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HK$
135.7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HK$
74.8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HK$
102.4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HK$
125.4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10.6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HK$
300.2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HK$
101.2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HK$
72.2
|
編輯推薦: |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全书共有七卷,主要阐释了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斯密反对神学家用宗教来说明道德的根源,而是把人的本性中所固有的同情的情感作为阐释道德的基础。他用同情的原理来解释人类正义感和其他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源,来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这种道德情操永远植根于人的心灵深处,这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
關於作者: |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创建了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不仅论证了劳动价值论,而且还确定了这一原理的最早理论体系。其深刻见解为后来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亚当·斯密一生奉献了两部传世经典:《道德情操论》1759年和《国富论》1776年。前者为伦理学著作,它的出版使斯密享誉学术界;后者为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也成就了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的不朽名声。
|
目錄:
|
第一卷 论行为的合宜
第一篇 论合宜感
第一章 论同情
第二章 论同情感带来的愉悦
第三章 论从他人的情感是否与我们的一致来判断其合宜与否的方法
第四章 续前章
第五章 论可亲可敬的美德
第二篇 论各种合宜情感的程度
引言
第一章 论源自身体的情感
第二章 论源于思维定势的情感
第三章 论不友好的情感
第四章 论友好的情感
第五章 论自私的情感
第三篇 论顺境和逆境对于合宜行为的判断的影响;在哪种情况下更易获得认可
第一章 我们对悲伤的同情通常甚于对欢乐的同情,但远不如当事人亲身体验那样强烈
第二章 论抱负心的起源,兼论社会阶层之别
第三章 论嫌贫爱富的心理导致的道德情操的败坏
第二卷 论功过;或奖惩的对象
第一篇 论功过感
引言
第一章 凡应感激的都应褒奖;凡应怨恨的都应惩罚
第二章 论应受感激和怨恨的对象
第三章 施惠者不受赞许,受益者的感激就无人同情;作恶者不受谴责,受害者的怨恨也无人同情
第四章 前几章的要点概括
第五章 功过感的分析
第二篇 论正义与仁慈
第一章 这两种美德的比较
第二章 论正义感、悔恨及功劳感
第三章 论自然赋予我们这种构成的作用
第三篇 论运气如何影响人们对于行为功过的感觉
引言
第一章 论运气能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
第二章 论运气的影响程度
第三章 论这种情感反常的终极原因
第三卷 论判断自身情感、行为的基础,及责任感
第一章 论自我认可与不认可的原则
第二章 论对赞美和值得赞美的喜爱,对谴责和应受谴责的畏惧
第三章 论良知的影响和权威
第四章 论自欺的性质,及普遍规则的产生与运用
第五章 论道德普遍原则的影响和权威,及这些原则该被视作神的法则
第六章 何时应以责任感为唯一行为准则,何时它应与其他动机共同起作用
第四卷 论实用对赞许感的影响
第一章 论实用赋予所有工艺品的美,以及这种美的广泛影响
第二章 论实用赋予人的品质与行为的美,以及这种美所获得的影响
第五卷 论习俗与风尚对道德赞许与道德谴责情感的影响
第一章 论习俗与风尚对美丑观念的影响
第二章 论习俗与风尚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第六卷 论优秀的品质
引言
第一篇 论影响自身幸福的个人品质——谨慎
第二篇 论影响他人幸福的个人品质
引言
第一章 论天性使我们关心他人所遵循的次序
第二章 论天性使我们关注社会团体所遵循的次序
第三章 论博爱
第三篇 论自制
结论
第七卷 论道德哲学体系
第一篇 论道德情感理论应探讨的问题
第二篇 论对美德本质的各种解释
引言
第一章 论主张美德在于合宜的学说
第二章 论主张美德在于谨慎的学说
第三章 论主张美德在于慈善的学说
第四章 论无视道德原则的学说
第三篇 论有关赞许原则的各种学说
引言
第一章 论以利己为赞许原则的学说
第二章 论以理性为赞许原则的学说
第三章 论以感觉为赞许原则的学说
第四篇 论不同作者探讨道德实践准则的方式
|
內容試閱:
|
第一篇 论合宜感
第一章论同情
不管人性有多么自私,在一个人的天性中总会有着一些关怀别人的本能.这些本能让我们乐于见到别人的幸福。尽管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自己也能感受到快乐之外,我们从中别无所获。而因看到他人的不幸或对他人的不幸感同身受产生的惋惜之情,就是怜悯或同情。我们常常因别人的悲伤而悲伤,这是一个不证自明的事实。因为这种情感就如同人性中其他与生俱来的情感一样,绝非仅为善良仁慈的人们所有,尽管他们对此的感知可能最为敏锐。即使是最凶残的恶棍、最无视法纪的暴徒,也不至于完全丧失同情心。
因为我们无法直接体会别人的感觉,所以我们只能通过设想自己在同样情境下的感受来推测。就算我们的亲兄弟正在遭受严刑拷打,只要我们自己平安无事,我们的感官就不会将他的痛苦传递给我们。感官无法也决无可能超越个体的局限来传达感受。因此,只有通过想象,我们才能对别人的感觉有所体会。然而通过想象,我们得到的也只是同样情境下将心比心的感受。想象所能模拟的只是我们自己的感受,而非他人的。在想象中,我们将自己放置在他人的情境中,想象自己跟他一样经历种种折磨,我们好像进入了他的身体,并在某种程度上与之合二为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