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HK$
39.2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HK$
109.8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HK$
67.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HK$
110.9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HK$
77.3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HK$
78.2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HK$
77.3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HK$
143.4
|
編輯推薦: |
本书以澳洲幼儿园、中小学、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主体内容,同时涉及国家政策、社会福利、制度规划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大家提供一个全面认识澳洲教育的平台。因为,对澳洲人来说,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从社会基层角度折射出的问题,能让大家对教育有新的认识和反思。
澳洲教育坚信:天下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难教的小孩;只要适材适所,顺性开发,每个人都将成为不可多得的人才。澳洲的教育体制,巧妙地与社会制度相结合,自然地融入生活,真正达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澳洲社会里许多优良的特质,正是政府、学校与社会三方共同作用,对人民成功教育的结果。
|
內容簡介: |
什么样的教育体制才是最好的?什么样的教育才能最好地发挥出教育的功能?本书以澳洲幼儿园、中小学、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主体,同时涉及国家政策、社会制度与福利、人事规划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对澳洲人来说,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从社会基层角度折射出的问题,能让大家对教育有新的认识和反思。
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难教的小孩。耐心地陪伴、倾听与引导,帮助孩子发掘出他们自己的兴趣,才是最好的教育。澳洲的教育体制,巧妙地与社会制度相结合,自然地融入生活,真正达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在澳洲社会里,许多良善的特质,是政府、学校与社会三方共同作用,对人民成功教育的结果。
|
目錄:
|
推荐序 每个都是人才 Ⅰ
作者序(1) Ⅳ
作者序(2) Ⅶ
第一章 初到澳洲
教师,我的第一个志业
你要不要去欧妈家住半年?
只差直升机还没搭的女孩
寄宿家庭与生活教育
旅行、习惯、教育
外国人,没有什么不同
第二章 澳洲教育特质
教育,以人为本,优质均衡
澳洲的教育制度
澳洲,人尽其才的秘密
生活即教育,遍地是教材
寓教于乐的动物园
博物馆,也可以这么好玩
全民阅读在澳洲
多功能的社区图书馆
第三章 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长,专业经理人
教室里有鳄鱼
幼儿园的小鸡农场
不只是游戏
幼儿教育,处处用心
第四章 澳洲中小学
为什么不用教科书?
家长参与小学课堂
每个科目都一样重要(1)
每个科目都一样重要(2)
一纲多本?教师是关键
幸福的代课教师
中小学的学区问题
精力要放在适当的地方
题目比答案还长的作业
特殊教育,幼有所长
推广中小学教育,政府、学校、家长完美搭档
没有营养午餐
才艺班,没有标语
家长选择学校的态度
第五章 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
野鸡学校的由来
“活到老,学到老”,人事制度是基础
大学与学院,大不同
各具特色的大学
多元与专业的职业课程
尊重专业,塑造平等的职业价值观
务实的实习课程
澳洲,实现我的梦想之洲
学历资格框架的优点
第六章 外籍老师在台湾
才艺班,没有错
外籍老师看一纲多本
书店怎么可以关?
教育,要用心,不要担心
腔调不是重点,发音、语调才是
第七章 澳洲的国家品牌
国家品牌,人民是资产
向“最好”迈进的澳洲课程纲领
社会福利与教育是创意的基石
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
颠覆澳洲
学术就是精英?
|
內容試閱:
|
教师,我的第一个志业
从念小学起,我的第一个志业就是“教师”。喜欢小孩,是我想当教师的真正原因。也是这个原因,支撑着我一路从台湾到澳洲求学,又在澳洲任教十余年,最后又一路教书回台湾。
我的中学时代,正是台湾经济起飞的时代,我还记得有句台湾的俗语,叫做“台湾钱,淹脚目”。当时,父母彼此之间的话题,大概都是围绕着:隔壁小王的三儿子考上了某某医科,但因为不是第一志愿,决定休学重考;对面阿蚵嫂的女儿,念的是某所公立大学的电机或国贸系所;抑或是哪一个婶婆的二儿子,苦读三年后,终于考上了一所明星高中之类。
我从小学开始,在学校的功课就一直不是很顶尖。我还记得那时,非常害怕数学,但对历史故事还有那么一点兴趣,因为觉得至少还有点故事可以听。除了数学不好,我的地理更惨,相当叛逆的我,怎么样也没办法说服我自己,将远在四川省的铁路和物产融进
我的脑细胞中。
但是这些惨烈的科目,都还比不上英文的惨烈程度,一直到写这本书的今天,我都还忘不了中学一年级的暑假,在补习班上英文课的那一幕:
“老师,可以请教你一个问题吗?”我一脸崇拜地望着英文老师,不好意思地说。
“可以啊,请说,学生就是要多问问题才会学得好。”老师笑着回答,似乎很高兴有学生提出问题。
我接着问:“老师,请问你刚刚上课念的这个单词怎么和学校老师念的不同?”
老师似乎愣了一下,但马上回答说:“那个字喔!因为我是留美的,讲的是美国腔啦!你们学校老师一定没出过国,他不准啦!听我的。”
“是这样啊,那我了解了,谢谢老师。”信以为真的我,很高兴地背着书包回到家中。
但故事的真实情形,是那位补习班的“教职人员”,发音根本就是错误的,与“腔调”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他把wine(酒)与wind(风)这两个词的发音给弄混了。
总之,我在台湾学校的表现,绝对跟“优等生”扯不上一点关系,更甭提以后想进师范体系的学校就读。一路走来,我想我唯一的优点,就是真的非常“喜欢孩子们”,而且,还能与他们自然地相处愉快。但是在那个年代,喜欢小孩能做什么呢?想当老师,那时期的师范体系学校,可也是名列前茅的志愿之一啊。
1990年,父亲在朋友的鼓励下,把弟弟罗杰(Roger)送到澳洲念书。当时,我们只知道澳洲似乎是个很安全的国家,我还不是很清楚澳洲,只知道“袋鼠”与“无尾熊”似乎与它有那么一点关系;且澳洲的牛肉与牛奶也似乎挺好的;另外,听说那里因为实施“白澳政策”,种族歧视颇严重的。关于其他的,就没有很多的印象。
“唉呀!你就把晓雯送过去,念个大学回来,英文好到处都有补习班可以教书。”邻居的三姑六婆这样劝着爸爸。一听到“可以教书”,我耳朵就竖起来了,我伟大的志向“当老师”又像一把火汹涌地在内心烧了起来。
“爸、妈,我想去澳洲念书。”我有点心虚地跟爸妈说。
“罗杰在澳洲念高中已经花很多钱了,我跟你爸爸讲看看。”母亲说着,似乎有点惊讶我会提出这种要求。
“要去就去啦,小孩能念书就尽量栽培,钱再赚就有。”听到我的话,父亲站在商店的门口,一边扛着一箱米酒,一边流着汗说。
就这样,“当老师”的志业似乎又亮了起来。
我的父母亲学历并不高,听说娶我母亲的时候,父亲还借贷了6000块,6000块在20世纪70年代似乎是一笔很大的数目,父母也从来没有从家里继承任何财产。父亲凭着过人的毅力,在一家化学公司从工人做到领班,薪资在那个年代算是小康。一直到作为家庭主妇的母亲在家闲暇之余,异想天开地在家里新买的楼房一楼开了一间小杂货店卖卖杂货,而那间杂货店又意外地增加了些家庭收入,才有能力送弟弟出国。也许正是因为他们本身学历不高,他们宁肯省吃俭用也要供我们读书。
“为什么不去美国?”这是一个我最常被人问到的问题。
“因为澳洲便宜又近啊。”我总是这样回答。
许多人会认为我能出国读书,家里必定非常富裕,那其实是一种误解。另外,移民的家庭就一定很富裕,那可能又是另一种误解。也许是因为大家的目光都习惯放在许多家境富裕、以投资方式移民的家庭,却忽略了在国外,许多辛苦的技术工作者,是以技术移民的方式办理移民的。
对于一个小康的家庭而言,经济问题仍然是出国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以20世纪90年代1∶18的澳币汇率来计算,爸爸估算了一下,在澳洲布里斯本求学一年的总成本,相当于养两个在台北念大学的孩子。
“就当养了四个小孩吧!”父亲豪气干云地说。
于是,在家里经济仍可以负担的考虑下,我追随弟弟罗杰的脚步,踏入了澳洲。我的“教师梦”开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