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9.7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HK$
74.8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9.9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HK$
113.9
《
真需求
》
售價:HK$
113.9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HK$
51.8
《
如见你
》
售價:HK$
52.7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HK$
68.8
|
內容簡介: |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代表。他安贫乐道、崇尚自然,他的诗作促使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进人更纯熟的境地,是东晋诗坛绕不开的人物。在《陶渊明的心灵世界与艺术天地》一书中,作者在每一个中心主题下都精心选用陶渊明的诗歌作标题,概括陶渊明对传统文化的贡献、家世与生平、功业情结、理想憧憬及其内涵、田园理想及生活情态、“志意”及其内涵、隐逸的特点及思想根源、田园诗的特点及创作方法、美学观及艺术风格特色等,可谓匠心独运!
|
目錄:
|
一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陶渊明对传统文化的贡献(代绪论)
二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陶渊明的家世与生平
三 “如彼稷契,孰不愿之”——陶渊明的功业情结
四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对现实的态度
五 “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陶渊明的理想憧憬及其内涵
六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的田园理想及其生活情态
七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的“志意”及其内蕴
八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陶渊明重“意”生活倾向的根源
九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陶渊明隐逸的特点及其思想根源
十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诗
十一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陶渊明的田园抒怀诗之一
十二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的田园抒怀诗之二
十三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及其创作方法
十四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陶渊明的美学观及其艺术风格特色
|
內容試閱:
|
一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陶渊明对传统文化的贡献(代绪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创造的结晶,但在其发展、凝结的流程中,人们的贡献与发生的影响是不同的。陶渊明则有其独特的贡献,并在民族文化心理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他的这种价值,充分体现在他是一个为中国民众所熟知的人物,他的思想行为及其艺术创造,在漫长的历史中广泛地存在人们的心中。至少有三个方面,他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首先是他那不慕荣利、不与污浊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他宁可下地种田,过苦日子,也绝不屈心抑志,汩泥扬波。几乎从他同时代的人起,就对他的这种高风亮节表现了无限的景仰。与他有过直接交往的颜延之由衷地赞美他“薄身厚志”,“高蹈独善”(《陶徵士诔》)。所谓“薄身厚志”,就是对身体的奉养看得很轻,而对心志所守看得很重;所谓“高蹈独善”,就是遗世独立,守志不阿。这是何等可贵的精神!稍后,南朝梁代的钟嵘作《诗品》,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说“每观其文,想其人德”,对他的人品同样倾倒备至。梁昭明太子萧统为他编辑文集,在序文中颂扬他“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说“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者乎”,的确,如果不是笃于志守的大贤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魏晋以来,隐逸之风盛行。人皆以隐逸为高,隐逸成为名士风流的重要内容之一。世有所尚,人必趋焉,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隐士。比如周续之,他身为处士,又常往朝廷中跑,人家问他缘由,他回答说:“心驰魏阙者,以江湖为桎梏;情致两忘者,市朝亦岩穴耳!”他声言只要心隐了,在朝堂中也不妨做隐士,被称为“通隐先生”《莲社高贤传‘周续之传》)。桓玄篡晋,建立了大楚国,觉得历代都有隐遁之士,如果自己这一朝没有,不大好看,便征皇甫希之为著作,给他生活所需,让他坚辞不赴,号为高士。时人称之为“充隐”(《晋书·桓玄传》)。这两个人都是与陶渊明同时代的人物。隐逸如果别有所图,那不过是拿隐逸做招牌和手段,或借以邀誉,或借以得官,虽具高士之表,却无高洁之行。陶之高明处就在既非“通隐”,更非“充隐”,而是真隐。所以宋代的朱熹感慨地说:“晋宋人物,虽日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淡,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正是这样,陶渊明的隐逸,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大不相同了。
大约正因为如此,陶渊明才有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流传。《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在彭泽令任上: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
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彭泽令是彭泽县的一县之长,即后来所谓县太爷。督邮是县的上一级郡里的官员,负责督察纠举属县的违法事宜。陶渊明不愿意卑躬屈膝地侍候这种人物,便丢下县太爷的官位,归田隐居了。这对一般人来说,谈何容易!唐代诗人王维就说过:“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惭也。尝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与魏居士书》)这与陶渊明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不为五斗米折腰”,后来几乎成为一切骨鲠之士的口头禅。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里谈其去官的原因时,只是说不耐烦做官,恰逢妹妹亡故,要去奔丧,便借机离去,所谓“因事顺心”,没有谈到不肯见督邮的事。但这件事见沈约《宋书·隐逸传》、萧统《陶渊明传》等多种文献的记载,当不是没有根据的。从陶的性情来看,也是十分可能的。
总之,陶渊明在这一方面,可谓品高云天,出污泥而不染,凛然峙立,令人肃然起敬。在他之后的人,一要辞官,或者一想到归隐,就不免想到他。如唐代诗人高适在封丘尉任上,感到“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打黎庶令人悲”时,便“转忆陶潜归去来”(《封丘作》)。直到1800多年后,近代诗人龚自珍还在颂扬他说:“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陶的高尚品格,就是这样久远地深印在人们的心中。
其实,中国古代著名的隐士多得很,诸如巢父、许由之类,不胜枚举。但其影响都比不过陶渊明。因为别的隐士都只靠故事流传,有的并不凿凿可据;有的虽载人史籍,可证实有其人,但也只有简单的行事,缺乏鲜活的形象。陶渊明则通过其诗文作品,活生生地呈现在人们的心中,因而更易获得人们心灵的共鸣。
其次,陶渊明提出过一个桃花源理想。在那个桃源世界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虽然“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好像跟外面的世界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其中的人们,“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无论老少,都欢乐自得,这就与外面世界的生活无着、啼饥号寒完全不一样了。它成为与现实相对立的一个天地。在那里,“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人人都有田可耕,自食其力;“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劳动收获归劳动者所有,完全没有压榨掠夺。所以它被称为“世外桃源”。这个洞天福地不知引起过多少人的向往。李白说:“别离解相访,应在武陵多。”(《书情赠蔡舍人雄》)武陵就是指武陵渔人所发现的那个桃花源。李白为什么要到那里去呢?他说得明白,就是因为那里“桃花流水窗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那里是与人间不同的一个天地。王维甚至把它描绘为神仙世界:“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人们最羡慕的莫过于神仙世界了,就把它赠给了桃花源。
桃花源当然是一个乌托邦,只存在于幻想世界里。但是它喊出了封建社会中千千万万民众摆脱压榨的心声,不时激起人们的热情、期望与憧憬。对这样一种理想社会的向往,也并非始于陶渊明。早在《诗经·硕鼠》里,就提出过“乐十”但对“乐土”世界不曾有什么具体描绘。《礼记·礼运》篇里,也提出过大同世界,比《诗经》中的乐土还有了颇为具体的表述,但毕竟是属于经传中的东西,缺少普及的力量。不像陶渊明的桃花源,以一篇浅显而生动的记和一篇通俗而形象的诗,描绘出活生生的桃花源社会情景,为人们所喜闻乐道而深人人心。陶渊明也就和桃花源一起走入了人们的心灵世界。
最后,就是他的文学造诣和成就了。陶渊明不仅有高尚的人格和理想,拥有一个崇高的精神王国,而且还有高超的艺术作品,拥有一个迷人的艺术世界。他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创了田园诗,第一个把普通的田园生活引入艺术领域,独开一派——田园诗派。他笔下的田园又并非一般的农家生活,而是寄寓他理想追求的天地,近乎人间的别有洞天,就像他那个桃源理想是世外桃源一样。他的田园诗就是这种独特生活天地的艺术体现。因此那境界既是人格的,也是社会理想的,同时又是艺术的;是诗人精神王国与艺术世界的融合。他把他全部可贵的精神铸造为艺术形象,使人可感可触。这是一种真正的“意”与“境”结合的产物,在中国诗歌意境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把情景交融即视为具有意境的话,那么陶诗已超越这种模式,而达到包蕴某种理想生活境界和人生哲理的醒悟的内涵。这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意境,把中国诗歌艺术推上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这种意境后继虽不乏人,但无疑是从陶渊明开始,是他对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一大贡献,也是他为中国传统文化添加的珍品。
陶的田园诗是中国古代艺苑中的一朵奇葩,是他人所无法代替的。我们可以说,他没有杜甫那么伟大,但杜甫代替不了他;我们也可以说,他没有李白那么伟大,但李白也代替不了他。我们要杜甫、李白,同时也要陶渊明。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几种不同的倾向。比如李白,具有人们称之为浪漫主义的特色;杜甫,具有人们称之为现实主义的特色;再就是陶渊明了,他不属于李或杜的任何一种,他是属于自然风物、山水田园,而把人的理想追求融化其中。这三种不同的艺术创造,都以各自的独创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百花园。艺术不同于科学,科学只求合乎真理,艺术则还要求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即使反映同一题材、描写同一内容,也要求多种多样,百花争艳。人们常常用花来比喻艺术,是十分恰当的。花就要百花齐放,一花独放不行。地球上如果只有一种花,那真要单调死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要大大地枯萎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