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HK$
109.8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HK$
112.7
《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售價:HK$
68.8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HK$
89.7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HK$
55.8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HK$
78.2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HK$
172.5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HK$
56.4
|
編輯推薦: |
1作者权威:国内顶级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和博导;
2.著述经典:新颖独到的理解,科学严谨的论证,开创性的探索;
3.通俗易懂:把高深的哲学问题以大众化语言展现出来,是本书最大的特点;
4. 可读性好:结合学术研究、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事例加以哲学阐释,是本书吸引力的来源。
|
內容簡介: |
黄枬森先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开创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专家,在马克思主义体系化、中国化和哲学理论创新等方面,其开创性工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增添了鲜活而重要的一页。为了全面系统地展示黄枬森先生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满足哲学研究工作者和读者的便捷阅读之需,本书编委会全面梳理、编辑出版了《黄枬森文集》。
第一、二卷,主要收录作者自1983年至2011年来有关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人学、社会文化理论等方面的重要著述20多部,近110万字。
|
關於作者: |
黄枬森先生出生于1921年11月29日,四川省富顺县人。1942年进入云南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1943年转入西南联大哲学系学习,抗战胜利各校复校后,于1947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进入哲学系作研究生。1950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资深教授,1981年~1987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1981年始任博士生导师。1981年~1996年任一、二、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1983年~2000年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1990年起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主编、编委会主任、顾问,1991年起任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起任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2011年起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先生还历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人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顾问,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
|
目錄:
|
列宁哲学思想的历史命运
列宁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五章 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西方人权学说》上
西方人权学说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
第四章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和前苏联的
传播和发展
我的哲学思想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
《人学原理》导论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词条
哲 学
哲学史
本体论
世界观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辩证法
形而上学
……
|
內容試閱:
|
第一,思想体系是任何一门科学都不能不具有的东西,是任何学科建设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哲学也不能例外。在人类科学史上,一门新科学的诞生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明确的对象、真实的内容和合理的思想体系。一门科学,在其萌芽和成长时期,可能已有对象,但其对象与相邻学科的对象往往界限不清;可能已有不少论断、观点、原理,但这些内容往往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真伪难分,是非共处;特别是各种观点之间或者缺乏联系,或者联系勉强,甚至互不相容,前后矛盾,缺乏一个首尾连贯的合逻辑的思想体系。这时它徒有学科之名,但还不是一门真正的科学。这三个条件是互相联系的,这三个条件差不多同时成熟时,这门科学就算真正诞生了。合理的思想体系不可少,没有它,对象也明确不起来,内容的整体真实性也无法保证。西方历史上的哲学家们十分重视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就是一种力图使自己的哲学成为科学的自觉努力。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努力都失败了,他们虽然都构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但都没有使哲学成为真正的科学。因此,现代许多哲学家都根本放弃了这种构建科学的哲学体系的努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使空想社会主义成为科学社会主义,也结束了哲学的前科学的历史,使哲学成为科学,但其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没有自觉地构建完整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体系,只是在其著作中包涵其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而作为自觉地构建的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才在苏联完成的,下面我们将具体谈谈这一过程。
第二,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自觉地提出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至于辩证唯物主义只是作为世界观前提蕴涵于历史唯物主义之中。我国理论界一般把写于1845-46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尤其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形成的标志,因为其中提出了实践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框架,他们不仅批判了那种以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异化的扬弃来解释历史的人道主义历史观,而且指出实践是人的本质,也是社会的本质,并从最根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劳动的矛盾运动中去寻求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他们在《形态》中相当系统地表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称之为“这种历史观”,说:“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2页。)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名称已经是呼之欲出了,但他们在《形态》中始终没有这样叫。他们又说:“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8页。)可见,反过来说,他们是完全以唯物主义原则来探讨历史的。那么,他们自己的历史观除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而外又能是什么呢?他们当时虽未如此命名,应该说这是最确切的名字。他们当时对自己哲学称呼过的名称大致有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现代唯物主义等,所有这些名称包含的核心内容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后来,他们便自己把它命名为唯物主义历史观,恩格斯又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那么,如何看待辩证唯物主义呢?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时有没有世界观呢?如有,又是什么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