《候鸟的勇敢》
莫让阅读失其本 看阅读
那个整夜整夜聊文学的时代 看朱伟的《重读八十年代》
曙光迸发 看龚曙光的《日子疯长》
明是而知非 看于殿利的《出版是什么》
经典是这样成就的 看阿来的《尘埃落定》出版 20 年
城有病,人知否 看杨黎光的《家园对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病治 理的思考》
揪着你慢慢抵达人性深处 看那多的《19 年间谋杀小叙》
文学史写作的别一样风景 看程永新的《一个人的文学史》
从书斋人到社会人的成长 看张柠的《三城记》
血色硝烟中飘来缕缕清风 看徐怀中的《牵风记》
单筒望远镜中的过去及未来 看冯骥才的《单筒望远镜》
看,这棵大树上挂着的那些小虫 看池莉的《大树小虫》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看刘醒龙的《黄冈秘卷》
再回首,恰同学 40 年 看韩少功的《修改过程》
掰开来、再穿透、有味儿 看张欣的《千万与春住》
比结论更重要的是研究的视野与方法 看李爽的《夜光艺术、哲学、生命:李爽、魏明德 对话录》
瞧,那些在风眼中的出版人儿 看孙颙的《风眼》
一个长于思辨,一个精于细读 看吴亮的《或此或彼》和程德培的《黎明时分的拾荒者》
真正的先锋从来就不只是一种姿态 看格非的《月落荒寺》
活着,但要记住 看邓一光的《人,或所有的士兵》
一部向死而生的安魂曲 看阿来的《云中记》
穿透哀婉 撕碎优雅 看蒋韵的《你好,安娜》

附录
阅读其实并不复杂
安静的阅读
读不读?读什么?
各得其所:阅读的率性与专一
学者、出版人在推动全民阅读工程中的角色定位
让阅读自由地飞翔


自序
其实,看文学又何止存在第三只眼,常言不是也说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此言本不谬,无非就是一个见仁见智而已,不足为奇。话虽这样说,但在我们的日常所见中,进入眼帘或耳中更多的则恐怕还是来自对立两极的议论,或者说这种议论的观察点与立足点都是发自两端。只要看看我们日常流行的一些术语就大多是成双成对地出现,诸 如雅与俗、纯与杂、精英与市场、传统与现代、个性与类型、 正宗与旁门
如果仅仅只是这般也就罢了,问题还在于不仅是观察问题 的立场与视角来自两极,而且在看似平静的各自表述中还隐藏 着不可调和的对立、暗含着你死我活的冲突,有你无我,非此 即彼。比如但凡雅、纯、精英、个性一路与市场、流行之类就 很难交集,再极端点流行、市场、类型就几乎成了不雅、非精
英的代名词。再比如,所谓网络原创文学,一方面它们为自己 拥有巨大的上传文字量、海量的点击率和超强的吸粉能力而自 豪自炫,另一方面又为自己总是得不到来自所谓正宗阵营的积极反应而悻悻然,以至于要另行制定评价标准并由这些标准构成另一评价体系
如此针锋相对,或暗藏杀机、或热闹非凡,却总以为有点 虚火一场。有没有可能多谈点问题、少说点主义?有没有可能不那么针尖对麦芒,不那么急于贴标签?雅、纯、精英、个性之类就真那么高大上?市场、俗、类型就真的那 么不堪?在雅、纯、精英、个性与市场、俗、类型之间难道就没有一些交集的地方?再极端点说:某些所谓专家眼中对所谓雅、纯、精英、个性与市场、俗、类型的理解与判断就一定准确与到位?这些其实都是大可怀疑的。有没有可能先抛开这些简单先验的判断,就作品说作品、就现象说现象?
內容試閱
自 序
我为什么要选择这第三只眼
悬疑外壳下的一场文学实验 看王安忆的《匿名》
长篇小说的长度到底多长为适宜 看贾平凹的《极花》
报告文学文体的变异 看杨黎光的《横琴对一个新三十年改革样本的五年观察与分析》
一堆碎片如何奇妙地粘成了一缕朝霞 看吴亮的《朝霞》
茧虽破,蝶如何 看张悦然的《茧》
看张炜这位药师如何耍独 看张炜的《独药师》
池莉的退隐与自媒体的狂欢 看池莉的《池莉诗集69》
信念不朽 看王树增的《长征》
消费时代的高铁能否载着人们重返故乡 看阿来的《河上柏影》
一颗不掺假的心 看铁凝的《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
文学阅读的指挥棒有无可能显灵 看文学阅读
往事与回想如何微呈现 看韩少功的《枪手》
最佳飞舞当从容 看榜单
小说创作只有精彩与平庸之异 看赵本夫的《天漏邑》
不专业无产业 看徐俊的《鸣沙习学集》
毕飞宇的刀功是如何练成的 看毕飞宇的《小说课》
小说叙事还可以这样推动 看张怡微的《细民盛宴》
比天有二日更重要的 看卜健的《天有二日?禅让时期的大清朝政》
一双穿透硝烟的慧眼 看范稳的《重庆之眼》
将军驰骋岂止在战场 看朱增泉的《朱增泉散文与随笔》
命运,在战争中锤炼 看张翎的《劳燕》
生活诚如此态度尤重要 看李娟的《记一忘二三》
为渐渐老去的人们点亮一盏灯 看周大新的《天黑得很慢》
真学问是这样做出来的 看陈尚君的《星垂平野阔》
创意的贫瘠 看重复出版
平凹三搏 看贾平凹的《山本》
候鸟来了 看迟子建的《候鸟的勇敢》
莫让阅读失其本 看阅读
那个整夜整夜聊文学的时代 看朱伟的《重读八十年代》
曙光迸发 看龚曙光的《日子疯长》
明是而知非 看于殿利的《出版是什么》
经典是这样成就的 看阿来的《尘埃落定》出版 20 年
城有病,人知否 看杨黎光的《家园对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病治 理的思考》
揪着你慢慢抵达人性深处 看那多的《19 年间谋杀小叙》
文学史写作的别一样风景 看程永新的《一个人的文学史》
从书斋人到社会人的成长 看张柠的《三城记》
血色硝烟中飘来缕缕清风 看徐怀中的《牵风记》
单筒望远镜中的过去及未来 看冯骥才的《单筒望远镜》
看,这棵大树上挂着的那些小虫 看池莉的《大树小虫》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看刘醒龙的《黄冈秘卷》
再回首,恰同学 40 年 看韩少功的《修改过程》
掰开来、再穿透、有味儿 看张欣的《千万与春住》
比结论更重要的是研究的视野与方法 看李爽的《夜光艺术、哲学、生命:李爽、魏明德 对话录》
瞧,那些在风眼中的出版人儿 看孙颙的《风眼》
一个长于思辨,一个精于细读 看吴亮的《或此或彼》和程德培的《黎明时分的拾荒者》
真正的先锋从来就不只是一种姿态 看格非的《月落荒寺》
活着,但要记住 看邓一光的《人,或所有的士兵》
一部向死而生的安魂曲 看阿来的《云中记》
穿透哀婉 撕碎优雅 看蒋韵的《你好,安娜》

附录
阅读其实并不复杂
安静的阅读
读不读?读什么?
各得其所:阅读的率性与专一
学者、出版人在推动全民阅读工程中的角色定位
让阅读自由地飞翔


自序
其实,看文学又何止存在第三只眼,常言不是也说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此言本不谬,无非就是一个见仁见智而已,不足为奇。话虽这样说,但在我们的日常所见中,进入眼帘或耳中更多的则恐怕还是来自对立两极的议论,或者说这种议论的观察点与立足点都是发自两端。只要看看我们日常流行的一些术语就大多是成双成对地出现,诸 如雅与俗、纯与杂、精英与市场、传统与现代、个性与类型、 正宗与旁门
如果仅仅只是这般也就罢了,问题还在于不仅是观察问题 的立场与视角来自两极,而且在看似平静的各自表述中还隐藏 着不可调和的对立、暗含着你死我活的冲突,有你无我,非此 即彼。比如但凡雅、纯、精英、个性一路与市场、流行之类就 很难交集,再极端点流行、市场、类型就几乎成了不雅、非精
英的代名词。再比如,所谓网络原创文学,一方面它们为自己 拥有巨大的上传文字量、海量的点击率和超强的吸粉能力而自 豪自炫,另一方面又为自己总是得不到来自所谓正宗阵营的积极反应而悻悻然,以至于要另行制定评价标准并由这些标准构成另一评价体系
如此针锋相对,或暗藏杀机、或热闹非凡,却总以为有点 虚火一场。有没有可能多谈点问题、少说点主义?有没有可能不那么针尖对麦芒,不那么急于贴标签?雅、纯、精英、个性之类就真那么高大上?市场、俗、类型就真的那 么不堪?在雅、纯、精英、个性与市场、俗、类型之间难道就没有一些交集的地方?再极端点说:某些所谓专家眼中对所谓雅、纯、精英、个性与市场、俗、类型的理解与判断就一定准确与到位?这些其实都是大可怀疑的。有没有可能先抛开这些简单先验的判断,就作品说作品、就现象说现象?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