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从零开始做父母-教育学博士妈妈解读童心

書城自編碼: 187627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親子/家教家教方法
作者: 桐桐妈
國際書號(ISBN): 9787512703452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04-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50/234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7.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心跳重置
《 心跳重置 》

售價:HK$ 60.7
云中记
《 云中记 》

售價:HK$ 78.2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HK$ 48.3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HK$ 66.7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HK$ 80.3
拯救免疫失衡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HK$ 57.3
收尸人
《 收尸人 》

售價:HK$ 74.8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HK$ 91.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5.3
《孩子,你的天赋妈妈懂》
+

HK$ 94.9
《骑鲸之旅:0-2岁亲子共读不可不知的神奇魔法(亲子共读推广人》
+

HK$ 84.8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全面升华版)(感动千万读者的《窗边的小豆》
+

HK$ 82.6
《规矩和爱——中国父母必读书(孩子需要爱,更需要规矩!哈佛教育》
+

HK$ 82.6
《小巫教你讲故事(资深儿童教育家——小巫多年潜心研习成果!故事》
編輯推薦:
本书作者桐桐妈是一位教育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有着浓厚的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情结。自从爱女桐桐诞生以来,她见证了生命成长的快乐,也获得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无论拥有多么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当妈妈都要先清空自己,从“零”开始学习。
在亲力亲为的育儿生活中,她升华着自己的认知,形成“粗养?细教?大爱”“给孩子在问题中成长的机会”“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等独树一帜的育儿理念,撰写了近200万字的育儿博客,成为一名点击量近400万的超级育儿博主。在网络世界,在她与父母们交流育儿心得,解答他们的育儿难题,也发现当前的年轻家长,缺的不是具体的育儿技术与方法,而是正确的教养理念和对孩子内心世界的深入了解,基于这个认识,桐桐妈以她作为教育研究者的强烈使命感,整理出版了《从“零”开始做父母》一书,并期冀更多的家长能经由此书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和儿童观。
本书重在建设和革新家长的教养观念,通过一篇篇育儿感悟娓娓讲述:如何掌握正确的教养理念、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养要点、如何给孩子成长的自由、如何做个会爱的母亲、如何看待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以及孩子成长中常见的典型问
內容簡介:
这是一本无年龄限制的育儿书,书中的育儿理念和方法是作者的理论支持加上育儿实践的完美结合,尤其突出的是正确的育儿观,生理、心理的双重健康养育,关于孩子在成长中的“问题”和常见行为的分析,更使家长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教育学博士妈妈桐桐妈巧妙结合她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背景,将各种育儿问题轻松化解;她对童心的解读深刻、全面、准确,令人信服,家长们尽可以以移花接木之功拿来试用!
目錄
第一章 教养,你需要什么样的育儿观
 孩子,在“问题”中成长
 没有绝对完美的妈妈
 过分严苛有隐患
 百依百顺害处多
 养儿如种树
 父亲角色不可或缺
 育儿没有捷径
 理论不是“万灵药”
 今天,你“去焦虑”了吗
第二章 健康教养,因时制宜
 快乐情绪是最好的胎教
 母乳喂养,给孩子超越生理的能量
 “自闭期”抱睡,没有什么不可以
 孩子要安静,不要满月酒
 拒绝奶瓶,可能是阶段性的
 爬行,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胜任
 不要让排便训练影响孩子人格发展
 怯生不需要这样“脱敏”
 “规则教育”正当时
 入园准备有学问
 善待孩子的“假想伙伴”
 “小辫子”与性别角色引导
 莫忽视孩子的自我认同敏感
第三章 给孩子成长的自由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自由
 请把他的“手套”拿开
 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
 请尊重孩子的胃
 孩子有权“左撇子”
 让孩子独立面对交往冲突
 增强孩子内心的力量
 觉察孩子的秩序感
 从“小气鬼”到“大方妞”
 从孩子不爱涂鸦说开去……
 从“滑梯恐惧症”到“滑梯小精灵”
 让孩子做游戏的“小主人”
 给孩子成长的时间
第四章 母爱里面有“秘密”
 拥抱,给孩子心灵的滋养
 爱他,就走到他心里去吧
 给孩子一点儿“天使时间”
 让孩子远离“遗弃感”
 孩子也需要倾听
 亲子沟通无小节
 给孩子讲个他自己的故事
 你的笨拙,他的能量
 莫忽视日常的归因示范
 破解“常用语”背后的心理密码
 警惕你的“心理暗示”
 “万物有灵”,为我所用
 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教导孩子应避免“听话论”
第五章 “问题”孩子没问题
 “恋鞋”背后的长大情结
 从孩子的“诅咒”说开去
 爱哭,总有理由
 注意力不集中背后的教养误区
 真真假假“恋物癖”
 爱上“五角星”的孩子
 “恋爱”不是“黄脑袋”
 孩子为什么“不服管”
 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宽容孩子的怪异阅读行为
 性急,不是孩子的错
第六章 破解16个常见行为现象
 行为现象1:扔东西
 行为现象2:脾气大
 行为现象3:黏人
 行为现象4:多动
 行为现象5:爱打人
 行为现象6:顽皮淘气
 行为现象7:爱咬人
 行为现象8:说谎
 行为现象9:叛逆
 行为现象10:喜欢重复
 行为现象11:不合群
 行为现象12:胆小
 行为现象13:执拗
 行为现象14:“人来疯”
 行为现象15:不爱“打招呼”
 行为现象16:好胜心强
附录:给家长的10条教养建议
內容試閱
孩子,在“问题”中成长
作为一名教育研究人员,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发问:“你是搞教育的,带的孩子肯定不会给你出难题吧?”
说实在的,每每遇到类似的问题,我都有点尴尬,因为我的宝贝女儿不仅会给我出难题,而且还经常当众让我难堪。开始的时候,我甚至曾经怀疑自己这个妈妈是否太失败,否则为什么学了这么多年的教育连自己的孩子都带不好呢?再进一步思索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却猛然意识到,当我们期待孩子的成长不会出现什么问题的时候,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的孩子,就是在“问题”中成长的,下面我就具体阐述一下这个观点,然后对如何应对孩子的“问题”提几个建议。
为什么孩子在问题中成长?
孩子在如下五个方面的特点,可以给这个问题比较全面的答案。
1.孩子发展的更高需求时常与当前状态产生冲突
用蒙台梭利的话说,孩子生而具有一定的“精神胚胎”,这个胚胎就像种子的胚一样,会指引孩子按照一定的程序向前发展,什么时候开始吃手,什么时候喜欢扔东西、什么时候开始说话等等,都是在这个内在程序的指引下进行的,甚至不以孩子的意志为转移,但这种更高级的发展需求常常与孩子当前的状态发生冲突,让孩子面对新的发展挑战,需要他一方面突破原来的心理舒适域,另一方面要习得新的技能,这种内外压力势必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这样那样的震荡,引发这样那样的异常行为表现,形成育儿中的“问题”。比如,当孩子想开口说话又表达不出来的时候,便可能变得非常急躁,甚至喜欢用摔东西、打人、撒泼打滚来主张自己的需求。这对于不了解孩子真实需要的父母来说,便是孩子变得“不听话”了、“脾气大”了。
2.社会化过程尚未充分绽开,社会规范的约束尚比较薄弱
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以个体的形态展开的,但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它的行为方式还有一个群体生活的维度,要想孩子成为一个“正常”的个体,还要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习得社会规范来完成的,但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的生活阅历决定了这个社会化的过程尚未完全展开,所以,他们的行为,更多的是受自身的心理发展规律支配的,由于社会性的约束比较薄弱,自然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自我中心”行为,比如,她对自己的所有权有了主张后,为了维护自己的所有权,可能会拒绝分享,而不懂得社会规范是期待他合作与分享的,这个时候,不懂得孩子心理发展规律的父母便可能认为孩子变得“自私”了。
3.自我主张日渐增多,但问题解决技能比较局限
孩子的成长过程,往往是自我意识渐渐产生并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有了这样那样的主张和想法,但另一方面,周围的世界又不总是按照他的意志运转的,碰壁之后,由于心理调控能力还没有充分发展,亦不懂得以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很容易出现相对极端的问题解决方式,比如,当孩子发现别人的某个东西很好玩时,如果别人不给他玩,便可能做出抢夺的行为。
4.先天遗传的神经类型各有优长劣短
孩子生而具有某种神经类型,神经类型虽然没有好坏之分,但不同的神经类型各有优长劣短,对于成人来说,我们可以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有意识地修正自己神经类型的某些短板,但对于孩子来说,由于他们的生命历程还没有充分展开,遗传自父母的神经类型对他们的行为倾向往往有着更大的影响。这样,抑郁质的孩子就可能在公众场合放不开,出现拒绝跟别人交往、不敢当众表达等内向行为,多血质的孩子则可能过于外向,喜欢打打闹闹、“作天作地”…..这些有悖于正常状态的行为,也可能成为父母眼中的“问题”。
5、表达的需求的方式往往令人费解
孩子的心思虽然简单,表达的方式却可能令人费解。幼小的他们或者不具备足够的语言能力描述自己的感受,或者认为其他表达方式更有效,因而有了什么需求,他们更容易通过其他途径来间接地来表达,比如,当他们需要我们陪伴的时候,可能会注意捣鬼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当他们想逃避某个任务时,可能会通过说谎来找各种借口…..如果此时我们的反应停留在问题的表面,直接去制止他们的行为,则孩子可能就会感到不被理解,进而更加沮丧、更加变本加厉地折腾我们。父母如果不了解这一点,也可能会觉得孩子出现了“问题”。
由此可见,孩子的成长几乎就是伴随各种问题展开的,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妨放弃那些过于完美的期待,认识到这些让人棘手的“育儿问题”对孩子来说都是不可回避的“成长痛”,“问题”的存在不是我们的失败,也不是孩子本身的不完美,而是孩子在以正常的节奏成长的标志。而且,乐观一点来看,孩子身上的各种“问题”实际上是我们帮助孩子成长的契机,因为“问题”中隐含着孩子心理发育的进步和更高的发展需求,值得我们心怀美好的期待。比如,孩子突然变得粘人了,表面上是更“难缠”了,但家庭教育专家小巫认为,实际这却蕴含着孩子的进步,说明孩子的判断力和选择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他能够判断自己单独做事与跟妈妈在一起的不同,也有能力做出让自己更快乐的选择――跟妈妈在一起了!
处理“问题”的几个原则
对于孩子的“问题”,又该如何处理呢。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当前的认知,向家长推荐以下几个针对性的策略。
1、尊重与包容
对于那些发展性的问题,我们要理解和包容孩子,比如,孩子的所有权意识发展后,可能会出现一个“护东西”的阶段,这个时期,如果我们关于分享的引导不会产生效果,就要尊重孩子的所有权意识,而不是强迫她们分享,否则他们习惯了权利被“剥夺”之后,可能长大后就不懂得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再比如,孩子的想象力发展后,可能会出现一个因为分不清想象与现实而说谎的阶段,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要急于责备孩子,而是尊重孩子放飞想象的自由,理解他们,等到孩子的心智发展到可以明确区分想象和现实的时候,因这种原因产生的说谎行为自然会消失。
2、疏导与引导
有时候孩子出现问题,是由于不懂得社会规范的要求或问题解决技能不发展所致,这个时候,我们不妨不失时机地向孩子传授社会规范或引导他们发展问题解决技能。比如,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由于交往技能的局限,很容易出现用“打人”来解决问题的行为,这个时候,我们在处理争端时就要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想办法,用什么方式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甚至直接教孩子解决当前问题的技能。
3、规范与限制
有时候孩子出现问题,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判断自身行为的适切性,这个时候我们要明确地给出我们的规则,以便他们明确行为的界限。比如,处于空间敏感期的孩子,可能喜欢到处探索,这里摸摸,那里动动,却不知道什么是可以动的,什么东西动了会有危险,所以可能会出现随手去动插座等危险物体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明确限制孩子,遭到限制的孩子可能会因行动自由受限而大哭大闹,但这种哭闹是一种健康的痛苦,哭闹之后,他们会渐渐明白自身行为的界限。
4、共情与倾听
有些问题可能比较棘手,特别是对于那些处于执拗敏感期的孩子来说,我们的教育干预特别是限制可能会让他们感觉自己失去了对周围环境的掌控,进而出现大哭大闹甚至撒泼打滚的行为,这个时候,如果其他策略都无法奏效,我们就认真倾听孩子的宣泄吧!
没有绝对完美的妈妈
有一次,我刚刚在博客里写了《“打”不是最后的“杀手锏”》一文,次日就看到一个妈妈的留言,叹息自己刚刚误打了女儿,跟链接进去看了这位妈妈的记录之后,才发现那实在是一个很多妈妈都很容易犯的错误:当女儿不慎把刚买回来的加湿器弄坏,又不知好歹地粘磨妈妈时,有几个妈妈能忍得住不去训孩子呢?我不确定自己果真遇到那种情况会不会也朝桐桐发火,但我想,如果各种纷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我很可能不会给桐桐多少好气,尽管平素我一直在努力理解并宽容孩子成长中的小过失,但谁能保证万无一失呢?
这位妈妈的案例让我再次触及了那个思索已久的课题: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绝对完美的妈妈呢?完美到能凡事按照科学的理论来教养孩子,完美到大小育儿问题面前波澜不惊,完美到整个育儿过程没有任何失误?……
我认为这个答案是否定的,因为:
——妈妈不可能绝对完美!
因为妈妈首先是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面对突如其来的育儿事件,我们的行为,通常要受制于特定的情绪状态,而这特定的情绪状态,又是日常修养的自然反应,尽管我们都知道“宠辱不惊”是个令人向往的境界,但真正做到的又能有几个呢?
孩子虽然是我们的心肝宝贝,但他们也首先是我们真实生活的一部分,不可能生活在我们情绪的“真空”里,如此,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也就是在难以“脱俗”了。
因为写博不慎写出一个“桐桐妈”,很多妈妈看到我的育儿心得后都禁不住留言反省自身的“失败”,更有的妈妈,还误以为是我个凡事都能站在孩子角度着想、充满育儿智慧的“完美妈妈”,但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虽然绝大部分情况下,我都努力在按照科学的方式教养桐桐,但只有和我生活在一起的人知道,面对各种让人情绪失控的突发事件,我有时还是难以控制自己,朝桐桐大嚷大叫;当我和桐桐爸发生了什么争执时,或者感觉受了什么委屈时,也会毫不在意身边的桐桐,不顾“母仪”地大声责骂着对方;偶尔桐桐在外面让我出了丑,我还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帐算在她头上,尽管她犯的只是一个那个年龄孩子特有的错误,比如护东西、比如就地撒泼……
很长一段日子,反省这类偶尔的失误时,我也一直在怀疑,为什么我是个这么容易感情用事的母亲?平素那些育儿知识积累哪里去了?这种糟糕的状态一度让我怀疑自己是否称职地承担了母亲的角色……
直到有一天,我读《如何说,孩子才肯听》这部经典,才发现竟然连作者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这样的国际沟通大师都会一度在子女带来的各种麻烦前手足无措甚至情绪失控,方知自己并不孤单。无独有偶,近日读《斯托夫人自然教子书》,无意中发现斯托夫人也特地谈到这个问题,因为她开始做母亲之初,也偶尔会在气头上打女儿或者让女儿受不该受的委屈,既然如此成功是母亲都会有这样的失误,我又何必劳神要求自己完美呢?
这样想着,我释然了,进一步思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进一步发现:
—— 妈妈也不必是完美的!
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固然最理想的是凡事按照科学育儿的方式打造的环境,但事实上这是一个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的祈愿,因为孩子是社会化的存在,终归需要适应的是并不完美的社会环境,如果一直在完美妈妈羽翼下成长,对更广阔社会环境的适应来说也并不是一件好事,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的环境自然的妈妈就是最好的。而且,没有任何人是完美的,妈妈如此,孩子亦然,他们长大后也将是不那么完美的人,也无需过于绝对完美的妈妈来影响她的成长。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以一颗平常的心态来对待孩子,往好处努力,一旦有点失误,也不必耿耿于怀,如此,我们才不会因为负疚而过分补偿孩子,才不会因自感不称职而冲淡为人母的快乐,孩子总会长大,长成和我们一样不完美的人。
努力趋向完美的妈妈就是最好的妈妈!
不必完美不等于不要追求完美,因为育儿毕竟是一个需要智慧的工作,面对孩子带来的种种考验,我们只有不断改进自己的态度和方法,才能日益得心应手,更自如地体验初为人母的快乐。
摒弃完美主义,但在行动上努力趋向完美,舍得在孩子身上花足够的时间,努力做到用尽量好的方法去教养孩子,在孩子的过失面前镇定自若,永远爱孩子本来的样子,我们就是好妈妈!
过分严苛有隐患
过来这两年,为了增强心理学方面的素养,一直在学习心理咨询的课程,大量接触心理咨询技能训练之后,经常很感慨。在心理咨询中,为了了解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根源,往往需要收集其成长史资料,家庭教养方式就是不可或缺的信息之一,非常巧合的是,目力所及的绝大部分案例,在提到求助者家庭教育方式时,都会有这类表述:
“父母从小对她要求严格,…在父母眼中她是一个好孩子,几乎没有什么缺点”
“父母皆为大学教授,对求助者要求较高,求助者从小就非常懂事,事事都要做的最好,容不得差错”
“父母没什么文化,对XX期望值很高,要求严格,XX也一直非常听父母的话,是邻居眼里的乖孩子”
……
这个发现让我非常吃惊,因为此前我一直认为,虽然孩子的成长环境宜宽松,对于行为习惯方面的教养,还是应该严格一点,明察秋毫、防患于未然最好,具体到实践中,虽然对桐桐的期望值不高,对她的正常心理发展带来的尴尬,比如“护东西”、大脾气、撒谎等等,也往往会给予包容,然而,小家伙在行为习惯方面的差错,我却总是难以接受,会伺机要求她做的更好乃至最好。比如,小家伙用完东西就随手乱丢的习惯,就让我非常抓狂,一直在想各种办法纠正她这个“不良行为”,一旦纠正的努力受阻,还认为是自己的监管不到位,丝毫不去想自己都这么大的人了,用完东西还喜欢到处乱放…….
注意到这个问题之后,再阅读或听讲心理学课程时,脑子里就绷了一根弦,慢慢地就发现了更多的相关知识:孩子在童年阶段,如果父母对其管教得特别严厉和苛刻,处处要求孩子循规蹈矩,孩子就会做事非常小心谨慎,生怕做错了什么事而遭到父母的处罚,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追求完美的人格:自我要求严格、内心缺乏安全感,害怕犯错误,做事喜欢反复检查计划是不是妥当,一旦犯了错误,就容易觉得对不起别人,不能原谅自己……
这种人格倾向常常为成为强迫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等心理障碍的基础,一旦遇到诱发因素,就容易以心理或躯体疾病的形式表达出来。因为有时候求助者之所以出现心理疾病,就是因为潜意识告诉求助者,只有生了病才能解脱自己在某件事上的责任、获得家人的宽容和关注……
感慨之余,给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士徐维东女士微博留言交流:
徐老师,最近看心理咨询案例有个感受,就是父母从小读孩子要求太严苛,容易让孩子养成追求完美的强迫型人格,对不?
没想到徐老师很认同这个观点,给了我如下回复:
是的。孩子为了认同父母,不得不扮演与年龄不相符合的角色,且只有表现良好才获得欣赏。因此,他会对自己更加要求严格,久而久之,就形成追求完美的特质,有一天撑不住了,就会生病或者其他让人担心的问题,以此来告诉父母:我很累,我需要休息,我希望我不好的时候你也能接纳我。
无独有偶,过来的这个清明节,去听心理咨询界的专业人士顾俊峰老师的课程,顾老师在讲解一个家教严格埋下心理隐患的案例时,也提出这个问题。顾老师说,他在本省的精神卫生中心工作时,做个一个粗略的统计,发现23的心理障碍患者,都来自军人、大学教授家庭,还有一部分来自没有文化的家庭,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值较高,家教较严格甚至呆板,致使孩子从小就比较追求完美,容不得自己的差错,日积月累,成年后遇到诱发因素,便以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形式表达出来。顾老师还举了一个例子说明问题:
有个求助者,20多岁,爱啃手指,啃的两只手的指节都烂了,医生说再啃下去就要生皮肤癌了,家里人用了各种办法都没有用,就带他来心理咨询,咨询师了解到,求助者自幼就受到父母的严格要求,考试考不到第一都不准回家,有一次考了个第二名,大冬天就一个人跑到桥洞里呆了两夜,不敢回家,后来遇到了一个诱因(忘记顾老师讲的什么了,好像是很饿的时候偷拿了别人的东西),就引发了咬手指的习惯,以此来宣泄内心的焦虑…….
讲到这里,同为育婴师评审专家的顾老师还特别提醒我们,对孩子千万不能要求太严格,如果从小就把孩子规范的像个小大人一样,则孩子就会承受不该承受之重,埋下过分追求完美的心理隐患,一旦出现了心理问题,再干预起来就事倍功半了。所以,孩子,一定要让他们像个孩子,犯点小错没什么,千万不能苛求他们,如此,他们才能正常地发展、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人!
深以为然!
百依百顺害处多
随着独一代、独二代日渐成为一种现象,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家中的“小公主”、“小太阳”,爱子心切的家长,真是恨不得把整个世界都给这个“唯一”,希望他能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孩子刚说要什么东西,家长就买来一大堆,各种型号各种颜色;孩子一有什么不舒服,两个、四个甚至六个成人就一起聚拢过来,恨不得替孩子生病……。这种没有“缺憾”的生活,对于孩子的成长意味着什么呢?如果弊端多多,何种教养方式更可取呢?本文尝试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有求必应,不利于“自我”的成长,应让孩子经历必要的心理冲突
人格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并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稳定心理特征的总和。在精神分析大师佛洛依德那里,人格结构被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最下层的是本我,最上层的是超我,中间的是自我。其中,本我是比较古老的一个结构,生而俱来,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相当于人的本能;自我引导一个人按照符合社会要求的理性方式行事;超我一般代表着个人的道德原则和良心。
一个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人格中只有本我这个部分存在,不存在自我和超我,后两者都是后天逐渐形成的。自我是在本我的基础上产生,并在本我与外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它的价值在于协调本我和外部世界的矛盾冲突,自我一旦成长起来,就会成为人与外界的中介,如果它足够强大,就意味着它既可以满足本我的要求,又能不违背现实世界的原则,从而使人以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式快乐生活。但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如果本我为所欲为,什么要求都得到满足,没有规则和限制,则自我就不容易被激发出来并很好地成长,也就是说,自我成长过程中,冲突是非常必要的,没有内心的冲突,它就不可能成长起来。
所以,从人格形成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对于孩子的要求,家长切不可有求必应,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需要理性地、坚决地拒绝之,这样孩子才会经历必要的心理冲突,进而唤醒“自我”的发展过程。
特殊照顾,不利于正常的社会化,应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

孩子虽然弱小、金贵,但从整个家庭的结构来看,却仍然是个普通的家庭成员,如果一直生活的特殊关照之下,长此以往,很容易让他们获得这样一种意识:在这个家里,我就是一个中心,大家都应该围着我转,我的意志就是他们行为的指南,想要什么,他们就应该给我什么,如果不能满足我,我就可以跟他们闹。
果真如此,则孩子虽然成长的衣食无忧,身体健康也许不会出什么问题,但就他们的社会化进程而言,却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因为正常的社会化,需要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如果长期生活在这样的“温柔富贵乡”,则他们的生存环境就不自然了,也很难接触正常的社会规范,不利于培养他的社会适应能力。
所以,正常的做法,应该是摆正孩子的位置,把他当成一个普通的家庭成员,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提供什么物质水平的教养条件;有适合他年龄的家庭义务,就放手让她承担;不合理的要求坦然拒绝,即使要求是合理的,也不过分满足,力量而行,适可而止,让孩子有机会经历正常家庭成员的困顿与惊喜。这样,孩子走出家门后,所面对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家庭生活环境才不至于有太大的落差。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