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書城自編碼: 369841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中小學教輔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作者: 于素梅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19128081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1-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46.4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考古四记:田野中的历史人生
《 考古四记:田野中的历史人生 》

售價:HK$ 105.6
大洗牌
《 大洗牌 》

售價:HK$ 93.6
亚洲经济发展与模式分析
《 亚洲经济发展与模式分析 》

售價:HK$ 106.8
零基础制作栩栩如生的立体纸艺花
《 零基础制作栩栩如生的立体纸艺花 》

售價:HK$ 58.8
第三帝国图文史(修订版):纳粹德国浮沉实录(彩色精装典藏版)
《 第三帝国图文史(修订版):纳粹德国浮沉实录(彩色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201.6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历史秘辛与未来挑战
《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历史秘辛与未来挑战 》

售價:HK$ 82.8
中国社会经济史
《 中国社会经济史 》

售價:HK$ 106.8
犯罪心理X档案:法医精神科医生真实办案手记(第一季)法医精神科医师心理解剖手记
《 犯罪心理X档案:法医精神科医生真实办案手记(第一季)法医精神科医师心理解剖手记 》

售價:HK$ 57.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291.8
《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五课”门道(于素梅著,促专业发展的利器,教好体育课的秘密) 》
+

HK$ 60.8
《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 评课的门道 》
+

HK$ 65.3
《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上课的门道 》
+

HK$ 91.0
《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看课的门道 》
+

HK$ 59.6
《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 备课的门道 》
編輯推薦:
★为了所有孩子更好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王登峰司长倾情作序。
★《指导纲要》研制主要负责人于素梅独家解读。
★本书是《指导纲要》所着力的更新体育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的“贴心讲解员”,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落实《指导纲要》的行动指南。
★本书可作为全国体育课程一体化和体育教学改革系列培训的重要学习材料。
★教育部办公厅于2021年6月23日正式颁布了《<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简称《指导纲要》)。为做好《指导纲要》的培训与贯彻落实工作,《指导纲要》起草人、主要负责人于素梅研究员特别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独家撰写了《指导纲要》解读读本。希望本书能帮助体育教研员、广大一线体育教师系统、全面和快捷地了解与把握《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和具体落实方略,从而有利于体育教师在新时代更好地上好体育课,打造高质量课堂。
內容簡介: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简称《指导纲要》)是体育学科领域有史以来首个由教育部办公厅颁发的针对教学改革的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指导纲要》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打造高质量课堂等明确了方向,为细化组织保障、督导评估等提出了要求。本书对《指导纲要》进行了全面、准确、具体、实用的解读,旨在为教育实践中落全、落细、落实《指导纲要》以及发挥好《指导纲要》的引领作用提供专业指导,对于保障和规范学校、教师贯彻落实“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目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从《指导纲要》的起草脉络、《指导纲要》的内容解析、《指导纲要》的落实方略三部分展开,涵盖了政策落实、实施、评价的方方面面。全书政策把握准确,政策解读清晰,书后附录了相关文件,便于读者检索和学习。本书体现了作者较突出的政策水平和专业素养,内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策略相结合,给学校、教师贯彻《指导纲要》,促进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指导和重要参照。
關於作者:
于素梅,教育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首批专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成员,《〈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主要负责人,我国大中小(幼)体育课程一体化项目负责人。
长期从事学校体育、体育课程与教学等研究。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CSSCI核心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3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中国学生运动能力等级标准与测评系统研究”等课题30余项,其中课题3项。《一体化体育课程的旨趣与建构》一文荣获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提出体育属于生命教育的观点;倡导“以学定教”的观念;创建有动作技能学习“窗口期”理论、运动需求理论等;提出专项运动能力“定级不定项”评价、体质健康“三分融合”精准干预;破解了体育课程衔接难题;建构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三维度六要素”框架体系;划分了体育教师教学“四种”能力类型;提出打造“学、练、赛、评”一体化新样态体育课等。
目錄
前言 001
章 《指导纲要》的起草脉落 001
节 《指导纲要》起草的意义 002
一、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教育重要论述的需要 002
二、落实国家出台的学校体育相关文件精神的需要 004
三、体育学科系统化与科学化发展的需要 005
第二节 《指导纲要》起草的思路 006
一、坚持以“综合育人”为主线 006
二、坚持以“目标导向”为指引 007
三、坚持以“解决问题”为根本 009
四、坚持以“改革创新”为路径 010
五、坚持以“全面协同”为保障 011
第二章 《指导纲要》的内容解析 013
节 《指导纲要》的总体要求与解析 014
一、抓关键动词与关键要素:“指导思想”解析 014
二、从转变观念到具体实践:“改革内容”解析 021
三、深刻把握“四位一体”内涵:“改革目标”解析 024
第二节 《指导纲要》的主要任务与解析 036
一、系统把握“以学定教”观念:“更新教学观念”解析 036
二、教会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优化教学内容”解析 041
三、“教会、勤练、常赛”合理把握:“创新教学过程”解析 048
四、“知识、能力、行为、健康”体现全面系统:
 “完善教学评价”解析 053
第三节 《指导纲要》的组织保障与解析 060
一、省、市、县、校层层齐抓共管:“组织管理”解析 060
二、开齐开足,鼓励适当增加:“课时保障”解析 065
三、多措并举,配齐配强师资:“师资保障”解析 067
四、优先配备多品选项所需:“场地器材”解析 072
第四节 《指导纲要》的督导评价与解析 074
一、文件方案支持成效:
 “加强对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评估”解析 074
二、管理课时,保障师资:
 “强化学校落实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体责任”解析 075
三、理解、把握、改善、提升:
 “注重教师实施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与结果”解析 077
四、“四位一体”目标达成:
 “强调学生达成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效果”解析 078
第五节 《指导纲要》的工作要求与解析 079
一、强调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确定试点”解析 079
二、强化培训工作,扎实推动:“教改培训”解析 080

第三章 《指导纲要》的落实方略 081
节 《指导纲要》落实的基本程序 082
一、研读文本,挖掘政策要点 082
二、制定方案,快速推进改革 083
三、组织培训,解读《指导纲要》细则 085
四、精准实施,提高课堂质量 088
五、分层督导,及时反馈实效 088
第二节 《指导纲要》政策要点的落实 089
一、“四位一体”目标及其落实 089
二、“健康知识 基本运动技能 专项运动技能”及其落实 095
三、“教会、勤练、常赛”及其落实 097
四、“学、练、赛”及其落实 100
五、“体育选项走班制”及其落实 104
六、“知识、能力、行为、健康”及其落实 107
七、“以学定教”及其落实 113
八、“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及其落实 115
九、“基本教学工作量每周12课时”及其落实 118
十、“强化体育教研”及其落实 120
第三节 《指导纲要》落实的主要突破 122
一、实现“转变观念”的突破 122
二、改善“课程结构”的突破 124
三、建立“多元形式”的突破 128
四、提升“整体质量”的突破 130
第四节 《指导纲要》落实的评估反馈 132
一、《指导纲要》落实的督导评估 132
二、《指导纲要》落实的结果反馈 133

附录Ⅰ 不同群体对《指导纲要》的理解和感悟 135
一、专家学者对《指导纲要》的理解与感悟 135
二、中小学校长对《指导纲要》的理解与感悟 147
三、体育教研员对《指导纲要》的理解与感悟 151
四、一线体育教师对《指导纲要》的理解与感悟 161
附录Ⅱ 《指导纲要》发布通知与文本 165
內容試閱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 王登峰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对“怎样培养人”要从六个方面下功夫,其中“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涉及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这意在表明全社会对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要达成高度的共识,三者涉及“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等关键问题。
新时代学校体育的目标是什么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健康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呈现出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是对学校体育要实现目标的高度凝练概括,进而对学校体育的内容做出了质的界定。学校体育面向每一名学生,具有群众体育的特点;兴趣是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参加相关体育运动的热情,而让兴趣一直保持下去的直接途径就是教会学生运动技能,从而在经常性体育运动中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的初始目标;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实现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高级目标,在运动中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就必须让学生参与经常性的体育竞赛,这既是让学生维持运动习惯、享受运动乐趣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等精神的必由之路。因此,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呈现出由低到高的目标导向、自上而下的引领带动,以及群众性与竞技性相辅相成、普及性与提高性辩证统一的特点。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简称“两办《意见》”)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具体“施工蓝图”。
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两办《意见》关于“四位一体”目标与“教会、勤练、常赛”等相关政策,2021年6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简称《指导纲要》)。这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重要举措,而且对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给予了新定位,为更加凸显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与意义,指导一线教师更加明确在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中的主人翁意识和担当精神,更加理清从哪些方面组织开展好“教会、勤练、常赛”,更好地把握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目标的内涵与找准落实、落细、落全的着力点等,做了明确界定和方向引导。《指导纲要》的颁布必将引领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规范体育课堂,提升教学质量。
为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把握和有效贯彻落实《指导纲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素梅研究员对《指导纲要》做了详细解读,从介绍《指导纲要》起草的意义和思路、《指导纲要》各部分的内容解析,到阐述《指导纲要》的落实程序和十大核心政策要点的落实方略,以及主要突破和评价反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忠实原文,解读内涵,又思路开阔,引领方向,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贯彻落实《指导纲要》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也希望《指导纲要》解读能够真正地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使得“教会、勤练、常赛”走向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之路;通过“教会、勤练、常赛”这一新时代的体育教学模式,让孩子体验到参与体育的快乐;使得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目标尽早得以实现;使得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的步子迈得更加稳健,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因适应改革而加速提升。
2021年9月20日

三、“教会、勤练、常赛”合理把握:“创新教学过程”解析
打破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局限性,积极探索与适当增加“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义务教育阶段,在原有按“行政班级授课制”完成必修必学内容学习的基础上,小学高年级可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性,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体育选项走班制”组织教学。初中在“体育选项走班制”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体育俱乐部制”,丰富完善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加强必修选学内容的学习。高中以“体育选项走班制”为主,通过“体育俱乐部制”组织形式,满足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专项化发展需求。形成一校多品、一生一长的体育教学改革实效。
全面把握“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系统性教学思路与方式,实施更有效的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其中,“教会”,要遵循体育教育规律,结合学生发展特点与水平,合理把握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与专项运动技能,教会的程度依据学段目标不同而确定,终达到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或比赛场景中灵活自如地运用;“勤练”,把握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结合不同项目、不同班额、不同场地器材条件等合理把握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提高学生的运动效果。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特征,组织练习的方式应体现小学基础期趣味化、初中发展期多样化、高中提高期专项化等特点。课内外与校内外练习都要注重时间充足、形式新颖、准确有效、安全保障,注重在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常赛”,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每堂课上的教学比赛,结合体育课堂教学组建班队,要周周打比赛,周六周日可组织全校体育比赛,以赛促练,掀起体育锻炼的浪潮,使学生享受竞赛乐趣、更加牢固地掌握专项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素养。在此基础上组建校队,参与区县、地市、省等多级联赛,同时,通过比赛发现具有运动天赋的学生,注重培养其发展体育特长,为竞技体育输送人才。
《指导纲要》提出的创新教学过程内容,实际上是教学组织形式的丰富和完善。一方面,提出增加“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也可借助“体育俱乐部制”进一步丰富;另一方面,强调了对“教会、勤练、常赛”的一体化把握。
1.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丰富和完善至关重要
《指导纲要》提出的创新教学过程的方式之一,是要增加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诸如“体育选项走班制”“体育俱乐部制”等。为什么要丰富和完善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一是更好地促进“四位一体”目标的达成。要真正地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就需要有配套的新的教学组织方式,单纯采用传统的“行政班级授课制”教学组织形式,很难达成“四位一体”目标。过去的“行政班级授课制”多数是一刀切、大统一的,无法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运动需求,难以更全面和深入地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即使是关注到了他们之间的差异,教师也往往无能为力。因为从内容上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所以也就难以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到乐趣,增强体质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样的原因,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也难以见到明显的效果。而假如采取“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就能够让学生享受到乐趣,进而在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方面也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因为“体育选项走班制”的一个特点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避免了一刀切、大统一。二是有利于学校形成一校多品,学生达到一生一长。为了更好地让体育学科在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大教育体系中发挥独特的功能和价值,通过“体育选项走班制”或“体育俱乐部制”的实施,每所学校都能至少有一项特色,更理想的是形成多个特色品牌项目,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运动需求。假如还只是按照“行政班级授课制”形式,学校体育品牌建设很难实现。而对于学生而言,尽管兴趣爱好不同,但都应该至少有一项运动特长,以满足终身体育运动所需。原有的“行政班级授课制”组织形式,每个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很难获得充足的练习,尤其是学习某专项运动的时候,练习时间达不到,再加上与自己所喜爱的项目并不怎么吻合,因而运动特长的形成会有一定难度。由此可见,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丰富和完善尤为重要,且还要认真贯彻落实,并避免一切形式化现象。
2.“教会、勤练、常赛”的一体化呈现尤为关键
关于“教会、勤练、常赛”的一体化呈现,首先是要有一个系统概念。这是一组不可或缺的对学生发展富有意义的概念,仅仅做到一个方面,对学生发展的促进难以达到全面而深入。三者尽管都能各自独立,但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只有它们共同作用,都达到要求,才能联合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学改革中不可单独强调某一方面,顾此失彼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它们三者之间有递进关系,是逐级促进的,也是螺旋上升的。所以每个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时候,既需要系统认知它们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还需要充分把握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关键,系统实施。在“教会”的基础上“勤练”,不仅是有正确的练的基础,而且有能够达到勤练的条件,因为学生会了;在“教会”的基础上,可以经常参加比赛了,因为教会的标准相当于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水平。反过来,在教会的过程中,需要以勤练和常赛方式加速学生达到“学以致用”。这里的“教会”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学懂了,而是除了学懂了,还得练熟了,并达到会用了。一方面“教会”需要学、练、赛各种方式,另一方面教会以后,学生能够“勤练”,从而锻炼身体,“常赛”,从而享受乐趣。
其次,“教会、勤练、常赛”要把握规律、尊重科学,避免一切过于主观的片面理解和不当组织。人的发展是呈规律性的,随年龄的增长,除了身体生长发育逐渐走向成熟,认知发展水平也随之提高,兴趣爱好与运动需求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运动技能本身也是有规律可言的,基于内在难易度之分和递进关系,又有技能形成过程所呈现的规律性变化,所以“教会、勤练、常赛”一定不能盲目进行。如“教会”,不同学段不仅需要“教会”的目标有一定区别,而且“教会”的内容有所不同,组织“教会”的方式方法也要遵循规律科学规划。各学段教会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高度都有一定的差别,所以在确定学业质量标准的时候,要能够充分把握标准趋于一致的维度和明显不同的水平要求。必修必学的内容按学段有具体的内容与难度规定性,必修选学的内容按运动能力达到的等级也应该有“定级不定项”的半规定性,或者叫“规定 选择”的相对统一性,即规定应达到的等级,项目可以任选。又如“勤练”,不仅课内课外有不同的规定性和具体要求,不同学段、不同项目、不同单元与课时,“勤练”也应呈现有规律性的变化。影响能否达到“勤练”的因素也是多元的,不同学段的“勤练”方式会有差异性,不同项目的“勤练”方式也有区分,在不同的单元和课时上的“勤练”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受制条件越多,“勤练”也越需要慎重考虑,走出一切形式化、片面化甚至化的认识误区,尊重科学,遵循规律,“勤练”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再如“常赛”,《指导纲要》中已明确提出每节课上要安排比赛,所以“常赛”是有要求的。那么,组织“常赛”也要按规律组织,形式化不可取,过早专业化也不科学。“常赛”能否落实得好,关键是对其“度”的把握。在组织开展“常赛”活动的时候,如何按规律科学组织?假如是在课堂上,一是要把握好“赛”什么。那么让学生“赛”的内容一定要清晰,包括为什么要让学生“赛”这些内容,怎么组织学生参“赛”,“赛”前“赛”后提出哪些参赛要求,要让学生明确参“赛”的目的是什么,提高什么,让学生清清楚楚地比,明明白白地赛,而不是仅仅开心一会儿。二是要把握好课堂上什么时候组织“赛”。教师要做到合理规划,否则,“赛”就有可能走向形式化,达不到“赛”的目的,也有可能浪费了教学时间。就课外组织的“赛”而言,也可以有面向人人都能参与的比赛,如现在越来越广泛推行的“全员运动会”,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运动员,这就打破了过去少数人赛多数人看的传统比赛模式。关于课外的“赛”,可以发挥进一步激发兴趣、培养专长、发现后备人才等多种功能。如果没有“常赛”,这些功能都难以得到发挥。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可以周周组织比赛、月月开展比赛,也可以有季赛、期赛、年赛等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比赛。越是赛得勤,参与的人数就会越多,学校体育特色品牌的建设就能通过“常赛”得到促进和发展。
四、“知识、能力、行为、健康”体现全面系统:“完善教学评价”解析
丰富评价内容,倡导开展多元性评价,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是否能说出)、动作表现(是否能做对)、能力体现(是否能会用)等的多方面检验,完善评价方式,提升评价效果。
打破以往只对运动技术、体质健康等某一方面的评价,要更加注重“知识、能力、行为、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为增加评价方式的便捷性、评价结果的精准性,鼓励引入人工智能等评价方式。
改进知识评价。主要是对体育知识、健康知识等的评价,建立知识测评题库,通过试卷纸笔测试、线上网络测试、随堂口头测试、组织开展活动测试等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小学侧重情境式测试,初中和高中可多采用主题式测试。
突出能力评价。主要包含基本运动能力评价和专项运动能力评价。基本运动能力评价按照各学段必修必学的基本运动技能确定评价内容;专项运动能力评价可依据专项运动技能学习结构化内容确定评价内容,特别要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比赛能力的评价。
完善行为评价。注重对学生健康行为和良好品德的评价,鼓励利用大数据平台实施体育家庭作业制度,重点评价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习惯的养成,实现对日常锻炼情况的过程性评价;通过组织各项体育比赛,充分把握学生的品德,尤其要强化团结协助、勇于拼搏等优良品格的评价。
强化健康评价。对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通过精准监测各学段学生对应的体质健康指标,评价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及时向家长反馈,便于做好家校联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指导纲要》在该部分主要突出的是评价应尽可能做到多元化,既要丰富评价组织形式,又要能够全方位、系统性实施评价。评价是体育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既重要、关键又有难度的活动,它与内容设置、方式创新等都不在同一个难度水平上。体育教学改革要求完善教学评价,一方面说明以往的评价还未能达到化,另一方面说明完善教学评价是推进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的改革任务。如何全面理解和系统把握“完善教学评价”呢?
1.全面了解“完善教学评价”的关键点
“完善教学评价”并非易事,需要全面了解《指导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下面对几个关键点进行深度分析。
首先,注重把评价的对象放在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与结果上。丰富评价内容,倡导开展多元性评价,都是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来开展的。《指导纲要》提出:“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是否能说出)、动作表现(是否能做对)、能力体现(是否能会用)等的多方面检验,完善评价方式,提升评价效果。”不难看出,要评价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的动作表现、学生的能力体现,而非其他。对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要反映出目标达成度如何,学习目标定的难度是否恰当、适宜等。《指导纲要》还提出:“要更加注重‘知识、能力、行为、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这也明确说明是在围绕学生的知识、能力、行为与健康发展水平来评价。所以,“完善教学评价”说到底就是要完善对学生主体的评价,这也是根本的评价,或者说是富有意义的评价。这也说明,评价的目标定位要更准。
其次,注重评价体系的系统建构,而不是注重个别方面的评价。体育教学改革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同步进行系统评价,看各方面是否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或达到了何种发展水平。无论是平日的看学生是否能说出、是否能做对、是否能会用,还是学业质量的知识、能力、行为、健康的四要素综合评价,都是一个系统化的概念,而不是仅仅强调某一方面。以往把评价的重点仅仅放在体质健康水平方面是不全面的,而且体质健康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体质健康的强与弱并一定都是由体育锻炼单一因素决定的。以往还忽视对学生知识的测评,并没有意识到从知识方面进行评价的重要性。知识是基础,也是保障。对于健康促进而言,知行合一才能促进健康;对于体育学习而言,学习动作发展原理性知识,才能真正地学懂,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练技能,不违背学理的学习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在评价方面要转变到全面系统评价的观念上来,这样才能与学习目标前后呼应,并与人才全面培养相匹配。
2.系统把握体育教学评价的实施策略
体育教学评价十分重要且有一定难度,如何具体实施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评价:一是课堂上如何实施评价,二是对学生一学期、一学年或一个学段的体育学习如何开展体育学业质量评价。此外,在评价手段上,除了人工评价,如何引入人工智能评价手段提升评价的客观性、便捷性和精准性,也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
首先,就体育课堂评价而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可以有诸多观测点,诸如是否开心快乐,是否有效参与运动,学会了什么,等等。如果从“教会、勤练、常赛”中的“教会”来评判,就是如何评判“会”与“不会”,那么用什么来判断呢?《指导纲要》提出了“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是否能说出)、动作表现(是否能做对)、能力体现(是否能会用)等的多方面检验”。那么,该如何通过学生的语言表达、动作表现、能力体现来判断其“会”的程度呢?首先是语言表达。体育课上不可忽视学生的语言表达,可以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描述、学生互相交流等方式检验学生能否用语言表达,即能否说出学的是什么、为什么。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能够学懂,并能通过语言陈述出来。为此,教师需要在这方面下功夫。这种语言表达的方式比较容易把握,课堂随机测验就能对所学内容初步掌握的情况做出判断,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语言表达情况做适当的调整或优化,但要注重让学生能够说出,这也是检验学生认知程度简便的方式。学生一旦能够说出所学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就有利于促进后续的进一步学练。例如,当学生学了“跪跳起”以后,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和指导,学生能够回答出“跪跳起”的三个关键技术环节是“摆、压、提”,就能够在做练习的时候,把握关键技术环节,提高动作掌握的速度。其次是动作表现。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动作表现就是要看能否做对,这是检验学生是否能够按照技术动作的要领达到动作规格的标准,也是掌握运动技能和形成运动能力的基础。没有正确的动作,技能的掌握与能力的形成都没有基本的前提。因此,在课堂评价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动作表现的评判。具体的方法措施也有很多,诸如学生在练习的时候,教师做巡回指导,及时观察和判断学生的动作是否正确,根据动作表现情况进行判断与指导,确保学生朝正确的动作学练和掌握。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展示,以单人展示、小组展示或全班集体展示的方式,来判断学生的动作表现情况,有哪些学生做对了,有哪些学生还处于错误状态,有哪些学生动作不稳定,时对时错。不稳定的要强化练习,不对的要及时纠正。只有学生都做对了,教学活动才能继续推进。还可以通过随堂测试的方式,较为正式地测评学生的动作表现情况,便于教师把握教学进度,以及分组组织差异教学等。例如,学生在学习篮球传接球技术动作的时候,学生掌握可能会有快慢之分,但教师如果不关注学生的动作表现,就难以准确判断学生们都处于何种掌握水平。假如通过学生的展示教师了解到不同的传接球姿势有对有错、有好有差的话,教师就能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接下来的练习就能够更具针对性。后是能力体现,检验的是学生是否会用。用什么来反映学生的运动能力水平呢?运动能力包含两大类,一类是基本运动能力,另一类是专项运动能力。无论哪类能力都需要在课堂上重视,但并非所有的能力都能够一学就形成,也就是说,不一定在一节课上就能够测出学生的运动能力强弱,但是朝向运动能力形成的教学组织和要求方向应是正确的。检验运动能力水平具体可以分不同阶段,初期的时候,要看课堂上有没有对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能力方法的传授。这一环节少不得,少了这个环节,学生的运动能力形成也难以实现。例如,学生在学习体操技巧“前滚翻”的时候,不一定一节课上每个学生都掌握了“前滚翻”技术或技能,更难以在一节课上要求做到:在特殊情况下如摔倒的时候,学生能够用滚翻技术进行自我保护,但是我们能够通过一节课观察到教师是否引导学生会用。对于任课教师而言,要注重对学生会用的培养,提出将来要会用的要求,并及时指导学生懂得和掌握如何用。学生学习某项技术动作的时候,只要达到会用的水平了,基本上就能判断为学会了,对教师来说就是“教会”了。
其次,就体育学业质量评价而言,无论是学完一个学期、学年以后,还是整个学段学习结束以后,对学生的评价都要全面。《指导纲要》提出的“要更加注重‘知识、能力、行为、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实际上就是要求从知识、能力、行为、健康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更具体点也即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学生要达到的运动能力水平、建立健康的行为和达到一定的健康水平。对这四个指标的评价方式,有的可以进行终结性评价,有的可以观察测评过程。具体而言,一是对知识的评价。知识可以通过纸笔测试或线上测评的方式了解掌握的程度,如可以事先分学段建立健康知识题库,测评的时候从题库中随机抽取组合成测试试卷进行测评。与以往相比,知识测评实际上是一种补充,但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都忽略了对学生的知识测评。中小学应该根据其学段特点不同有一定的区分。《指导纲要》提出了“小学侧重情境式测试,初中和高中可多采用主题式测试”。所谓情境式测试,就是将体育与健康知识设计成情境,可以有图画,更直观地反映测评内容,让小学生易懂易测。初中和高中的主题式测试,是将测试的内容设计为一个个主题,让学生通过分析主题内容做出判断和分析出原因等。无论是小学的情境式,还是中学的主题式,都更生活化,这样的测试方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对能力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必修必学的基本运动技能所形成的基本运动能力水平和对必修选学的专项运动技能所形成的专项运动能力水平的评价。对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的评价要有与之对应的评价标准,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目前已经初步研制了两类能力“25 1项标准”,即篮球、足球等25个专项运动能力等级标准和1个基本运动能力等级标准,可供未来评价学生的运动能力时作为参照标准。值得进一步说明的是,评价学生的运动能力与运动技能和运动技术有本质的区别,如果是单纯评价学生的运动技术掌握情况,其标准就可参照动作规格,评价其做得对或错。如果是评价学生的运动技能,一方面看动作完成的质量,即做得好不好,另一方面还要测评其完成的数量,即做了多少。运动技能主要是测评熟练程度,尤其是能否达到自动化程度。对运动技能的评价,既可以是单个技能,也可以是组合技能。而评价学生的运动能力水平,是测评体能、技能、心智能力的综合体现,所以通过比赛等方式测评运动能力是比较适宜的。当然,随着运动能力等级的递增,单个运动技能、组合运动技能和比赛的比例可以有所不同,且比赛所占的权重可以随运动能力等级提升而增大。三是对行为的评价。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主要是指对健康行为的评价,那么如何评价健康行为才适宜呢?由于健康行为是人们为了增强体质和维持身心健康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对学生健康行为的评价目前可以通过多个方面进行,如课堂练习行为、课外锻炼行为,当然也可以记录学生的睡眠与饮食情况等。但是可操作性相对比较强的是记录学生每日完成体育家庭作业的情况,即课外或校外的日常锻炼情况。因为教师的体育家庭作业有规定性,既有量的要求,也有质的强调,学生完成的情况如何,是否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可以通过记录体育家庭作业的过程与结果来体现。当然,有些学校可能比较注重记录学生每堂课上参与锻炼的行为,即平日的学习表现,这不是不可以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只是这种评价如果没有现代化设备记录的话,任课教师很难进行常态化记录。尽管将体育家庭作业完成情况作为评价健康行为的主要依据不能代表健康行为的全部,但是毕竟可以通过这一方面反映其锻炼情况,而且一旦养成锻炼习惯,就能有效促进健康。四是对健康的评价。健康是人们永恒不变的追求。从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的定义中也不难看出,健康由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综合体现,对学生健康的评价理应从这三方面展开。但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主要是采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来测评学生的体质健康的。因此,这里的健康评价也主要是通过评价学生的体质健康来反映。当然,其评价的具体时间和评价项目可以有选择性,不一定都仅仅采用每年的体测结果。因为学期评价、学年评价甚至学段评价都有其必要性,除每年常规的体测外,还可以随时组织部分体测内容的测试,从而在不同的阶段随时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但是各阶段的体质健康评价都必须保证体质测评数据的真实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对健康进行评价的作用。
后,就评价手段而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度越来越高,在体育学科方面智能化测评也已日渐增多。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长期采用的人工测评方式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检验和推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方面也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为了更加客观精准并提高评价的实效性,就需要与时俱进,适度引入人工智能测评系统。当前,对学生运动时心率的测试、体测中体能的测评、中考中部分地区部分项目的考试,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人工智能测评。体育教学评价引入人工智能,采用智慧测评系统,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完善教学评价”任重而道远,教师要转变评价观念,高度重视评价的系统性,掌握评价方法,以评价促发展。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