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HK$
78.4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HK$
67.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6.2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HK$
89.5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HK$
58.2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7.4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HK$
76.2
《
云中记
》
售價:HK$
76.2
|
編輯推薦: |
1.市场同类题材作品较少,本书围绕黄世仲及其作品《党人碑》小说的研究,再现了黄花岗起义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事业,弘扬了以孙中山、黄世仲等人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坚持真理、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
2.书中收录了大英博物馆孙中山手稿照片和中国驻英大使馆有关孙中山先生在英国期间的部分档案数据资料
|
內容簡介: |
廖书兰 文学博士,祖籍江苏武进,出生台北,定居香港。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香港新界乡议局议员,香港珠海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亚洲华文作家
协会香港分会会长,国际笔会香港中国笔会会长。曾任香港亚洲电视早晨普通话新闻报导员、历任香港学校朗诵节评判、民政总署赞助全港青年学艺创作大会评判、曾获广兴文教基金会奖学金、中华侨联文教基金会华文著述奖冠军、亚洲华文作家基金会文艺奖散文奖等。她由1999年至今,在《文汇报》《大公报》《香港商报》撰写专栏,是自1949年以来,首位在这三家媒体上均设有专栏的居港台湾作家。新诗《海恋》《春天来了》《山旅》《和着水声一起轻歌》分别获入选香港学校朗诵比赛诵材。散文《不一样的母子情》《母爱成就了他》分别获入选中国青少年(香港)才艺比赛朗诵组诵材。
著作《被忽略的主角》《黄花岗外》《烟雨十八伴》《书兰中英短诗选》《放飞月亮》等,于2011年、2019年分别被纳入大英国家图书馆馆藏,新界乡议局议员旗袍制服于2017年被纳入香港历史博物馆典藏,2020年于中华侨联文教基金会成立“廖书兰奖学金”。新诗被翻译为英文、日文、马来文、印度文、阿拉伯文等外国语文以及藏文等中国少数民族语文。
|
關於作者: |
本书深入探讨了黄世仲及其小说《党人碑》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社会意义。黄世仲是近代著名的报人、小说家,他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进步思想融入创作热情中,先后创作了《大马扁》《廿载繁华梦》(又名《粤东繁华梦》)、《党人碑》《岑春煊》《黄粱梦》《陈开演义》等10余部作品。歌颂革命英雄、宣传革命思想,反对清朝腐朽统治。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当时历史小说的较高水平。本书通过对黄世仲身世的介绍,以及对《党人碑》小说的内容、写法、意义的讨论,对当时的社会变革予以分析,赞颂了为近代中国的变革发展作出贡献的仁人志士。
|
目錄:
|
001 章 黄世仲的革命人生
002 1.1 家世渊源
004 1.2 少年时期
006 1.3 以文学宣扬革命
016 1.4 投身革命活动
019 1.5 惨遭冤杀
027 第二章 黄世仲的革命小说
028 2.1 概述
030 2.2 各本小说简介
046 2.3 关于《党人碑》
051 第三章 《党人碑》中的革命与保皇
052 3.1 《党人碑》与孙中山的反清革命
065 3.2 《党人碑》与康有为的保皇立宪
073 第四章 《党人碑》结构与情节
075 4.1 两条线索
084 4.2 《党人碑》与孙中山首次起义
088 4.3 《党人碑》与戊戌维新
091 4.4 《党人碑》特别环节
099 第五章 《党人碑》人物塑造
102 5.1 瑕瑜互见
109 5.2 虚构与真实
119 第六章 《党人碑》补阙
120 6.1 关于孙中山首次起义
128 6.2 关于戊戌变法
136 6.3 孙中山伦敦蒙难
149 第七章 结语
151 《党人碑》与《五日风声》之比较
155 主要参考书目
159 后记
161 附录
162 附录 1 宫崎滔天对于中国革命的贡献
171 附录 2 宫崎滔天著《三十三年之梦》
185 附录 3 衣钵组诗
195 附录 4 黄世仲创办或参与的报刊一览表
196 附录 5 中国国民党党名演变表
197 鸣谢
199 Abstract
|
內容試閱:
|
1.1 家世渊源
晚清文坛奇才黄世仲,又名世颂,字小配,一字配工,号棣荪,笔名世、帝、荪、棠、棣、荛、亚荛、老棣、黄棣、棣荪、黄棣荪、世次郎、禺山次郎、禺山道人、世界一个人、黄帝嫡裔。清同治十一年生于广东番禺(秦置,以境内番山、禺山得名),为该县茭塘司崇文二十四乡大桥(今广州市芳村区西朗村大桥)人。祖父仕华,生有四子一女:长子有忠,次子有财,三子有腾,四子有滔,女名孻姑。世仲是有腾之子,有兄耀恭,弟灿。耀恭又名伯耀,后也为兴中会会员和革命报人。
黄世仲家世,据其先祖黄士俊的著述,黄氏先世黄元甫,为久康之后,久康为黄化之裔,化为黄峭山之支,峭山则源出战国春申君。
黄世仲先世元甫于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出世于江夏保昌珠玑里,后迁广东雄州,再迁顺德,成为顺德黄氏的始祖。
《黄垂宪堂族谱》(嘉庆二十五年)记载:
始祖元甫,字道宏,号郎峰,生于至和三年,妣施氏。郎峰太祖先自江夏迁五粤之雄州,世次邈哉,弗可纪矣。公生于保昌珠玑里,宋季始迁顺德甘竹堡,卜居右滩罗香坊,是为我族之始祖。始祖升遐之后,有婿千户牛氏点穴与妣施氏合葬新会曲萌园。
又记叙始祖入粤后情况:
章 黄世仲的革命人生
为粤中望族,以理学见著于世,传至十六世邦直,师事湛子甘泉,以贡仕训令、教谕,爱民造士,有令誉于地方;步至好学,不重名利金帛,教读毓秀为乐,尤与方献夫友善,时相酬唱。
邦子珠江,领嘉靖戊午乡荐,令武昌,历官兵备副使,祀乡贤。圣曾孙亮垣,万历丁未科状元及第,历官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
以上据族谱知黄氏先祖在宋、明两代的简况。其中亮垣即黄士俊,郭汝诚《顺德县志》记载:
黄士俊,字亮垣,号玉仑,曰碧鸡钓叟者则予告后所署也。……士俊,生七岁能文词……万历丁未第进士,廷对。
后历迁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他于永历三年,应召入南明,参与抗清运动。马楚坚著文说:“考绎黄士俊与何吾驺伪降,游说清将李成栋反正,使陷于清手之广东,不费吹灰之力,重回南明怀抱中,于改变永历态势,与有功焉。”
马文又说:
黄士俊既参与抗清复明运动,清顺治七年(1650)末以永历兵败远走广西、云贵,因年老不能随南明军转移,孑然退隐山林,数年足不下楼,至八十五岁去世。子孙承其忠孝之身教,不忘先人忠烈精神,及民族气节,故后裔终清世皆无仕者,盖以耕读自励也。
学者罗香林访知黄士俊后裔的情况说:
尝访知士俊孙承珣恸祖母潘氏而亡,其子侄傅、善等皆隐而不仕,对外人绝口不涉祖事,士俊著述亦密藏,致为文网漏鱼。善子隶兆,生文荪。道光间,文荪迁家番禺菱塘大桥村,遂为番禺黄氏分枝之宗焉。文荪卜居后,置塾于鹤洞课徒,教授里人子弟。荪子仕华,华生子:有忠、有材、有腾、有滔。
在道光、咸丰或同治年间,高祖因战争频繁,迁居番禺大桥,此时家道逐渐中落,至世仲父辈,已穷得家徒四壁,甚至连锅铲也无一把,且因无钱读书而目不识丁。世仲父亲只好以贩菜为生。后在纸厂打工,并于此时娶妻。老板见他忠厚勤恳,后来将此厂交给他打理。
1.2 少年时期
世仲“少颖悟好学,读书过目成诵”。但喜读“野书”,痴迷于《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精忠岳传》和《绿牡丹》等被禁的戏曲小说。他自述:
然吾敢信读《水浒传》者,骤生其独立不受羁压之感情,转瞬而使读《红楼梦》,必骤变其悱恻缠绵之观念。吾亦有言:读《水浒传》,无有不爱李逵爷爷者;读《红楼梦》,无有不爱史湘云者。非谓梁山泊如宋江、吴用,以权术用事,得一天真烂漫之李逵而始爱之也;又非谓大观园繁华奢侈,粥粥群雌,得一豪迈英爽之史湘云而始爱之也。唯其随地随时随人,而感觉力使然耳。(《黄世仲大传》)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对他日后豪迈俊爽的性格和文风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学者罗香林在《乙堂札记》中介绍黄世仲幼少年时代的聪明好学:
仲至九岁已能阅《通鉴纲目》《通鉴纪事本末》,十岁则读《史》《汉》而《通鉴》,十二岁则萧《选》《唐宋八家文》,皆能诵。且幼嗜说部,致野史、小说无不寝馈。并好谈论太平天国事、戏剧所演于长辈,每得必笔而录之,高曾父老莫不以龙象视焉。
世仲幼喜粤剧(俗称大戏),“孩童随父兄入于演剧之场,见夫傀儡登台,忠奸贤佞,神形必肖,为之心往神移。遇忠者爱慕之,奸者怒嫉之。演至富贵荣华,而心为之炫;唱至生离死别,而神为之酸。若见乎贪官污吏,土豪恶棍,鱼肉乡民,而含冤被害者,忽不觉悲咽之何从。一经报应不爽,则又以为天眼昭昭,而心为之大快。‘及观剧毕,随父兄回寓,犹津津焉谈道弗衰。’见乎奸邪逞势也,为之欲泣;平蛮诛佞也,为之喝彩。片刻间而灵魂活动,七情变用,一若为场上诸优伶电力所摄而去者。诚不料易性移情,一至如是其极也哉”。
戏曲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更且时值太平天国事败之后,戏班以演剧传播反清思想,受此影响,“童时与高曾父老谈论洪朝,每有所闻,辄笔记之”。 罗香林又认为:
胡元一代,为外族入据版图,施耐庵、罗贯中之徒,嫉世愤俗,借抒孤愤。《水浒传》之作,所以寄田横海岛,夷齐首阳之志,而发独立之思想也。《三国演义》之作,所以寓专汉通,排窃据之微言也。吾尝有言,能熟读《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者,必无愚鲁之人。盖其威力之宏大,诚有不可思议者。独惜吾国学研究,动以《水浒传》为诲盗,甚则谓男不可看《三国》之说也。吾不知其命意之所在,而总陷青年子弟于无知识中者,此罪断不能为若辈讳。
世仲早年所读的小说和所接触的戏曲,培养了他的反清思想。世仲在十二三岁时,与兄长在佛山纸厂商店为父收账记账,处理店务。十四岁起,入佛山书院读书,与陈千秋(名冕,号礼吉,康有为的高足)“同研两载”。尽管黄世仲饱读诗书,博闻强记,但参加三次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于是他厌烦了科举考试,认为:
洎自朱明,以八股取士,腐儒只研究起承转合,脑河日窄,自不足以致开通,何足以开通社会?民气日颓,于是乎有甲申之变。满洲入国,八股取士之制,旧习相沿,于是乎今日列国纷乘之祸。进而言之,则圣经言传,正论庄言,此传世之文,而非觉世之书也。传世者,注重道德问题,顾在今日,则区区言道德不足以救国。(《黄世仲大传》)
当时为了求生机,也为了寻求觉世之路,黄世仲先往来于粤港澳之间,后又到番禺麦村,在其兄黄耀恭开设的私塾中教书。后来他娶的妻子也是麦村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